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8-26 09:58:41 总结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999.10.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1.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

  ①生产力水平;

  ②医疗水平;

  ③政策;

  ④传统观念;

  ⑤社会保障体系;

  ⑥婚姻制度;

  ⑦教育水平;

  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①时间差异:

  ②空间差异:

  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

  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③人口素质较低。应对措施:

  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

  2.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

  4.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⑵、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A、古代:

  B、现代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主导作用、交通运输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

  ②宗教;

  ③个人动机和需求;

  ④政治因素:战争、政策、政治变革;

  ④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

  6.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迁入地: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

  ②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导致劳动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①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衡量指标: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①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②影响因素:

  ③特点: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①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A、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C、各国、各地区要组中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①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地形、河流、交通)密切相关。

  ②城市形态的类型: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概念: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形成:(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3.常见功能区及其特点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成都)、多核心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扇形模式(沈阳,主要受交通影响)。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付租能力。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②社会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种族(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或宗教团体

  ③历史与文化;

  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

  ⑤行政因素。

  4.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四、功能区合理布置

  1、便利的交通

  2、合理布置工业用地

  3、在工业区跟住宅区之间建卫生防护带(位于工厂与居民区之间,污染小,噪音小)

  拓展:“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其中,绿线代表夏季,黄线代表的是冬季。风玫瑰折线上的点离圆心的远近,表示从此点向圆心方向刮风的频率的大小。实线表示常年风,虚线表示夏季风。

  ②为最小风频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①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②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小城市(20万以下)、中等城市(20~50万)、大城市(50~100万)、特大城市(100万以上)、超级大城市(上海)。

  ③行政区划

  省级: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市级:地级市、自治州、盟县级:县、县级市、区、自治县乡级:乡、镇、街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组织“屯垦戍边”

  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

  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

  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自然资源

  1、气候资源:特点(共同点、独特之处)、开发利用(农业与种植制度、日照与街道方位、风与城市规划、交通线的选址、飞机场的选址)

  2、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大陆架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五个渔业地区和四个渔场及成因)、海底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大陆架矿产资源与开发、深海锰结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间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设的陆域和水域条件、世界石油运输线、围海造田的利与弊)、海洋的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3、陆地资源:四个特点、能源资源(常规资源和新能源)、陆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能源资源与社会进步)

  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台风(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压、冷空气南下形成冷锋)、干热风(对华北农业的影响)

  2、地质灾害: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产生的三个条件)、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的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17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4-22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0-08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4-19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8-02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5篇11-25

生物必修二遗传的知识点04-23

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10-26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