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

时间:2022-07-03 00:34:44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因此,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那种认为教学方法仅仅是教师的教授方法的认识是片面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一个好的教师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了。

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方法的采用,必须符合人类,特别是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环境科学知识的认识规律,符合环境教学任务和环境教学内容的要求。教无定法是指在采用的教学方法上,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国情,从本地区,本校、教师、学生、设备等具体条件出发,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不能搞生搬硬套,应该提倡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流派。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可取之处,但又不是万能的、唯一的、不变的最优方法。

  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常用以下几种:

  1、启发式讲授的方法

  启发式讲授的方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或借助教具,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它可以使教师用最短的时间,在学生配合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讲授时,还可分为讲述和讲解两种方法。讲述,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或描绘所讲授的内容。象讲述重大公害事件及造成的危害、环境保护成功的事例等,这种方法多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讲解,就是教师通过逻辑方法,运用分析、解释、说明或论证讲授有关内容。象环境教育中各种污染物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等,都可通过讲解进行。这种方法多适用于高年级学生。不论讲述或讲解,均可采用谈话的方式,通过师生对话,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并逐步深入探讨,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多种方案,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环境科学知识。

  启发式讲授的方法,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怎样提出问题,是启发式讲授方法成败的关键。所提问题必须富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注意难易适度,形式多样。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和讨论时间,选择能促进问题深入讨论的学生进行对话。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及时评价,并以表扬鼓励为主。若学生的回答不理想,或形不成师生间的沟通,也应变不利为有利,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分析问题时,要逐层剖析,步步深入,及时小结。

  2、观察和实践的方法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也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同时,它又是一门随着环境问题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环境保护事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应用科学。因此观察和实践的方法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包含观察、参观、调查等方法。

  ①观察的方法

  环境教育观察方法,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指导学生亲身参加有关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的实地观察;保护环境措施采取后环境改善状况的观察;通过环保仪器进行对大气粉尘和二氧化硫,对噪声,对水体富氧化等方面的监测结果的观察等等。

  间接观察,是指导学生通过文字(课本、课外读物、报刊)、图表、仪器、模型、电影、录相、幻灯等,进行阅读、观看,了解环境污染现象和造成的危害;追踪污染源;验证环保成就等。

  观察环境是对人类环境中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觉过程。观察,是环境教育学习的开始,又是学生发展环境知识记忆、思维、想象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环境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哪类环境教育的教学活动,都应指导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②参观的方法和调查方法

  参观和调查方法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一段中已做过论述。

  3、发现的方法

  发现法,是指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目前,许多国家都很重视此种方法。环境教育中也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环境知识的实质是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当然,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为学生创造问题的情境,提出学习研究的问题,提供学习的资料、实验手段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

  ①揭示环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以形成新的概念和规律时;

  ②根据已学过的环境知识,运用逻辑方法得出新的概念和理论时;

  ③当新学的环境知识内容,通过学生独立钻研可以接受或解决时。

  总之,学生将要学习的环境方面的新知识,是既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完全能够独立解决的知识。过难的问题,学生完全不了解的知识,或与已学过的知识没有联系的知识,是不适合使用发现法来学习的。

  运用发现法教学的一般步骤是:

  ①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并解说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明确应解决的问题。

  ②合理假设。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检验假设。学生对所提出的假设,通过实验、论证、讨论、辩论,进行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验证。

  ④做出结论。学生在比较、分析、推理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结论。

  发现的方法,往往是和观察的方法、参观的方法、调查或考察的方法、演示的方法、实验的方法结合进行。例如,学生在学习大气污染问题时,可从观察有关的图片、录相、电影,以及实地观察,发现大气污染问题中的污染现象、污染源和不同环境、不同治理所产生的不同污染结果。学生在发现问题中,通过学习、求解、分析、对比,提出自己的认识,并经过验证(与教师或其他同学的看法)、论证,丰富和纠正自己的发现,最后获得比较正确的完整的结论。

  4、讨论的方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全班或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环境课教材中的主要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普遍的动脑、动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热烈;交流的信息多,能适应各种不同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求;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培养学生钻研、探索的精神。但讨论的方法占时较多,掌握不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受到一些影响。

  具体做法可采取的方式有:一种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指示思路,让学生事先搜集材料,准备好发言提纲,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一种是由学生先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概括出几个问题,再让学生进行准备,最后组织学生讨论。这种讨论,可以是小组形式,也可以在全班进行。小组讨论需要事先指定或推出发言人,以便在小组讨论时记录大家的发言论点和材料,进行综合归纳,代表全组汇报本组同学对某些环境问题的看法和所提供的防治意见。学生讨论问题时,要防止空泛议论。讨论的问题较多时,最好解决一个再提出另一个。不管是分组讨论还是全班讨论,教师都应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启发导向,不使讨论偏离中心议题;最后,教师要做总结发言,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同时,还应明确肯定在讨论中准备充分、发言认真、论点正确、说明清楚、论据可靠的学生,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关心那些不积极参加讨论的学生,进行具体的帮助,给他们创造讨论和发言的机会。

  在环境课上选用讨论的方法的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抓住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或根据观察、调查、实验容易得出不同结果的问题,组织讨论,开展多方面的分析与研讨。不是所有的环境课教材都适宜讨论。一般说来,对环境现象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的判断、治理环境污染途径的探索等抽象思维问题,学生的认识往往差别很大,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得出比较满意的结论。

  另外,讨论的组织方式,除小组、全班讨论外,如果是不太复杂的环境知识问题,也可以采用就近的一些学生三三两两的议论来解决。这种小范围议论的方式,如与分组、全班讨论以及启发式讲授方法结合进行,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演示的方法

  演示法,是通过实物、直观教具(如标本、模型、图片、图表、地图等)、实验手段和电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仪、录音、录相、电影等)、监测手段(如水样采集器、大气采样器、声级计等)等的演示,使学生从观察中获得有关环境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方法。

  演示的方法,直观性强并且节省教学时间。由于环境科学知识涉及范围大、内容广,具有广阔性和复杂性特点,而环境教育的场所多半是控制在一定区域和场所内,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能处处身临其境,所以往往只能借助一些手段和工具完成环境教育任务,而演示就是其中一种捷便生动的方法。例如电化教学能通过声像的动态表现环境事物和现象,既生动逼真,又不受时空地区的局限,因而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获得正确的环境概念十分有利。

  当演示时,学生能感知到环境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多种联系,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新知识。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边观察演示边思考;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及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并指示学生沿着科学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去掌握知识。

  6、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对环境教育的某些内容如水质、土壤酸碱度和湿度、水土流失等等,进行独立的实验作业,从而获得环境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法。

  环境教育实验的方法,可起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①通过环境实验,能激发学生爱环境科学,学环境科学的强烈愿望与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善于适时通过有关环境实验去吸引学生,造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②通过环境实验,展示环境现象及问题,总结规律,验证结论,开发学生智能,获取知识。这是环境实验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实验揭示的环境问题现象、规律和建立的环境概念,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接受性。这些经过实验验证的结论知识,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③中学生动手能力差,通过环境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技巧,提高动手能力的一条途径。

  ④通过环境实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品质和作风。学生通过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由定量到定性的实验,可以领悟到实验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客观规律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搞好实验必须要有执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组织和进行环境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实验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工作,如准备和检试仪器,配制药剂,检查电源等等。在可能条件下,应该有“备用件”和维修工具。

  ②做好组织工作,如分组、规定纪律要求、明确实验目的和操作步骤。

  ③实验时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安全第一的原则,爱护实验器材的原则,操作规范合理的原则。防止出现伤害事故或损坏实验器材现象。

  ④每次实验,均应要求学生达到预定的实验要求,如观察某种现象,记录下某个实验数据,验证某个规律等。如果达不到,或实验误差超出允许范围,则应帮助学生分析情况,找出原因,排除障碍,重新完成实验。

  ⑤培养学生重视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这对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或发展求异思维与探索精神,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时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⑥实验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和动手能力的一种途径。要求创造一切条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既便实验设备不够,也可以分批上实验操作课或轮流操作。不应该出现实验课仅是少数人操作,其余人员充当“助手”和“观察员”或“记录员”的现象。

  ⑦实验完毕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整洁完好无损的交给实验老师。

  ⑧每次实验,都应要求学生认真写出实验报告。在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发动学生将实验成果写成小论文、绘成教学挂图、统计图表和制做成标本。

  环境教育中的实验内容很多,因此,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教学时,也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验条件进行。象对小河、池塘水体的溶解氧(D0)的测定、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水的硬度测定、大气中飘尘的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测定、水土流失实验、土壤湿度的测定、绿化与气温、粉尘、噪声关系的测定等等,都能通过室内实验作业与室外观测,或室内、外结合,取得实验的结果。教师和学生利用这些实验的结果,去分析、探讨环境教学内容。由于这些内容是经过实验证实的,学生不仅感到亲切、真实、可信,同时,也可从中体会到要获得科学知识和真理,必须采用科学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方法10-20

语文教育的预期效果教学方法模板07-05

爱的教育主要内容07-21

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雕塑教学方法论文07-03

幼儿教师教学方法教育随笔04-30

爱的教育主要内容介绍08-17

有关《爱的教育》的主要内容08-01

教育教学能手主要事迹03-08

教学方法的研究07-11

对于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回顾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