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专业软件化改造背景下课程建设的思考论文
分析了专业软件化改造背景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建设的原则、层次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革,在提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引言
专业软件化改造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统课程的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改进提升,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专业课程的软件化改造,通常表现为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的整合。这也是当前我国信息化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
二、专业软件化改造背景下课程建设的原则
专业软开发件化改造强调信息技术要立足于服务于课程建设,其出发点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因此软件化改造应设法找出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如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使学生完成以往通过传统方法难以做到的事,达到传统方法无法企及的效果,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的目标。
专业软件化改造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立足于课程整体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其中一个典型方法就是创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创设各类主动学习的情境,让教师和学生接受信息技术,并自觉地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认知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2]。
专业软件化改造中课程改造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和教学效果。课程软件化改造应以课程目标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选择最恰当最适合的技术,尤其要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时,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专业软件化改造并不意味着排斥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技术。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 “尤其应把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加以使用,而不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取代传统形式的独立的手段”。因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使用,不能认为有了信息技术,传统技能和方法就无用了。
专业软件化改造并不是简单的“课堂电子化”或“教案电子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手段不是目的,也不是为教育增加一个研究领域,而是要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课程整合的两个层次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以及技术的定位不同,可以将整合划分为两个层次。
1.基础层次整合
这个阶段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其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和学的效果。这一阶段基于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和学习工具的视角,整合定位于方法论的范畴,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再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作用。 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相应的学习环境。从而研究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网络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内容。这一层次的整合使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生能力发展等各个要素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也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此层次整合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这个层次上,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熟悉信息技术,并有意识地、合理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依据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合适的教学环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帮助。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运用适当的信息技术去探索、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学业任务,发展相关技能。同时在这个层次整合的实现过程中,不能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要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或手段,选择何种信息技术其标准就是能否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在此前提下其考虑经济实用性[3]。
2.核心层次整合
这一层次的整合强调在课程开发时,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对此国内学者徐万胥也提出过类似思想,他认为:“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技术应该既是内容,又是方法,而始终出现在教育过程之中”。
因此这一层次的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之中,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开发的一系列过程中,必须把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进行考虑,通过课程开发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内化”作用。经过整合之后,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学习对象,而与课程结构等各要素融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自然和谐的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协作力。
四、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整合过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要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其中教师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相关的保障因素建设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应该从平时做起,注重学校教师日常教学中贯彻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设计方面,首先需要探索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的整合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各类软件演示工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同时设计出符合专业软件化改造标准的、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案。②在整合过程的实施方面,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握好课堂的气氛和节奏,在完成相关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改进。③在整合策略与方法方面,从关注整合的形式转向关注整合的效果和效率,即整合是否优化了课程教学、是否提高了教学效果、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认真思考“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优化了教学,改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哪些效果如果不用信息技术就无法实现”等问题,从而真正关注整合教学本身的优劣。
2.注重教师自身整合能力的建设
教师自身整合能力的建设是实现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整合的直接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也表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课程整合能力与课程整合的最终效果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整合能力,必须关注教师的两个方面:一是关注教师对整合的观念和态度,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恐惧,从而树立信心,改变对待整合的消极态度,加强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效果的认识;二是关注教师整合能力建设,重视和有效开展教师整合能力建设。在教师整合能力建设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整合能力建设有持续建设的规划,要科学确定学校教师整合能力培训的内容,改进教师整合能力培训的策略与方法[4]。
3.注重相关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
在专业软件化改造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学资源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信息化资源与课程整合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必须重视和有效开展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通过资源管理平台开展资源的共建共享,注重资源的规范、标准与使用层面的便捷性,通过收集、整理、开发等多种方式开展资源共建共享。作为教学的重要主体,教师、学生必须共同参与资源的建设,建立与完善资源建设的管理机制,从而推进资源的有效使用,营造有效整合的环境和氛围。在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氛围浓厚的环境中,通过共同的信念和价值的引领,教师和学生就会因为共同的目标而相互交流、学习和合作,推动整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专业软件化改造背景下课程建设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建设思考的论文07-03
关于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论文07-03
互联网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创新思考论文07-04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论文07-03
信息化背景下谈提升专业服务和技术创新论文07-03
电路与电子技术项目化课程建设研究论文07-04
新课程改革下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思考的论文07-03
关于人身保险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07-03
浅析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