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职校电力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论文
专业课程体系地构建
由于我国专业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即倾向于构建所谓的学习领域课程,而由这些课程作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必然与这类课程开发密切相关。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及方法甚至实例在许多文献(见参考文献)中都有论述,意见分歧也不大,故此处不再赘述,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则由于我国的国情有自身的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郑州电子高等专科学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改革已实施三年,从实施过程到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都可看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有较好的实用性及良好的效果,本校正考虑将其推广到其它电力类专业。该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原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构建
电力类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经过了多年运行,实际证明是有较好的效果。本校对往届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进行了调研,普遍对原有课程体系持比较肯定的态度,这说明原有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及技能训练的设计是可取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可以以原有的课程体系为主要参考:不但可以参考其整个体系中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设计,还可以继续沿用已有的课程设计——因为许多课程的设计本身已经包含了理实一体化的思想,只是没有达到学习领域课程的内涵要求而已。所需要做的是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思想为指导,将其中有些课程进行整合即可。
2.公共类课程地处理
由于公共类课程的特殊性,可以暂时将其置于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特殊位置,视其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而专心致力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笔者反对将公共类课程如英语、数学、哲学、体育等课程纳入专业课程的开发,因为它们根本不属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虽然它们与专业有些许关系,但学界还不能完全理清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虽然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设计思想使得许多专业课程的内涵已经包含了许多上述课程的培养目标,如社会素养的培养等,但目前在我国还无法替代那些课程。由于我国的现实问题,仍然无法改变其课程的设置,所以只能建议对它们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并改善数学等与工程有关的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3.准确把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内涵
需要指出的是,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不要流于形式而执意扩大“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范畴,将一些不属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刻意构建成“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可以仔细分析课程的特点,将专业课程分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而不要非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概念上靠。另外,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时,必须包含必要的理论知识,不要拘泥于“工作过程”而将理论删除。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的特点决定了理论知识的必要性,而不仅是熟练工的纯技能要求。
课程体系的构造
本校所构造的电力类课程体系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1.公共类课程
即公共基础的课程,例如技术数学、体育、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一般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已经确立,无需过多考虑。
2.理实一体化课程
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指在课程实施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其特点是用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初步的职业能力。其重点是学习理论知识,兼顾职业能力的初步培养。这里所说的“工作”并非指毕业生最终职业中的“工作”,只是教师为传授理论而使用的一些具有实用特点的“小制作”、“小试验”等(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较大的项目),作为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载体。这些课程有“工程制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技术”等。实际上,理实一体化课程是那些不适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理论性较强,或在电力类专业中处于辅助地位的课程。从课程体系结构上来看,它们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理论基础。此外,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某些缺陷,所以刚步入大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存在诸如动手能力欠缺、不能主动学习(习惯于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学习)、计划能力不足、评判能力缺失等缺点,如果直接开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学生将很难适应。所以说,理实一体化课程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的预演。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这类课程是在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平价反馈的整个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知识)”、“情境意识”并掌握操作技能,学习掌握各工作过程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实践行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取专业知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等关键能力,能实现学习和工作的迁移。构建这类课程时,除了要满足这类课程的开发要求外,还必须注意包含足够的理论知识。这是由于本校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注意工程意识的培养。工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并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才能学会从工程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类课程所涉及的“工作过程”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取自于国家职业标准定义的各工种的实际工作。属于这类课程的有“电气设备”、“二次接线”、“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气运行”。需要注意,这里所提到的课程名称沿用了原课程体系的定义,但实际内涵已发生改变,已不是原来的纯理论的课程,而是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课程。例如“继电保护”课程是以“继电保护工”的工作内容为载体,“二次接线”则以二次线安装工的工作为载体等。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适应能力,这些课程的内涵也超出了各对应工种的工作范畴,增加了更加广泛的专业技术知识及技能。
总结
课程改革应切合实际,不能盲目求新,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有它独特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必要完全抛弃传统的必要的理论课程。改进传统的较为呆板的课程形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形成新的课程形式,加之借鉴外国先进经验而构造的新的课程模式,兼容并蓄,以构建灵活而富有生命力的课程体系,这才是高职高专院校应持有的务实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