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校企合作模式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研究论文
一、前言
2006年教育部16号中提出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及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课程开发有助于机械专业群建设与调整,通过设计企业岗位所需课程,重新设置教学内容,将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实现共同育人。本文针对企业“安徽科达机电有限公司”与本学院共同培养墙材设备生产及管理岗位所需人才。我国墙材工业最近十年迅速发展,科达机电有限公司一直是墙材行业的龙头,国内建材装备高科技企业之一。公司设计的蒸砖、加气混凝土砌块/板材生产线设备生产工艺复杂,自动化程度高。企业亟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和企业达成一致后,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设计,共同研究和解决校企合作模式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使得整个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实用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教授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师,主要是毕业于各大高校,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根深蒂固。而教学过程中依旧以强调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忽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甚少。忽略了基础课程之间的系统化,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导致了学生不能明确学习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把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传递或者灌输。学生对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够,更有甚者产生厌学情绪。虽然各大高职院校和社会上的情景教学、项目驱动、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在基础课程中也正在实施,但是每门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采用分学科设置课程,仍沿用学科课程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既传统又单一。只注重知识传授,讲授过程偏重于课程的独立性,忽视了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于是,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存在:课程内容重复性高、连贯性差、缺乏创新点等问题。三个学期才完成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教学进度缓慢,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在学完了一门课后,不清楚为什么开设此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对自己以后工作有何作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就业基础之上,对教学具有一定导向性,学生学习过程中以职业岗位为主线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校依据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以及企业对专业人才技能的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可以实现学生基础课程学习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连贯性,为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普通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知识点独立性较强,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不多。有些课程的理论要求过高,对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完全掌握存在很大难度。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主要在一线,从事研究设计工作的人才甚少。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紧密联系,针对墙材设备生产及管理岗位所需人才制定培养目标,完成将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与相应岗位所具备专业知识联系后,传统机械类基础课程要进行内容整合,完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改革,重建教学评价。
1.将机械类基础课程整合:从整体优化的角度,针对企业亟需岗位所需相关知识点,将课程体系重新进行构建,将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群整合,合理地将传统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结合,重新整合构建成“墙材机械设备传动原理”和“新型墙材机械设备原理”两门课程。让枯燥的机械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更贴近,对后面专业的学习有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使课程教学能满足企业培养所需。
2.建立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学生入校学习之前,对新型墙材设备知之甚少,如果没有相关的教学资源,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成教师满堂灌,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模块内容,与企业合作资源互用,借助网络资源平台和现代化手段建立一些教学所需的数字化素材,如:依据墙材产品——标砖生产线工艺将墙材石灰破碎球磨工段中破碎机、除尘器、输送机、仓壁振动器、球磨机、电动葫芦、料仓、破拱料斗、原料制备工段、配料机、罐式计量称、搅拌机、消解仓、轮碾机、滚筒筛、除铁器、码垛机、接坯机、进给机、蒸压养护工段、摆渡车、蒸养小车、蒸压釜等设备制作成图片及视频资料,在“墙材机械设备传动原理”、“新型墙材机械设备原理”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教师充分合理利用了这些教学资源,由平时抽象的文本教学,转变成了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生涯的岗位定位。
3.教学内容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把职业岗位上所需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生产实际相互有联系的内容灵活设置在教学课程内容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促进一体化教学。同时根据教学特点,可在相应模块中增设实践模块。通用模块针对企业岗位所需知识,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确定必须学习的基础性教学知识;选学拓展模块是根据专业需要而确定的延伸部分及学生全面发展、后续学习的选修内容。例如“墙材机械设备传动原理”课程中,以搅拌机为例,将轴的受力、典型零件(键、联轴器、轴承等)、叶片的材料所涉及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零件的结构及使用作为通用模块,而零件的寿命计算作为选学模块。课程模块中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为“墙材企业设备维修”(机械设备维修、机电设备维修)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机械方面的知识不多,大多数也只停留在身边普遍存在或使用的机械产品上。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学习动机明确,老师多加指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整体教学模块做一个全解展示,加深学生对墙材设备领域的认识。例如,教师给出标砖生产线工艺路线—石灰破碎球磨工段—子模块中选取颚式破碎机为例,讲解四杆机构教授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所提供的资料以小组形式参与讨论颚式破碎机结构及作用。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任务整体方案设计—子任务分配—整理小组各成员观点以及完成文字材料等,老师对学生完成的材料进行修改点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思考存在问题。通过启发和讨论加深了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5.教学评价:第一,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都由老师或小组长提出具体的子任务进行完成。第二,对学生的完成过程予以关注,进行过程考核,并转化成对应的学分;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第三,每个模块结束后,老师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现场答辩,学生之间可以采用互评的方法。例如小组成员通过给出的标砖生产工艺流程图,简述其生产工艺过程,让其他小组的成员或老师对答辩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学生也参与到了授课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结合实际的生产过程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入,专业知识基础更扎实。学生答辩过程中需要克服胆怯心理,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对学生评价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客观性。
四、结语
校企合作模式下,我院与企业“安徽科达机电有限公司”合作的课程开发与研究已初见成效。我校学生在后续的墙材设备专业课程学习中(如:《墙材企业机械设备维修》、《液压设备维修》、《墙材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分析》、《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工艺》、《蒸压砖生产线作业实习》等),以就业为向导,使得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而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工作岗位中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找到自身定位。企业从中获利,降低了高素质、高技能工作一线的人才培养成本。学校通过此次合作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使教育与生产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校和企业得到了“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