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时间:2024-07-22 22:29:44 思颖 教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近年来,新课标的改革工作仍在继续,小学教材的种类日益增多,数学也不例外。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新课程走进了学校,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打开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许多教师认为新教材“知识面广,呈现方式多样,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容丰富有趣,具有时代气息,关注学生发展”,“教材灵活,突出人文性,希望与挑战并存”,“内容生活化,形式美观,趣味性强,主题图内涵丰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大了”。

  (1)通过使用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教师们感受到教材在知识的编排上与以往相比更加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体现了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具有实用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注意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更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发展性的特点,综观教材,其开放性、梯度性、系统性和灵活性堪称美妙绝伦。

  (2)教材形式设计符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教材的编写中都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充分注意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以前的数学教科书,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比较多,题目显得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新教材中就改变了这种方式。

  ①教材设计得非常精美,插图多,图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暗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这些图作为一个情境线索,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用数学。

  ②“主题图”是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7页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第53页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图,第96~97页的“学校运动会”全景等,这些情景图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3)教材改进呈现形式,重视过程学习。

  精心设计教科书的呈现形式,改进栏目设置、图文搭配、版面设计等方面,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科普小品等)呈现教材内容,适当设问、留白、引导,加大探索空间,安排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教科书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4)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去我们计算的方法是单一的,现在新教材中计算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来计算同

  一道题,培养了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练习上将枯燥单一的计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这样,一方面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和感受。例如:三年级有两个单元的计算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①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③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④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体会估算的作用,等等。使学生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形成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起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一步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等。

  (5)练习题设计体现两“活”。

  一是贴近生活;二是开放灵活。纵观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你会发现:所有的练习题改变了以前旧教材中传统的题目,新教材中的练习题不但图文并茂,而且题目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有些是常用的。这样的练习题设置学生有很大的兴趣去研究,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练习二中的练习题全是图文题目,并且里面的题目是学生见过的或学生都常用的物品。教材中练习的设计变得更加开放灵活,尤其是解决问题的安排不仅变得更合理,不再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因为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与运算的意义是相同的,在学习计算时实际上也是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便于教师站在一个高度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把握教材,也可为学生今后能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6)增加了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各册教材设计了更多的需要学生自主探索,亲自动手动脑进行设计与制作的活动。实践活动的增加,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7)教材渗透数学思想和人文关怀。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例如,等量代换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这些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然而,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们又感到了教学内容的一些不足与困惑。

  一、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是否给教师教、学生学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如对一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解题方法有必要在教材或教师教学用书中以合适的方法呈现,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

  二、教材所呈现内容重点、难点不好把握。由于教材给教师的空间较大,加之教师教学用书没有详尽分析,给教师运用教材造成较大难度。

  三、在实际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低年级有所下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之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以明确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目标,并指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由于这些目标过于宏观,致使绝大多数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能挖掘出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影响教师对教材深度的理解,运用教材时只能停留在形式上。

  四、部分知识点的出现比较突然,跳跃性大,缺乏铺垫,加之教材中的练习量较小,如何解决教学中的“两极分化”问题及弱势群体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增多的现象。

  小学数学教材的数学文化分析

  说到数学文化,它是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数学文化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数学的课程、数学的教育等都与数学文化息息相关。数学文化贯穿了数学学科与其他文化学科,针对数学的本质,数学文化间接的促进着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数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年龄尚小,学生们通过数学教材与课堂这个平台来了解数学文化,也就要求数学文化必须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被展现出来。数学其实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学文化的熏陶尤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专门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文化素养。在教育改革中,新课标对数学文化进行了概述。同时,新课标提出:“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数学的思想、内容以及方法语言都应该是现代文明的组成之一。”新课标要求,每个学校的数学课程都必须结合数学文化进行,使学生对数学的产生、数学的价值所在和数学对人类的作用都有明确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一)长方体与正方体问题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有一节专门针对正方体与长方体进行了对比,指出他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教材中详细讲述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主要不同在于正方体具有六个面积完全相等的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共有12条边,且每一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长方体就不同了,它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每两个对面的面积完全相同,平行的四条边具有相等的长度。但是,这样对长方体与正方体进行解释,具有一定的不清晰性,对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不同还是概述不清,如长方体的对面具有相等的面积,用同样的道理套进正方体也符合情况,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不同之处在哪里,很容易是学生对知识点产生误导,使学生对于数学的概念含糊不清。

  (二)正方体与长度单位问题

  小学人教版数学的教材中,一般都是把1cm的正方体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依据这个概念对小学生举办相对一个的实践活动。在教材中,要求学生采用正方体挥着三角形来测量书本的边长,还可以测量玉米或者小刀等物品的长度,通过这样的指导过程,学生们最后得出书边的长度,书边长度大约是正方体单位的14倍或者三角形长度的5倍。也就是说,教材的编写者将正方体或者三角形甚至是硬币当成一种长度的计量单位,然而因为这种思维的引导,一些灵活性不高的老师照搬教材内容进行授课,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长度的含义,学习的效率也就受到了不良影响。理论上讲,正方体、三角形以及硬币等这些东西都不能被作为长度的计量单位,如果用其计量别的物品的长度,很容易造成计量错误或者计量不准确,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水准。

  (三)小数与名数问题

  小学人教版本的数学教材中还讲述了小数与名数以及他们之间的转化问题,并解释了小数与名数的概念。教材中会出现一些例题,例如将一些单位数据转换为以米为单位的数,那他就会在例题中指出50cm=0.5m,60cm=0.6m,并对0.5米进行解释,叫做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然而实际生活中,小数和名数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名数例如0.5m,它是由数据与单位结合起来的,与小数并不能直接互相转换,所以上述的例题就不成立。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们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对小学生的正常参与学习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使用新教材的几点困惑教学反思(精选10篇)01-31

数学教师使用新教材的体会06-23

新教材使用的工作总结12-17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06-23

对小学数学教材使用的思索论文12-13

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04-06

数学新教材研究的论文12-14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2-16

困惑的作文05-18

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论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