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萧红论文

时间:2022-07-05 11:55:21 电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萧红论文

  一、前言

电影萧红论文

  电影《萧红》是为了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周年的作品,以一种独有的文艺气息将萧红的情感命运向我们娓娓道来,以爱情为主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忧郁寂寞,带有无尽忧伤的萧红;一个我行我素,被爱情击垮又个性倔强的萧红;一个追求自我价值,而陷入高处不胜寒之境地的萧红,具有极高的情感艺术性。随着影视作品的开播,社会上也出现了“萧红热”的浪潮,究其原因,王观泉先生的《怀念萧红》可以给我们很好的答案,文中写道:“天才的女性作家萧红的名声,这些年与口俱增了。主要缘山有两点:文字的感觉之美是一点,大约稍稍一读就会被迷住;再就是她的身世让人同情,爱怜之余便更想看看她的作品。”

  二、影片结构

  影片的构思精巧独特,采用“片段回溯式”结构,轻盈明白的对白,既与萧红“回忆式”小说的写作风格十分契合,又巧妙地满足了女性意识表达的需要。电影以萧红向骆宾基叙述的口吻讲述了她的人生故事。萧红从小生于士绅之家,家境富裕,自幼聪颖刻苦,性格某鹜刚硬,因不满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提道:“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萧红离家后,生活困窘,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身怀六甲的萧红,却被抛弃在酒店里,无人照料,寒冷侵蚀着她的身体,她只能靠写作来维持自己生的希望,正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萧红的生命迎来了萧军,从此她的命运也有了转机。“只有爱的脚橱美}JM,这期间,有说不出的风月。”困窘的口子,虽然艰难,但却充满了执着和坚守,他们用自己的才华闯出了一片天地。

  在鲁迅先生的关怀下,萧红相继完成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上海短暂的安定是萧红事业的蓬勃期。在影片中,萧红叙述她与萧军的关系只能是患难之交,在顺境中总会出现问题,萧军喜欢女人,也招女人喜欢,萧军说:“萧红的心像是风筝在天空中飘。”他无法体谅萧红舍弃女儿内心的愧疚,这份愧疚换来的是萧军的不忠与暴力,不理解与蔑视。在情欲与理智饱受煎熬之后,萧红最终选择了分手,这对“天赐良缘”仅维持了六年。“从此我可能就不愿再那样妨害你了,你有你的自山了。”萧红毅然斩断了与萧军的情缘,与端木蒸结合,但她的内心依然是孤独的,正如电影中所说,她想要的只是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互相爱护和体贴。然而在她痛失与萧军的孩子时,端木却已跑得不知去向,在萧红生命弥留之际,端木亦不在她身边。骆宾基回忆说:“萧红死前还热切地盼望着,如果萧军在重庆,我给他拍一封电报,他是否还会像当年在哈尔滨一样来救她?”在她临终前,她想到的,依然是萧军。终其一生,她虽叛逆出走,终因经济上的困顿和对情感的依赖,使她再度沉沦。她一手砸碎了旧婚姻的枷锁,然后却又一头撞进了新感情的栓桔,谎言、不忠、疾病、抛弃、忏悔与自责,这一切的不良之爱和不忠之耻都源于她对爱投入得太多了。

  三、结语

  电影《萧红》是一次“艺术的冒险”,整体风格浪漫唯美,但也不乏凝重伤感,具有散文诗化的风格,它的导演霍建起也被誉为“电影诗人”。片中有着一幕幕充满诗意的场景:当萧红化身为“奥菲利亚”,诗意的画面,悲伤的音乐,唯美地呈现了萧红身体和心灵无家可归的现状,同时亦暗不了萧红为爱执迷、为爱所伤的孤独;当萧红和萧军目光相遇,萧红便祈求萧军能够留下来,因为她太饿了,她冷,她害怕,她希望找人说说话,她告诉了萧军自己悲惨的身世、不幸的遭遇、难言的屈辱、痛苦的心情以及对爱和美的渴望与追求。豪侠而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萧军被她的悲惨处境所打动,更被她的文学才华所征服,他决定不惜一切去拯救这颗美的灵魂;萧红与萧军爱意绵绵地吟诵情诗,互诉衷肠,在漫天吃雪中野合。影片最具艺术性的还是其诗意的对白,采用蒙太奇式的表现手法,将对话与回忆穿插运行,并将诗意的语言镶嵌在电影之中,“闻着大列巴圈的香味,让饥饿的人想做贼”,“我像是他划过的火柴,划过了就会变成灰烬,然而他却当着我的面,滑着另一根”,“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天下所有男人的罪过”。音乐也随着人物的跌宕命运而不断地变换,尤其是影片的结尾,北方原野的马车载着呼兰河的儿女归乡,悲枪的音乐余音绕梁,绵长悠远。然而,影片在成就艺术性的极致时,也面临着与生活脱节和缺乏真实性的问题。如萧红的《生死场》是山鲁迅作序,但此前二人并未见面,电影为了充实画面内容,虚构对话,萧红说想要表不感谢,鲁迅先生却冒出一句“怎么谢”,让人感到突兀与不自然,有违历史的真实性。除此之外,在影片的宣传期,也以“国民才女点燃六个男人的激情”为头来吸引观众,显得商业气息严重又无聊透顶。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安排萧红、萧军、端木蒸良三人同床戏情节,如此安排,用意何在?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和非议。然而,对一部作品褒贬不一的情况总是时常出现,不可否认的是电影《萧红》的艺术创新性,是后世电影作品学习的典范。它以特有的艺术方式向我们展不了一个女人在明亮色调的背后,所隐藏的隐形的寂寞与孤寂。以女性的情怀与视角去描绘萧红的情感世界与生命本质,其艺术性大于本身的思想性,这为影视作品的创新增添了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

  家国不幸诗人幸,萧红的离乱生活和坎坷婚姻确实成为她写作的推动力,但是疯狂的写作和恶劣的生活又反过来损害了作家的健康,最后她病逝于刚刚沦陷于口军之手的香港。萧军和骆宾基在晚年回忆中,也对端木蒸良语多讥消,认为萧红所托非人。但应该说,端木蒸良比较符合萧红对口常婚姻和安稳口子的向往,只可惜她生逢乱世,家国变乱频仍,除了少年时在呼兰与祖父相伴的时光,萧红从未在安稳中体会过幸福。爱是萧红生活的氧气,没了爱的萧红变成了凋谢的鲜花,很快便会死去。

  1912年1月12口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华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萧红短暂的一生始终与寂寞相伴,她让寂寞开出绚烂的花,沁人心扉,留给人长久的回味。在结尾,骆宾基说:“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会爱上萧红,哪怕她面容憔悴,哪怕她身怀六甲,哪怕她疾病缠身?”我想这一切恐怕都源于她身上的超世俗的“寂寞”,对人类悲剧性存在的体认和对人类出路求索无果的茫然。正像我们在《呼兰河传》中所看到的,这座小城是寂寞的,其间有幽默,有讽刺,但越读下去越觉得沉重,仍然有美,但却觉得美得病态。在作品《苦怀》中,我们试着细细品萧红的文字,触摸她哀伤的灵魂,难以宽解的愁楚和自处的不甘、不满,都郁结于萧红的心中,我们似乎已可以窥见她悲惨而孤独的一生.

【电影萧红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电影的论文07-03

电影与平面设计的关系论文07-03

电影《赵氏孤儿》之我见论文07-03

从电影《黄土地》中谈民族电影与意境的论文07-03

电影声音设计中的电影音乐创作分析论文07-03

电影元素在知觉现象场的影响论文07-03

AR技术在动画电影的应用论文07-03

关于电视和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论文07-03

新媒体时代微电影的营销模式的论文07-02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