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图形的周长》的教材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总感觉高大上的数学课堂,离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有差距,因为我们没有名家的风范,更缺少那份堪比常人付出,所以回馈回来的课堂与名家相差甚远。但是扎根于实际生活的课堂却就在我们身边。本次数学优课大赛,足以令我深刻反思与学习着。
从“新”入手。 《图形的周长》被无数名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生动的演绎过。怎样在这些精彩的好课上有突破是个难点。在全校数学老师齐心协力的研讨下,最终我们将本节课与学校的生活课堂结合到一起。数学问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于生活课堂。很多时候“新点”就是根本点。再精彩的事物都无法脱离一个“根本”二字。而生活就是数学的根和本。
从“生活”入手。整节课以“解决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这一生活常见问题为导向。继而引出封闭图形、不封闭图形、周长概念以及周长测量等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既是生活常见问题有又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不封闭图形与封闭图形的认识,通过指一指、说一说让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了然于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习得概念。相框铁丝花边很好的展现了封闭图形,十分形象的让孩子们记住并了解了这两种图形。找身边的周长、找身上的周长等活动正是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习得的知识才是真正学会的知识。
从“合作”入手。在探究需要多长护栏时,课堂上我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旨在让学生理解概念并自己动手测量出周长。并注重渗透对不同图形方法的测量。整堂课学习过程其实早已转化成了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小组活动是最难把握的环节。演绎一次会有一次的效果,相同,演绎十次的课堂会呈现出十次截然不同的合作效果。小组交流环节是被誉为最难掌控的环节。而在本节课,学生在交流汇报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在课堂预设范围内的问题。比如在交流“长方形需要测量几条边?”时,孩子们答案不同,四条边或者两条边。当问题及“为什么”很明显孩子们已经忘记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纠结在不知如何表述。“因为上边那条线和下边那条线一样长,所以量两条边就够了”“长的线和短的线各有两条,加起来乘二”……很明显孩子们对于长方形的特点已经内化,但是如何正确流利的表达是有问题的。于是在此处与学生进行了旧知的回顾。我们之前已经学过,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两条长的边叫“长”,两条短边叫“宽”……即使如此在最后的练习环节,当出现长方形时,学生依然不知道运用特征来解决问题而是将目光盯在不严密的图形边角上。可见,概念内化以及概念的准确表达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在学生交流圆形周长的测量时,小组合作效果较好。但是小组内的同学对于如何正确流利的表达还是有欠缺的。
从“主次”入手。小组合作探究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心形。让学生逐一上台交流耽搁时间而且效果未必见好。于是在交流环节我从引导上做好了详略之分。三角形重点交流,学生要上台指给大家看测量的边分别是哪些,而且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形的周长需要将三条边加起来。长方形的测量就需要让学生猜一猜测几条边,复习巩固旧知。而且将信息窗2 的知识在本环节进行了渗透。正方形则需略,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学生轻松答出,只需测量一条边,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紧接着进行不规则图形的交流。方法一样时,只需要交给学生,上台演示一种方法即可。剩下的图形不必重复浪费时间。有主次详略之分的交流才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周长的认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最后的实践活动环节,为学生编织一道真正符合生实际的实践作业。这样数学真正的又回归到了生活中。
本次优课大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在成长中、锻炼中收获感动。在研课、磨课、讲课的过程中,无一不是整个学校数学组教师团队智慧的凝结。感谢他们的孜孜不倦,不辞劳苦。感谢区教研中心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生活是一本大书,首页写着起航,目标在远方。我们的数学梦也将在此启航。
【《图形的周长》的教材反思】相关文章:
《周长》课后反思07-10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7-03
《圆的周长》课后反思03-14
《周长》课后反思 (7篇)07-11
《周长》课后反思 7篇07-11
数学教材教学反思04-02
数学教材教学反思04-16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物体和图形》评课稿07-25
《有趣的图形宝宝》教案与反思03-24
《周长》课后反思 (汇编7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