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出稳定增长推动力分析论文

时间:2022-07-02 14:13:33 农业经济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业产出稳定增长推动力分析论文

  [摘要]美国农业部科研人员对1980-2008年印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对国内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和评估。印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由于园艺产品和畜牧产品生产迅速发展,西南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快于其他地区。在政府刺激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各项政策中,公共农业科研和高等教育项目的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政府出资的灌溉基础设施项目。其他促进印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包括国际科研机构的努力以及国内不断兴起的私营领域。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国内公共和私营农业科研体系在特别是种子研发领域进行更多的创新,灌溉技术和高价值农产品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印度定能满足其未来种类繁多的食物需求。

农业产出稳定增长推动力分析论文

  [关键词]印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力;科研体系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连续发生严重干旱后,印度政府发起绿色革命,旨在实现粮食自给。当时,政府改组了国内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以方便农民迅速改种由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培育的高单产、半矮秆小麦和水稻品种;与此同时,为了促进特别是北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农业灌溉、运输和交易市场基础设施以及提供农产品价格支持。上述措施仍然包含在印度现行农业政策中,其形式包括高度区域化的特定农产品投入补贴、产出价格支持以及政府农产品收购计划。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69-1971年的267美元增长至2011-2013年的1169美元,从而导致国民收入迅速增长。随着收入增长,消费者对食物的需求范围扩大至高价值产品(水果、蔬菜以及肉产品)。印度农民似乎正在迎合这些新型增长机遇。国内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从20世纪的1.5%,提高至2000-2012年的3.3%,反映出印度农业领域已经跨越初级粮食专业化生产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级食用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而高价值农产品生产则不断上升。1980-2008年,农民将更多土地转向生产高价值产品,为印度农业产出增长总量做出30%的贡献。近年来,随着以绿色革命为象征的谷物生产技术的影响力逐步下降,以及国内高价值食物需求不断扩大,国际经济学家纷纷质疑印度持续保障其12.4亿人口食物需求的能力。印度最新制定的粮食安全计划,预计要为其2/3的公民,每月按照补贴价格提供5公斤食用粮食。人们对于印度能否满足其新型粮食需求的最基本担心是该国水稻和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出现长期性下滑。此外,保证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能够获取高价值食物,还需要投入巨资用于运输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收获后处理技术开发。美国农业部科研人员对1980-2008年印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对国内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程度以及国内主要资源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方式,决定着印度未来食物供应能力和农业收入增长水平。

  1印度农业产出与投入变化

  1.1农业产出增速快,产品结构变化大

  1980-2008年,农业产值从2.6万亿卢比(420亿美元)增长至7.3万亿卢比(11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3.1%。其中,西部地区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5%,南部和北部地区分别为3.2%。1980-2008年,农产品结构发生巨变,粮食占比大幅下降,而畜牧产品和园艺产品的占比则大幅上升。1980-1984年,在农业总产值中,粮食占42%、畜牧产品占26%、园艺产品占13%、特色作物占10%、油籽和豆类分别占5%;相比之下,2004-2008年,畜牧产品占比大幅上升至34%、粮食占比大幅下降至26%、园艺产品占比大幅上升至23%、特色作物占比下降至9%、油籽占比上升至6%、豆类占比下降至2%。1980-2008年,印度作物生产年均增长率为2.8%,畜牧产品生产年均增长率则达到4%。在畜牧产品增长总量中,奶产量占81%,肉类占14%,蛋类占5%。奶产量年均增长率为4.2%,肉类为2.9%。由于国内大多数人不吃牛肉,随着畜牧业迅速发展,2014年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

  1.2农业投入略有增加,增速明显低于产出

  1980-2008年,劳动力和土地投入增加有限,甚至还出现减少,而中间产品和资本投入明显加大,农业总投入年均增长1.07%。1.2.1劳动力投入1980-2008年,农业劳动力数量增长极少,年均增长率仅为0.85%;农业劳动天数则出现下降,年均下降率为0.27%。妇女占农业劳动力总量的37%。综合计算上述情况,1980-2008年,印度农业劳动力投入年均增长率为0.7%。由于工资年均上涨10%,2004-2009年,农业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年均下降率为2.4%。1.2.2土地投入1980-2008年,作物土地总面积基本保持为约1.8亿公顷。其中,具备灌溉设施的土地面积从3900万公顷增长至6200万公顷,年均增长1.7%;没有灌溉设施的土地面积从8400万公顷减少至8100万公顷;牧场面积基本保持在1000万公顷;荒地面积也基本保持在2400万公顷。1980-2008年,复种土地面积从3200万公顷增长至5300万公顷,即增长65.2%。但是在同期内,作物土地净面积事实上年均减少0.02%。1.2.3中间产品投入中间产品投入包括农用电力、肥料等。1980-2008年,农用电力消费主要作物灌溉,年均增长率为7%。氮肥占印度肥料消费总量的66%,磷肥占24%,钾肥占10%。1.2.4资本投入畜牧资本是指农场牲畜存栏量,其中包括牛、羊、猪和家禽。1980-2008年,羊和猪存栏量年均增长率都仅为0.02%,牛存栏量年均增长率为0.8%,而家禽存栏量年均增长率则达到4%。1980-2008年,农业机械资本投入年均增长率比较高,达到8%。几乎所有机械资本都是由农民自己投入。

  2印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政府政策

  1980-2008年,在园艺产品和畜牧产品生产迅速增长的带动下,印度农业生产跨越了北部粮食主产带,全国年均农业产出增长率为3.1%,而导致农业产出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投入资源的增长。农业产出增长率的66%是由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所贡献,其余34%则由农业投入增长(年均1.07%)所贡献,因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印度农业产出保持稳定增长的第一推动力。1980-2008年,印度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1%。其中,中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7%,北部地区年均增长率为1.86%,东部地区年均增长率为1.9%,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为2.3%,南部地区年均增长率为2.66%。在印度各项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的政策之中,政府出资建立的农业科研与高等教育体系取得最为明显的效果,其次为政府出资的灌溉基础设施项目。1980-2008年,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对北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率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其他促进印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包括国际农业科研机构的努力以及国内不断兴起的私营领域。

  2.1不断完善农业科研体系,加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

  公共农业科研体系和私营农业科研公司的大量资金投入,再加上国际公共科研机构的协助,促进了诸多农产品生产的长期性技术变化,从而得以印度能够满足贫困消费者的粮食需求和富有消费者的高价值食物需求。

  2.1.1公共农业科研体系

  印度现有的公共农业科研体系是建立在美国所探索的“大学土地出让制度”基础之上,由联邦级的“印度农业科研理事会”和邦级的“邦农业大学”两级科研层次所组成,占全国公共农业科研支出的比例2003年为93%,2009年为88%,在2009年包含私营公司科研支出在内的全国农业科研支出总量中则占71%。“印度农业科研理事会”始建于1929年,是一个半自治组织,联邦政府农业部长担任会长。理事会的职责是支持和协调全国性农业科研事宜,下属单位包括5个国家级基础性战略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机构,42个特定农产品中心科研机构,4个国家级保护与种质交换和土壤调查机构,10个项目管理委员会,28个国家级应用型特定农产品多学科战略科研中心(聚焦于具有全国指导意义的农业技术“任务模式”科研)以及82个旨在促进多学科多机构科研的全国科研项目协调机构。2003年,印度农业科研理事会总支出的50%用于作物科研(其中8%用于水果蔬菜类,14%用于水稻、豆类、小麦和甘蔗,27%用于其他作物),16%用于畜牧科研,15%用于园艺科研,10%用于收获后处理科研。2009年,印度农业科研理事会所属全职科学家的约40%从事作物科研,20%从事畜牧科研,5%从事园艺科研。“邦农业大学”负责从事当地适应型和应用型农业科研以及高等教育。2003年,这些大学的支出也主要用于作物科研:11%用于水果与蔬菜,26%用于水稻、豆类、小麦和甘蔗,36%用于其他作物,13%用于畜牧。邦农业大学数量增长迅速,2005年为31家,2012年为55家,2014年则上升至70家。然而,2000-2009年,邦农业大学所属从事农业科研的全职科学家数量却从7780减少至6158,下降20.8%。在邦级以下的地区,还有261家农业科研中心,其资金来源是印度农业科研理事会,但由邦农业大学实施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一线农技推广活动,如同田间农技展示和农技转让实验站。总体来看,印度公共农业科研体系能够通过高等教育和农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与当地适应型科研机构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应用型科研,在各个邦和农产品之间转让科研成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田间农技展示向农民推广新型技术。此外,公共农业科研成果通常是私营农业科研的基础,从而促进私营农业科研创新。政府对公共农业科研和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在20世纪60年代非常少,直至1973年印度农业科研理事会进行重组和第5个五年计划(1974-1978年)大幅增加公共投入之后,才得到明显改观。1974-2008年,邦农业大学科研支出从45亿卢比增长至260亿卢比,年均增长率为4.7%;印度农业科研理事会支出则从65亿卢比增长至470亿卢比,年均增长率达到5.4%。政府对公共农业科研体系投资产生了极大的效益。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农业科研投资平均回报率为71.8%,中位回报率为57.5%。由于回报率高,2008年印度农业科研体系在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和中国。1980-2008年,印度公共农业科研体系投资的内部回报率平均为85%,效益/成本比为18.34,即每投入1美元可产生18.34美元效益。

  2.1.2私营农业科研体系

  私营公司农业研发投资逐年上升,主要投资领域是种子培育、杀虫剂和农业机械。私营公司用于种子培育的投资,1984-1985年130万美元,1994-1995年增加至490万美元,2008-2009年则达到8860万美元(其中包括跨国私营公司投资3900万美元)。用于杀虫剂研发的投资,1984-1985年为900万美元,1994-1995年增加至1700万美元,2008-2009年则达到3600万美元。用于农业机械研发的投资,1984-1985年为370万美元,1994-1995年增加至650万美元,2008-2009年则达到4100万美元。2008-2009年,印度私营农业科研投资为1.74亿美元,公共农业科研投资为5.38亿美元,私营农业科研投资占全国农业科研投资总额的24%。据世界银行统计,印度私营农业科研投资占全国农业科研投资总额的比例,1985-1995年为17%,2008-2009年则上升至26%~30%。

  2.1.3国际公共农业科研机构

  (1)“国际公共农业科研机构”的前身为“国际农业科研咨询集团”,成立于1971年,拥有多个隶属分机构,对印度小麦、水稻、玉米和粗粮科研做出重要贡献。

  (2)“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于1965年首次培育出大规模种植的小麦品种,其在1990-2010年间与印度分享的实验型小麦采集数量增长了2倍,并且在2006-2010年间将683个小麦品种引入印度进行评估和试种。

  (3)“国际水稻科研所”成立于1960年,首次培育出半矮化高单产IR-8水稻品种,并于1965-1970年间帮助印度推广种植该水稻品种。随着印度消费者喜好发生变化,国际水稻科研所培育出大量新型水稻品种,1971-1980年为127个,1981-1990年为223个,1991-2000年为257个。

  (4)“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科研所”成立于1972年,主要从事粗粮品种培育,于20世纪80年代培育出第一个开放授粉杂交珍珠粟米,并且引入印度。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对印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4-2008年,面向亚洲地区的国际农业科研机构支出从10亿卢比增长至50亿卢比。1960-2011年,面向亚洲地区的国际农业科研机构支出年均增长率达到8.8%,但最近30年则不断下降,1980-1990年为6.8%,1990-2000年为5.4%,2000-2010年则为-0.01%。总体而言,印度公共农业科研体系更注重于研发适应性农业技术,而国际农业科研体系则更注重于研发基础性农业技术。

  2.2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不断提高抗旱能力

  政府不断投资扩建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并且对于农用电消费给予补贴。印度农业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水井、运河、储水池等。地下水抽取量20世纪80年代排名世界第三,目前排名第一,占全球总量的13%,其中87%用于农业灌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水成为农业灌溉最为主要的水源。1980年,具备灌溉设施农田的46%采用地下水,40%采用运河水;到2008年,具备灌溉设施农田的61%采用地下水。相比之下,运河水灌溉则年均下降1.8%。

  2.3改进道路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教育水平

  为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农民投入、避免损坏、增加农产品上市量,政府每年出资改进农村道路。随着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接受新型技术和方法的能力也逐步增强。根据印度全国普查数据,印度农村人口接受学校教育的年数,1980年平均为不足2年,2011年则上升至4.5年。

  3印度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估

  根据美国农业部专家的测算和评估:就印度全国而言,公共农业科研体系和教育体系投资每增加1%,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16%。面向亚洲地区的国际公共农业科研体系投资每增加1%,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11%。灌溉农田面积每扩大1%,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06%;其中,采用地下水灌溉农田每扩大1%,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03%;采用运河水灌溉农田每扩大1%,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02%。农村人口接受学校教育每增加1年,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09%。

  4结论

  1980-2008年,印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1%。农业科研体系在促进本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定提高方面发挥了最为主要的作用。印度公共农业科研体系投资的内部回报率平均为85%,效益/成本比为18.34,即科研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产生18.34美元的效益。印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是自1980年以来,印度公共农业科研体系投资的效益/成本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二是随着公共农业科研体系所获投资的占比不断下降,邦农业大学全职科研人员数量逐步减少。

  三是印度农业科研强度比增长缓慢。2008年,印度农业科研强度比从2000年的0.36增长至0.4,低于新兴国家里的中国(0.5)和巴西(1.8),更低于发达国家里的韩国(2.3)、澳大利亚(3.56)和日本(4.75)。

  四是过度提取地下水用于灌溉可能会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枯竭。

  五是面向亚洲地区的国际农业科研机构支出在2002-2010年一直较少,导致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在同期内对印度农业科研体系和农业领域的贡献逐步下降。

  六是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程度持续较低,导致农业创新难以普及。总体而言,只要国内公共和私营农业科研体系在特别是种子研发领域进行更多的创新,灌溉技术和高价值农产品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印度定能满足其未来种类繁多的食物需求。

【农业产出稳定增长推动力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生物技术治理工作分析论文07-04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绩效评估分析论文07-03

农业推广论文11-14

农业保护论文11-17

农业保护论文15篇11-17

高层次农业科技管理人才思路分析论文07-03

论文的可行性分析02-21

互联网+农业前景无限论文07-03

农业机动喷雾器的作用论文03-22

设施农业土传病害控制思考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