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03 03:35:22 农业经济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融合是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路径,既符合外部产业发展趋势,又体现了内部产业发展逻辑。应从强化一产基础、优化二产结构、健全三产功能等方面探索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实践新型农业产业联合体、休闲旅游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等多种融合模式,同时,建立融资平台、市场信息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多元平台,建立健全经营风险支持系统支持产业融合,实现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论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88(2015)06-0012-04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就开始关注产业融合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国的理论研究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研究内容多是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普及为背景,强调信息产业化发展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冲击,引发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产生产业界限模糊、产业结构变革、市场空间增大等现象[1]。但是,将产业融合理论运用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研究却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与我国较低的农业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蕴含新意,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促进“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农村为基础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势必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创新思维与重要路径。因此,建立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迅速成为理论界与企业实践中的关注热点。

  一、新常态下产业融合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研究

  历经萌芽、探索、发展三个阶段的我国农业产业化,在经济进入提质增效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面临着巨大压力,而产业融合理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1.产业融合符合外部产业发展趋势

  国际上,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产业之间的融合早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跨产业界限的融合,也由此引发了产业链、价值链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引发了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而在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新常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都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创新创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不仅体现在产业内部,更体现在产业之间的跨界合作。因此,以农村为基础的产业融合,正是抓住了外部环境赋予的机会,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有积极意义。

  2.产业融合体现内部产业发展逻辑

  根据国外学者研究的成果,所谓农业产业化即是“农工商一体化”,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就是基于产业之间的分工,再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产业间的交叉渗透,形成一种复合型的产业化农业,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发展水平[2]。因此,产业融合一方面增加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或是改变了要素投入的方式,另一方面改善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转变了成果的产出形式,从而优化了农业投入与产出结构,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现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以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强化一产基础

  (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并且已初具规模,例如农户家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企业)、行业协会,在第一产业中占比越来越大,灵活的机制、年轻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其逐渐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先进力量与创新主体[3]。因此,应以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为原则,在鼓励发展家庭农场、规范农民合作社行为、拓宽合作社服务领域、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鼓励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载体。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发展路径上,着重通过财政资金扶持、提升扶持政策的效率等方式引导其进一步壮大,例如,可以由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其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补贴资金可以优先考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率,防止组织异化、经营制度扭曲和农民利益受损。在合作社的发展路径上,首先,提供管理培训、技术培训、经营信息、市场信息等信息来源,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市场意识与产品销量;其次,规范现有与未来的农业合作社的行为,通过示范合作社的评比等活动,形成如月报、季报、年报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多形式的农业经营组织,提升透明度,保障农户利益,带动农户发展。(2)深入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中央高度重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4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以农村现有资源为基础,先培育出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再利用其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乡村利用自有资源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这种做法一方面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为农民带来了收益。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特色农业应向着由“一村一品”到“多村一品”“一乡一品”,再到“一县一业”方向加速推进,以现有特色农业为基础,努力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

  2.优化二产结构

  第二产业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起到关键的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应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来看,第二、三产业的高附加值对农业整体生产效率与产值的提升有直接影响,这也体现了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意义与作用。我国目前三产产值比例关系的经验数据接近1∶5∶4,经济发达省份或地区的三产占比更高。因此,实现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体现其拉动效应。具体来说,优化二产结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强化产业规划,调整产业布局,依托发展迅速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及一产发展基础,借助“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推动农产品产地加工、产地消化的模式;二是以财政扶持等利好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打造龙头企业,加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的创新发展体系,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带动三产融合发展。

  3.健全三产功能

  第三产业对于产业融合发展来说,其作用体现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单纯的农产品直接供应于服务业,例如开发农产品食品短链,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本地产品的本地供应,缩短供应链,提升供应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二是针对一产、二产的生产经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而产生的专业性农业服务行业。其中,第二种形式能够体现第三产业对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因此为这一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黏合剂”是服务,它的发展质量决定着产业融合所能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应拓宽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领域,从生产性服务向其他服务领域转移。同时,吸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主体,明确各主体角色地位,引导主体间协同。专业化农业服务应具有以下功能:(1)融资功能。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农业生产的投资,同时可以考虑以财政资金担保、贴息或是直接投资等方式,在税收方面给予最优厚的待遇,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的资金问题。另外,更重要的是依托社会化服务机构,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建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2)市场服务功能。第一,对接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环节。举办并参加各地区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提高品牌农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提升农产品销量。鼓励城市社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园区对接,发展社区配送、小区直销等销售业态。提供农业经营主体市场信息,尤其是增强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涉农企业等的市场导向意识,鼓励他们发展直营店、电子商务,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提升收益。第二,健全农产品物流服务网络。依托专业社会化物流企业或是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联合就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运、配送等配套设施和冷链物流。鼓励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建立批发配送中心,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3)培训功能。以社会化服务机构为主体,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设计培训目标与内容,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市场竞争等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出资的方式,实现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培训功能。

  三、以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模式

  产业融合的经典理论认为,产业融合一般经历技术、业务管理和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原有产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形成了新的产业与产出成果,同时被赋予了新的特点与功能,获得新的增长,因此,产业融合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即“产业融合创新”[4]。基于此,以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模式加以实现。

  1.新型农业产业联合体

  新型农业产业联合体可以理解为农业工厂式经营,也就是“以工促农”战略的具体表现,运用工业化所提供的技术手段、物质手段和管理手段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运营,即用工业化技术和理念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渗透、融合和提升,实现工业对农业的生产方式、产出结果、经营管理方式的全面融合[5]。工厂化农业就是一种采用类似工厂的生产方法、组织和安排农产品生产的农业经营方式和新型农业业态,它融入了工业领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引起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6]。例如,设施农业将先进科技成果与工业生产方式引入现代农业生产,以物联网为基础,实现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可视可控,实现资源投入、人力资本的投入最小化,提升生产效率与效益。

  2.休闲旅游农业

  休闲旅游农业是通过体验经济,进而使城市人更好地熟悉农村体验农业,农村人更好地发展农业了解城市,实现城乡互利、协调发展的一种融合型经营模式。休闲旅游农业赋予了原有农业新的附加功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跨越农业、第三产业甚至是工业的新的产业形态,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经营方式[7]。休闲旅游农业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从农业产品的种植、养殖,休闲园区、休闲项目的规划开发,到旅游营销、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生产加工;从为消费者提供新鲜、特色农产品,到为消费者提供旅游、餐饮、交通住宿等全程服务,其本身就具有高度的产业交叉融合属性。休闲农业经营方式融合了农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加工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六种产业,其形式表现上是六种产业的相加,但却显示出明显的乘数效应。

  3“.互联网+”现代农业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电子商务。虽然优秀电商人才匮乏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仍然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对电子商务的作用与意义认识不足,对于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物流发展认识不到位,依靠网络来获取信息、制定决策的仍然占极少数,大多数经营主体的信息多是来自于个人经验,以及熟人、朋友的信息,因此,易于形成跟风种养,既加大了种养的风险,也不利于市场意识的建立。同时,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农村网络普及率、农民电商物流配送等发展落后,信息来源与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从目前农村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其基础设施设备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了大多数物流企业的配送能力有限,配送质量差。

  四、以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培育多元平台支持产业融合发展

  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发展的保障,然而,真正能够充分利用政策并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却并不多。在操作环节影响利好政策落地实施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大量存在,这种信息不对称包括投融资信息不对称、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服务供求信息不对称等情况。解决这个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必须要以政府为主体搭建一系列多元化平台,以服务促沟通,完善信息对称,建立起一产、二产、三产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共同发展。一是建立融资平台。一方面,针对一产中的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多种农村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成立信用信息调查与评估小组,从信用记录、经营规模、还款能力等方面建立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走访调研等形式对各个经营主体进行评估信息搜集,最后进行综合评估,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建立各农业经营主体与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体系。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出面与银行建立广泛联系,及时将银行针对农户与涉农企业等的好的贷款方案宣传告知给各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以融资信用等级体系为依据,向银行推荐优质贷款主体,实现双方之间的信息对称,建立起有效的融资平台,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二是建立市场信息平台。对于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知名农业企业,著名商标品牌在市场中已建立起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相对比较丰富。然而对于一产中的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农户,以及二产中的中小微农业企业,他们的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这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主要形成原因。因此,针对这些主体,应考虑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建立市场信息的交换平台:一方面在线下,开展各项农产品宣传销售展会,如农业交易会等形式,以及积极参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农产品展销会,将优质农产品及优秀农业经营主体“推”出去;另一方面在线上,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并进行广泛宣传,把产品及企业信息推出去,更重要的是,将市场需求信息“拉”进来,再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具体的企业、农户等,实现供求信息的对称。三是建立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不仅要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实现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科技研发与生产的对接,更重要的是,打破部门分割,建立服务于农村经营主体的农业科技研究、技术推广、农民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方面,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明确其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联合实施科技推广项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校等多种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围绕“一村一品”,大力培养专业农民,进而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建立健全经营风险支持系统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为根本,转变农民在融合发展中的弱势地位,提升农民利润空间。因此,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如何保证农民的经营收益,降低农民参与产业融合的经营风险,除了要求在与其他主体合作的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合作机制及利益联络机制之外,政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经营风险支持系统,降低经营风险,保证农民利益。首先,在财政资金方面,应通过农业投资、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其次,在金融体系方面,一方面建立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村信贷体系,对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各种农业合作社等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生产中短期贷款,在购买农用机械等方面通过信贷利息补贴的方式为农业提供信贷支持等;另一方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以分散农业经营风险。针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保险业务,提供高额补贴及其他优惠政策等。

  五、总结

  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党和政府提出以农村为基础,以产业融合为思路发展农业产业化,正是在新形势下发展“三农”的有效路径,而打造创新创业新引擎、公共产品服务供给传统引擎,也为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将产业融合的理论运用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践,需要厘清两者作用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其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一产基础、优化二产结构、健全三产功能多路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新型产业联合体、休闲旅游农业等多种模式,实现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新.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5.

  [2]刘希宋,陈权利“.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特征[J].学术交流,2002,(1):85-89.

  [3]张秀生,单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7-24.

  [4]严奇春,和金生.知识创新视角下的产业融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55-59.

  [5]刘茂松.中国农业工业化理论探索——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8.

  [6]车淑玲.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J].现代农业,2007,(11):114-115.

  [7]何立胜,李世新.产业融合与农业发展[J].晋阳学刊,2005,(1):37-40.

【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电子商务的物流选择与路径设计论文07-04

市场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07-04

绿色物流管理的发展对策研究论文07-04

医疗收费票据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07-04

产业集聚区工业能源消费对策研究论文07-04

煤炭物流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07-04

小型农业企业网络营销问题及对策论文07-04

气象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对策论文07-04

农业产业化的考察汇报07-04

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