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导引
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借此题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导学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重点词语
(1)生字:肇(zhào)埋没(mo)彷徨(páng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课堂导学
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3、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
课后回顾
这篇文章论述问题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资料补充
如何找出中心论点:
(1)从定义入手: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例如《敬业与乐业》一文“敬业与乐业”只是论题,而论点是:“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2)从位置入手:
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间提出,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
(3)从论据入手:
看看论据证明的是文中的哪一句话。
【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07-04
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08-18
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11-06
二年语文上册《欢庆》教学设计07-04
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01-29
美术上册教学设计03-10
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07-04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07-2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7-05
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通用8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