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焦虑的家长和沉浮的专业
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填报志愿让考生家长开启了焦虑模式,对选错专业的担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让他们觉得压力山大。填报志愿就像填报未来,仿佛孩子们命运的轮盘,在他们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开始扭动……
面对小林妈妈给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咨询,在媒体行业打拼了十来年的任威直接把朋友圈流传甚广的一张图扔给她看。
任威对媒体这行有两点感慨:一、别人上班时他在上班,别人下班了他还在上班;二、十年前IT业月入五千时他已过万,如今IT业的人年薪几十万时他依旧月入万元。
任威说,“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经时间打磨成了白马股,我们却横盘横盘再横盘。在媒体行业脱掉梦想与激情的外衣后,还鼓励自己要坚强的裸奔。”
对自己专业选择心存悔意的还有外科医生艾文。她说,“十三年前,我以高出专业二十来分选择了临床医学,学了五年又三年,穿上白大褂时觉得自己终于要变天使了,可工作两年后没有长出翅膀,反而被患者修成了魔鬼。”
他们的回答,让正给孩子报考志愿的小林妈妈更加困惑。她研究了毕业生薪酬数据:2016年本科十大专业中,计算机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5452元,甩同为报考热门,平均月收入3800多元的财会专业近1600元。
一
高考分数公布后的48小时里,小林妈妈一直保持备战状态。
和千千万万家长一样,她希望能将小林的考分发挥到极致,给孩子挑选个能一辈子“吃香”的职业。为此,她研究了志愿报选的方方面面,了解了近四十年的专业报考情况:
上世纪七十年代,知识和选择相对匮乏,不用考虑四年后找工作拿高薪,报考专业仅凭着兴趣爱好。“文史哲”这类的基础专业成了一代人的热捧。原证监会主席肖钢报考志愿也是中文,直到被调到金融专业时,他还并不知道什么叫金融。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很多国企和机关部门亟须注入专业知识型人才,财经类专业成了通往银行、审计等待遇优厚部门的敲门砖。当时来招生的财经类学院老师总是被报考生团团围住,有的学生甚至不看学校,只盯专业。
九十年代初,中国贸易市场打开,有“国际”字眼的专业炙手可热,对口的工作是国际贸易公司、海关总署、也有大型私企,出国工作的机会更是让其他专业无法比拟。不过好景不长,中国加入WTO后放开了对外贸易,先前拥有垄断地位的国际贸易企业失去了竞争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也逐渐下降,自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就业率低、就业工资水平不高被多所高校予以红牌警示。
九十年代中期,微软进入中国,联想、方正等一批大型IT企业崛起,科技浪潮席卷而来,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迅速蹿火,直到现在依旧热度不减。
与此同期,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人才被疯抢。1998年国家推动房改,加上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建筑学、测绘等与建设搭边的专业的学生,市场就业需求量极大,一部分学生没毕业就被签走。
201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把新技术新经济推向高潮,新型购物方式的出现,让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口大增。移动支付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等技术工学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但电子商务跟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不一样,算不上纯技术类学科”,北京某高校计算机学院辅导员告诉小林妈妈,“多数院校把这一专业当作是计算机课程和经济管理课程的简单堆砌,就业后跳槽的比率非常高。”
二
通过梳理,小林妈妈发现,大时代的前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踏对专业的冷热节拍。
很多当年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如法律、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却在后来的就业时期遭遇寒流,而一些报考时的“冷门”调剂专业,如地质、船舶与海洋、石油、采矿、油气储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薪资和就业率却持续走高。
同时,法学、部分生物相关专业、动画、英语、体育教育等连续四年或四年以上遇冷,遭教育部门发红牌警示。其中法学事物连续八年被红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连续7年被红牌。
产业结构调整,人才供需失衡,都是专业冷热转换的关键因素。热门专业因为就业率高、就业方向好,从而报考人数众多。院校也纷纷开设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就读人数激增,但社会需求变化不大,毕业生就业时热门专业反而成冷门。
从这几年高考录取招生看,高校专业的冷热在家长、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呈现明显的分化,往往家长和高校一厢情愿,总认为一些专业如金融、会计、财务管理很热门,家长想让孩子上,学校也愿意招,实际上社会需求已相对饱和。
法学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04届报考法学专业的王芳告诉她,“90年代时的法学专业多红火,受那个时候的影响,我们那一届法学院的学生有400多人,光民商法就有两个班,到毕业时才知道出了校门不一定有企业要,司法考试没有通过的学生毕业就直接转行了。”
数据显示,到2006年,全国有407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超过36万人,招生规模激增。而一些二类院校为了跟热门,其师资力量却跟不上扩招的节奏,导致毕业学生水平没有保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小林妈妈查看资料,在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是当前高校普遍开设的,毕业生规模均超10万。”
为追热门,很多高校的专业千篇一律,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严重。家长和考生选择专业时,也容易只看现在不看将来,盲目追从热门。
三
怎么样才能帮孩子做出最优决策?同样的分数,不同的选择将给予孩子完全不同的人生,想到孩子未来从事的职业就要在这几天尘埃落定,小林妈妈焦虑难安。
她看到有的省对填报志愿采取大类招生方式,考生不需要在高考后立马做出决定,先选择个大类专业,到了大学阶段再根据自己兴趣的明确而逐渐做出决定。学生可以在二年级甚至三年级做出选择,这就是所谓的决策延迟。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大学等985名校也在摸索大类招生的路数,对于冷门专业,开启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实验班,将所谓的“冷”和“热”相结合,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
今年,北航将传统的54个本科招生专业归并为4大类招生专业,即工科试验班(航空航天类)、工科试验班(信息类)、理科实验班类、社会科学实验班。
北航就业处处长马进喜认为,“大类招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经过一年的大类培养,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专业学院继续学习,二年级结束时才在专业学院内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此外,如果此后的学习年限内专业兴趣发生了改变,学生仍可进行专业转换。这样的灵活选择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更多思考。”
“没有所谓长热不冷的专业,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提升职业竞争力,就能一辈子‘吃香’”。一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告诉小林妈妈,“不管是最热门的金融,还是最冷门的地质,都要面对人才过剩问题,面对国家产业结构性问题,哪个专业都有竞争,这时就得有跑马拉松的准备,在本科阶段打好基础,在研究生阶段再提升专业竞争力。”
他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再好的专业,如果没有兴趣,专业学习很难坚持到底。对于高校而言,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发挥,要在冷热专业之间架起转化的便利之桥,让那些专业与兴趣不能匹配的考生有调整的机会。这就需要高校、家长以及学生,将视线从学科和专业本身投射出去,真正了解市场需要,了解学生求知的需要。
“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等专业肯定会成为未来几年热捧的对象。”
小林妈妈依然在做着紧张的研究,“综合行业前景和小林的兴趣考虑吧”,小林妈妈说,“毕竟,个人职业成败,终归是嵌在大时代的行业沉浮之中。而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最初抖动蝴蝶翅膀的,依旧是小林自己。”
【高考志愿填报:焦虑的家长和沉浮的专业】相关文章:
2023高考填报志愿怎么选学校和专业09-16
高考志愿填报07-07
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11-11
高考志愿填报技巧11-21
2023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和技巧06-07
湖北高考志愿填报网站05-15
高考填报志愿技巧指南03-31
有关于高考填报志愿08-06
高考志愿填报技巧集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