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化生活》听课反思范文
今天应邀赴安吉高级中学参加第四节教研节活动,上午听了两节课——史老师在高三上《经济生活》练习讲评课;孙老师在高二年段上《文化生活》第二单元中《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新授课,第四堂课我为大家展示了一堂高三复习《关注五中全会,理解政党制度》。下午,老师们一起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研讨。
其实,我们每次听课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标准、乃至于教育教学观对所听的课加以对照、比较、分析。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如果我来上这堂课,会怎么处理?我会不会比这个老师上得更好?”今天听孙老师上《文化生活》的课,还是很有体会,也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很多老师的问题,是很容易把《文化生活》课上成“文化知识”课,把《生活与哲学》课上成“哲学知识”课,用祝老师的说法,就是缺少那么一点味道,这果然和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可分割,但是也和我们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僵化的思维定势有关,我们平时总是局限在“一亩三分地”之内,就会埋头种地,已不习惯于抬头仰望,就像井底之蛙那样,总以为自己看到的那片天空就是全部的世界。教师能否从狭隘的经验世界中跳出来,能否以审视的、反思的眼光发现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既很必要,也很重要。
就今天的这堂《文化生活》新授课而言,个人以为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
1.在教学布局上,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应体现“虚实相生”的原则。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就像一副书法作品一样,一定要考虑好布局,书法是注重“留白”的艺术,如果一张宣纸上,布满了线条和墨迹,那就只能是垃圾了。一堂好的课,教师在事先设计的时候,会考虑留有很多空白,意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生长的时间和空间。为此,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应精炼而不要贪多,在问题设计候,要注意适切有效,而不是步步紧逼;在教学互动时,要适当地少讲,多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这堂《文化生活》课中的素材,老师使用的材料是相当丰富的,但是也因为过于丰富,反而削弱了教学的效果,这正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一样,学生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的感觉,到后来可能就有些“胃胀”了。
2.在教学的节奏上,应懂得“一张一弛”之道。
教学就像放风筝,既要学会怎么放,也要懂得如何收,放得开,收得拢,风筝才能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进一步而言,一个高明的教师也像优秀的乐手一样,一定是个节奏的出色掌控者,并通过这种节奏来推进教学的进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教师对于教学节奏的掌控,即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各个环节的过渡、衔接以及相互呼应,比如教学开始的时候,节奏要慢一些,到了中间环节,应该有一到两处比较容易带动教学氛围的地方,最后的结尾,即可以是戛然而止,也可以是余音袅袅,回味不绝。从小处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表达,身体姿态的展示上,都要适当地考虑“张弛有度”。
3.在教学的境界上,要追求情理交融。
教学是需要讲究境界的,虽然不一定是“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也不一定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但是一堂好课,一定会让听者有感动,也会让自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体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当然是需要说理的,无论大道理还是小道理,无论是形而下的经验常识,还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或者理念,都需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去诠释、传递、并使之能够接近、抵达一个个年轻生命的内在世界里。
为此,我们的教学,在说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带有情绪的温度,情感的张力,一定要引入某种情景,创设某种学习的情境。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我以为有两点是值得反思的,第一,任何一个在教学中需要是落实的“理”,一定要带有教师自己的思考力度、以及情感温度,并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力度与温度;第二,是要努力营造一种学习情境,并使学生能够进入到情境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成为主体,而不是旁观者,换一句话说,在教学中引用的任何情景素材,都不应使我们的学生“置身事外”,而应该使其身临其境,为此,教师需要在学生的身后,有自己的目光,或者温暖的手,轻轻地推一把,把学生带入或推入学习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的临场感。
【《文化生活》听课反思】相关文章:
听课反思 《快乐复习》课后反思06-23
英语听课总结与反思06-22
听课后的综合反思03-23
听课后的教学反思06-22
听课后的教育反思06-21
小学听课后反思07-08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语文教学反思09-28
(经典)教师听课反思08-07
教师听课反思08-12
【经典】教师听课反思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