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一、信息与信息科学
信息是信息科学的基本要素,既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信息科学的归宿。具体地说,认识信息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利用信息来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是信息科学的归宿。
(一)信息及其特征:
从本体论的角度,信息可以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即事物的内部结构与和外部联系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物理运动、生物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等等。运动状态是指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态与态势,运动方式则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因此,可以说,一切事物都具体信息。信息不是消息,信息是消息的内核,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二者是内核与外壳的关系;信息也不是信号,信号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形式,两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信息也不是知识。知识是有组织的、大量的信息,获得信息并不等于获得了知识,知识是关于事实和思想的有组织有系统的陈述,二者是分散与组织的关系。
从认识论层次看,信息的定义是:主体所感知(第一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和表述(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信息的十个基本特征:可量度、可识别、可转换、可存储、可处理、可传递、可再生、可压缩、可利用、可共享。
(二)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
信息科学可定义为: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更精确地说: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
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典型模型中,只有所有单元(信息感知、识别、交换、传递、存储、检索、处理、再生、表示、施效)都发挥作用的时候,主体才能从本体论意义的信息中提取第一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并从中对对象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反映主体意志的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并通过它的反作用实现对对象的变革或改造。
二、信息技术
技术并不是从古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科学,人们完全是以赤手空拳不争取自己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后来在人类认识与了解自然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赢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科学技术才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四种器官及其功能:
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平衡感觉器官等――获取信息。
传导神经网络,它又可以分为导入和导出神经网络等――传递信息。
思维器官,包括记忆、联系、分析和决策系统等――加工和再生信息。
效应器官:包括操作器官、行走器官和语言器官等――施用信息。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古代信息技术(远古――19世纪中叶):
声音与光――自然状态下的信息技术。
文字、造纸与印刷――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数字与运算――信息加工技术的雏形。
(二)近代信息技术
电报――序幕的拉开,1844年,美国画家,电报发明人莫尔斯。
电话――篇章的推进,1876年,美国教授,贝尔。
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而信息化教育是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显著特征的教育形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渗透到各门学科中,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技术与课程整合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信息技术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的读书笔记07-06
信息技术读书笔记6篇03-04
信息技术的读书笔记(4篇)04-27
信息技术的读书笔记4篇04-27
信息技术的读书笔记(通用11篇)10-20
信息技术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07-02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4篇06-27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通用9篇)09-08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程》读书笔记07-03
音乐读书笔记范文_读书笔记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