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农业科研单位实验基地研究的论文
20 世纪中后期,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科研单位多是从事较封闭的“小作坊”式科研生产。这一时期,农业科研生产具有土地供应充足、生态环境好、劳动力富余、竞争压力小等特征。此时的科研基地多为面积小、设施简单、机械化程度低的单一功能试验基地。21 世纪初,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城镇土地供应紧缺、生态环境恶劣、国内外竞争激烈、劳动力短缺、机械化水平低等农业科研生产新问题。基于此种情况,先后有上海、浙江、河南、江苏等省级农科院在院外新建多功能的农业综合科研基地。笔者在调研国内大型农业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切身工作体会,针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外基地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期为科研单位新建和管理科研基地提供借鉴。
1 农业科研基地的功能与定位
1.1 我国农业科研基地功能定位演变
农业科研基地功能定位是整个基地规划建设的基础,是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起点。在 2000 年之前,国内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农业研究集中在应用研究,基础研究非常薄弱且涉及不多。此时的基地多用来从事植物和动物的育种工作,外加少量的应用基础研究。这个阶段,种子、饲料、兽药、农药等还没有完全放开,处在买方市场,展示和宣传工作没有那么迫切,这时候基地的功能定位主要是科研。
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农业加速对外开放,国内外科研单位竞争日趋激烈。农业科研基地功能定位也发生了改变,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以下简称“六合基地”)的功能定位由单一化过渡为多功能。
1.2 六合基地的功能定位
六合基地在规划之初的定位是,以种养结合为主的循环农业基地。但是随着各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更多的科研项目在基地实施,科研成果在基地得到了很好的集成和展示,六合基地的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由最初单纯的动物科学研究基地发展成为综合性科研基地。
具体功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功能。这也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建设院外基地最直接的目的,基地自建成以后,先后进驻了 10 多个研究所的数十个研究室,开展实施了一批省部级科研课题 ,形成了多个重大科技成果 。 二是展示示范功能。科研工作者通过基地这个平台,把院里最先进的动植物新品种、设施栽培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成果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三是科普教育培训功能。基地利用授课培训、现场指导、现场观摩等形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科技成果传授给广大农业工作者、青年学生、科技爱好者等,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四是休闲观光功能。基地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了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各种畜类、水培植物等的生产与示范,建设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五是新农村建设功能。基地将流转土地的村庄集中规划建房,雇佣土地所有者从事科研辅助工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2 六合基地的现状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六合基地的现状
六合基地于 2006 年开工建设,占地面积 221.1 hm2,基地距离院本部 1 h 车程,交通便利。基地生态条件优越,周边无污染源,作为基地试验地主要灌溉水源的金磁水库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基地田间试验、实验办公、会议食宿等设施基本配套;试验地整理推平,水田、旱地齐全,露地、大棚兼备,沟、渠、路、围网基本配套,水田自流灌溉,旱地喷滴灌溉。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基地在科技创新、示范培训、产业带动、旅游观光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近年来,年均接待政府部门人员、经销商、种养大户、技术能手、职业农民和学生等 4 000 多人次,不仅展示推广了科研成果,而且树立了基地的良好社会形象。
2.2 六合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面积和附属设施不匹配
一个功能设施完备的试验基地,不但要有高标准的试验田,而且还应建设配套的办公、生活、实验以及仓储等附属设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外基地有两个,分别是溧水基地和六合基地。由于溧水基地土地供应不足,经过调整,一部分研究室试验田整体或部分搬迁至六合基地,这使本来附属设施就紧张的六合基地负担越来越重。由于种种原因,截至目前还没有完全缓解,形成了土地面积和附属设施不匹配的格局。
2)农田水利系统不完善,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
完善的水利设施是农业试验基地的生命线。由于农业田间试验季节性强,错过农时就有可能耽误全年试验,所以基地在干旱季节要能够为田间提供充足的无污染水源,洪涝季节能及时排涝,确保试验安全。六合基地近几年经常出现“旱无水,涝淹田”的情况,后期也采取了拓宽泄洪渠、泄洪渠上架设泵房、泄洪渠放闸拦水等措施来缓解旱涝灾情,但治标不治本。
3)区划不完善,不利于知识产权保护
在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就是财富,知识产权就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灵魂。笔者参观过多个国内外大型科研展示基地,其科研和展示区域是完全隔离的,避免了参观人员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发生。反观六合基地,整个基地处于半开放状态,展示区域有研发,研发区域有展示,参观人员在研发和展示区域来去自如,不利于正常科研工作的开展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4)管理团队不稳定,组织结构不合理
首先,因为基地在院机关所有管理服务部门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广大干部、职工不愿长期驻守基地,所以基地存在领导干部轮岗相对频繁的问题,每任领导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思路,对基地管理和政策的延续不利。其次,六合基地属于管理服务部门,但在组织结构中设置了科学研究部门,不但分散了领导及管理者的精力,又或多或少占用了基地有限的资源,而且基地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5)管理者服务意识淡薄,缺乏换位思考
随着全院科研工作的不断开展,入驻基地的科研人员及科研项目日益增加,管理工作的任务和难度都在加大。由于管理人员不足且缺少科研工作经历,在具体管理服务中很难进行换位思考。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在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其次,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主要表现为工作拖拉、推诿、扯皮、得过且过、敷衍搪塞,对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按章办事,存在随意性。
6)劳动用工紧张,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外基地的科研用工主要来自当地及周边地区,包括留守的妇女及老人。由于科研单位种养小区化、品种多样化,在很多时候农业机械并不适合。基于以上种种现实情况,导致基地所在园区的所有农业企业都面临着劳动用工不足问题,特别是科研单位的试验基地更是如此。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高科技文化素质人才匮乏,直接影响了劳动者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间接地加重了基地周边劳动力短缺问题。
3 加强现代农业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3.1 科学长远规划,合理配置资源
1)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土地与附属设施
基地要选择建在具备土地储备充裕、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等特点的区域,要统筹协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使基地建设符合当地区域规划,避免基地被分割破坏,建筑用地被占用等情况出现。依托自然的地理条件,结合科学长远的规划,将试验田的需求规模和办公、挂藏室、食堂、宿舍等附属设施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
2)专业调查与科学规划水系
作为一个农业科研基地,水系的规划应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基地选址前,必须对基地周边水源及地下水资源进行专业勘探,结合当地气候的历史资料,对当地水资源情况进行评估。在水资源评估的基础上,建设相对独立的排灌水系统,做到“旱有水,涝无水”。水系规划好以后,不要轻易改动,如需改动,必须请专业的单位规划设计,在不改变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报相关单位审批后再施工。
3)依托当地基本地理环境,合理区划,调整布局
随着农业科研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科研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科研基地的区划主要分为科研区、展示区、办公区、生活区、培训区等。在一些国内外大型科研基地,科研区的管理非常严格,只有科研团队成员及相关田间管理人员才有机会按照规定进出。因为科研区涉及科研材料和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所以该区尽可能采取封闭管理模式,而其他几个区或开放或半开放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区别对待。
3.2 加强管理团队建设,优化组织机构
一个处在建设成长中的基地,特别需要一个稳定的建设管理团队,作为团队的核心,基地负责人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基地的选址规划需要长时间的科学论证,且选址、立项、规划、环评、审批、设计、招标、施工等手续繁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所以要又快又好地建设基地,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建设管理团队,这样才不会走弯路,也不会经常性地改动规划。作为管理服务部门,基地应该优化组织机构,剥离和管理无关的所有部门,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和财力加强基地建设和管理,提高基地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管理一定要制度化,而且还要以使制度有效为目标,没有制度的管理,必定是混乱的管理。
3.3 强化管理者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
在当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服务时代,每个人既是服务他人的服务者,也是享受他人服务的服务对象。如果基地每个管理者都以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需求和感受去思考自己的服务行为,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把为科研服务作为首要职责,把为科研人员办实事作为第一追求,把科研人员满意作为唯一标准,在服务中总结经验,完善服务体制,创新服务机制,将科研人员的评价作为唯一考核指标,时刻有服务意识、窗口意识、形象意识,保持热情、规范、廉洁、高效的作风,就一定能使服务质量和效果跃上一个新台阶。
3.4 基地农事操作实现机械化,加强劳动用工培训与管理
科研基地农事操作尽可能实现机械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农业机械化服务实行服务外包,选择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长期合作,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农业机械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存放保养,聘用专业的农机操作手进行机械操作和维护。这样能够合理地整合区内农机资源,做到资源和服务共享,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各单位、各部门不定期地组织各自聘用的劳动者进行素质教育与技术培训,着眼于提高青壮年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业技术水平,培养一批职业技术农民,带动周边劳动者快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科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