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微生物介绍
一.概念
1.卫生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方略的科学。
2.生境:是指微生物能在其中生存并执行特定功能的微小环境,又称之为微环境或微小生境。
3.龛:含义比生境更为广泛,不但包含了生物生存的空间概念,还蕴含着功能作用以及在不同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中的位置,也称为生态位。
4.适应性:生物能适应在一定时间内的环境波动或巨变以保证其本身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5.变异性: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6.演替: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群落相互更替的过程称演替。
7.菌群失调;指在原生态环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种类、总菌数和各种群落成员的活菌数的异常变化。
8.生物修复: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转化其他污染物,从而消除污染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
9.指示微生物:是在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非致病)微生物(或细菌)。
10.菌落总数:是指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表面积或体积内所含有的能在某种培养基上经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培养后长出的菌落数量。
11.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2.灭菌保证水平(SAL):单位产品上灭菌处理后存活微生物的概率,通常表示为10。
13.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4.无菌:指不存在任何微生物的状况。
15.无菌操作:指在无菌状态下的操作。
16.消毒剂抗性:是指与其他细菌相比,某种细菌能在更高消毒剂浓度下存活或生长,说明其具有更高的消毒剂抗性。
17.固有抗性:指微生物对某些消毒剂天生不敏感,一般有微生物本身的特殊结构或性能所致
18.获得性抗性:本来敏感的微生物在长期与消毒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获得(可自发获得或从外界获得)了对该消毒剂的抗性基因。
19.生物安全:狭义上指实验室生物安全。广义的生物安全是指避免由于对具有感染力的有机体或遗传改良有机体的研究或商品化生产而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外来物种的入侵及转基因物种的产生、转移及应用等。
20.生物因子:是指实验室中操作的一切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21.生物安全柜(BSC):是处理具有感染性的实验材料时,用来保护操作者本人、实验室环境以及实验材料,使其避免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和溅出物的箱型空气净化负压装置。
22.生物危害:是指由生物因子对环境及生物体的健康所造成的危害。
23.生物战剂:是指能在人员或者动植物机体内繁殖或引起大规模疾病的微生物制剂。
24.微生物气溶胶:以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分散于空气中的分散体系。
25.腐败:指食品的蛋白质成分在厌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以恶臭为主的变化。
26.酸败:指食品中的脂肪成分被微生物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的变化。-n
27.发酵:指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成分被微生物分解成酸、醇、和气体的变化。
28.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29.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30.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入被病原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后所引起的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中毒症状的疾病。
31.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
32.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和入院前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简答
1.卫生微生物学定义的范畴
狭义上,不包括引起传染病流行的病原微生物。
广义上,包括存在于自然界的所有微生物(致病,非致病,有害,有益).
2.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
(1)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治疗。
(2)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3)生物病原性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4)在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服务中的应用。
(5)应对生物危害和恐怖。
(6)在生产,生活和各种产业开发中的应用。
(7)在科学发展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从哪些角度进行卫生微生物相关案例的分析?
4.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1)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物的总产量或生物量决定于所存在环境中该生物生长所
需要的数量最少或浓度最低营养因子(指其含量与微生物需要量之比所占的百
分比最低)。
(2)耐受性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消长不但取决于营养,
而且受各种物理化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3)综合作用定律: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取决于综合环境。
5.微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互生:偏利互生,互利互生,互惠互生
竞争拮抗捕食寄生共生
6.菌群失调的诱发因素
(1).射线照射
(2)使用抗生素
(3)外科手术
(4)其他:医源性因素,使用免疫制剂、细胞毒性物质和激素,使得机体免疫力下降。
7.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光合菌,化能自养菌)——生产者
可以分解有机物——分解者
又可将其还原为无机物——消耗者
总之,它是自然界生态系统能量物质流循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8.微生物耐受性对其生存和分布的影响
微生物的耐受性决定了其生存的可能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对许多生态因子均耐受或者对某种生态因子耐受性较宽的微生物常常分布甚广,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微生物群落发生演替的原因。
9.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
(1)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
(2)在认识疾病本质中的作用
(3)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
(4)在环境污染预防与控制中的作用
对有机物的降解对金属的转化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微生物检测
10.卫生微生物检测的特点
检测对象多,检测范围广,标本的来源多,检测的方法更敏感,检测环境标本中数量很低的致病卫生物以及往往需要定量和分型检测等。
11.如何提高样品中目的微生物的检出率
(1)增加加样量
(2)浓缩待测微生物
(3)对目的微生物进行选择性増菌
12.对于某些含有不溶于水的成分或者抑菌成分的样品如何处理
(1)检品为固体、非水溶性软膏等,均质化后再进行稀释
(2)非水溶性软膏,也可加入乳化剂使其分散
(3)含有抑菌成分(防腐剂,抗生素,消毒剂)的,采取中和法,滤膜过滤法、稀释法和离心法等。
另外,还应考虑采取适当的步骤,使受损伤的菌株得以复苏。
13.卫生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则
(1)样品的采集原则
代表性和针对性避免新污染避免采样时对微生物的杀菌作用和引入新的抑菌物质保护目的微生物详细标记样品
(2)样品的运输原则
尽快送检保护待检微生物根据生物安全规定妥善包装待运输的标本
完善的样品交接
(3)实验室检验原则
相应的实验室硬件设施合格的人员和标准或公认的方法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根据卫生检验的特点采取特定措施
14.样品浓缩的方式
(1)沉淀法(离心沉淀)
(2)过滤法(滤膜过滤)
(3)吸附沉淀法(特异性、非特异性)
(4)免疫磁珠法(亲和作用,基于抗原抗体反应)
15.损伤菌的复苏
修复的基本方法是:在细菌繁殖之前,将其置于无选择压力的环境中,改变培养温度和时间。
例如,(1)分离加工食品中的沙门菌时,先将样品置于BP培养基中进行前增殖。
(2)副溶血弧菌在海产品加工保存中受损,用无选择性低盐增菌。
(3)金葡菌检测中用的肉汤中含有高盐,亚碲酸钾,抑制损伤菌,可加触酶或者过氧化酶净化剂,以中和抑菌物质。
16.增菌和分离
(1)物理方法;调节培养的温度,气体和光照。
(2)化学方法:在分离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和促进目的微生物生长的化学制剂,配成选择性鉴别培养基,达到鉴别分离的目的。
例如:1mg/ml青霉素抑制革兰阳,促进革兰阴
多粘菌素B抑制革兰阴
制霉菌素、放线酮抑制真菌
17.定量计数的方法
(1)倾注平板计数法
(2)表面涂布计数法
(3)MPN法
(4)其他
18.分型鉴定的方法
(1)血清学分型(玻片凝集实验抗血清和待检细菌悬液混合,若相应,可见凝集块)
(2).噬菌体分型(噬菌斑)
(3)细菌素分型(抑菌斑:对某细菌素敏感的细菌,具有该细菌素的受体,两者结合后,敏感菌被杀死)
(4).耐药谱分型
(5)质粒图谱分型(质粒提取--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观察)
(6)毒素分型(金葡菌——肠毒素肉毒梭菌——肉毒素)
(7)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电泳谱图0
(8)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
19.金葡菌食物中毒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1)从中毒食品中检出肠毒素
(2)从中毒食品或患者吐泻物中经培养检出金葡菌,菌株经肠毒素检测证实在不同样品中检出同一型别肠毒素
(3)从不同患者吐泻物中检出金葡菌,其肠毒素为同一型别。
20.卫生指示物的类型和卫生意义
(1)菌落总数:包括细菌菌落总数,霉菌菌落总数,酵母菌菌落总数。用以评价被检出样品的一般卫生质量,污染程度和安全性。
(2)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粪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用以评价检品受人畜粪便的污染状况,间接反应肠道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对样品的卫生安全性进行评价。
(3)其他指示菌:包括某些特定环境下不能检出的菌类(特定菌,致病菌,指示性微生物)
(4)病毒(包括噬菌体):间接反映肠道病毒存在的可能性。
21.指示微生物选择的原则
数量大,易于检出;检验方法简单、经济、方便;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数量化能反映样品的卫生状况和安全性。
22.理想的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应具备的条件
(1)是人及温血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而且数量大
(2)排除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与肠道致病菌大致相似或稍长
(3)排除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不繁殖
(4)在被人或动物的粪便污染的样品中易检出,而未被粪便污染的样品中无此种菌存在
(5)用作饮用水的指示菌,对常用饮用水消毒剂的抵抗力应不低于或略强于肠道致病菌
(6)检验方法简单,易于定量计数
23.不直接检测致病微生物,而通过检测指示微生物反应样品卫生安全性的原因
(1)致病微生物种类繁多,检测方法多样,不可能分别检测各种微生物
(2)分离、鉴定致病微生物需时长,不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3)分离鉴定致病微生物费用高,对技术人员要求也高
(4)致病微生物数量少,而可能由于检测方法灵敏度不高,或者受检测量的限制而导致假阴性结果
24.我国规定的不得检出的致病菌
(1)沙门菌和志贺菌:肠道致病菌粪口传播
(2)金葡菌(皮肤鼻咽肠道)
(3)铜绿假单胞菌(皮肤,上呼吸道肠道)
(4)破伤风梭菌(破伤风痉挛毒素)
25.理想的病毒指示物的条件
(1)检验方法简单
(2)操作安全
(3)抵抗力与肠道病毒相当或稍强
(4)在被人粪肠道病毒污染的环境中一定存在,其存在数量应≥肠道病毒的数目
26.肠道病毒的指示微生物
大肠埃希菌噬菌体f2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疫苗株Ⅰ
27.灭菌的物质应:无菌,无毒,无热原质,无变应原。
28.消毒与灭菌的区别与联系: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减少到不引发疾病即可,其要求的程度因微生物的种类与防病的需要而异;灭菌需要杀灭或清除全部的微生物,其概念是绝对性的,不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消毒处理不一定能达到灭菌的处理,但灭菌处理一定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29.常用的物理化学消毒灭菌法
(1)物理:热力、紫外线、电离辐射、滤过除菌、微波消毒、脉冲强光
(2)化学: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碘消毒剂、醇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胍类,酚类,气体消毒剂,其他
(3)生物:利用活体生物或生物材料
30.消毒灭菌效果的影响因素
(1)处理的剂量(强度,时间)(2)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温度(4)湿度(5)酸碱度(6)化学拮抗物质(7)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