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扬琴演奏传统曲目的历史发展脉路及现状
摘 要: 传统曲目是扬琴的基础曲目,在扬琴演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我国扬琴的历史发展脉络、传统曲目代表作进行了浅探讨与评述,并对传统曲目演奏的改革提出了看法与设想。
关键词: 扬琴 历史发展脉络 传统曲目一、扬琴的简要历史发展脉络关于扬琴的传入,《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扬琴是这样介绍的:“扬琴(Dulcimer)击奏弦鸣乐器……明代(1368—1644)晚期传入中国……明末清初始传于广东。”虽然当时的封建王朝封闭守旧,未把扬琴纳入官方音乐的视野,但十八世纪末,扬琴在中国的许多说唱和民间音乐中扎下了根,对它的记载也时有所见。上至官方文献《皇朝礼器图式》和文人墨客记事抒怀的《锦城竹枝词》,下至风俗志性质的《杭俗遗风》等文字史料中,均以熟知口吻提过扬琴。
二、以乐曲为例谈演奏传统曲目1.《将军令》这是四川说唱曲种——四川扬琴的著名曲牌,也用作“开场的序奏”。由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首先独奏此曲并传谱,李小元和项祖华整理。这是一首戏剧性、标题性的变奏体“武套”大曲,乐曲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乐曲从三通鼓开始,用扬琴强而有力的轮音模仿鼓声,由慢而快,阵阵频催,通过干净的音响效果,以及同样节奏型的不同处理,强烈渲染了战争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符合引子标题的《擂鼓》之意,使乐曲在一个极具戏剧化效果的引子中展开画卷。慢板采取“句句双”式的重复旋法,以左手琴竹“弹轮”技法奏出颇有力度的轮音,加之乐句中不规则的低八度重音的衬托,描写了将军气宇轩昂、迈着方步的戏剧形象。而演奏上偏“硬”的音色,更显示出旋律所蕴藏的内在力量,恰似将军升帐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情状。而在慢板最后,有一小段明显与前风格不同,即为一小连接段,以节奏上的紧缩和速度上的加快,预示着事态的转折与加剧,与戏曲鼓点“急急风”相辉映。快板部分的标题为《出征》,演奏提示为“雄壮地”,是第二段的变奏,主要采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拍子中的强音位置(每拍的第一、三音)常用重锤子叩击琴弦以加强力度,表现将士们浩浩荡荡、雄姿勃勃的情景。
后半段进入2/4拍后,逐渐加快速度,以旋律相同而音区不同的对比手法,来加快和促进故事向高潮发展。急板部分表达进入全曲的高潮。用板式变奏的技法将第二段旋律成倍紧缩,变拍为拍,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使旋律无停顿地进行,气势剧烈紧迫。扬琴在击弦后余音很长,这样前面旋律余音与后面击发的乐音。
2.《弹词三六》这是广为流传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原名《三六》,苏州评弹常在演唱前用作“开场前奏曲”。丝竹扬琴泰斗任晦初先生早在30年代,首先把江南丝竹合奏曲改为扬琴独奏曲,并录制唱片。这首乐曲,曲调秀美酣畅,节奏明快,韵味浓郁隽永。循环曲式结构:引子BACADACEA尾声,乐曲从“换头”的插入部分开始,和“合头”的主体部分交替出现,使乐曲在变化中取得统一,在统一中求得变化,充分发挥了江南丝竹扬琴擅长装饰性、华彩性与即兴性润饰加花的竹法特点。扬琴在演奏这首乐曲时,以细节上的处理见长,在两小节或四小节内做渐强渐弱,并在段落上以细微处的不同,突出相似旋律不同层次的区别,形成全曲明快酣畅、抑扬顿挫、层次有致、气韵生动的风格,使全曲颇具“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趣。这首乐曲为江南丝竹中的代表作,由其改编的扬琴独奏曲风格轻巧、雅致、细腻,比较适合学习初级阶段者演奏,亦适用于音乐会中带乐队演奏。3.《雨打芭蕉》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早期出现的佳作,据传是何柳堂作曲,尚未证实。乐谱初见于1917年左右广东音乐扬琴演奏家丘鹤祷编著的《弦歌必读》,经潘永璋执笔整理。乐曲表现的内容据广东音乐名家陈俊英解题说为:“
广东古曲之一,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后经广东音乐工作者整理成型,有多种版本,以合奏为常见。乐曲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国生活的愉悦情绪。曲调运用顿音、加花等技巧,描写打在芭蕉叶上淅沥的雨声、芭蕉在雨中婆娑摇曳的形态及人们旱热逢雨的欢乐。
作为扬琴独奏曲演奏的版本,为广东音乐曲艺团改编,汤凯旋整理。在继承传统技法和风格的基础上,又注入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的表现,使乐曲既保留了富于南国之情的传统音乐风格,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注入了时代的气息。这首乐曲由于篇幅较短,技巧较多,风格清新,韵味十足,备受广大扬琴演奏者喜爱,也因其有多种版本,既可独奏又可合奏,是音乐会或音乐专辑中的常见曲目。
三、传统曲目在今日之我见扬琴在中国民族乐器中传入时间较晚,因此独奏作品整体来说数量较少,在这其中传统曲目就显示出比较重要的地位。关于扬琴演奏传统曲目,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关于传统曲目的演奏
由于时代的不同与客观条件的限制,扬琴的传统曲目往往篇幅较小,技术比较简单,常用于学习扬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者的练习当中,作为掌握基本技术,锻炼记谱、背谱的基础练习曲目。在扬琴考级中,传统曲目也多出现于六级以下的曲目中。但作为乐曲来说,传统曲目往往要求比较深的意境,细致入微的处理,并对强弱的范围有着风格上的要求,这些都不是初级阶段学习者能达到的。因此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初学者能完成传统曲目的技术,但没有音乐,并不能称其为完成音乐作品。而中、高阶段学习者又因传统曲目技术简单,一般在早期都接触过而不会去再度完成传统曲目,使传统曲目在广大扬琴学习者的学习中呈现一种尴尬的局面。也就是说传统曲目的真正内涵和意境并没有被真正表现出来,往往引不起人们的热爱,不利于传统曲目的传承发展。2.关于传统曲目的欣赏传统乐曲作为我国丰富历史文化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内涵,如前面提到的,往往强调意境,乃修身养性之乐。在古人听来就有震撼心灵之感,因此才有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更有“伯牙子期,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青年人习惯于各种“快餐文化”、“速配文化”,往往无法静下心来研究及真正倾听传统乐曲,并认为传统乐曲节奏平稳,旋律单一,没有强烈的音响效果,叙事性不强,可联想画面较少,使人对传统曲目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感。这就造成只有音乐学习者、音乐工作者和年龄较大的听众才会去听传统曲目,而广大青年音乐爱好者想听却觉得“听不懂”或“听不进去”,使传统曲目的欣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3.对于传统曲目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传统曲目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但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应对传统曲目的演奏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其能被现代广大青年音乐爱好者所接受并更好地流传下去。为此,我有以下想法。(1)针对传统曲目的演奏问题,应培养中、高阶段学习者演奏、完成传统曲目的习惯,这对于学习者独立思考和处理乐曲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而且,最好在一些考试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考级中六级以上的考试,应要求必奏一至两首传统曲目,并占一定比例的分数。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中,就要求必须演奏一首传统曲目,作为一种技能的掌握。在考级中有所体现,会更好地促进扬琴学习者对传统曲目的理解,提高演奏的整体水平。
(2)针对传统曲目的欣赏问题,应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演奏形式,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这些源远流长的优秀乐曲在新时代也能流行起来。这里举一个例子:在北京推出的“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中,扬琴独奏《将军令》是在电声乐队的伴奏下,一改往常坐着演奏的形式,将扬琴架增高,演奏者站立演奏,这样显得潇洒、帅气,博得了青年观众们的热烈掌声。这种形式使得传统乐曲与现代节奏紧密结合,让传统乐曲更贴近生活,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当然,对于传统曲目的改革不是仅这两点就能说尽的,但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扬琴演奏者的思考和行动,使扬琴演奏的传统曲目日新月异,被大众欣赏和喜爱,并作为经典继续流传下去。
【浅析扬琴演奏传统曲目的历史发展脉路及现状】相关文章:
浅析我国软件外包行业的现状与发展07-02
关于多元文化视角下浅析传统音乐的发展06-28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措施论文(精选12篇)04-29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07-02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历史课的渗透07-03
路板设计实习目的07-03
现代钢铁物流的现状与发展06-27
微电影的发展现状07-01
浅析社保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范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