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雕艺术起源简述

时间:2022-06-28 04:07:21 艺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木雕艺术起源简述


中国木雕艺术起源简述

  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7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木雕我国的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发现的最早的木雕艺术品是在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鱼和辽宁新乐出土的木雕鸟。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雕鱼,呈“T”字形,象手杖柄,柄上刻有横线、斜线和直线。另一件木雕鱼长11厘米、高3.5厘米,很象一条活泼的游鱼,是一件纯供欣赏的艺术品。当时没有金属工具,凭原始的动物骨、齿和硬质的石块来磨刻,制作的艰难程度可以想象。 商周时代,出现殷代王室的“六工”和周代的“八才”,说明木雕已经被纳入国家管理范围。遗留下来的木雕多为礼器,装饰方法已有施漆、镶嵌和雕花等多种。 春秋战国的木雕工艺分成了建筑装饰木雕、木俑、宗教造像、礼祭等不同的木雕行业。盛行漆绘木雕,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战国木雕女俑,俑体以长木削成,形体仅具轮廓大形,面貌、服饰皆为彩绘、鬓发整齐,是代表作品。

  木雕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日趋完美。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成为当今海内外艺术市场上的“宠儿”。明清时代的木雕品题材,多见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欢迎。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各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享誉全国,东阳木雕诞生于宋代的浙江东阳,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地区,竟有400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中国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小型黄杨木陈设品而闻名中外;明初有长乐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树根进行雕刻,是福建龙眼木雕特有的传统工艺,被世人所重视;广东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潮州木雕的传承意义

  潮州木雕,是我国的一项宝贵的艺术遗产,对于建筑、工艺、雕刻、绘画的发展,都将提供出许多有益的经验。

  潮州木雕在装饰与写实的结合、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精美雕镂与统一单纯的处理、一目了然与经久耐看的兼顾以及构图的经营、形象的刻划、刀法的运用、髹漆贴金等等,都有着独到而卓越的创造,是熔雕刻与绘画于一炉的艺术。在潮州地区,房屋的脊、檐、外壁,通常饰以灰批、嵌磁、砖雕或石雕;木雕则被安置在门、窗、前廊的梁架、柱头等显眼而又不受日晒雨淋的地方;家具方面,大则屏风、几案、床榻,次则橱柜、椅凳,小至放灯芯、盛纸媒的筒子,莫不加以雕饰;而在过去,与祭祀有关的神龛神轿,馔盒、炉罩、烛台等,更是木雕艺人们的用武之地。

  由于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潮州木雕失去了原先的依存条件,加之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神龛、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所以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渐减少。另一方面,潮州木雕工艺精细,创作难度大,加工程序多,且多手工操作,既辛苦又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差,因此目前从事木雕加工生产的人愈来愈少,青年一代尤其不愿从事这项工作,这导致潮州木雕陷入后继乏人的境地,亟待抢救、扶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潮州市的李得浓、陈培臣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潮州木雕的历史发展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潮州许驸马府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其建筑装饰木雕亦以"草尾"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公元1054年,潮州郡守郑仲重做计时器"漏"时已有"指工绳木,卯金涂漆"的记载。

  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艺术基本停顿,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装饰,出现多层镂雕技术。特别是清末民初年间,海内华侨回乡建造祠堂、豪宅成风,大量采用潮州木雕,使之达到登峰造极发展阶段,现存大量的潮州木雕多数为这个时期的作品。

  潮州木雕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流传至今,默默耕耘在这片园地里的世世代代的民间艺人,功不可没,他们更以其呕心沥血之作为潮汕增光、为雕刻艺术史添誉。

  1957年,著名潮州木雕艺术家张鉴轩、陈舜羌创作的圆雕蟹篓在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并荣获铜质奖章,这件作品独树一帜,具有三维空间欣赏视角,翻开了中国木雕史的新一页。

  1962年1月28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副刊)全版介绍了《潮州木雕》,在全国引起重视。为了装饰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召集了黄帜明、陈雨田、吴江冷、杨坚平等艺术家及木雕艺人张鉴轩、陈舜羌、李小棕、叶锡永、林行能、郭映腾等一班人,集体设计制作了两件大型金漆木雕《雉鸡梅雀图》、《鱼虾海味图》(三米见方)装饰于人民大会堂中,成为划时代代表作。

  “剪不断”的内蒙古剪纸艺术

  民间艺人将这个特有的艺术形式代代相传

  剪纸是我区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学研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而学术界观点是远古石器时代,他们认为那时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相继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种完善的远古艺术手法在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红山文化的玉雕等都有所体现。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上极其明显的一致,这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民间艺人将这个特有的艺术形式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植根于大众的民间艺术。我区的剪纸艺术和剪皮艺术极为丰富,在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发展并延续了几千年,是北方游牧民族和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林格尔民间剪纸为例,其影绘较多,有远古岩画和匈奴青铜镂空艺术观念的传承。由此可看出一个地区的剪纸风格与民族文化历史、经济基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远古图腾崇拜等的密切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学者、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王红川说,包头地区民间剪纸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发展背景。包头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的同期交汇地,许多古老的文化因素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不断交融和更替中被传承下来。包头的汉墓中曾出土过用金箔剪制的各种动物形的贴饰,这是此地自古就有剪纸类镂空艺术的历史见证。

  丰富的剪纸遗存,却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困境

  “和林格尔、包头剪纸艺术已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我区赤峰、通辽、鄂尔多斯、阿拉善、乌兰察布、呼伦贝尔等地至今还有着极为丰富的剪纸遗存,但却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困境,情况堪忧。其中,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非纸剪纸”,他们用桦树皮、兽皮等平面材质剪刻成独特的纹样,广泛地使用在衣物、器物和居室的装饰中。其中有很多纹样以花草、动物形象为题,传承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具有深厚的北方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目前,各地相关部门正在准备或已经开展了原生态剪纸艺术抢救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段建臖对记者说。

  在历史上,我区的剪纸艺术传承主要是以“母传女,长带幼”的形式代代传承和发展。传统剪纸的传承是为了适应节令民俗的更替,功能丰富多彩,而现在剪纸的传承呈现出单一化趋势,随着众多民俗的消失,剪纸失去了真正的实用功能,现在只有在春节等节日才贴剪纸窗花、挂饰等。与此同时,剪纸中所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信息和表现手法渐渐被人遗忘。我区原生态剪纸艺术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过去的木格纸窗不见了,刺绣花样不用了,剪皮消失了……

  目前,我区原生态剪纸艺术的传承基本上呈现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原生态剪纸艺术如何发展,是全国各地剪纸艺术家关心的问题。段建臖说:“剪纸艺术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目前剪纸艺术界正处在一个过渡转型时期,我区原生态剪纸艺术面临发展困境,老一辈传承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亟待培养,形成稳定的传承链条。现代剪纸艺术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才能使剪纸艺术作品具备足够的力度。艺术的独特性、民族性是最重要的。近年来,我区的剪纸艺术家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很多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的剪纸艺术。”

  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剪纸艺术

  自1992年内蒙古剪纸学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剪纸艺术活动。其中在我区大中专院校、中小学课堂中引入剪纸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呼和浩特蒙古族学校、赤峰学院、和林格尔县职业中学等学校的剪纸教学和成果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近年来,内蒙古剪纸学会重点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区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原生态剪纸艺术,深入民间,向民间剪纸老艺人学习,在全区开展了抢救濒临消亡的。

  剪纸遗存等活动,发现了大批珍贵的原生态剪纸和老一辈传承人。2001年,我区首家个人剪纸传习所段建臖剪纸传习所在和林格尔县成立,11年来,这个剪纸传习所已免费为近1000人培训民俗剪纸艺术,他们中有学生、农民、工人、教师等。近年来,经过内蒙古剪纸学会的不懈努力,涌现出以段建臖、王红川、刘静兰、荣凤敏、萨仁、马淑珍、张宇娜、刘玉堂、赵福、苏伊乐、赵志生、门小勇等为代表,既有深厚传统基础、又有鲜明个性的一大批优秀剪纸艺术家,他们的剪纸作品,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多次在全国和国际剪纸大赛上获奖。经过6年多的编撰,《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今年出版,该书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部剪纸专项集成。2006年至今,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共收集剪纸2.3万余幅,拍摄与剪纸文化相关民俗照片4.5万余张(套),录制光盘17碟,撰写文字32万余字,并首次为186位剪纸传承人完整地谱写个人传记和剪纸故事。

  具有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走出国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区剪纸也逐渐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并取得许多有益经验。以起步较早的和林格尔剪纸为例,和林格尔剪纸从原生态剪纸艺术作品的抢救、保护和创新、发展到剪纸产品开发,逐渐形成了一条健康发展道路。

  和林格尔剪纸是全国有名的剪纸文化品牌,有1300多个内容100多个品种的剪纸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它们通过集中分类、合理配置、精良包装等方式,使许多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走出国门,远销到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典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和林格尔剪纸学会通过产业发展,保证了农村会员和剪纸老艺人通过剪纸获得一定收益,同时在剪纸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活动中有了一定经济支持。

  段建臖说:“我区剪纸产业现在处于一种分散的、自发的个体单一经营方式,后备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剪纸产业的发展。剪纸产业化发展要把眼光放远,坚持原生态剪纸的保护与传承,在保持原生态剪纸艺术性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产业化之路可能才会走得更稳健。”

  苏绣:一针千丝绘制的绚丽画卷

  刺绣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发源于苏州的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精细,针法活泼,色彩雅洁的独特风格。与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苏绣,被人们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中国木雕艺术起源简述】相关文章:

浅谈中国雕塑的艺术起源07-03

中国最早民间艺术家的起源03-24

简述中国舞蹈文化07-01

中国绘画的起源介绍10-09

中国绿茶的起源与历史03-24

中国元旦的起源07-04

中国元旦起源04-14

中国象棋的起源历史03-18

木雕艺术心得体会06-05

简述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