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春节

时间:2022-07-10 14:56:52 春节 我要投稿

潮汕的春节(精选5篇)

  潮汕地区春节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例如,贴对联,门神,放鞭炮,吃年夜饭,送压岁钱等等。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闲聊潮汕的春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潮汕的春节(精选5篇)

  闲聊潮汕的春节 篇1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潮汕,那里有着独特的风俗,春节更为热闹,现在就来说一说。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除夕前几天,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年货: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服;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的是柑桔、青橄榄等水果,用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家家户户还要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真热闹。除夕下午我们都得邀请亲人一起来“辞岁”,欢度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农家水缸要贮满水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除夕夜要守岁,守候新春来临,等待新年钟声敲响后,才能睡。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柑桔,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用过早饭后,人们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要等到回来后才吃饭。

  到了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才能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闲聊潮汕的春节 篇2

  1、潮汕人过年吃年夜饭

  潮汕人都将除夕吃年夜饭称为围炉或守岁。围炉时桌子中间通常也会放一个潮汕人称为“暖炉”的火锅,也同样用来温热或煮熟食物,但却不是围炉的本意。也就是说,围炉指的是家人团坐而食。

  为什么要团坐而食?回答是为了有利于辟邪避凶。清康熙《澄海县志》这样记载:“除夕祀先祖,聚宴通宵,谓之守岁。鸣金放炮以辟邪。”原来在古代,“年”或“年兽”曾经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东西,每逢岁末就要出来害人。为了躲避危险,全家人要围坐一起吃饭,互相照顾守护,所以吃年夜饭又被称为“守岁”。所以围炉的时间很长,往往通宵达旦,远非现今到酒楼匆忙轮替吃年夜饭所能比拟。

  2、潮汕人过年食物多为供品

  潮汕人在除夕当天,会准备很多供品祭祀祖先。这些供品主要有三大类:由猪肉、鸡、鹅、鸭和鱼组合而成的'三牲,由红桃粿、发粿(酵粿)、菜头粿、鼠曲粿等组成的粿品和用香菇、木耳、针菜、豆干等组成的斋菜。潮汕人将准备食物祭拜祖先看成是感恩,而将分享胙肉等祭品当成是纳福。祭则受福,天经地义。

  3、潮汕过年吃各种小吃

  在潮汕地区,春节期间人们素有访亲问友的习俗。在悠悠茶香里互贺新春,闲话家常,是佳节中最暖心的享受。而伴茶的潮式茶点则色香味俱全,更为古色古香的茶添上一抹典雅,一份悠然。

  春节潮汕常吃的美食茶点有:朥饼 绿豆饼 米方、豆仁方、酥糖莲子糖、莲藕糖、马蹄糖、束砂等。

  闲聊潮汕的春节 篇3

  剃个雅头过大年

  潮谚里说:“有钱无钱,剃头过年”。潮汕人爱清爽整洁,把理发叫做剃头,有“剃个头,雅三毫”之说。潮汕旧年俗中,初一十五是不能剃头的,所以在年前,男(特别是小男孩)必剃头,女必“挽面”,以容光焕发迎新年。

  “挽面”是潮汕女性理发美容的一种特别手艺,以前,女人只有出嫁或年节时才享受这种待遇。即请人用线将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现在,爱美的姑娘只要花上几块钱,经阿婆们一双手、几根线的精心打扮,脸蛋便流溢出青春的光彩。

  潮汕人做事碰上了麻烦,常说“头日剃头就遇着个胡须”,因为怕麻烦,所以,潮汕人年前都把自己拾掇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自己“雅三毫”,别人见了也“喜三毫”。除了剃头,小朋友都洗澡试新衣,旧俗传,若年三十晚上忘了洗澡的人,将来就要变成牛。

  另外,年三十晚千万不能晾衣服。因为大年夜晾衣服,今年不干,明年也要干。故潮谚曰:“三十夜晾衫——今年唔炯(音‘刀’)明年也要炯。”即迟早都完蛋的意思,这是春节大忌之事。

  特色年货赶新鲜

  除夕前,潮汕人都纷纷上街忙碌张罗备办特色年货,家家户户或买鸡鹅鸭,或办鱼肉鲜,或置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或添制新衣服,或选购年画年花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外酥内嫩粿肉香

  春节前几天,潮汕家家户户家庭主妇们都很忙,谚云:“年到节到,唔闲到哭。”以前做粿是必须的,潮汕人所称的“粿”,是一种属于年节所制糕点的总称呼。用粘米粉、糯米粉、绿豆粉、面粉,拌上各种佐料,蒸制成各式各样的粿品。

  民谚曰:“三十夜借粿架——免想。”现在,城里人家很多不再自制鼠曲粿,而直接上街买,而唯一过年必自制的是皮酥肉嫩的`潮汕粿肉。粿肉是潮汕人过年不可或缺的年菜,配料做工相当复杂,一家人做粿肉成了潮汕人过年少不了的风景和年味。旧时,过年的粿肉做得好不好吃、漂不漂亮,也是衡量一个潮汕媳妇贤惠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

  闲聊潮汕的春节 篇4

  潮汕地区有一句俗语叫做:“游神正二月。”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之中,潮汕子弟始终保留着一些古代中原的民风民俗,其中,潮人岁末“酬神”和年初“游神”,就是潮汕民间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那么今天的传统节日就为你介绍潮汕春节游神风俗。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一,潮汕民间开始“谢神”,也就是酬谢神对人间“恩情”的“感恩”,这项活动一直持续到十二月二十四日。从腊月二十四这个“年关”起至来年正、二月,潮汕乡村各乡各里先后进行着各种“游神赛会”活动。

  所谓游神赛会,实际就是潮汕各乡各里的民间狂欢节,是从腊月下旬至正、二月,各乡村择吉日(或固定时间)游神赛会。所游的神,既有城廊供奉的神,也有本地造出来并供奉在乡里四个门头的神,总之都属儒释道诸神。如“三山国王”、“妈祖”、“关爷”、“注生娘”、“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龙尾爷”、“城隍老爷”等。

  潮汕的游神赛会,有的只有赛会,有的是游神、赛会兼而有之;有的`只是祈福活动,有的是度厄、驱邪和祈福、招财兼而有之,数量众多,名目繁杂,例如揭阳榕城有“城隍老爷出巡”、正月十一至十五日“行彩桥、摸虎狮”等。

  另有乔林村烟花火龙火凤、山东围游灯笼、榕江迎春花船、提灯跳火堆、庵后游神时巫师上钉床、正月十三日炮台新寨村、石牌村的“做灯酒”,澄海冠山正月十七日至十九日“敬娘妈、关公赛大猪传统盛会”,达濠东湖乡的“赛桌”,潮阳谷饶“祭将军宴”。

  在澄海盐灶,农历正月二十一、二十二日“揖老爷”、二月十四日樟林“游火神”、隆都的“碌筒”、店市的“听古请丁”、正月十九日南砂“游灯”、西门港口村的“荡秋千”、二月潮阳县贵屿“彩街路棚”等。

  潮汕民间的游神活动,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是请老爷。由乡里主事的长者,穿上盛装(红色唐装),锣鼓伴导,把老爷的神像从神庙中请出来,巡游经过的各家各户,都摆上神案、供品,鞭炮迎候,老爷神轿经过时,祭拜并燃放鞭炮。

  第二是把老爷送到“巡宫”、“老爷厂”(祠堂)供奉。巡宫中摆着供品、古董、字画,布置盆景或园林小景。“巡宫”对面搭戏台,日夜演戏,供“老爷”和乡民观赏、作乐。经过祭拜后,乡民把供品收起。

  第三是把老爷重新请上轿,绕乡村各巷路巡游。这次巡游,有“文游”也有“武游”。

  “文游”是在“巡宫”举行祭拜仪式后,把老爷请上金膝木雕做成的金碧辉煌的“文轿”,由选定的年轻力壮的青年抬着,前导抬着“XX老爷出巡”、“肃静”、“回避”等匾额,犹如古代官员出巡。

  有的地方还由年轻力壮的村民挑起缠绕成硕果形状的红彤彤的鞭炮担子,点燃后挑着在老爷轿前疾跑,接着有仪仗乐队伴导,俗称游锣鼓,巡游乡里的大街小巷,再绕乡里边界游行一圈,再回到神庙(巡宫)。

  潮人游神的“文游”就是娱神,标旗、花篮、锣鼓、乐队全出动。配合巡游的是一个庞大的仪仗队,除了旌幡宝盖、高灯彩旗外,还有英歌舞队、标旗队、扮士戏、动物舞队、大锣鼓队等。标旗队是主角,英歌舞是前奏先锋,名为驱邪避鬼,营造气氛;扮士戏和动物舞是点缀和助兴;大锣鼓是衬托和呐喊。

  标旗队是游神的一大看点。标旗有三款:大标旗、古风旗和中联旗,造型华丽,均为潮绣之精华。大标旗长达二丈、宽八尺,旗面绣缀青龙白虎,气势张扬,由八名壮汉撑举,能选中撑举大标旗的都是当地美男子,装扮一式用长衫,气宇轩昂,步履铿锵。

  中联标长仅丈余,宽则五尺左右,由几十面联接成一个逶迤的队伍,由妙龄少女侧身斜担,后面则由一中年妇女轻扶标尾。担标旗的少女都是乡里最标致的,身材高挑、身段婀娜、面貌亮丽、神态大方、莲步娉婷,特别是第一标,更是千挑万选。扶标尾的系中年妇女,温婉秀润、性感高雅、华丽大度,款款而行,轻轻招摇,观者往往入迷。

  古风旗阵又是另一番景象。突出的是人不是旗,由五人组成,为金、木、水、火、土之象。五人皆高大威猛之壮汉,眼戴墨镜、双颊鼻烟浓黑、皂衣斜披、腰系绕眉、足绑脚鞒、鞋装铜珑、一步一顿,叮当作响,边走边抽烟、嚼肉、喝酒。

  肩扛古风旗是一面漫卷起来的彩旗,上有北斗七星,色分青、黑、白、赤、黄,代表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气势雄浑。

  游神期间的鼓乐队也很有特色,有的乡村还遴选并训练上百名年轻貌美女子组成笛子队,在司鼓师的指挥下,奏起了潮州音乐,悠扬动听,让神明高高兴兴,神人同乐,欢庆丰收,祈福新年。

  “武游”是在祭拜仪式过后,把老爷请上“武轿”,并用红丝绸布将神像固定在神轿上,巡游时,抬轿者要用双手撑起,疾跑狂奔,跑完村子的巷子,又跑出田洋,并巡行村界,再回到神庙。“武游”其实就是“用神”,是凭借神之“神力”,驱逐邪宿,给村民带来福运,为民造福。

  有的乡村游神,既有“文游”也有“武游”,有的只有“文游”没有“武游”,有的只有“武游”没有“文游”。如棉湖游神,48社48班锣仗队,正月十三“请神”,正月十四“文游”,正月十五“武游”,俗称“走安街”。届时整个棉湖镇人山人海,人流横冲直撞,热闹非凡。

  游神是潮汕神文化活动最有特色者,是潮汕地区极为典型的和谐文化活动。春节期间潮汕民间的游神赛会,不仅是当地旧时乡村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也是一个大型的民间狂欢聚会。

  闲聊潮汕的春节 篇5

  迎老爷

  除了亲朋好友,初一早还有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现在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每个地方迎老爷的日子不完全一样。

  除夕前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都要彻头彻尾地大扫除,上至灯罩门窗、下至用物被帐,都要清洗,此谓之“采囤”。

  除夕前大家都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对于潮汕人,除鸡、鹅、鸭、鱼肉外,还要贴春联、挂福字、买春花,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为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红龟粿、壳桃粿、菜头粿(萝卜糕)、共同糕(土豆粿)、甜粿、鼠壳粿、米粿、虾枣……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

  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首先必须“拜公祖”(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后面3天就不能动扫帚拖把,以表敬意。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我知道的,一般是木耳、花生米、豆干、针菜/黄花菜、香菇。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除夕夜

  对于潮汕春节习俗,除夕夜就是“过年”。

  所以,外出的家人这天都得赶回家团聚。晚上全家吃团圆饭,基本都是吃火锅,即“围炉”。饭后也不得先行离桌,意为团团圆圆;饭菜也必须有剩,且不能倒掉,意为年年有余;。等到全家人都吃完,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而且必须在饭桌上发。

  除夕晚上家里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还要在米缸、锅鼎压钱和大吉,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熬甜汤、鸡鸭鱼、拜天公、灶神、地主爷、床婆婆,当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放鞭炮。

  除夕围炉吃甜姜薯

  关于甜汤这里不得不提到姜薯,只有在潮阳和惠来的部分滨海地区的山地种植。潮汕人特别是潮阳人喜欢吃姜薯。除夕围炉,甜姜薯都是菜式上的“常客”。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是绝对不能忘记的。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春节/正月初一干什么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拜年,又称为“拜正”。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但一般是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所以,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有这样的玩笑,大年初一拜年,出门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也戏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正月初二“仔婿日”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所以也叫女婿日。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正月初七“七样羹”

  传说,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女娲氏开天辟地,第一日作鸡,二日作狗,三日作猪,四日作羊,五日作牛,六日作马,七日作人,因而把初七称为“人日”。 潮汕俗语:“七样羹,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孩子)吃了脸红润,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

  所谓七样菜,其实不是一道菜,而是一道用七种蔬菜混合做成的青菜。把白萝卜,厚合,葱,蒜,韭菜,芹菜,春菜,各采集一小撮,洗净,放于加油的热鼎爆炒而成,食之有各种味道,甜、涩、苦、香、辣,好像生活的各种滋味,开春先尝个遍,新的一年也就不会遭受磨难挫折,万事畅通如意,心想而成。

  食七样菜,其实就是品尝生活,也是取个好兆头。按潮汕话的谐音来说,白萝卜为“菜头”,取其“彩头”之意,韭菜(久菜)取其“长长久久”,春菜取其“万物回春”,葱也就是“聪,聪明”的意思,芹菜的谐音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诸事合算”之意。

  其实,现在许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初七食七样菜的真正意义,只是知道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便买了七种菜回家炒了吃。吃七样菜,也就是吃个好兆头好意义好心情,意图新一年吉祥如意、财丁兴旺、一帆风顺。

  潮汕七样羹的寓意分别是:合家平安(厚瓣(潮汕音:合)菜)、大发财(大芥菜)、春来发芽(春菜)、勤劳致富(芹菜)、飞龙在天(飞龙菜/菠菜)、聪敏精算(葱蒜)、长长久久(韭菜)。

【潮汕的春节】相关文章:

潮汕的春节作文12篇02-21

潮汕春节的作文3篇05-08

潮汕春节的作文10篇04-22

潮汕春节的作文7篇04-21

潮汕春节的作文四篇07-01

【推荐】潮汕的春节作文四篇09-06

关于《潮汕的春节》作文8篇10-05

实用的潮汕春节作文4篇10-07

潮汕的中秋作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