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毛笔的制作工艺与发展历史

时间:2022-06-29 20:35:41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软毛笔的制作工艺与发展历史

  软毛笔的制作及分类

软毛笔的制作工艺与发展历史

  软毫笔是柔性笔,一般只选用一种弹性比较低的兽毛来制作。最常见的软毫笔是羊毫笔,是用山羊的毛扎制,羊毫含墨性能好,且富弹性,最适合做成中楷以上长锋笔。

  另外,青羊毛、黄羊毛、鸡毛、婴儿胎发、植物茅草也常来制作软毫笔,不过在性能上会有所不同。如鸡毫笔,是选用鸡颈下部毛制成,性最软,含墨好,用于写书法,往往会得到意外的趣味。胎毛笔,用新生儿剃下胎发所制,笔性奇软,用作书法,点画柔润多变化。

  软毫笔的笔颖灵活,富有变化,多用来书写篆字、隶字、行草或狂草。软毫大笔则宜于书写榜书匾额,根据用途不同,有楂笔、斗笔。提笔、联笔、屏笔、大楷等几个品种。

  楂笔:指写榜书时所用的最大的笔,又称“抓笔”。楂笔的笔管短儿肥,便于挂执,专为书写大字而制。

  斗笔:大笔的一种,用于书写比大楷还大些的字,多用长羊毫、羊须做成。

  提笔:指用猪鬃做成的专供写匾额用的毛笔。

  屏笔:写屏条的用笔,比提笔稍小的一点,多用长毫做成,属于大楷笔类。

  联笔:指专写对联用的毛笔。

  大楷笔:指书写大楷字的用笔,其种类有大楷羊毫、大楷紫狼毫、“大白云”等。

  砚基本知识——制作工艺

  1采石

  采石是制砚极其重要的一环。开坑采石自古以来劳动强度大,采石技术要求高。采砚石以手工为主,不能用机械化操作,因砚石大多不抗震,如看不清石壁,跟不准石脉,就要把好砚材打成废石。即使开采出来,好的也很少。所以采石工作很艰巨而且要付出很多时间。

  2维料

  维料又称“选料”。砚石采出后必须认真挑选,去掉“石皮”,保留“石肉”,然后按质分级。按不同形状加工成砚璞。

  3雕刻

  雕刻是石砚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和关键性的工序。雕刻要对砚坯因材施艺。去粗存精,确定题材。雕刻方法是,定稿之后,“打大体”,然后铲滑和细刻。“打大体”即是对砚坯该去的去,该留的留。铲滑是将“凿口”刮平,让其起伏分明,线条清楚。细刻则属“工精艺巧”之“工精”部分。

  4配盒

  砚石雕刻完工,即送到木盒车间配上名贵的红木盒。砚盒起着防尘及保护砚台的作用。

  5磨光

  砚盒配好后,砚台与砚盒即进入磨光工序,先是磨去“刀路”、“凿口”,使砚台光滑,然后“浸墨润石”;退墨处理等等。

  端砚的制作

  砚石开采回来之后,需经过多道工序,才能成为一方砚台,好的砚石经良工处理后,犹如锦上添花,价值倍增,而每道工序都得讲究慢工出细活,马虎不得。

  一、围料:就是选取适合制砚的石料,避开瑕疵与不可制砚的部分,开采出来的砚石的表面十分粗糙,经验丰富的石工有“一眼穿石”的功力,从石材表面就能分辨石质优劣,并能知道石料里面大概有些什么石品花纹,再决定取舍,例如:砚石侧面有翡翠点,或翡翠带,那么凿下去很可能会有石眼,两侧若呈微白色,周边又有胭脂晕包围着,那么里面可能有鱼脑冻或蕉叶白,有的则有榔头,经过一阵旁敲侧击,由石声判断石质枯润、检查石材是否有断裂。经过选取后的石料,摘取可制砚部分,决定大概的砚形,圈选为记,进行下一步骤的开料裁切。

  二、裁切:石料经圈选之后,按初步的厚度、砚形进行裁切。裁切又分为“锯料”与“整料”。所谓的锯料,又称开料,就是将一块大的砚石,裁切开来,去除不能用的部分;“整料”是理出所需的形状、厚度,制成初胚。锯料又分机械、半机械两种方法,一般小石料用手持电锯,属于板岩石或体积较大的石材,则用大型电锯操作。老坑石一般都以人工半机械方法开料。老坑石因为不抗击、不抗震,机械的震动力过大,容易将石料震裂。半机械的方法开料,在工作进行中,较能掌握突发状况,尤其是体积较大的老坑 石料,都采用这种传统的方法开料。这种开料方法,是靠一种特殊设计的锯片,由锯齿夹带着金刚砂将石料“磨断”,就像古时候用“解玉砂”开玉料一样。这种方法非常耗时,我曾经参与一块老坑石的开料工作,五十公分大的石料,整整耗了十八个小时才完成。

  三大名坑砚在制作过程中,每道环节都得谨慎,特别是老坑有金、银线、冰纹者,得更加留心,这些石品花纹常隐藏著细微的间隙,裁切或制作过程中,得战战兢兢,不敢怠忽,一发现石料有间隙或龟裂,得马上用胶水施行补强工作,防止继续龟裂。老坑的制作过程是比较费心的,石工们常开玩笑的说:“漂亮的美女难伺候!”。

  三、雕刻设计:雕刻是制砚过程中,极重要的一环,它能使一块朴实天然的砚石,透过雕刻处理,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雕刻设计除了要具备精练的雕刻技术外,还要具备艺术素养,即所谓的“砚外工夫”。凡艺术都有其共通性,若能从绘画或书法、文学方面多加涉猎,吸取养份融入砚的雕刻中,必能提高砚的艺术价值。

  端砚的雕刻,完全是以手工进行的,端石的摩斯硬度约为2至3级左右,不抗击、不抗震,不能用电动工具来雕刻。砚也因为靠手工的精雕细琢,更能表现人文精神及个人风格。

  四、配盒:砚经过雕刻完成后,为了避免碰撞而遭损伤,先要配盒,砚盒除了有防尘及保护砚的作用外,还能增加美观,提高砚的附加价值,也方便于收藏。砚盒用料自古以来都很讲究,名贵的甚至用紫檀、酸枝、楠木、鸡翅木、红木等等。砚盒要从实用与美观的角度著眼,砚与砚盒必需吻合,四脚必须平整,砚盒上漆的色调宜沉不宜浮,沉则雅,浮则俗,砚盒色调如果太浮艳,会与端砚的色调格格不入,易造成喧宾夺主之病,破坏了端砚的古相素静。

  五、打磨:砚的打磨在于配盒之后,打磨品质的好坏,关系砚的品质及实用效果,打磨工作先以油石或砂纸,将刀路、凿口磨平,再用细砂纸精工打磨,直到砚堂、砚背、四边,用手触摸细腻光滑手感良好为止。砚须四脚平稳,不能有倾料,砚堂要平整,凹凸不平则有碍研墨,不管实用或观赏,平整宽阔的砚堂,予人一种安定舒朗的感觉。

  六、浆墨:以墨汁加适量的米酒,均匀的涂于砚上,使砚的色调统一,避免刀路、凿口的痕迹,并可增加砚的古朴效果。浆墨有遮丑的功用,能掩饰砚的瑕疵,使砚看起来较美观。浆墨的墨色要适中,不可太深,墨色太深看起来很死板。除了仿古砚的作旧以外,一般砚堂是不浆墨的,砚背若是质地纯净的,石品花纹精彩者,一般也是不浆墨的。

  七、上腊:上腊的目的,是保持石质的滋润与增加美观,上腊可以去除雕刻的刀痕,让砚的色调更统一,对比更明显,使石品花纹更清晰。砚的上腊,是为了保持石质的滋润与美

  观,就像皮鞋刷鞋油一样。上腊都上得很厚,让人看不出破绽。买砚之前,最好要求退

  腊,检视一下砚的真正面目。

  上腊的步骤在浆墨之后,方法是:先用碳火将砚烤热再涂上腊,腊遇热瞬间融化渗进砚石里,再用布拭擦均匀即告完成。另有一种热水加温上腊法,是将砚放入水中加热,再取出上腊,这种方法,容易造成水分滞留石中而生霉。还有一种简单的“吹风机加温上腊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大砚,因为大砚又大又重,操作不易,容易发生意外,用吹风机上腊法方便又安全,以吹风机将砚吹热后,再上腊,如此反覆进行。端砚中有金、银线、冰纹石品花纹的老坑,石中偶而隐藏着细微间隙,若用碳火加温法,温度控制不当,容易造成更严重的龟裂,所以一般都采用吹风机上腊法。上腊的重点在于“匀而不腻”,如阿兵哥们擦枪的要求标准,那就是:“看起来有油,摸起来没油”。

  八、退腊:大家都知道砚要上腊,但多数人不知有“退腊”这道工序。上腊的作用是保护石质的滋润,退腊是将“砚堂”表面的腊退去,砚堂退腊才能使用。退腊方法,是用棕束沾衫木碳粉,就像洗锅的一样将腊去除。衫木炭是碱性的,可去油腊,这令人想起小时候阿嬷用灶里的“火灰”洗锅去油污,非常有效。衫木碳粉质地细软无杂质,不伤砚面。简便的退腊方法可用肥皂代替,最近我又发现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用棉布沾“去渍油”,来回两下就清洗干净,方便极了。砚经过退腊之后会露出真面目,石色层次更丰富,石品花纹更清晰,手感更细嫩,有一种松软的触感。有瑕疵及砚面粗糙的砚,最好别退腊,以免一退破功,瑕疵无所遁形,砚经退腊后才算完成。

  古墨制作的原料

  古代墨的颜料分为基本原料和添加原料。基本原料包括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色素原料是将有机物经不完全的燃烧,从烟尘中提取无定型炭粉末。油烟墨所用色素原料叫“油烟”,是用桐油和少量不同比例的植物油、生漆、烛红等烧烟而得到。松烟墨所用色素原料叫“松烟”,是用松树枝干和根烧烟而得。漆烟磨所用的色素原料,是燃烧漆料而得到的。

  连接料是制墨黏合成形的主要材料,是用动物的皮、骨熬煮而成的动物胶,早期制墨用鹿胶、麋胶,后代用牛皮胶。优质胶的特点是质地轻,色泽纯净透明,能够 长期的存放。

  墨的添加原料有:

  1、香料,如麝香、病变等,可增添墨的幽香气息,增强墨色落纸后的参透效能,防腐、防蛀。延长作品寿命;

  2、金箔、珍珠、玉屑等,使墨液光泽鲜艳,具有厚度,使书画作品有立体感;

  3、熊胆及其他动物胆类,能增添墨色浓度,凝聚墨胶,避免胶质水解而产生笔墨层次,不会混乱不清楚;

  4、梣皮、紫草、丹参、皂角、绿矾、朱砂、鸡子清。牛角胎等中草药,都有增色、添香、坚墨、发彩、防腐的作用。

  商代到明清 探索毛笔制作的历史轨迹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寨村发掘出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了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发明,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毛为笔衣,或用人发梢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见王羲之《笔经》)。因此,汉之制笔硬、软毫并用,亦可谓早期的“兼毫”。此时对于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

  先秦文献中用笔的记载屡见不鲜。秦笔较之战国笔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改良,即笔头镂成腔状纳人笔毫。它的优点是笔头可以保持浑圆的状态,更利于吸墨和书写,且更具稳定性。这种模式至今仍在沿用,可以说是制笔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

  唐代的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选料精审,质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的。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

  宋代的制笔工艺,一改晋以前的旧风,逐渐趋向虚锋、散毫。当时的制笔名匠众多。诸葛高,安徽宣城人。书法家苏轼曾称,“惟诸葛高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人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

  到了元代,宣州笔声名煊赫的地位逐渐由湖笔(即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笔)代替。这是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造成的。再说湖州早就有制笔业,尤以善琏镇为最。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游善链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

  入元以后,浙江吴兴一带先后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他们精雕华饰,不惜成本,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因而包揽了所有的“御用笔”,以致湖笔声誉日隆。

  到了明清,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装饰。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金星砚台的制作工艺

  金星砚产于江西省星子县横塘驼岭,因砚中散嵌金色云母闪闪发光而得名,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金星砚的制作技艺,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共有开采、选料、制坯、雕刻、打磨抛光五道程序,道道工序精益求精。二〇〇六年六月,经国务院批准,金星砚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不久,江西省文化厅实施的“文化产业翻番工程”将星子县金星砚列入省重点文化产业倾力打造。图为江西省星子县金星砚台传承人姚宗保正在打磨一方龙腾盛世砚。

【软毛笔的制作工艺与发展历史】相关文章:

工艺制作作文07-02

孙悟空软陶制作的教程07-04

巧克力软曲奇制作方法07-02

桥的发展历史10-08

我制作的工艺品07-02

戟的发展历史简介07-02

关于长笛的发展历史05-30

浅谈竞走的发展历史03-22

关于米线的发展历史09-16

在南京东软工作有发展前途吗?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