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新政》评课稿

时间:2022-07-03 05:40:02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帝王新政》评课稿

  《帝王新政》是由xxxx市永兴中学,社会学科特级教师xx先生执教的一堂课,这一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长远的发展着眼的深刻教学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众多优质课中,它显得的特别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领略唐特风趣幽默的谈吐,感受唐特儒雅质朴的人格魅力,感叹唐特的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感悟唐特的执着探索的人生规划。受之启发颇深,感觉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又有了柳暗花明的的另一小径,现将具体的学习心得写下:

  一、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教材,是教师为了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在教育教学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标准的教科书,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等印刷材料,也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及其他多媒体教材等。这是目前受到普遍肯定的教材观念。这一界定极大地丰富了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赋予了教材概念以时代色彩,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说法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之体现。在《帝王新政》的教学中,唐特很好的利用了教材,设计问题,如魏征纳柬中,得到启示,强调与人沟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要充分考虑说服或沟通对象的利益)这给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学生以极大的收获。这正是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从教材中提练出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能力,以更好的走入社会,融入社会。

  二、教学中课件应如何使用。

  教学手段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要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牢记这一点,就无法摆正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它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现代媒体的介入应该体现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观念,而不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课堂里应当充满了“情”。课堂教学中的动态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流动,还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具体运用课件的时候,往往主要是以教师操作、演示为主。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众,电脑则成了一种中介工具,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常常会被忽视。教学课件所展示的教学流程过于程式化,而程式化了的教学课件无法解决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突发问题。在电脑面前,一旦学生的思维偏离课件既定的轨道,教师总会极力将其“引入”甚至“强拉”到课件既定的程序里。教师的注意力也会不自觉地过多注意鼠标和屏幕,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语言的感染力,也忽视了肢体语言的提示。在我们的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代替”关系:录音代替了范读,屏显代替了板书,绚丽图像的呈现、幽默的动画播放、悦耳的音响感染代替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因此,如果仅仅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冰冷死板,极不利于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等人文素养的培养。课堂里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熏陶等等,是任何现代媒体难以替代的,因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帝王新政》的教学中,课件再花哨,只有区区几张,但全都围绕教学目标,而区区几张上的也仅是一些贞观纪要的文字内容,让学生反复诵读,极大程度上用好了材料。

  三、课堂教学应重视学法指导。

  《新教学论》中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中外教育名家的论述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学法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学习能力是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使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它也影响着学习方法,学法指导必须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有了学习能力,就有了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只有能力而没有好的方法,那么实现目标就要走弯路;同样,一个人只注意学习方法的掌握而不注意能力的培养,既使是优越的方法也不能帮助其到达理想的彼岸。能力与方法是相互作用的,能力是方法的基础,反过来,方法的掌握又会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应与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密切结合。在《帝王新政》的教学中,唐特要求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具体体现唐太宗治国思想的一些具体行动和举措?并继而介绍了快速阅读法,接着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再实践:再阅读再读书,划书。让学生用这一方法充分掌握了知识。在整理贞观之治的具体内容时,一直强调结合实际,应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让学生学会了,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国际地位,军事上去思考。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四点:知识点、思维点、方法点、起情点,更加关注学生,一切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