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层建筑建设中主要的施工技术探讨
我国基础设计建设的不断加快,固然为建筑领域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城市建设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而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所占的比重则是越来越大。对于高层建筑工程而言,其施工过程通常较为复杂,施工的技术难度也相对较大。为提升我国建筑施工整体质量,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
1 现代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分析
首先,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相对较深。要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使建筑满足使用和安全需求,其基础埋置的深度应大于建筑实际高度的 1/12;若采用桩基础的话,则基础埋置的深度应大于1/15 建筑实际高度,且同时还至少要有一层地下室的结构。其次,高层建筑的施工工程量巨大。高层建筑的体型十分庞大,分项工程更是较多,这就形成了多工种,甚至是多单位共同作业的复杂局面,这不仅增加了施工计划、组织管理的难度,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是更高。再次,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相对较长。与多层建筑相比较,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相对较长,即便是一般的普通高层建筑也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施工。从这个方面不难看出其对施工技术也有较高要求。最后,高层建筑施工的施工技术难度相对更高。钢筋混凝土是目前我国高层建筑施工的主要材料,钢筋混凝土的施工通常是以现浇为主,不仅需要关注钢筋的连接、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还有不可缺少的工业化模板施工,可以说高层建筑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更高,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才能确保高层建筑施工建设的高质量。
2 现代高层建筑建设中主要的施工技术探讨
现代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需要运用的施工技术十分繁杂,要确保建筑施工的质量,合理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施工技术十分关键。而在生产实践中,下面几个环节的施工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建设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的重点环节。
2.1 高层建筑的地基施工技术。在具体施工实践中,不同的施工地质条件应当采取不同施工工艺。若地基是淤泥土,且上层土层的厚度不足时,施工中则应尽量不对淤泥、淤泥土产生扰动;若地基范围内的冲填土和建筑垃圾等废料较多时,如果密实度、均匀性较好时,可利用其作为持力层,但对于存在腐蚀性废料或有机质含量严重超标的杂填土,必须要经过有效处理方可作持力层使用。
对于高层建筑地基的处理,则应在充分考虑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基础型式、施工设备和施工条件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比较来确定最优施工技术方案。地基的处理是为了强化高层建筑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所以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地其上部结构强度和刚度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对于已确定了处理方法的高层建设地基,也要进行严谨的检测,以确保建设整体施工质量。
对于处理过的地基,其变形必须要满足相关建筑规范及规程的要求,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吕还应进行定期的沉降观测;若地基上存在膨胀土、欠固结土、湿陷性黄土的问题时,还要选择恰当的施工工艺并增强填土。
2.2 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通过可以细分为三个施工步骤,即混凝土配制、浇筑和养护,三个步骤中每一步都很重要,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技术规范执行。
混凝土配比是混凝土施工初始阶段,更是确保混凝土性能不容忽视的重要阶段。应严格地按照实验室配置比例进行施工现场的混凝土配比,以确保混凝土强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在准确掌握混凝土配比比例的基础上,还要采用正确的搅拌顺序和方法,才能使混凝土原料充分地混合,各项性能指标也符合要求。
浇筑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混凝土是在浇筑阶段成型的,所在必须要对浇筑及搅拌质量严格加以控制,此外,在施工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保证混凝土浇筑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规范执行,且确保浇筑施工技术不断提升,以控制混凝土浇筑质量;二是要通过培训,提升施工人员专业技术素养,为浇筑施工提供必须的人力资源支持;三是要控制浇筑施工的细节。例如:浇筑的用水、用电,以及浇筑前提条件和材料的准备,以从细节方面提高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四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混凝土质量,以使建筑物的整体强度等级和抗裂防渗功能获得一定提升;五是要控制好混凝土浇筑流程。即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必须把模板内的积水、杂物和泥土等清除干净。混凝土浇筑的自由落差高度应小于两米。混凝土柱和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应先浇筑较高标号的混凝土,后浇筑较低标号的混凝土。对同一区域混凝土的浇筑,则应按照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顺序进行分层浇筑;六是振捣混凝土时,振捣棒应垂直于混凝土的表面,且插入至下层混凝土50~100mm 处,在提升振捣棒时,速度不宜过快,且不能残留孔洞。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还要注意进行及时有效的养护工作。也就是说,浇筑完后,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好构筑物的温度和湿度等,以有效减小混凝土表层温差,从而避免混凝土结构产生温度裂缝。
2.3 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技术。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核心墙内部均有钢结构柱,要确保高层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就应对钢结构的高度和数量进行明确的规定。
例如:在高度上需达到一定比例;钢筋的数量则应超过 24根。对于高层建筑整体施工质量和施工速度而言,钢结构吊装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施工中可采用分区吊装或是一机多吊方式以提高施工效率。此外,为确保高层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应当采用斜立焊、立焊等优良的焊接工艺方法进行焊接,最好采用二氧化碳气体来保护焊。钢结构的焊接有必须要对焊缝层间清理和焊丝伸出长度等焊接细节予以足够重视,这样才能确保钢结构施工中焊接的质量。
在现代建筑行业中高层建筑施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高层建筑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涉及到建筑结构的种类更是复杂多变。所以,针对不同高层建筑物的具体施工,应按照不同要求,选择适宜的施工工艺,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才能确保高层建筑施工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忠.高层建筑施工中容易忽视的几个质量问题[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0):132.
[2] 刘永明.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管控[J].城市建筑,2013(14):48.
[3] 张任.对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的探讨[J].科技风,2013(13):15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与施工对策
0 引言
在现阶段的楼层建设中,主要针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性进行研究,高楼建筑的高度和体积是呈一定比例的,随着现代经济效益的发展,在对住房面积以及负荷的大小进行分析过程中,施工工程的进度也将影响到住房的安全性。如晋城骏景花园 8 号楼12 层结构裂缝问题,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施工中水灰比例造成的,在经调整解决了裂缝问题后,展开讨论如下。
1 裂缝原因
1. 1 约束力大
由于本次建设混凝土的土木建筑工程对混凝土要求高,涉及到浇筑物结构的约束力问题,主要通过对裂缝处成分比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温度影响效应进行考证,在对内部的约束效应进行控制后,可根据当地温度来完成最终结构分析调整。
1. 2 混凝土自缩
在大型混凝土建筑中,水泥的自缩效应是指水泥中 1/5 的水分硬化导致的蒸发现象,最终影响到混凝土的结构完整,并产生不可逆的结构转换。山西晋城由于地理位置处于特殊地段,在地质结构和环境上,都会对建筑结构产生影响。其夏季多雨,会导致建设中水泥水分无法蒸发,如建设中不能考虑到水泥自缩问题,那么在建设中,就可能影响到建设的核心结构出现安全隐患[1,2].如高效减水剂的添加就能避免混凝土中的水分过快流失,同时对自缩值也会产生影响,添加干缩剂到大体积的混凝土材料之中,至少可以降低五成左右的自缩效应。
所以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土木建设中,适当添加材料调节剂,对整体结构均可有效促进其发展,在保证了其结构的完整性的同时也促进了骨料、水灰等含量的合理性。通过对结构的分析,可对晋城骏景花园的建筑进行研究,8 号楼裂缝主要诱因就在于夏季多雨导致水分干燥没有计算精确导致的,而在改良设计后的建设中,自添加了减水剂后,建设无裂缝,保证了整体的建筑工程有序进行。
1. 3 水泥水化热因素
水化热是在水泥应用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热释放,在断面的影响中,根据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分析,并对表面系数进行统计,设计不合理就容易造成散热不匀,导致墙面出现结构裂缝。本地区结构裂缝非此类外界温度变化,故不做详细介绍。
1. 4 外界温度变化
在土木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会因为外界温度而导致浇筑温度随之改变,这样在两者气温的差值中,就容易导致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引起变化,并可能造成裂缝。本地区结构裂缝非此类外界温度变化,故不做详细介绍。
2 施工技术
2. 1 施工设计原理
根据大体积混凝土的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标准进行设计,并针对可能产生裂缝的诱因进行分析,对产生裂缝的地段进行自缩性温度应力分析,并对组织施工的细致问题进行考虑,对多项因素进行完善管理。
2. 2 施工技术应用
首先,减少外部约束力,在对建筑外部的约束力方面,根据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需求展开施工,并对土建工程中,可能引起地基混凝土出现组织问题进行排查,对滑动层面的方法指导中,针对滑动层面所呈现的地基以及层面分析,对滑动层进行控制,并调整混凝土地块的自由形变,有效降低形变系数。
其次,在温度应力方面,针对温度不均匀问题,要进行特殊情况下强制降温,并对强制性对策进行合理分配。例如在预埋散热管道上,应排放冷水于管道中,并保证混凝土内部的温度通过冷水来完成调控。水泥用量应适当减少,水泥老化现象会影响到水泥的使用寿命,所以减少水泥使用量,是改善裂缝问题的主要办法,若水泥含量明显减少后,则需要通过对其他材料的修正来保证施工标准的相辅相成。如在进行混合材料的添加过程中,就需要针对搅拌技术进行科学性的设计,以保证使用效果。最明显的使用,就在于现代低热水泥的使用,也控制了此类问题的出现。
在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变化,因气温变化会制约混凝土的结构稳定性,伴随着浇筑温度的上升,对混凝土温度改变就会产生影响,在体积上,混凝土的土木建筑会产生浇筑影响。所以在夏天施工过程中,应避免正午浇筑施工,这样适当的减少温差影响的体积问题,也能够有效预防裂缝产生。
最后,在抗裂性能的提升上,应注意配料比例,合理的配料比例会提升建筑的使用寿命,所以,有必要使用先进技术来进行施工,并保证技术人员对施工工艺的要求。在通过多次的比较后,根据混凝土材料的配比来确定使用方法,并根据混凝土强度符合效益来确定施工设计要求。在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提升中,根据搅拌阶段的细致程度来确定对设计的要求配比,并通过混凝土结构控制确保对建筑的影响在可控制范围之内。在建设过程中,应多考虑混凝土中钢筋数目及质量。建筑的结构优化强弱,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钢筋的质量和分布情况,钢筋骨架对混凝土建筑有主导作用。90 mm 钢筋的分布间距,就能有效控制混凝土中裂缝宽度为 0. 05 mm 以上。在大体积的混凝土建筑中,对于配筋的需求问题,则需要更优质的钢筋配比,并对结构进行有效确定,可保障建筑的合理稳定[3,4].在建设过程中,为应对裂缝的出现,还应注意添加剂和骨料添加,主要原因还在于混凝土的自缩性问题上,为保证混凝土自身存在的材料热胀问题,需要通过调控混凝土中各成分的剂量,并适当的添加外加剂,并通过措施调控的增加,可对限制膨胀有更好的促进作用。限制膨胀率,可以更好的促进技术发展,并为混凝土抗裂问题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增加材料的添加是保证混凝土抗剪能力和抗拉能力的根本所在,如金属纤、有机纤维等材料,均可以添加于混凝土中,这样可保证混凝土的各项基本性质。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在进行调控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水灰比例、骨料品类、骨料配比等等,在混凝土混合材料中,骨料是最主要的外加材料,除此以外,砂石的光滑度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2. 3 优化设计方案
根据当地施工要求并根据当地气候进行设计方案优化,其中包括混凝土浇筑前后项目部对建筑地的验收标准,在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并针对当地气候进行浇筑板面厚度设计,对浇筑梁的设计上,应能够承受上层结构的负荷,并保证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捣振的冲击力以及冲击过程中的共振现象。
3 结语
根据本次讨论的主要应用办法,可得出主要结论: 在建设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根据当地气候进行合理施工时间分配,可有效调控混凝土结构,并更细致的影响到结构的有效性。其中具体实施办法,应参照施工段标准。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根据标准相符问题进行施工技术上的严格调控,并致力分析裂缝的治理,避免建设过程中产生裂缝。对施工技术设计进行优化,保证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数据符合当地气候建设条件。
参考文献:
[1] 崔鹏昊。 试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5( 11) :142-143.
[2] 张秀成。 试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9) :244.
[3] 周志祥,徐 勇,李祖伟,等。 钢-混凝土复合结构八字形刚构拱桥的探索[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28( 2) : 168-172.
[4] 李 岳,彭 亮,彭小安,等。 合肥恒大中心 A 地块工程转换层施工技术[J]. 建材发展导向( 上) ,2014( 11) :41-42.
[5] 袁阳平。 试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 中华民居,2013( 30) :142-14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和常见弊病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风格也逐步趋于多样化,推动了现代建筑向智能化、节能以及舒适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各类产品功能的日渐繁多以及更强的兼容性,居住者期待通过更便捷的控制策略来控制更多的设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由此面临更严格的要求。基于计算机网络将强电技术与弱电技术相互融合是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一大特点,其具有更为显着的节能与应用效果。
1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简析
1.1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准备环节
建筑主体施工应充分考虑电气工程因素,例如墙体防水处理时应做好电缆进户穿墙管以及止水挡板预留工作,防止电气施工人员因不熟悉墙体结构而破坏防水层,引起渗漏问题;电气工程施工配套的设备材料如配电柜基础型钢、钢筋以及吊卡等均应根据土建施工进度加以调配,土建施工开始前就准备妥当。
1.2 管线敷设
电气工程管线敷设分为管架敷设、金属管敷设、线槽敷设以及 PVC 敷设等多种方式,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电线管关口密封不严、管壁偏薄、韧性较差、强度不足、管线埋藏过浅、管壁表层有凹痕等诸多问题,容易影响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所以施工人员应谨慎应对:(1)务必控制管线导管弯曲程度,防止超出规定范围以及行业规范明确的上限数值;(2)墙体内管线埋藏深度应≥1.5cm,水泥砂浆强度≥M10,以充分保护电线导管;(3)分线盒施工环节,如果存在不同电压回路彼此交叉的问题,应设置金属隔板分别隔开。
1.3 防雷接地施工
建筑电气工程接地施工部分,技术人员一般将桩基内部钢筋设置为建筑物防雷设备的接地体,此种设计方案对建筑物主体框架加以充分利用,施工较为便捷,接地效果满意,且节约了投资费用。该部分设计包括如下四点:(1)将基础梁与外圈桩基内钢筋设置为闭合环,连接体为镀锌扁钢,自外沿敷设出水平、闭合呈环状的接地体;(2)连接闭合环与全部桩基;(3)如果接地装置钢筋直径超过 10mm,基础梁底部直径超过 12mm的两条钢筋可设置为接地体;(4)接地体为基础内钢筋时,周围地面深度应超过 0.5m.
1.4 配电箱安装施工
配电箱安装应结合如下原则:(1)安装配电箱时应紧靠墙体,楔入膨胀螺栓固定,应注意配电箱距离地面的高度,为人员操作提供便捷;(2)配电箱开孔位置以及方向应准确,确保导线顺利穿过配电箱;(3)配电箱电气设备与导线应牢固连接,确保施工质量。
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常见问题
2.1 进户管预埋问题
表现为地下室外墙与进户管防水处理不合理、不到位;管材壁厚与设计规范不符;转弯处以焊接烧弯为主;不符合设计线路位置;水平进户管网和上墙管之间驳接为直角;预埋深度过浅等。
2.2 电气设备与材料
主要表现为电缆抗腐蚀、耐压以及耐温性能相对较差;导线机械性能水准不足,绝缘性能较差,电阻率过高而熔点过低;线管强度不足,管壁较薄,耐折性较差,镀锌层质量较低等等。
2.3 防雷接地设施
引下线、避雷带以及均压环搭接区域夹渣、虚焊、焊缝不饱满以及焊瘤;购入搭接材料时以螺纹钢取代圆钢,且不处理焊渣,不涂刷防锈漆等等。
2.4 线管选材敷设问题
表现为以次充好或者偷工减料,故意降低线管壁厚,原本使用镀锌管却以黑铁管代替;穿管弯曲半径不足,导致“死弯”;过渡盒设置不够规范;预制板交叉敷设管线过多,对土建施工造成不良影响等等。
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对策
3.1 严格工程验收,完善工程质保体系
工程竣工验收环节,工作人员对于不符合设计规范的工程应不予验收;应遵循设计要求开展绝缘以及接地测试。竣工工程验收内容具体如下:(1)引线连接;(2)接地线连接;(3)接地极埋设;(4)避雷网埋设。除此之外还应邀请专业监督人员参与现场管理,遵循电气安装施工标准开展各项工作;确保施工设计的严谨性。
3.2 施工期间应实施严格的监督与管理
应在电气工程安装施工期间严格落实质量管理工作,整改项目部分应经常性地开展全面检查,评估其原材料、使用功能、安全用电以及安装部位有无问题,对于出现问题的环节应及时做出整改;应做好预埋 - 穿线、电气专业和土建施工两个重要部分的检查工作,并在整体检查的基础上实施分段检查,通过不同检查手段的有机结合为电气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3.3 防雷接地处理
搭接焊焊缝应保持平整和饱满;管理人员应严格管理,对每道工序均应严格检查,对于焊缝质量问题应及时做出补救和修正,清理覆盖焊渣并涂抹防锈漆;应选择搭接焊方式焊接避雷引下线连接区域,焊接长度为圆钢直径 6 倍,因此螺纹钢搭接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3.4 提供施工人员专业素养,强化其施工质量意识
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人员专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联,每一个施工人员均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并遵循持证上岗的规定;重视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对电气工程施工各环节的影响因素有正确认识,强化施工质量意识。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技术标准也日趋于严格。我们在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应遵循施工技术标准来完成每一个施工步骤,各电气管理人员之间也应在管理经验、技术以及技能层面做好配合,为建筑电气施工高效、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秦俭修 . 探究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 [J]. 价值工程 ,2014(23):139-140.
[2] 韦胜凌 . 分析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方法以及系统调试 [J]. 新材料新装饰 ,2014(11):102-103.
土木建筑裂缝成因与注浆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中比较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建筑的裂缝问题,一旦建筑出现裂缝,那么建筑的安全就没有保障。要想进一步的解决建筑出现裂缝这一问题,就要加大注浆技术的应用,自从在高层建筑中加入注浆技术使用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而我们这里所降到的注浆技术就是指通过相关的设备,在建筑内部注入有一定凝胶时间的浆液,一般使用的注入方法是压送的。同时,凝胶也是要注入到松散的土层或者是裂缝中,进而进一步的改善裂缝的力学性质及其水理性质,最终达到改善裂缝,消除裂缝的作用,确保建筑的整体质量安全。
1土木建筑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为了确保城市高层建筑的质量,同时要想进一步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一般都是选用的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所具有的强度和稳定性都比较好,使用的寿命也是比较长的。但是除开这些优势之外,钢筋混凝土的最大缺陷就是极易产生裂缝,并且还会应为使用的问题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建筑中出现裂缝之后会严重的影响到建筑的正常使用。在分析了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之后发现,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结构型裂缝、材料型裂缝及其认为裂缝等等。其中,结构型裂缝是因为建筑外部的荷载造成的,混凝土自身有一个承载能力,一旦建筑所承受的竖直压力或者是水平拉应力超过了建筑本身的承载之后,裂缝就会出现;然后材料型裂缝是因为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而造成的,一般在外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建筑本身失水比较快,形变较大,内部的适度变化较小,形变较小的情况下,两个作用力相互作用就造成了裂缝产生。并且在相对湿度比较低,水泥浆体干缩情况比较大的情况下,干缩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才比较大;最后就是人为型的裂缝,这一裂缝主要是因为施工队伍技术不过硬,程度存在问题导致的,因此要确保建筑的安全就要选用质量较高的施工队伍。
2注浆技术的优势分析
针对建筑土木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选用注浆技术的优势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的工艺比较简单,选择的设备也是比较方便的,便于携带也便于操作,就算是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中也比较好使用;(2)注浆技术主要是来处理建筑的内部问题,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和强度,粘结补强的效果比较明显;(3)注浆技术中选用的一般都是加强材料,综合性能比较好,自身的粘结性也是非常不错的,有非常久的使用寿命,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小;(4)施工所影响的范围比较好,加固的效果也比较显着。
3建筑土木工程中注浆技术的应用
3.1注浆材料选择要恰当
我们在建筑土木工程中选用较多的材料有水泥、水泥-水玻璃浆液及其其他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等。纵观选择的这些材料特性来看,我们在选择注浆材料是要确保材料具有较高的轻度,并且使用寿命要长,力学性能要良好,填充性、渗透性和亲润性等等都要符合基本的要求。只有达标的材料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渗入到建筑缝隙中,整个注浆施工的效果才会有更好的改善。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在选择注浆材料的时候还要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3.2注浆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建筑土木工程中出现问题的部位不同,因此选择的注浆方法也要视情况而选择:
(1)地下室施工。建筑中出现裂缝最多的地方就是地下室,若是在对地下室进行注浆时,一定要注意先确定裂缝的实际位置,将裂缝中的问题进行清理,然后就是进行高压注浆及其二次补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若是裂缝补漏过程已经完成,技术人员还要在所有工序完成之后再对施工现场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确保无误。
(2)墙体施工。一般建筑的墙体出现裂缝多是因为人为的原因导致的,也就是在最初施工过程中质量不过关导致的,再加上温度等等外界环境都会对这些问题造成影响,所以墙体出现裂缝问题很常见。所以在处理这一类裂缝的时候要选用粘结能力及其抗剪度都比较好的材料,尤其是在容易出现裂缝的门框、窗框周围,加固处理。选择的注浆材料也应该选择质量比较好的。完成整个浇筑过程之后,为了日后尽量少出现裂缝,还应该控制水泥的干缩变形,进一步的控制质量。
(3)厨房、卫生间施工。厨房和卫生间是用水量比较大且比较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非常容易出现裂缝和渗漏的地方。为了改善裂缝和渗漏问题,很多现代建筑在厨房和卫生间都设置有相应的防水层。若是厨房和卫生间发生渗漏,那么就表示建筑中的防水层出现了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注浆工程的施工人员可以选择使用环氧注浆的办法,首先先将渗水的通道切断,组织水流沿着裂缝扩散;然后就是针对出现的裂缝,进行开槽处理,然后用环氧砂浆来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选择这种施工手段是比较方便的,并且在修复完成之后对整个建筑的损伤最小,也不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效果。在成本控制方面,这种工艺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还能节约时间,提升整个注浆加固的效果。
4总结
在分析了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之后,我们要针对每种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要根据原因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混凝土浇筑及其养护工艺的管理措施,从而从根本上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的防护。经过实践发现,要想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就要同时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抗渗在内的所有要求。
同时,还要将混凝土的结构特点考虑清楚,然后从受力情况、约束条件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尽可能的从工程的设计、材料的选择等等方面做好全面防护。
参考文献:
[1]黄立刚,杨倩。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09,35(16):157-158.
[2]张学辉,李其廉。高轴力下钢筋混凝土异形柱节点受力性能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31(5):472-478.
[3]李大华,胡志勇,陈艳梅。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施工与温度控制技术[J].建筑技术,2010,43(1):24-26.
土木建筑中混凝土结构裂纹与施工技术设计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土木工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我国社会对土木工程的建筑品质要求格外严格。然而在土木工程的整个建筑行业中混凝土材料被广泛的应用,混凝土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土木工程的整体水平。所以,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产生了对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有了更加规范、更加严格要求的局面。然而,现在土木工程的施工建设中依旧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研究院和建筑企业必须积极配合研究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改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形成一套可行有效治理建筑问题的方案,提高土木工程产品的质量和建筑行业的整体施工水平。
1.混凝土概述
现代土木工程建筑业中所使用的混凝土又被叫做砼,它通常是指胶凝材料把水泥、砂、石、水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搅拌混合好后,胶结于一体用于建筑行业工程实施时用的一种混合型水泥质材料。如今,混凝土被广泛用于现代建筑行业中,大体积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施工中重要的材料之一,它的质量无疑影响整个土木工程行业的整体发展。
2.混凝土结构的定义和特点
2.1混凝土结构的定义。混凝土结构是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再借助一些其他的相关材料而构成的一种新型结构,它由素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
2.2混凝土结构的特点。混凝土结构作为现代建筑行业运用较广泛的建筑材料,其自身很有特点。优点:(1)制作生产混凝土结构的工序较简单,对技术要求相对低,易操作。(2)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丰富,但基本为基础材料,渐趋商品化且价格较低廉,性价比高。(3)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耐火性强。(4)与砖瓦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适应自然灾害能力强,抗震和抵制风暴性能好。(5)使用方便,整体浇灌的混凝土整体性好,具有良好的可模性。(6)性能易调节,取材方便,有利于满足各类工程的使用。(7)混凝土环保,可以利用矿渣、煤泥、煤灰等工业废料。
3.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在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混凝土材料质量不合格。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对建筑行业的工程标准规定渐趋严格,过去的手工测绘技术已经被淘汰,它没办法满足工程施工中对建筑质量的要求。在手工检测建筑材料时,常常因为采购人员采购的材料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自身的强度要求或者检测员检查不够严格,导致混凝土结构存在危机,这就难以保证现代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领域发挥最有利的作用,有可能拉低建筑业的施工技术水平和建筑产品的质量。因此,加强对科技的探讨和研究,提高施工技术,坚持引进施工过程中所需的高新设备已成为不可忽略的现实状况。
3.2调配混凝土的技术不规范。最先研究的混凝土是在实验室里调配的,它的比列能达到要求,做到规范化,而现实中的建筑在施工时未必能达到规定的标准,现实的施工环境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也不会像实验室那样按照具体要求进行配比,所以在强度方面就会产生差异。因此,要加大力度对制作混凝土的过程进行规范化,从而达到混凝土本身的强度要求。
3.3混凝土在施工中易出现裂缝现象。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大体积混凝土,而混凝土结构是由不同种类的材质原料构成的一种结构,混凝土作为施工材料,会因为多种原因产生裂缝现象,产生开裂可以说是“多发病”和“常发病”,因为裂缝产生的工程质量早已屡见不鲜。然而,混凝土裂缝种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表面裂缝,二是贯穿裂缝,三是结构深层裂缝。表面裂缝对建筑产品的安全性赢下较小,由于混凝土有良好的耐久性且性能易调节。然而结构深层断裂和贯穿断裂则不同,它们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整体性受到危害,修复也比较困难。
4.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
4.1建筑产品因温度变化易引发裂缝。施工中用的混凝土会受外部环境和结构内部的温度变化影响,有热胀冷缩的特点,混凝土结构会发生变形,变形若受到阻碍,其内部将出现应力,当应力超出了混凝土结构能承载的拉力时,便会产生由温度引起的裂缝。
4.2建筑产品因地基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因为地质结构复杂多变,难以预测,而现代的地质勘探技术发展不完善,勘察精度有待提高。在工程施工时,地基又会产生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是水平方向的位移,导致结构内部产量生了多余的应力,这种附加的应力超出了混凝土结构能够承受的抗拉能力,所以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痕。
4.3钢筋锈蚀导致的裂缝。混凝土的表层易受二氧化碳炭化,炭化严重就会侵蚀至钢筋的表面,致使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保有的碱性浓度下降,产生的氯化物可能是钢筋表面的氧化膜被破化,从而腐蚀钢筋,使得钢筋的面积越来越小,钢筋砼混凝土接触受力点变少,结构的承载力消弱,产生裂缝,破坏了混凝土结构。
5.对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设计进行优化分析
5.1加强混凝土结构的规划力度
对模板采购要十分细心,施工前要严格按照模板进行长远规划,模板要制定工程的专项方案,方案要经由专业人员全部审核后才可施行。除了模板外,对施工的图纸规划也要严格要求,框架的节点需认真加密捆绑,焊接部分必须清理干净焊渣,结构板的绑扎要有笃定措施,加大结构板的承载力。
5.2对混凝土进行搅拌以及养护,规范施工中不合格行为。在施工工程中混凝土要进行严密的规格调配,以确保混凝土结构有足够的强度。适量的加入添加剂和增强材料,有效控制水泥和混凝土的自缩值,纤维抗拉性能较强,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强度。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安排检测人员对大面积混凝土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混凝土结构养护的关键,这会使混凝土结构承载的拉力变大,减少问题发生。
6.结束语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建筑材料被广泛的应用,然而这种材料还存在着问题,不得不使我们更加努力的对其进行研讨和探究,提高施工技术,确保各类施工方案和管理能够有效的实施。推进混凝土结构的优化与发展,减少裂缝等现象,提高建筑业的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琼。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施工技术,2012(06)。
[2]曹鹏,周游。建筑施工技术控制的具体措施分析[J].现代装饰,2011(5)。
[3]谢文利。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4]张伟。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02)。
[5]钟坚。浅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1(05)。
[6]袁阳平。试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2013(10)。
高层建筑的特点及其施工方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主体,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高层建筑的资金投入相对多,施工周期长,且混凝土浇筑量大,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等方面有它的特殊性,只有搞好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进度、成本以及安全。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总会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而需要改进。所以,搞好高层建筑的项目,加强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控制非常重要。
1 高层建筑的特点
高层建筑具有楼层多、体型大、规模大等特点; 且施工过程中工程量大,工程周期长,涉及的工序多等情况,这些对于施工技术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高层建筑往往需要将地基埋置的很深,因为高层建筑结构的比重大,所需的承载力也就要大一些。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高层建筑的组织结构,如建筑是否抗浮、防水等问题,这些都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层建筑功能复杂,要满足居住人口面积、停车位、多层地下室等条件,使得高层建筑子系统多,要求高层建筑需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与施工技术管理及各工种工序相互协调。
某大厦工程为框剪结构,七度抗震设防,静压预制方桩基础,地下一层和底层各为 4.5m,上面 23 层,层高 3m,屋面设计标高 73. 50m,电梯机房上部设有检修房,检修层屋面设计标高为 77. 0m,为本工程的最高部位。
2 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及保证安全生产,因而施工方案的确定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
2. 1 静压预制方桩方案的选择及施工措施
( 1) 该工程的水文地质情况。该工程地质属于Ⅱ级冲积阶地地貌,周围地形平坦,建筑 ±0.000 标高与场地基本一致,无低洼和陡坎。根据勘探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持力层在砂砾层,层面埋深 10. 50 ~12. 00m。
( 2) 静压预制桩方案的选择。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的特点及设计持力层层面埋深,压桩施工前应先试桩,确定桩长,一定要考虑到各个部位不同的土方开挖标高,比如电梯井基础承台底的标高,并要考虑到桩身的设计有效长度( 本工程 4m) ,确定桩长既要保证桩身的有效高度,又要避免土方开挖后过长截桩,造成经济损失和结构补强。该工程由于场地回填平整、压实,保证桩机正常行走施工。
预制静压桩方案的选择时,根据周边环境的情况,着重考虑压桩过程产生的土层挤密效应,对场地周围旧建筑物的影响,所以在确定沉桩顺序时,选择先从临近旧建筑物的外围开始压桩再向中间部位进行压桩,从而减少土挤压后在旧建筑物的基础部位起拱,同时选择沉桩过程按先深后浅,先密后疏,先长后短的原则,并考虑施工顺序上的衔接及进度进行沉桩顺序安排。施工过程对周围的旧建筑物进行同步沉降观测,该工程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影响,达到预想的效果。
2. 2 土方开挖方案的选择及施工措施
工程土质 -5m 以上为较好的粘土层,地下水位在 - 6m 以下,地表水很少等特点和周边环境的情况,确定基础边的放坡系数,分层选用了大小挖掘机进行开挖,承台及其基础梁采用小型挖土机开挖,其余土方采用大的履带式反铲机开挖,先用大的履带式反铲机开挖至 -4.4m,再用小型挖土机械开挖承台及基础梁基坑基槽。注意防止机械碰撞工程桩,机械开挖深度应以保留 300mm 用人工修整。桩间土比较规整,采用小反铲挖掘机配合人工挖土,这样与单纯的人工挖土相比,可以提高工效。
工程队利用了 CFG 桩的布置方位,特制了 50cm 的挖斗,达到了提高工效的目的。实践证明,该工程采用了上述方案后,开挖土方8900m3,破桩 1201 根( 约 166m) ,工期共计 9d,投入机械台班 31 个,劳力 405 个工日,而预算需投入机械台班 41 个,劳力 996 个工日,节约工程成本约 2. 03 万元。
2. 3 卸料平台搭设方案选择及施工措施
( 1) 按自成受力体系进行设计计算并绘制详细的施工图; ( 2) 卸料平台搭设时禁止与外脚手架连接,平台板应固定牢固; ( 3) 卸料平台相关焊接件必须满足焊接工艺要求; ( 4) 卸料平台钢丝绳调正后松紧一致受力均匀,平台的外部可稍高 20 ~ 30mm; ( 5) 临边防护栏杆和挡脚板应油漆成醒目的红白相间色; ( 6) 栏杆柱与卸料平台底座固定牢固,栏杆立面采用钢板网封闭。
经设计计算,该工程的卸料平台宽度为 2. 3m,采用两根 16 号槽钢作挑梁,伸入室内3m,外挑3m,用7 根10 号槽钢作次梁,间距0. 5m,距挑梁外端部 250mm 和中部用 16 号钢丝绳斜向上拉固定,平台面铺厚2mm 钢板点焊固定,采用 ф48 × 3. 5 钢管作为平台栏杆,用钢管扣件连接,栏杆高度 1200mm,栏杆立面采用钢板网封闭,并详细地进行了位置的布置,全方位的满足了施工需要及施工安全要求。
2. 4 支模方案的选择及施工措施
根据工程的特点和项目材料供应等情况考虑,经方案设计核算,核算过程主要考虑地下室及截面尺寸有代表性的梁、柱、板、墙; 本工程采用的支模方案选择为: 柱侧模墙模梁侧梁底模楼板底模均采用 18mm厚胶合板柱压枋墙板隔栅及压方采用宽 × 高为 60 × 80mm 杉木枋子;柱子、墙板搁栅间距为300mm,墙板双钢管压杆间距为600mm。墙板采用 M18 对拉螺栓及 26 型 3 型扣件、间距双向 600mm。楼板搁栅间距35mm 檩条间距 1000mm。
2. 5 外脚手架方案及施工措施
( 1) 高层建筑的脚手架应经充分计算,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工艺编制的脚手架方案应附计算书。( 2) 立杆要落到实处,底部固定牢固,支座稳固。( 3) 架体与建筑物机构拉结; 当搭设高度大于 24m 小于50m 时,拉结件的间距三步三跨,采用刚性拉结。当搭设高度大于 50m时,拉结件的间距二步三跨刚性拉接。( 4) 脚手架与防护栏杆; 脚手架首层及施工作业层应满铺脚手板,施工层如下每隔 10m 封闭一道脚手板,其余各层应拉设安全平网。( 5) 材质; 钢管 Q235( 3#钢) 钢材,外径48mm,内径 35mm,焊接钢管、扣件采用可锻铁。要求按进场的钢管按批次批量进行检测。
2. 6 工程垂直度及轴线的控制
控制垂直度和轴线的控制是保证高层建筑施工关键的环节之一,鉴于高层建筑的特点采用内控法,进行分段投测,可以缩短测程,减少风力、温度对测量的干扰,其精度大为提高。用钢垂球逐层向上投点放样,同时每隔 3 ~ 5 层用光学垂准仪复核,不仅节省时间、提高工效,实现半天放样一层的速度,且精度得到保证。
⑴首层控制网的建立及校核。根据工程的平面布置形式选择不同形状的控制网,由选定控制点组成垂直度控制网,取平行于建筑物外围柱列轴线或剪力墙中轴线,与轴线距离取为 1m 作为控制线,控制线的交点即为控制点; 首层控制网建立后,应进行控制校核,网边长用一把专用 50m 钢卷尺丈量,所有角度均用 J2 光学经纬仪施测,复核后的首层控制网作为施工全过程垂直度控制及放样的依据。
⑵控制点分段确定及在各楼层投测。为缩短投测距离,防止误差积累,并减少施工环境( 风力、温度) 的影响,采取分段控测、分段投点的方式,比如我们在施工该高层住宅楼第 1 ~11 层作为第一段,第 12 ~23层作为第二段,当施工至 12 层时,在同一位置控制点传递孔两侧预埋直径 12 钢筋,蒋首层控制网点位用光学经纬仪准确投至 12 层楼面,并进行校核( 方法同首层网) 。确定定位准确无误后,将 200mm × 200mm× 10mm 钢板焊在预埋钢筋上,并凿出新的控制点,作为第 12 ~ 23 层各层垂直控制及放样依据。为适应施工进度,克服光学垂准仪操作缓慢的缺点,控制点在各段楼层上的投测采用钢垂球逐层向上投点放样,每3 ~ 5 层用光学垂准仪校核。
⑶利用该层楼面控制网进行楼层施工放样,如果控制网是矩形的根据各楼层控制网用常规方法进行施工放样; 如果控制网是弧形的,利用原有控制点,准确地定出各轴线交叉点,利用三角函数的关系,求得轴线交叉点相对于控制点的极座标值。
⑷为使墙柱位置、垂直度控制在规范允许偏差范围内,采用模板轴线“双控法”来确保墙、柱模板垂直度。除用距柱墙边线 50cm 弹出墙柱模板定位控制线及墙柱转角延长线,用以控制墙柱模板安装位置准确外,在梁板模板安装完毕后,根据各控制网线再进行一次投点,将模板控制点位控制线引测到梁模板板面,检查控制模板的偏移和外墙柱、梁边缘尺寸,结合墙柱模板垂直度检查,将误差控制在浇筑混凝土之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只有不断完善技术管理才能掌握整个施工过程的主线,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进度、成本以及安全。现代高层建筑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一大批先进的仪器和施工工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施工中,因而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管理是一个动态科学管理体系,我们要与时俱进。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摸索总结,不断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以适应现代高层建筑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学东.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年 06 期.
[2]于书良.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技术环节,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 06 期.
[3]陈智章. 浅谈现代高层建筑施工的控制[J]. 广东科技; 2006 年 02期.
[4]蒋惠芳. 高层建筑施工的控制要点,山西建筑,2008 年第 35 期.
高层建筑施工预应力管桩地基处理技术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预应力管桩具有质量良好、承载力强、施工速度快以及无污染等优势,广泛应用目前的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施工中,在确保建筑施工质量的同时,有效扩张了建筑空间。
1 高层建筑施工中预应力管桩概述
随着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预应力管桩不断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尤其是高层建筑的施工中,目前预应力管桩已成为现代化基础工程的核心技术。预应力管桩即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主要包括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先张法预压应力管桩施工技术主要利用施工期间通过先张法预应力施工为主体,直接通过离心成型的措施来做辅助,达到空心筒施工效果的施工标准和模式。
在先张法预压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大多直接通过端头结构以及桩体结构形式所组合而成的,为一种综合性质的钢套模式。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预应力管桩具有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技术含量高以及施工简便的优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预应力管桩在施工过程中会对于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预应力管桩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有效解决了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难题,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2 高层建筑施工预应力管桩地基处理技术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2. 1 桩顶位移及其处理措施
在预应力管桩施工的沉桩过程中,容易出现顶撞位移,相邻的桩产生横向位移或桩上升现象。在预应力管桩施工工程中,由于桩数较多,施工土层较为饱和密实,两桩之间的桩间距相对较小,加上不正确的压桩顺序,使得在沉桩过程中出现桩顶位移。同时,在沉桩施工过程中,土被挤到极限密度而向上隆起,使得相邻桩一起被涌起。在软土地进行沉桩施工过程中,沉桩引起的空隙压力会将相邻的桩推向一侧或涌起,从而使得沉桩施工出现桩顶位移。此外,在沉桩施工过程中桩位放线不准、施工中桩位标志丢失或挤压偏离、现场沉桩施工人员随意定位、不合理的行车路线以及不正确的土方开挖方法和顺序等都会导致沉桩施工过程中出现桩顶位移。
为了有效避免在沉桩施工过程中出现桩顶位移现象,沉桩施工过程中严禁开挖桩基,在沉桩施工完成后两周左右才能开展开挖施工。
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关排水措施,同时留置边坡,严禁将开挖土方放置在基坑旁,避免基坑由于受堆放土方的压力而坍塌。在开挖较深基坑时,应当采取分层开挖模式。此外,还应当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来放好桩位,同时在桩位旁边设置明显的标志,并科学制定桩基行车路线。
2. 2 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及其处理措施
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是高层建筑施工预应力管桩地基处理技术常见问题。在沉桩设计时,应当将最终贯入度和最终标高作为沉桩施工的最终控制标准。然而,在沉桩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一种控制标准为主,另一种标准只作为参考,使得沉桩施工达不到设计要求。同时,在预应力管桩设计过程中,勘探点数量较少,勘探资料粗略,使得考虑持力层不全面或选择桩尖标高出现错误,一些设计标准甚至过严,超过目前施工机械能力或桩身砼强度。在沉桩施工过程中,桩机及配重不合理,使桩沉不到控制标高要求或是桩沉过设计控制标高要求,一些桩在沉桩过程中出现打断桩身现象,使得桩无法继续打入。对此,在预应力管桩设计时,应当全面勘测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必要时可以进行补勘,选择正确的持力层或标高,在打桩过程中注重观察桩身变化,避免出现桩身断裂。
2. 3 桩身断裂及其处理措施
在沉桩施工过程中,桩身一旦突然出现倾斜错位,在桩尖处土质条件并未发生变化时,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贯入度,会使得桩身出现回弹,可能导致桩身发生断裂。在沉桩施工过程中,桩身出现较大弯曲,会使得桩身受到的集中荷载作用超出桩身最大承受抗弯度而使得桩身出现断裂。桩身所受压力超过混凝土抗压强度时,会使得混凝土发生破碎,而导致桩身出现断裂。同时在堆放、起吊以及运输桩的过程中,不合理的操作也会导致桩身出现裂纹或断裂。对此,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操作规程开展桩的堆放、起吊以及运输作业。在进行沉桩施工前,应当及时清除地下障碍物,严格控制桩的细长比,将其控制在 30以内。在初沉桩时,一旦发现桩身出现不垂直现象,应当对桩身进行及时纠正,当桩打入一定深度后才发生桩身严重倾斜现象,应当尽量避免采用移动桩架的方式进行桩身纠正。在进行接桩施工时,应当确保上下两节桩处于同一轴线,在焊接完成后应当确保焊接处超过 5 分钟的自然冷却,方可进行沉桩施工。上下桩焊接完毕后在自然条件下冷却5分钟以上方可沉桩。
2. 4 桩身倾斜及其处理措施
在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场地不平整、存在较大坡度或施工场地地表承载力无法满足基本要求,使得桩机出现倾斜,导致沉桩过程中出现桩身倾斜。同时,在稳桩过程中桩并未垂直,送桩器、桩帽、桩三者并未在一条直线上,也会导致桩身出现倾斜。对此,应当注重施工场地的平整工作,在不平整场地进行预应力管桩施工时,应当在打桩机行走路线加垫木等物,确保打桩机底盘保持水平。在较软场地开展预应力管桩施工作业时,应当对场地进行换土回填,却确保场地回填压实度在 0.94 以上,确保桩机在行走过程中不出现沉陷,从而确保桩身不出现倾斜。
2. 5 接桩处开裂及其处理措施
在对接桩处进行焊接连接时,未清理干净连接处表面杂物、桩端不平整会使得接桩处出现开裂。同时,焊缝不连续、不饱满、焊肉中夹有焊渣等杂物以及焊接完成后停顿时间较短等也会导致接桩处出现开裂现象。在接桩过程中,两桩并未处于同一直线,接桩处发生曲折,使得接桩处在压桩过程中局部产生集中应力而出现开裂。对此,在进行接桩施工前,应当及时对两桩连接处相关部件进行清理,在接桩过程中确保两节桩处于同一轴线上,同时确保焊接预埋件平整服贴,避免两桩接桩处出现开裂。
3 结 语
在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桩顶位移、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桩身断裂、桩身倾斜以及接桩处开裂等问题,直接影响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对此,在开展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针对预应力管桩施工实际情况,科学分析故障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避免预应力管桩施工出现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王永杰. 高层建筑施工中预应力管桩地基处理技术要点分析[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 7) : 28 -28.
[2]何云. 关于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3,( 16) .
[3]齐森.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预应力管桩的运用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 17) : 231 -231,232.
[4]李炘彤,许发明. 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处理应用技术问题的探讨[J]. 广东公路交通,2012,( 3) : 80 -85.
【高层建筑建设中主要的施工技术探讨】相关文章:
探讨超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范文07-05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论文07-03
浅谈高层建筑关键技术的研究07-04
浅谈基于施工过程的高层建筑项目管理07-03
高层建筑冬季施工方案(通用7篇)12-18
超高层建筑测量技术及测绘新技术分析论文07-03
探讨机械工程技术07-03
浅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与施工对策07-04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控制研究07-03
高层建筑冬季施工方案范文(通用12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