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复习重要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卷

时间:2022-07-04 10:04:57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2018学年高三复习重要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卷

  一、单选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② 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 ①②③④都正确 B. 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 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 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论语·子路》里曾提出,父亲为儿子隐瞒错误,儿子为父亲隐瞒错误,正直就在其中了。孔子主张“亲亲相隐”

  A. 具有血缘与人情的关联性

  B. 促进了社公的公正与公平

  C. 在春秋战国前就已经出现

  D. 可以相隐所犯的一切罪过

  荀子说:“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这反映出

  A. 礼乐成为先秦君王的治世手段

  B. 荀子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观点

  C. “克己复礼”成为诸侯治国之策

  D. 荀子承继了孔子教民以善的思想

  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 汉家制度常以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 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 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 汉宣帝时儒生的地位开始下降

  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这反映出

  A. 后世学者的相关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B. 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

  C. 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

  D. 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

  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A. 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 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C. 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D. 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

  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这一思想

  A. 完整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B. 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

  C. 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

  D.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A.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B. 反对“天人合一”

  C. 主张格物致知 D. 否定宇宙的存在

  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 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 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

  C. 倡导恢复儒家个人主义精神 D. 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点

  顾炎武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面临着以什么取代心学的抉择,他选取了经学,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的主张。这反映出顾炎武

  A. 目的在于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 致力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C. 其主张导致理学日益走向僵化

  D. 猛烈抨击传统儒家思想

  二、非选择题

  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明清之际产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理学趋于衰微,权威发生动摇。宋儒在解经传注时有鄙薄文字音韵的考证、以自己的体会所得为定解的学术倾向。明末清初的学者发现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援引和传注有很多疏漏、谬误之处,这引发了学者们对理学的怀疑。理学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强化,并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自觉贯彻,在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双重作用下,理学的道德规范逐渐蜕变为僵化的道德教条,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成分逐渐减少。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李贽大胆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应“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出“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反对“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唐甄认为:“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合之者诬,校是非者愚”。儒学与诸子学、释道地位相等,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功能。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一见解非常具有批判性。《明夷待访录》、《日知录》、《读通鉴论》等著作,则直接援引原始儒家经典,或者根据自己对原始儒家经典的诠释,来审视理学弊端,驳斥理学观点。明末清初对理学的批判达到高潮。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三唐甄推崇三代之治“君明臣忠,上下和易”的理想摹本,强调君主应遵守道义原则,应爱民、养民、富民,自身俭朴,任用贤能,礼遇朝臣。他没有从制度上否认君主权力的合法性,而是力图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君主专制模式,最后滑向对圣明君主的期盼。任何先进的思想如果不能引出制度的力量,那它就不能改变问题的实质。

  ——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宋明理学的方式。

  (3)据上述材料,评价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二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摘编自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与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证明。

  (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

【-学年高三复习重要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卷】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07-0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参考07-0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整理07-03

高二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07-03

从审美媒介演变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兴与衰论文07-03

课堂练习的重要性08-29

南京一中中考政治复习模拟考试同步练习G卷07-03

《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阅读练习07-02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阅读练习题答案07-03

英语学习中练习的重要性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