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力读后感 推荐度:
- 《影响力》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影响力》读后感(精选18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影响力》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影响力》读后感 篇1
《影响力》一书从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六个原则全面阐述了人的社会心理行径,从而为我们平常的一些“一按就播放”的无意识行为和买卖博弈,政商常用伎俩等行为作了很好的阐述。以下我分别从这六个原则来陈述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互惠原则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以说古今中外这种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观念已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甚至中国儒教倡导的以德报怨更是深化了这种意识!当然好的传统美德,仍需继续发扬光大。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有效武器可以被别人加以利用,用于商道政道。若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好办法!
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的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甚至可以触发不对等交换,因为亏欠感让人挂怀而且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试图不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这很容易给人得寸进尺的机会!现在“服务至上”,这背后就是运用了“互惠原理”人类这一感性的情愫,以至于最后都不好意思拒绝商家推荐的东西和服务了。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要懂得拒绝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东西和服务,果断地说“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企图就置之不理。特别是面对互惠式让步时,别人一开始可能对你提出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请求,当你拒绝时他再提出一个小的请求,你会因为之前的拒绝而感到有所亏欠,转而从不顺从变成了顺从,须谨防这样的坑!不过大部分人对这些没有免疫力,有时加以利用可以成就自己的愿望!
二、承诺和一致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言行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反之则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有毛病的。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选择或采取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来压力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会想方设法以行动证明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正如之前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一样,经常会看到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对天发誓,这样虽然在观众看来很可笑,但是当你身处发誓一方的立场时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
当我们一旦做出艰难的选择,我们自然就会去捍卫这种选择,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向大家证明自己做的没错。所以有时候重要的并不是选择本身,而是你为了这份选择而去奋斗并最终取得的成绩。人具有惰性,在面对抉择时经常像鸵鸟一样想尽快把脑袋埋进土里,再也不动脑筋了。所以人们这种不假思索的机械反应常常为某些人所利用,他们可以慢慢从你身边的人入手,让你做出对他们的承诺,再以他们的需求来向你们索取利益。
承诺可以改变一个人,我们可以用笔写下甚至向众人承诺的方式来逼着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比如戒烟戒酒等。承诺会影响行为,相反行为也会影响承诺,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就比如书中讲到的美国学生加入学校兄弟会所需要的地狱周式的严苛入会仪式。虽然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但还是深得会员的认同。能够成功入会的学生对兄弟会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和惺惺相惜感。毕竟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所以想想有些公司招聘弄那么多招聘环节和花样也是很好地运用了这个道理,让新进员工更具凝聚力和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
三、社会认同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为对多数人来说,很多意见都是人云亦云,抱着从众心理把跟自己相似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而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而那些另类却很容易受到排挤,他们因为能看透真相而与众不同,这也成为了招封杀的理由!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判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现在社会上很多别人有难无人帮忙甚至围观的事件都是因为大家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特别是在陌生人堆里,由于人多而使责任分散,大家见机行事,都不想做出头鸟而导致多元无知效应,最后落得见死不救的悲剧。向相似的人看齐造就了著名的“维特效应”(“维特效应”指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而决定自己怎么做。这也是导致自杀事件遭媒体曝光后,死亡事件增加的原因。包括搞笑片的“罐头笑声”,选秀节目可以买到的“煽情”观众都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体现。
弄清楚原理后,我们可以反过来为之所用。比如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直呼某个人帮忙,这样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为自己赢得时间!基于交通自杀事故曝光后,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出行方式,让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跟当地自杀人的交通工具不一样。领导要善于安排群体内部条件等。
四、喜好
“爱屋及乌”,现在很多公司借助铺天盖地的名人营销而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在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时,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好恶强两倍!服务的宗旨就是让消费者喜欢上你这个人,而不只是产品本身,这是粉丝经济和发烧营销的根本。当然让人喜欢你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说外表魅力,与他人的相似性,善于恭维,接触与合作等。研究表明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和聪明等。我们也总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会下意识地向相似的人做出正面的回应。有时甚至夸张到我们在不认识选举人时会选择名字熟悉的人。
同样的,根据条件反射和关联原理,爱屋及乌的反面是糟糕的消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祥。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消息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天气预报员就经常成了气候变幻莫测的替罪羊。
包括饭桌谈生意,体育粉丝关联,把自己的形象跟某些光彩的事迹地方相连等都是希望借助这种积极的联系来提高自己的公共形象,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尽量让身边正能量的东西多起来,因为大家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五、权威
“跟着权威走”,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作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权威可以从一个人的头衔,衣着,身份标志如名车名牌等来展示。毕竟,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文中讲到一位教授去酒吧餐馆和陌生人闲聊,每当他一说自己是教授,人际交流的气氛马上就变了。前半个小时风趣自然的聊友就像换了个人:他们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乏味透顶。他的看法,先前可能引出一场激烈的讨论,现在却只能带来一串文绉绉的附和。确实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得更恭敬,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这也是喜好原理的体现吧,头衔越大感觉长得越高大威猛。也难怪那些行骗之人总是把自己打扮的很干净和得体!
因此,要辨别真正的权威,不要被外在的这些蒙蔽了双眼,要学会以知识辨知识,通过自己实践检验来看清本质,况且现在很多砖家经常被拍砖!在还没确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盲目跟风!
六、稀缺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会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商家很会玩弄这种手法,经常人为地制造缺货的现象制造稀缺骗局来使消费者入网。什么大甩卖之类的很多都是噱头而已!究其深层原因,“物以稀为贵”的原理背后是人们自由选择权的减少。人类追求自由有很久的历史了,当很多事物还在的时候并不会去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觉得可贵!最能说明这一原理的是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对年轻人感情和行为的强烈程度令人迷惑不解!如果听凭这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他们的浓情蜜意说不定只是初恋时短暂的冲动罢了。正是两个家族设置的庞大障碍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即将失去的爱情的追求,自由爱情变得稀缺使情侣双方觉得彼此更加相爱,更想结婚了。这同时也有承诺和一致原理的体现!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因此想让信息变得可贵,不一定非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变得稀缺就行了。这也是人们对得不到的信息变得更接受和包容的原因,或许这也是很多色情信息屡禁不止的原因吧。
为了避免在卖场或者在拍卖会上头脑发热,我们必须做到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的手法,必须谨慎行事。我们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总体读下来,感觉真的是“世事洞察皆学问”,跟《牛奶可乐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还需要自己对身边的世界多思考和观察,做一个理性的人!
《影响力》读后感 篇2
这本书包括影响力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与短缺。论点是人是社会性动物,希求用自己能够发射的最大影响力将利益最大化。我觉得这本书主要用七章来说明为什么有些事情对群众的影响力巨大以及个体可以如何拒绝花里胡哨的营销或者他人请求。
《影响力》希冀读者学会一些基本方法来扩大自己对于他人的影响力。第二章介绍了‘拒绝——后撤术’,大意是要实现一个大的要求首先提出小要求。破这个术的方法是认真识别使用这个技巧后面的意图,如果是销售直接拒绝。如果是善意的`给予,那就大大方方接受。在日后需要付出的时候,及时回报即可。这也就是许多街上的销售会给予一个小礼物的由来?女孩子要是接受了男生买单,也就意味着这个女孩子想要和男生那啥。颠扑不破的真理?第三章承诺和一致描写了慈善机构会让客户先答应一个小请求,那样就把这个人开始往预先设立的形象里面开始套。一个人一旦答应了一件事情,就希望言行一致。
社会认同这个章节与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人们在不确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觉得别人的行为正确不过。也就是说为什么闹市里的案件反倒没有人出手相救。在大街上遭遇侵害的时候,要学会像其中一个具体的人求救。迷信权威是不同人类社会都存在的突出效应,成熟社会结构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短缺最容易被商家应用,这件商品马上下架、联名款、独一无二最能受到人的追捧。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要写下来总非易事。罗伯特.西奥迪尼将一个个商家经常使用的招数一一拆解并给出应付招数。这是一个心理学家能给社会不同个体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我们在生活中都需要何必人打交道,影响或者被影响同时存在。于我而言,对他人产生影响力在于塑造自己的权威感。学会用小事情去影响他人,也就是为他人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形象。
如沐春风也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拥有影响力也并不意味着就要去用到他人身上。身上有力量,才能不被他人控制。
《影响力》读后感 篇3
《影响力》被某位我不曾听说过的著名营销专家推荐为从事营销、销售工作的人必读的五本书之首,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原先,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算计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维局限或者是来自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操作而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一向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这本书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又有说明力的故事或者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压根儿没意识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顺从原理———机械反应与固定思维模式: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忙的可能性就更大。
比较原理———经常看呕吐剧的人总是觉得生活中的人长得都难看。当你买下一大件昂贵的东西时,总觉得原本比较贵的配件显得不那么贵了,有时候冲动消费就是这样产生的。
互惠———给别人一点好处,别人也会帮你。社会中的人大多在仁义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缚中会不知不觉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双刃剑,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则会让很多人成为冤大头。我向来属于被人骗了还不觉察的那种人,只有用吃亏是福这种阿q精神来平衡自己了。这个原理能够很好的运用于买东西跟人砍价的状况,尤其是金五星那种漫天乱要价的地方。先使劲儿砍,再适当让步,买东西的人必须算但是卖东西的,但至少不会损失太多。
承诺和一致原理———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取了某种立场,就会应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持续一致。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常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这个原理让我最为之一惊,回想过去和此刻的一些选取,我明白了命运的推手其实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脑和有限的阅历和知识。高中老师曾说就应改命运为运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潜力和资源呢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状况下选取了某种东西,就会构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统,每个人都免不了有社会称许性,于是总是执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选取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自我内心的支持系统,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是最无可救药的。看完这一章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很多选取和想法了,不明白这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总之,认清内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会认同原理的两个前提:不确定性和相似性。对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对状况的不了解总是让我们盲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禀赋、处境或经历的人。其实,大多数人也是都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之中,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五花八门的信息和诱惑充斥着我们的双眼。而这些信息抑或是选取在我们的内心里不停的盘旋,从一开始,也许我们所闻所见就让一切变得混乱而不够明朗,所以除非我们在庞杂的信息中持续一颗纯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够理性的头脑,否则我们的决定要么是社会认同效应的产物,要么就是一个荒谬的决定。但是没办法,有时候,听不见自己的心声时,最好的选取就是盲从。只是,期望在我们某一刻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挽回。
作者在最后阐述避免受社会认同影响的两种方法:环顾左右之后,别急着往前冲,向前看;抬头跑。这让我想起了不明白出自谁的一句话: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确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相信很多时候,从众是人们所避免不了的状况,但偶尔,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选取面前,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影响力》读后感 篇4
每次读心理学著作,都会引起自己很多的共鸣。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不被关注,而它恰恰是很重要的。读《影响力》,学会了很多处理事情的方法,也感悟了许多道理。
书中曾讲到这样一段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种机会变得越来越难得时,我们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让我们深恶痛绝的事。人们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强烈愿望,基于这种愿望,可以提出“心理抗拒”理论: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更想拥有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因此,当越来越严重的短缺或其他因素使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会通过更卓绝的.努力对这种妨碍做出反抗。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了解“心理抗拒”理论,就会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不让发展成为紧缺的资源,大家就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非急功近利。所以为孩子搭建平台设立机制是很关键的,虽然孩子的发展不均衡,每个人的长处也不一样,但当机会多到可以充分选择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找到成功的点。每一个孩子都是待开发的宝藏,关键就看我们是不是掘宝人。
当我们遇到很紧急的情况时,越急躁做出的决定就越容易偏激,往往会说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做出让人难以置信的事。而我们若采用“心理抗拒”原理,在最紧急的情况下能静下心来对前因后果做一个梳理,相信此时的发言和表态就会慎重得多。管理大师德鲁克以及斯隆都说过,在面临人事决策时,即使时间再紧张,立刻决策的要求再紧迫,也同样要冷静24个小时,往往24小时以后,气象就大不一样了。
在承诺和一致一章中说道: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我们会采取某种行为以证明我们之前所做的决策。如果让孩子将自己承诺要做的事情写下来,那么他做到的可能性比他不写下来要大很多。在教育管理中,学生的一句承诺可能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当然承诺若是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提出那约束力就更强。
在公开场合的承诺不仅会对承诺人一种无形的监督,还会影响到参加的每一个人。教育中我们要善于使用承诺和一致的原理,创设庄严的氛围,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承诺并记录下来,或许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写给自己一封信是对自己的承诺,告诉他人自己要做什么,也是一种承诺,把承诺变成一种激励,就会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静心品读,相信还有新的收获。
《影响力》读后感 篇5
这本书谈到了潜藏在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虽然只是讲到了互惠、喜好、承诺与一致、权威、稀缺、社会认同等六条常见的心里学原理,但是已经足以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如果能够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两条的话,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读老外的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写得很详细,细节很充分,而且还有大量的案例支撑,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这本书也不例外,每一条原理说得极为详细,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例子都是作者在社会上亲身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使读者不得不信。
本书的前面就专门设置有一页内容结构图,在阅读之前瞧一眼,可以减少阅读过程中迷航的麻烦,当然我们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时间来整理内容结构。首先来解释下书名,如果不仔细阅读书里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想到作者谈的主题的是社会心理学。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受到了心理的驱使,而我们浑然不知,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这些武器即可以给我们思考问题带来捷径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聪明人利用谋取私利。作者总共用了六章来讲述这六条心理学原理,每一章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心理基础、案例、应用和对策。书中的内容都让人信服,上面已经说过了。这本书弥补了我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欠缺,让我明白了为何我要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决定等等。阅读一本书最大的`满足感,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带给你不同以往的结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质,我想这本书给予了我这种感受。
阅读《影响力》一书过程中,它不断地在提醒着我,每一个人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份子,必须学会思考自己,思考他人。
如果说,爱是人类永远的话题,那么,影响力也可说是人类恒久的追求。世上的每个人都想拥有影响力。可以用来改变他人,也可以用来扭转自己。而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作者试图告诉我们,世界上最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之一就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一小部分行为科学理论家和实践者已经发现了一种几乎可以改变任何事物的力量—影响力。我们没有意识到,穿越成功和失败的线索就是我们缺乏影响力。如果我们早就意识到这点,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寻求更新、更好的方法来提高影响力。而这个很好的方法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缺乏勇气,实际是改变事物的技巧。
书中拿出了很多社会现象进行解说,并将少数杰出的影响力大师经常运用的原则和技巧与读者分享,从而让我们有更多的方法来尽可能的施展我们自己的影响力,并使个人生活、家庭、伴侣甚至邻里间的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书中运用了大量贴近生活的社会现象和事实作为案例来分析。作者每提出一个观点就会佐以大量事例来讲解说明。这是我感觉到本书的最大特点。
全书共讲了六个影响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仔细理解下这几个词语,每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非常平常的特点,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弱点,而且可怕的是通常我们是没有察觉的。就拿社会认同来说吧。中国有古话:“三人成虎”“众口砾金”,大概讲的就是这么回事。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人云亦云。在他们的强大的影响力面前失去了自身应该有的自我认知和自己的判断力,做出了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需求的选择。
我在想,这对于我这样的司法工作人员来说,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力、判断力,从而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尤其显得重要。法不容情,以事实为依据,当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干扰了你的判断、当有更多的人的言行思维成为了“三人成虎”的影响力的时候,我能以自己的影响力来抵御他人的影响力,从而作出自己应有的正确判断吗?
《影响力》读后感 篇6
社会认同原理几乎是《影响力》一书中讲的依从策略里最常见的,它的意思是: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
同样的,社会认同原理一方面给予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捷径,另一方面也使得有心之人以此从我们身上牟利成为可能。社会认同原理最让人痛心的一个例子就是,遇到有人在大街上发生突然发病或者被抢劫这类突发状况,周围有很多路人看到,却无人伸出援手。每每出现这种报道,都有很多人感慨现代人太冷漠人心不古什么的。
可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真实的原因并不是现代人在变坏,那真相是什么呢?首先,当现场有几个可能帮忙的人时,每一个人的责任感便降低了,每一个人都以为其它人会帮忙甚至已经有人帮了忙,结果却是没有一个人帮忙。其次呢,在碰到一件突发事件时,我们很自然地会先看其它人的反应再对这件事的紧急程度做出判断。可是,其它的目击者也在从其它人那寻找判断依据。而我们都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得沉着稳定,因此寻找证据的过程也是不动声色的。于是,每个人都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这件事情就被解释成了一个非紧急事件。
那么,面对突发状况时应该如何自救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旁观者并非冷漠,只是不了解情况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责任给予帮助。此刻,你应该做的是,在旁观者中寻找一个看上去更有能力和意愿给予帮助的人,看着他、指着他说:那位穿XX颜色衣服的先生(女士),请帮我......这一条技巧是《影响力》的作者认为这本书里介绍的技巧中我们最应该记住的。
而要避免机械化地依从于社会认同,方法是注意区分外界给我们传递的我们想依从的信息的真伪,这一般是很容易区分的。
最后,再分享一个小技巧:与我们类似的人的行为对我们最有影响力,所以啊,想要教会家里的小朋友某件事情,让他的小伙伴来教或许比父母教的效率高好几倍哦。
《影响力》读后感 篇7
买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一直塞在书架上。直到在另一些书上不断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这才发现自己错漏了一颗明珠。
昨天晚上,乘着大家外出散步,我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看了第一章。有点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
第一章讲的是互惠原则。互惠原则真是应用广泛,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互惠原则的存在。互惠原则是社会关系存系的重要纽带。基本每个人都被纳入到了这个关系网络中,不遵从这种原则的人往往会被社会职责,甚至唾弃。所以,重要性可见一斑。
小到邻里之间、朋友之间,今天你给送我一根丝瓜,明天我帮你打个水,今天你请我吃饭,明天我帮你贷个款。大到国家之间贸易往来。一方施惠,另一方接受。接受的一方就会产生歉疚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有类似“还恩”的义务。故而,超市里免费试吃,网络购物里的免费试用,都是利用了互惠原则,希望引发潜在购买者的歉疚感,让你不好意思只吃不买,从而成为真正的购买者。
书中还指出,哪怕是被强塞的恩惠,也能带来接受方的报恩心理。所以说,即使一开始是不情愿的互惠关系,后来也会产生互惠原则带来的应有效应。
互惠原则里还有一把利剑叫“互惠式让步”。简而言之,先退让的一方会让另一方产生歉疚感,从而也做出相应的让步。所以,由此产生了一个绝招,叫“先提大要求再提小要求”。先提一个较大的要求,待对方拒绝后,再提出小要求,就很容易成功。比如你希望领导能给你批一个假期,但是怕不成功,那么在和领导谈的'时候,可以先提一个较高的要求,比如表示自己工作非常繁忙,希望领导能够给你加薪。加薪没这么容易啊,一般领导是不会同意的。当然,如果同意了那就赚到了,如果不同意,也是意料中的,那么你就可以退而求其次,希望领导批个假期,这时候就很容易成功了。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肯定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只是对这种现象没有归纳总结过。而这本书把我们日常的这种感受归纳总结出来,并用科学的依据进行解释,故而看完之后会让人恍然大悟,有了原来如此的想法。
《影响力》读后感 篇8
《影响力》这本书所提到的观点都指向了人们非理性的弱点,而这种非理性通常是被我们给忽视的。
首先作者提出的互惠原理,就是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商业中的免费试用就是互惠原理最简单的运用。其次,承诺与一致原理,一旦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想法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再者,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依照理性思考出发,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
然后,喜好的影响,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比如,审讯嫌疑犯的过程中“好警察”、“坏警察”搭档的方法巧妙地运用了喜好原理。还有,就是权威在人们心理的根深蒂固。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作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最后,就是稀缺,人们心中“物以稀为贵”的思想一直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在正常情况下,促使我们作出顺从决策的几个最常用的信息,都可以引导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每个原理本身都能够极为可靠地提示我们,什么时候说“是”比说“不”更加有利。告诫我们灵活应用上述原则,不被别人利用,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人。
《影响力》读后感 篇9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开始我要感谢乔老师将这本影响力借给我,让我能够更仔细地去品味书中所讲的各种原理,而不是简单的在网络上或者其它一些电子工具上隔着一层屏幕的泛读。在我而言,阅读的一大乐趣在于能够切切实实地直接与书籍接触去获取里面的养分,这样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前后翻阅,能够更好更系统的把握书中所讲的核心内容。
《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竟然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称赞呢?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了阅读之旅。没有接触之前我想《影响力》这本书应该是生涩难懂、纯学术性的,然而事实确让我很惊讶。不得不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我都想去购买一本以便以后细细琢磨,有内涵的书总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值得深入思考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课余时间终于将书通读了一遍,内容肯定是会遗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现实实验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我阅读的一些内容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仅从营销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它更是以点带面的用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简单明了的揭示了日常生活在许多被人忽略的现象的本质,教会了读者去思考、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迷人、永恒、切入要害的。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大的章节来叙述,分别是:
一、影响的武器
二、互惠
三、承诺和一致
四、社会认同
五、喜好
六、权威
七、短缺
八、立即生效的影响力。
书的作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与上至高级政客,下至骗子打交道,总结得出:尽管使人服从的策略五花八门,但都可以归结到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中去: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营销人员往往就是有意识的利用了这些原理中的一条或几条使你心甘情愿的与其达成交易,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是能够火眼金睛清楚地识破营销者的花言巧语、阴谋诡计,大概很多时候就不会后悔不已的为自己稀里糊涂莫名其妙所做的决定懊恼了。
这本书所讲的内容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具体细微理论性比较强的营销心理学教材不同,它摒弃了各种纯理论行的知识点的讲解,站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角来阐明人们之所以会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这种讲解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大道理的讲解,而是在大量实验资料数据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鲜活的事例的背景下,积极地来引导我们读者去思索其本质的原因及内涵。与其说是作者在给我们讲解他个人通过长时期的观察实验的结论,不如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指南针,给我们自己亲身体验探究奥秘指明了方向。
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每一点都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内容,我粗略的讲讲前面两章的'心得体会:影响的武器讲述了存在在各种生物体内的“咔哒、哗”反应的巨大威力,这种下意识的自觉反应和人们习惯性的根据原来的经验走捷径的思维方式解释了在很多场合的不可思议的举措。而营销人员都很善于启动人体内的“咔哒、哗”反应按钮,诱导消费者走所谓的捷径,加之巧妙的运用对比原理等方法,给消费者造成表面上的巨大落差,一步步的带领消费者调入他们提前设计好的圈套。互惠原理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我们可以看到互惠原理以及与之形影相随的负债感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感恩图报的意识使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有了压倒性的力量,因此它也被营销人员运用成为非常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的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
互惠原理也广泛的活跃在政治舞台和商业层面上,在最上层的政界,政客们都念念不忘地相互提携和吹捧自己的议事日程,各种稀奇古怪的攻守同盟更是司空见惯,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营销人员巧妙的利用互惠原理往往引起的是不公平的交换,这种不公平来自于消费者自身获得了一点恩惠之后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另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就给消费者造成了十分沉重的心里负担,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在互惠的名义向会心甘情愿的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作为回报。营销人员往往会利用这样的一种心理让消费者付出更大的购买行动。
无论是书中讲到的哪一种原理,作者都给我们指出了它的关键所在,这些无非都是销售者从心理方面诱导消费者或者说实验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假设推断的正确与否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一场心理大战,前者都是清醒明白的,而后者则多数情况下处于犹豫不决或者被忽悠的状态。消费者的整个决策过程受到了各种心理策略的干扰的,倘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要想不被这些强大的心理依从策略的无形力量所控制,我们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哪些场合哪些人有可能正在对我们实施依从策略,企图把我们变成他们的客户。
有了基本的心理防御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中很果断坚决的对他们采取的一些策略说不,让那些心里打着坏主意的营销者的策略无处可施。读完这样一本营销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让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营销人员的行为都找到了相应的合理解释,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肯定还会继续和这些有趣又邪恶的原理的使用者打交道,但我相信,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更加理性。只要我们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他们从我们的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
你为什么会说是?那是因为你不清楚自己正在被一些依从原理所左右,所以,请回头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会告诉你答案。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简单的想法和领悟,思维比较跳跃,西西,还请老师指导。
《影响力》读后感 篇10
读了此书,对有些商业活动和社会现象作了一个分析,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成了影响力的受害者,当然也有些人是影响力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早就了解了影响力的魅力,并且运用了一种或者多种影响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什么是影响力?就是抓住人的心理特点说服别人,使人顺从,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本书列举了六种影响力:
1、互惠;
2、承诺和一致;
3、社会认同;
4、喜好;
5、权威;
6、短缺;其实我觉得生活中或者工作中还有另外的一些影响力被使用到,比如:同情。书中用了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来分析这六种影响力,其实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频繁地接触到影响力。接下来说说各种影响力的特点:
1、互惠:互惠原理指的是,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会想以同样的方式去回报对方,而不会无动于衷,更不能以怨报德。如果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对方,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负债感,或者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对方真是个好人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债感或结论会越来越深刻。那么,一旦某天,对方需要你回报的时候,即使远远超越了当初他给你的恩惠,你也同样乐意付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了。
2、承诺和一致:陈安之的成功秘诀中有一条:在公众面前许下承诺。承诺是指导一个人行为的航标。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自己承诺,他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通常这种情况下,会跟自己找一个平衡点。
3、社会认同:如果一个交警闯红灯,估计后面所有过马路的人都会跟着闯红灯,但是如果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气息的小青年闯红灯,会有几个人跟他一起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力。被社会所认同的,就意味着是正确的`。
4、喜好:人往往会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
5、权威:因为专业,所以权威。因为不专业,所以要相信权威。
6、短缺:商场打折促销的时候,某种商品每人限购四套和每人限购两套,哪一种更让有购买欲?事实证明,一个人害怕失去某种东西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心理更加强烈。
7、同情:看看街边的职业乞丐,是否正是利用了这种影响力呢?
关于影响力的案例,第一个反应在我脑海里的是:传销。我猜传销组织的头目绝对是一个非常善于利用心理学知识的人。传销组织者至少会运用到四种以上的影响力:互惠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以及承诺和一致原理。
第一步:利用喜好原理。通过熟人(往往是最好的朋友最值得依赖的朋友)把被害者骗进传销组织。
第二步:利用互惠原理,熟人及他的"同事"会对被害者特别好,这时即便受害者知道自己被骗了,很生气,他们也能让你的火发不出来。
第三步就是利用社会认同原理,此时熟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地介绍组织里的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如教授,传统行业中的富翁等等为社会认同的成功者)给被害者认识。这时,受害者的心理是:他们比我成功,他们都来做传销,那么说明这个行业可能是正确的;
第四步就是利用承诺和一致的原理,此时受害者会有一种心理压力:我当初出来的时候告诉了家人朋友自己是出来挣大钱的,是最好信赖的人介绍的,如果此时回去,一定会被大家看到自己的失败,一定会很没面子,何况此时根本走不了,与此同时,其他成员会跟他介绍自己当初是被哪个最值得信赖的人"骗"来的,这时候受害者会从这些成员的相同经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于是既来之则安之,一步一步地听从传销组织者的摆步。
通过对影响力的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某些行为,减少被骗的机会,同时对于销售员来讲,这也是一本销售心理学的教材,若能深刻地学习并加以利用,将其发挥到极致,必能对赢得订单有很大的帮助。
《影响力》读后感 篇11
《影响力》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心理学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心理学原理就像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理和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一样,悄无声息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没有看到而已。这种规律来自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已收到的恩惠。因为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与之行影相随的负债感,它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凡是有人敢违背它,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制裁和嘲笑。由于普通人大多讨厌一味索取、从不回报的家伙,我们往往会想方设法地避免被别人看成揩油鬼、忘恩负义的王八蛋,或者不劳而获的懒虫。”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因为一些小摩擦而和同学大打出手,之后老师让我们相互道歉,握手言和。当时的自己心理并没有释怀这件事,但之后竟然会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兄弟,我一直认为是不打不相识的缘故。但读到互惠原理时,我在思考也许是放学路上的一句简单问候,也许是学校里的一次不经意帮忙,也许正是这互惠原理,才使得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
现在,我似乎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用“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封面,也许它意味心理学的神秘源自于人丰富的内心;也许,它预示着当“心理学”与“经济学”相遇就变得微妙迷离却又两者相宜,而这二者的结合,恰恰成就了《影响力》。
《影响力》读后感 篇12
任何人都无时不刻被环境和他人影响,如果我们能理解影响力的内在机制,我们就能成为一个更有影响力的人,让我们变得更有魅力,更成功,书名叫做《影响力》,这是百年商业类必读的经典书籍之一。互惠原理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只要你接受了礼物,就启动了一个开关,哪怕这个礼物不是你喜欢的,是被别人强塞进来的,也会发生同样的效果,如果过路人不做出任何感谢回馈就走掉的话,愧疚感就会一直跟着他,为了消除亏欠他人的感觉,过路人宁愿掏出二块钱让自己轻松,所以我们懂了,为什么过了半个世纪,一个穷国还要向曾经帮助过他的国家感恩,因为互惠原理的强大力量一直在让他们产生亏欠感,如果不回馈就会产生一直存在,只有最后回报了才能消除。承诺与一致是影响力的第二个原理,什么叫做承诺与一致?就是人们会尽量保持言行一致,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情要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很容易被人指责言行不一,善变,不守承诺,不值得信任,会被人瞧不起,会面临极大的社会压力,而那些言行一致的人,说到做到的人更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第一,当我们做出了承诺后,就做出了选择,这样就不用再面对纷纷扰扰的信息了,不用在为某件事情左思右想,费劲心思了,这是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保持简单有效的重要方法,让我们更加有效的面对复杂的生活。
第二,一旦你做出了一个选择,就可以坚守,哪怕这个坚守是错误的,这样可以帮助人们逃避现实,对于一些烦恼的事情选择视而不见,这样的生活更加轻松。作者就亲自经历了一个这样的事件,他和一个教授朋友去参加一个关于冥想的讲座,讲座是二个年轻人主持,声称冥想能治愈人的所有烦恼,给人内心平静,甚至高级阶段可以获得飞翔或者穿墙而过的特异功能,但其主要目标是招募会员。这个教授在听的过程中发现讲座漏洞百出,所以在听完后的提问环节,他站起来准确的指出了讲座自相矛盾,不合逻辑和缺乏论据的地方,辩驳的二个主持人哑口无言,只好承认教授讲的有道理,需要再进一步研究一下。但想不到的事情之后发生了,听讲座的人随后把二个主持人包围的水泄不通,不是攻击他们二个人,而是争先恐后的交钱入会,作者和这个教授非常困惑,以为这些听众没有听清楚,散会之后他们和三个听众单独聊了一会儿,才发现听众不是没有听清楚,反而是听的太清楚了,所以争先恐后的交钱入会,这三个人都有自己遇到的大麻烦,一个是演员,希望通过冥想增强自己的演技,第二个是患了失眠症,希望冥想可以改善他的睡眠,第三个刚好相反,希望通过冥想少睡一点,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工作。他们之所以加入就是因为听了这个教授的话,其中一个说,我本来今天不想加入,但听了你的话之后,决定马上加入,因为如果回家之后慢慢琢磨我就永远不会加入了。作者明白了,简单的说就是他们面临着非常大的麻烦,现实中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这个冥想会给了他们希望,但教授朋友说的这么有理有据,他们就慌了,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又要面对那些困扰他们的大麻烦,所以他们赶紧加入,这样就不用理性思考来面对他们的麻烦了,所以这是通过一致性承诺来逃避现实。影响力的第三个武器是社会认同,什么叫做社会认同?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会被他人影响,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我们潜意识都会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所以他人的行为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那么如何才能让人喜欢自己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表吸引力。
那些外表英俊的男人,漂亮的女人都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喜欢,这就是“光环效应”,因为在我们潜意识里,有吸引力外表的人等于好人,诚实,善良的人,看到好看外表的人就会自动这样联想。
那些外表好看的`人在应聘的时候有更多优势,成功的概率更高;在寻求他人帮助的时候,漂亮的男人和女人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幼儿园那些长的漂亮的小孩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所以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看上去更有魅力
2相似性。
那些长相一般的人不用担心,得到他人喜欢还有很多其他方法,比如相似性,人的天性都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所以做生意的人都会在聊天是时候先问你老家哪里,哪里毕业的,“同学,同乡”更好做生意,这就是寻找相似性。
相似性包括穿着,教育背景,居住地,兴趣爱好等,这样的人自然会让你更有好感。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某个人的喜欢,就要寻找和对方的相似性,拉近和对方的距离。
二权威
这是第四个影响力原理。
人类作为群体动物,天生容易被权威影响,我们对权威有不假思索的信任,顺从,所以像马云这样的成功人士说的话很容易流行,研究发现,我们对权威人士的意见天生会更加顺从。
国外有个著名的实验,他们招募了一些志愿者,对志愿者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惩罚对人们学习和记忆能力有什么影响”,实验分为学习者,他被绑在通电的椅子上,另一个是被招募来的志愿者,问学习者问题,这些问题是研究员留在清单上的,如果学习者回答错误,就要通一次电惩罚一次,当然绑在椅子上的实验者是由实验室的人扮演,椅子也没有真正被通电,实验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看人们对权威的顺从程度。
《影响力》读后感 篇13
不可否认,这是我看过的又一本经典的书,对得起我两天的伙食费了。这本书谈到了潜藏在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虽然只是讲到了互惠、喜好、承诺与一致、、稀缺、社会认同等六条常见的心里学原理,但是已经足以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如果能够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两条的话,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读老外的书,的感觉就是写得很详细,细节很充分,而且还有大量的案例支撑,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这本书也不例外,每一条原理说得极为详细,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例子都是作者在社会上亲身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使读者不得不信。
本书的前面就专门设置有一页内容结构图,在阅读之前瞧一眼,可以减少阅读过程中迷航的麻烦,当然我们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时间来整理内容结构。首先来解释下书名,如果不仔细阅读书里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想到作者谈的主题的是社会心理学。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收到了心理的驱使,而我们浑然不知,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这些武器即可以给我们思考问题带来捷径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聪明人利用谋取私利。作者总共用了六章来讲述这六条心理学原理,每一章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心理基础、案例、应用和对策。书中的内容都让人信服,上面已经说过了。这本书弥补了我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欠缺,让我明白了为何我要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决定等等。阅读一本书的满足感,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带给你不同以往的结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质,我想这本书给予了我这种感受。
现在用社会认同原理来解释下我为什么买下了这本书。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很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形式,它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时,我们的看法撒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在当当网上浏览这本书时,光看标题的话我是不能确定是否买这本书的,这就是不确定性的表现,一般说来,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在这种犹豫不定的状况之下,我就去看关于别人对于这本书写的评价和评分,如果得到的评价高的话,我就可能买,这就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社会证据,想要看下其他人的意见,是不是应该要买。这个过程就体现出了社会认同原理另外一个条件——相似性,当我们觉得其他人跟我们相似的时候,我们就会根据他们的行为来判断自己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因此,作为当当网的网友,我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评论,因为给这本书的评价很高的`网友很多,所以我就决定把它买下来。当然,我们得考虑下可能伪造的证据,也许这些评价是专门的托写的呢?那么,我们觉得是不是上当了呢。还好,我没有掉入这个陷阱,没有被人骗。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行为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水平问题,只能讲下个人的简单行为。
在看这本书以前,总认为影响力就是自己影响别人的能力,现在看了影响力的一小部分,第二章的互惠,作者把它剖析得很透彻,我觉得该书写得非常专业,里面的一些字句也不是很容易理解,还需要我慢慢去细读,下面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
我认为影响力就是过去事情的印象,这种印象在左右着我们今天、明天的行为,也许是正面的影响,也许是负面的影响。总尔言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昨天的、过去的事情的影响。该书将这种规律系统的揭示了出来,它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或者是固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复印纸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太复杂了,而我们接受到的信息也太复杂,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时看似我们是自由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这种规律的人轻松的掌握着他人的动向,通过人们内心的负债感(互惠原理)或是文化上的观念给人以压力,迫使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人们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清晰的判断力,或者说不被人欺骗,实在是有些困难,因为有时候就算知道自己会被骗,人们还是会踏进这个圈套,仅仅是因为希望遵守承诺,被人尊重,或是为了偿还一点点小小的人情,文化的习惯要求我们这么做,于是我们这么做了,可是却被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就将面临自我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趣的是,我们在实施互惠的同时,有时免不了自己也会变成互惠的“猎物”。复印纸
书越读越有意思,我一定会好好读完这本书。边读边反观生活中的现象,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以此来更好的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互惠是人们身边一种有效的影响力的武器,就是看你如何去利用它,或者说如何去应用它,关键是如何创造性地应用它,因为很多人都在用它来谋取利益。
《影响力》读后感 篇14
当时看介绍时说,《影响力》这本书是《财富》杂志鼎力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还说是风靡全球20多年,不过我看一般,废话过多,这大概就是外国人的写作方式吧!呵呵,也许是我的水平不到,还欣赏不了!
书中主要讲的是怎样能对他人有更强的影响力!主要谈到了几个方面:知觉对比、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七个方面,影响力读后感——读后,更懂得你自己和他人。
⑴知觉对比原理
人总是根据之前发生的事情作为参照物,来比较判断现在的事情!最简单的例子:服装店里,销售员总会先拿出昂贵的东西,再拿出便宜的东西,这样会让人感觉东西更便宜;相反,如果店员先让顾客看便宜的东西,再让顾客看贵的东西,会使昂贵的东西显得更贵!这也是为什么房地产销售员总是先带顾客去看几套不甚合意的房子(垫底货,公司压根就没打算卖),再给顾客看他们真正想卖的房子,这时顾客会“眼睛一亮”!
⑵互惠原理
所谓互惠原理,第一层意思是,先给予他人恩惠,再索求回报;第二层,也更为有效的,是自己率先让步,从而让对方觉得有义务也作出让步!
第一层:当我们接受了别人给予的好处时,我们就会有亏欠感,想要回报对方!最典型常见的就是人情债!林登·约翰逊刚当上总统时,他提出的议题在国会里总是能轻轻松松就通过,连照理来说应该强烈反对这些议案的议员们也投了赞成票!政治学家们认真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约翰逊长袖善舞,不如说是他常年在众议院和参议院摸爬滚打,帮了其他议员的很多忙!当上总统后,议员们纷纷偿还从前欠下的人情债!
给我们的启示是:热心助人!很多时间,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助人就是助己!
第二层意思,互惠式让步!就是“拒绝---后撤”手法:先提出较大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再提出较小的要求(其实这个较小的要求才是真正想要的)。这让对方看起来显得是一种让步!
真正有天分的谈判员会把最初的立场稍作夸张,够他讨价还价、来上一连串的小小让步;而对方会认为既然人家都让步了,自己也应该让让步,于是,就顺从了你的要求。而这个结果就是谈判员真正想要的结果!
“拒绝---后撤”手法不仅仅能刺激受试者答应请求,还能激励他们切身实践承诺!因为受试者觉得是自己让对手改变主意、作出让步的,自己要对最终的协议负责,对最终的结果也最满意!
⑶承诺和一致
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感受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下,我们也会找出一大堆新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另外,周围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会促使我们朝着这个方面努力!人们会努力把自己的形象调整的和周围人口中说的`一致!
案例分析:
① 玩具商的把戏:圣诞节前,他们会在电视上做一些特别好玩的玩具的广告,当然,孩子们会特别想要这样的玩具,于是缠着父母在圣诞节时买来作为礼物送给自己;但是玩具商却故意不给商店提供足够的货物,这样,当父母去买玩具时发现这些玩具都已经卖光了,他们只好买下其他等值的玩具充数;过完圣诞节,玩具商又在电视上为那些特别的玩具大打广告,这使得孩子们更想要了,他们跑去哭诉:“你答应过的,你答应过的…”(迫使父母兑现承诺)
② 书面承诺的力量:比赛征文!宝洁这样的一些大公司,会设立丰厚的奖品,邀请读者亲笔写下该产品令人喜爱的特征!那些读者为了获奖,就必须寻找该产品值得称道的地方,并在文章里加以描述。成千上万的人以书面形式表明了该产品具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在书面文字的神奇推动下,他们真正相信了自己写下的东西!(人会更忠于自己的公开决定,更不愿去改变)
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就越大!换句话说,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就像一些组织坚持要有严格的、困难重重的入会仪式(大多是对新人的摧残和折磨),就是为了强化新成员对团体的承诺感,这样能极大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卓越感!
另外,个人承诺能建立起一套自圆其说的系统,能为最初的承诺找到更多新的理由!案例分析:汽车经销商就经常采用这样的手法,经销商常对某些客户报出比竞争对手低上400美元的报价(没打算兑现,只是为了让潜在客户决定就在本店买车)。一旦客户作出了决定,经销商就会采取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客户的个人承诺感----填写一大堆的购车表,安排各方面的贷款条件,有时,还鼓励客户试驾一整天的车,之后再签合同…经销商知道,这期间,客户一般会找出大把的新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选择,证明自己的投资很划算!随后,经销商会出一系列差错(如少算了空调价格,或者是老板嫌价格过低不同意…)巧妙地把400美元的优惠抽调!这时客户会想:买一辆车要几万美金,多上400美元似乎不是多大的事情,再说了,价格跟竞争对手是一样的,这可是自己选的车,都不会很在意,因为还有那么多上佳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购买决定!其实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不是最初先做了选择,这些额外的理由根本不会出现!
这种“抛低球”的手法顺序是: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作出有利的购买决定,而后,等决定做好了,交易却还没有最终拍板,卖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头!但是买方却为最初的承诺找到更多新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购买决定!
⑷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什么是正确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观察周围人群的选择,认为做该选择的人越多,就越证明了该选择的正确性!尤其是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朗、意外性太大的情况下,我们更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其实,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他们也在寻找社会证据!他们会更倾向于模仿跟自己相似的人的做法!所以,商家在做销售时,不需要说服客户认可自家产品有多好,只需要告诉客户有多少多少人已经购买了这个产品;慈善捐款时会不断播出已经认捐的观众名单,给人一种印象:“看,所有人都要捐钱了,这肯定是一件正确的事,应该做”!
正如有人所说:“95%的人都爱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发起行动,所以,要想把人说服,我们提供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别人的行动”
⑸喜好
喜好原理认为,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让人喜欢的几个理由:
①外表魅力
②相似性(我们会下意识地向跟自己相似的人作出正面反应)
③恭维
④接触与合作。最后一方面值得深探讨,其实我们自己对某种东西的态度是受了先前接触它次数多少的影响,我们总是偏好自己接触过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就像很多选民在投票站只是因为候选人的名字看着眼熟,就作出了选择!
启示:在做营销和管理时,想办法尽量多跟客户交流接触几次,尽量多次地重复宣传理念,逐渐地,对方就会慢慢接受!
⑹权威
实验证明,人们倾向于服从权威而放弃独立思考!
人们都严重低估了权威的影响力,头衔、衣着、代表身份地位象征的汽车等等,都会让人感觉对方是权威!
我们一般更愿意听从那些看似公正的专家权威。但是小心:顺从专业人士经常会使用一些策略,例如:偶尔说些有违自己利益的话,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点,来让我们感觉他们真诚可靠!
⑺稀缺
人们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某种东西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换句话说,人们更害怕失去某种东西!企业管理者更重视潜在的损失!(启示:做宣传要更侧重于不行动的话,会损失什么)
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以前更加困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到了限制,我们就会越发地想要得到它了!比如,某类信息遭到禁止后,我们会更想得到这些信息,而且对这些信息变得更能接受也更包容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家族制造出来的障碍,使得他们的爱情迅速升温,发展到离不开的程度(俗语说的,你越不想让他干啥,他越是想干啥,逆反心理)
较之于一贯短缺,人们更珍视新近变得短缺的东西!就像各国的革命,最容易起义的,不是那些传统上一直深受压迫的底层人们(这些人已经把自己的贫困潦倒看成自然了),而是曾经生活的很美好,现在失去了的人!
案例分析:理查德买卖二手车,故意把所有想上门看车的人安排在同一时间看,创造出一种竞争有限资源的氛围。(启示:想要销售做好,也需要创造出这样一种氛围)
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反应!但是我们要提醒自己,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了,更好听了或者是更好看好用了!
《影响力》读后感 篇15
本来以为读这些理论的著作会有点枯燥,但是随着深入阅读,我被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深深地吸引了,这些例子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从这本书中,我觉得自己有以下收获:
1、让我避免今后再上一些小商小贩,传销者的当,学到了一些对付他们的技巧。
书中销售商、募捐者的一个个技巧真是令我瞠目结舌,眼界大开。从这些案
例中忽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很容易上当的人。例如,每次买衣服,总是大包小包的回来。主要原因就是经受不住商家诸如这件衣服很合身之类的劝说;或者在买了外套以后被要求再搭配一件毛衣。想想贵很多的外套都买了,也就不在乎多买一件毛衣了。这些例子在书中的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中就可以找到。我们不必动脑筋去权衡利弊,更不必再做任何困难的决定。读了这本书以后,不敢说以后再也不会上当了。但我想一定程度上能让自己更理性的消费,每次消费之前能让自己更好的思考。
2、学到了增进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
与同事的相处与沟通方面,我觉得书中的第二章——互惠对我的'启发比较大。
事实上,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同事都已经在用这种与人相处的技巧了。比如,办公室中的同事经常会互相帮忙。在对那个同事建立起好感的同时,当他真有什么事情请你帮忙的时候,你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了。书中有很多技巧都能帮助自己与学生更好的沟通。其中最有用的,我觉得还是和学生保持一致。例如要批评孩子之前,先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知道你也不想这样的……你现在一定也很难过、后悔……,然后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然在于孩子交谈之前,也可以和传销人员一样,先问上一句:你今天感觉好吗?高兴吗?以消除孩子的紧张感。这些技巧似乎跟暑假教师培训的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一定程度上学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边读边想读后感该从哪个角度入手,总是想把书中的内容与教育联系起来,但似乎总也联系不上。但最后,还是从书中找到了一些与教育沾边的片断。例如在第三章——承诺和一致中,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四年级的小男孩不玩一个很诱人的玩具。他发现,要让一个小男孩暂时顺从是很容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威胁孩子们说,只要玩这个玩具的孩子被抓住,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如果弗雷德曼在的时候,没有一个小孩子敢去玩。但6个星期之后,当他不在的时候,他的威胁就失去了效果。第二次试验,他只是对孩子说当他暂时离开房间时不要玩这个玩具,因为玩这个玩具是不对的,并没有威胁孩子。6个星期之后,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没有玩这个玩具。当然,我对这个结果并不是很相信,第二次试验中,弗雷德曼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居然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赞同的,去威胁孩子,只能得到暂时的顺从,最后效果肯定是不佳的,特别是当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书中还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样对我又启示。例如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利用社会认同感的原理,给孩子看一些同类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的录像,而不是纯粹文本的说要怎么做,或者背行为规范。
总之,读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很有用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多看看这些教育类的著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影响力》读后感 篇16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两个人一起创造了投资界的神话。当查理·芒格第一次读到这本《影响力》时,他非常欣赏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于是送给作者价值22万美元的股票作为学费。
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作者重点围绕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相信素不相识的人甚至是骗子,接受他们的要求?
作者的结论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天然形成了许多思维定势,很像是汽车的自动驾驶或是自动运行的电脑程序,可以减少我们的计算量,简化我们的生活。但是在沟通中,一旦有人有意识地去触发这些思维定势,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到他们设计好的套路中,也就更愿意相信他们,听从他们。
作者经过30年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跟踪调查,总结出了六个可以触发我们思维定势的关键开关,并且借助大量的例子,说明了人们如何在政治上、商业上、平时生活中和在骗术中利用这些开关影响他人的。
更难得的是作者还针对每一个开关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帮助我们利用一些技巧远离奸商和骗子。总之,这是一本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好书。
这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作者是罗博特·西奥迪尼讲述的社会一些成功的社会心理学现象,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验解释了这一现象,并从中找到了成功的因素并告诉我们该如何应用和堤防。
作者从影响力的武器、互惠原则、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感、个人的喜好、权威以及事物的稀缺性来详细介绍。从中我们可学习到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我们的观点和想法,让你不知不觉的按照对方的意图来走。
说白了,就是套路。也能让我们知道,有没有掉入对方的陷阱。如果我们了解这些,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当我们遇见事情能够从容一些。这本书比较适合刚出社会不久的年轻人看。老油条其实对这些都知道,只是没有作者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这本书我给3.5星吧。就写这么多吧!
持仓没有变动,没有任何交易,有点牙膏钱加仓了中国平安,分众传媒。持有的另外加一个格力电器,目前持仓2年。我是一个赖散的价值投资者。股票买完,该吃吃该喝喝,哈哈!世上没有什么新鲜事,太阳不久后会继续升起。
《影响力》读后感 篇17
《影响力》从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等角度总结了“拒绝—后撤原理”、“对比原理”、“互惠原理”、“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等一系列的影响力工具,并通过诸多的案例进行详尽的阐释。影响力工具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拥有正反两面,关键在于用剑之人。于我们而言,看完这本书应该清楚两点。
(1)清楚每个影响力工具背后的逻辑,以防被别有用心的人暗箭所伤。
(2)运用影响力工具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拒绝—后撤原理
简言之,就是为了使自己原有目标不变,故意在目标基础上给对方留有拒绝的余地,最终恰好达成期望目标。就像旅游景点销售商品一样,卖家明知游客会讨价还价,故意报高一点价格,然后在买家还价时降低一点。
拒绝—后撤原理的背后还潜藏着对比原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为自己的目标做一定的铺垫。比如管理者在公司遇到极端市场行情时必须采取减薪措施,不用想员工肯定会跳起来反对。你原定的方案是每月每人减薪1000元,为了最终推行这个方案,管理者需要前期做个铺垫,放出风声每人每月减薪2000元,员工听到消息后肯定暴跳如雷,两方势力周旋过后,再进行正式的通知:基于某某情况(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减薪制度调整到每人每月1000元。基于2000元减薪的铺垫,员工对于降低后的减薪基数的接受度会大大提高。
二、互惠原理
古人言: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正因为互惠原则的存在才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拉近。当然也有部分人利用互惠心理,采取四两拨千斤的柔道手法施以诡计,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在车站被塞礼物要钱的事情,很多人都碰到,我也不例外。起初会因为不好意思而为突如其来的礼物买单,碰到的次数多了对此心生厌恶,也会坚决以冷漠回应。互惠原理应该是善意回报善意,而不是用善意回报诡计。
在社交方面,我一直是一个很被动运用互惠原理的人。就拿简单的请客吃饭来说,回想起来过去的无数次饭局,大抵是我的朋友们率先发起的,我请他们吃饭更多的是扮演回馈他们之前好意的角色。到达一个陌生的圈子时,发现自己很难去快速融入。反思之后,觉得症结在于自己在社交方面过于被动,其实我也可以主动先成为先施惠于他人的人,从而得到更多的反馈。当我留心主动去帮别人一些小忙之后,发现彼此间的关系慢慢拉近,而且遇到需要请教他人的问题时我心理上会轻松很多。
三、承诺与一致
在人格同一性的约束下,通过语言、特别是行动表达的承诺会迫使我们做出与之相一致的事情,甚至改变我们的自我形象。公开的、尤其是艰难的承诺更加有效。一旦主动做出承诺,自我形象就要承受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一方面,是人们心里有的压力要把自我形象调整得与行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还存在一种更为鬼祟的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比如玩具商为提高淡季销售量,先是打各种吸引小孩的广告,让父母对孩子做出购买的承诺,又刻意减少该爆款玩具的供应量,让父母在买不到该款玩具时先以其他玩具作为替代,等到淡季来临时重新增加爆款玩具的供应,父母为遵守对孩子的.承诺,不得不再购买该爆款玩具给孩子。还有,战俘营政治征文比赛,以及宝洁宣传征文比赛等都是运用了承诺与一致的影响力工具,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的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负面情形,有时明知自己错了,却因自己起初的决定不愿被推翻而紧牙冠不去承认错误,还反反复复找理由和接口让自己更接近于错的承诺。另一种是正面情形,经常看到朋友圈有人晒读书、健身等各类打卡,其实相当于是做一个公开的承诺,反向逼迫自己为了面子要将最初的承诺坚持下去,保持行动的一致性。为了更好的达成目标,有时我们需要主动地为自己构建这种承诺与一致的氛围,作为对自己的约束与鼓励。
四、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不确定性导致的“多元无知”,会使人们更加依赖社会认同。比如,配音笑声、买称、周迅的糖果广告等,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
像大众点评这类评分机制的app,也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一般外出就餐,我会不自觉的打开大众点评,筛选出评分最高的餐厅,减少思考和时间成本。但其实一年前的我,还不怎么热衷于看大众点评,更倾向于直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选择。来上海后,发现各类餐厅纷繁复杂,选择太多,反而不知该如何决定。用了一次大众点评发现跟着大众的脚步,犯错的概率减少很多,而且方便快捷,此后便依赖上了这个软件。后来慢慢发现,其实和5分餐厅同等就餐环境和口感的餐厅也不少,有时或许是这些5分餐厅运用了这种从众心理和平台一起搞得营销策略,捧起来了市面上的网红店。
五、喜好
说起投其所好,不得不提的就是和珅了。精准把握乾隆皇帝的喜好,言谈举止近乎百分之百的契合皇帝的胃口,赢得皇帝的喜欢和信任,从而为自己谋得私利。
还有一个现象,我们会发现和我们走得近的人往往是那些与我们有某些相似的人,不管他们是在观点上、个性上、背景上,还是生活方式上与我们相似,都会使我们对他们产生好感。
特百惠公司家庭聚会的案例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这个聚会使用到了几乎所有影响力的武器:互惠、社会认同。通过朋友间的家庭聚会,为特百惠打开了一条畅销之路。
六、权威
“权威”这个名词,自小就播种在我们的脑海里,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权威,上学后老师是我们的权威,工作后业界的大佬们又渐渐成了我们的权威。这种意识无处不在,但是能够善用它的却不多。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权威的信服,使他们慢慢地变成了盲目地自动顺从。因为他们觉得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权威期面前思考或是质疑几乎成为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渐渐放弃了独立思考,习惯了机械式的反应。
来自权威的分享或者告诫,确实能够指引我们少走弯路,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寻找到达成目标的捷径。但是凡事过呦则不及,过度的依赖权威,会让我们丢失自己,永远的生活在权威的天花板下,很难有突破,甚至受权威所累。比如,工作中如果你永远以老板的要求为准绳,百分之百和顺从和照做,那么你的老板就是你的天花板。但如果你在老板要求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你的成长会加速,你的天花板也就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何利用“权威”这一影响力工具,达成自己的目标呢?比如,代销金融产品需要去其他金融机构做委托人及金融产品的尽职调查,去之前我会做详细的准备,了解他们公司及产品以及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情况,并特意设计好几个问题。第一次做这件事其实我的内心是有几分胆怯和担忧的,但是为了达成合作以及争取到有利于我方的条件,初次的见面我必须想方设法树立自己专业懂行的形象,而不是一副稚嫩新手的样子。因为大家普遍的心态是愿意认可专业与权威。
七、短缺
“物以稀为贵”因短缺而有价值。收藏家通过创造短缺效应而使自身获益,企业家利用短缺创造需求。
生活中越是禁止的事情越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父母越限制孩子做某件事,孩子短期内或许妥协,但是长期总会抓住机会报以强烈的反抗。限制个人支配权而产生的“心理抗拒”是短缺心理来源之一。
得而复失比一直没有得到更能刺激欲望。这点我是亲身经历过,曾经一直向往的东西得而复失带来的强烈遗憾,成为了我心里的一个结,在之后的生活中一直想法设法地去弥补那个遗憾,那种执着和欲望远远超过没有得到之前。
《影响力》读后感 篇18
第一次读《影响力》,之前便听过市营专业的学长说过,虽然到现在电商的知识早已更新迭代,但是这也不失为经典读物。
何为影响力?是使顺从的力量。"影响力”有多奇妙?善用你的影响力,使你更有魅力;运用你的影响力,使你拥有权力;寻找你的影响力,让你展现实力;控制你的影响力,让你随心所欲。如何拥有影响力?
互惠,善于互相付出和让步。在需要适当的付出和退让的时机,率先让步掌握主动权,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也启示我们日常用善意回报善意,而非回报诡计。善良,而非回报诡计。
承诺和一致。个人承诺能建立起一套自圆其说的系统,为最初的承诺找到新的理由。承诺一旦做出,便可以自己长出腿来支撑自己,也启示了我们警惕保持一致的后果。社会认同。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要多一点警惕;其次,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决定不应该建立在“其他人怎么做”的基础上,尤其是事情很重要,我们必须权衡优劣得失的时候。喜好、权威和稀缺。人们总对个人喜好或稀缺一本挺有意思的心理书籍,分析了很多社会现象和实验结果,揭露了对比原理、互惠原理、喜好原理、承诺和一致原理、权威原理和稀缺原理,讲述顺从业者或者别有用心的人是如何使用这些影响力武器去使人产生一种"一点就播放按键"的反应,当然,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要常问自己为什么?心中一旦有疑问时要引起警觉,不要立刻做决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切都应尽可能的简单,但不能太简单。”成功的人总是那些懂得利用规律的人,我们做事情从简单入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每一件事情,懂得遵循规律并且利用好规律就能取得成功。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自己本身就应该学会散发影响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影响他人的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诚实勇敢正直的做事是很大的影响力,当大家觉得你有足够好的品质时,在这种心理下你会有最大的影响力。所谓大巧不工正是如此。我们内心应该追求和维护优秀的品质,在优秀品质的基础下去努力工作,一定会取得一番成就。
影响力无处不在,聪明的人往往会有意识地使用影响力的武器,学习优良品质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能被别人利用人性的弱点,并且要学会理性的看待问题,在提升自己影响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
【《影响力》读后感】相关文章:
影响力读后感02-13
《影响力》读后感03-10
微信影响力报告01-17
影响力读书笔记03-26
《影响力》读书笔记07-24
《影响力》读后感13篇04-14
《影响力》读后感(15篇)04-12
《影响力》读后感(精选15篇)06-13
影响力读后感15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