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每周一练历史试卷

时间:2022-07-05 16:26:48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东省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每周一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山东省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每周一练历史试卷

  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

  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维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据以下表格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中央行政机构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对君主来说,有效控制政治信息通道,是分官设职的目的所在,也是维护并强化君权的基本手段。”下列各项,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军机处的设立

  B、刺史的委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D、科举制的创立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宋代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这主要说明

  A、绅士权威的衰弱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绅权是皇权的重要补充

  D、绅权与皇权相互依存

  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废中书省,置“四辅官”。《通纪》载:“九月丙午,置四辅官,以耆儒王本、杜佑、袭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位列都督之次。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月分三旬,人各司之。”这表明

  A、朱元璋重视基层制度建设

  B、洪武年间官僚机构臃肿

  C、“四辅官”是重要决策机关

  D、机构改革为加强皇权服务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朝廷决策机构

  C、地位上升但职能基本未变??? D、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

  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

  A、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

  B、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C、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D、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柏拉图评论雅典民主制度说:“……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公民)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这表明(???? )

  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制度性的危机

  B.当时雅典尚无法律来约束公民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D.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罗马法规定结婚的方式分为“有夫权”(包括买卖婚等)和“无夫权”两类。结婚的条件如下:男女双方必须有结婚权;双方达到适婚年龄;须当事人同意;家长的允诺;结婚证书。这说明罗马法

  A、体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规定严密且实用有效

  C、是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D、平衡贵族和平民利益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由此可见,上述规定体现出

  A、《十二铜表法》实际是习惯法

  B、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

  C、《十二铜表法》兼顾奴隶利益

  D、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严格的限制

  二、null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

  A、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

  B、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

  C、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际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就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迷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根据材树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

【山东省-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每周一练历史试卷】相关文章:

高二历史试卷分析03-20

听《高二会考模拟历史试卷讲评》有感08-05

历史试卷分析11-23

历史试卷分析02-11

[实用]听《高二会考模拟历史试卷讲评》有感07-08

高中历史试卷07-02

【优】历史试卷分析07-05

【精选】历史试卷分析反思07-06

历史试卷分析反思11-22

高二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