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
迷失的人就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得以永存。很多人都会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我想我可以从这句话乃至这本书中真正体会到什么,而不是看起来如何或是浅尝辄止。
渡边彻,叙述了全部故事。木月,与直子青梅竹马,两人十分喜欢渡边。木月自身的性格常被人认为是傲慢,所以朋友方面,木月只有渡边,对他极其热情,顾虑周到,心思细腻到不想让任何一个在场的人(其实就是直子和渡边)被冷落,可以说木月有着十分出色和完美的才能,但直到最后都对自己没有信心,以至他在直子面前都很颓丧。然而,太在乎别人的人往往坚强给别人看,脆弱留给自己,他无故自杀了。一年后,每当周日来临,渡边与死去的朋友的恋人直子幽会。不是作为道德低下的男人,反而渡边带着怜惜爱恋直子的心情,他明白直子需要的不是他的安慰故不能大胆给予,大学生活中不咸不淡,可谓是在心里迷茫的“苦吟”。
偶然间,渡边一次读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时,认识了所谓“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对书不屑一顾”的永泽,如果说木月是仅对直子和渡边君有领导魅力,那么永泽是有能力在众人之上迅速审时度势,让人迅速察觉“此人是非等闲之辈”,这两人在信心上可谓是天壤之别,“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诺夫干的勾当。”永泽对于深深追求他的初美薄情得很,“我没有同任何人结婚的念头,这点对初美也说得明明白白,初美如果想同某人结婚也是可以的,我不干涉;要是不结婚而想等着我,那她就等。”初美割腕自杀,永泽给渡边写道“由于初美的死,某种东西消失了,这委实令人不胜悲哀,甚至对我来说”渡边将信撕得粉碎,并以后不再和此人有往来。每人有其两面性,永泽那颗心既春风得意却又在阴暗的泥沼里苦苦挣扎。
绿子,和渡边在大学中遇到,家境艰难,母亲癌症死去,父亲和母亲一样得脑瘤,姐姐爱好坐在狂吼乱叫的车子上兜风,两人仅靠和亲戚经营的'小气的“小林书店”度日,一手好厨艺,吉他唱歌不敢恭维,面对着附近的火灾,却坐在阳台上唱歌,“死了就死了呗!我们早已决定对未来的事来个不屑一顾!”没有温馨的家庭,得不到别人能得到的爱,就会对爱有独特的标准,“对某种人来说,爱是从根本上不值一提的,或者说非常无赖的事开始萌芽的。”
这书中,没有让人很崇拜的角色,有的只是我的影子。
对于只身独处的人来说,四月实在是不胜凄寂的季节,四月里,周围的人无不显得满面春风,人们脱去外套,在明媚的阳光下或聊天,或练习棒球,或卿卿我我,我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渡边在两次探望疗养院的直子(精神病),发觉直子可以回到现实世界了,可以与自己生活了,但却又得到病情急剧恶化,幻听很严重,生活难以自理的消息;同时面对着绿子真诚的爱情不能做出绿子心中的正确回应。浑浑噩噩,两处都难以摆平。
其实,这种境况随处可见。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行舟于湖面,既觉得蓝天迷人,又觉得湖光旖旎。倾心于某些人,再正常不过,只是随着世事长河流逝,留下的是一个或者无。
直子自尽,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的解脱。对于渡边,不管直子是否在世,两人注定无果。渡边对直子只是一种责任,并且不能放弃这种责任。渡边对直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爱的方式在某一过程中被扭曲的难以思议。绿子生性活泼,脑子灵活,渡边有缘与她一起共度余生,就像绿子说过的话“把人生当作饼干罐,饼干罐里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而不喜欢的都在里面,如果先一个劲儿条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事我就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办了。人生就是饼干罐。”
这样,渡边继经历木月的永逝,又经历了一次伤痛。直子的死没有成为一个结点,而作为渡边的成长,再次延续了渡边的生命。
但是无论怎样的哲理,都无法消除所爱之人的死所带来的悲哀。那句话也一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所谓成长,尽是如此。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2
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文字,怎么描述好呢?嗯,这样说吧,这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书,我仅花了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村上春树的文字很吸引人,嗯!是一个适合讲故事的人呢,随着他的如耳语一般的诉说,我的眼前很容易出现他所描述的景色、人物,清晰可见。对我震撼较深的是关于性的描述,我这里说的关于性的描述指的不是一个性交的场景,而是对性的感受,是这样一种感受,如果我以一个18岁的少女的身份来看这本书,对我肯定是一种启蒙,并且是很有质量的启蒙,那么我对性的认识会自然很多,知道很多关于两性的常识。而现在,我以一个离异再婚的中年妇女的身份来看这本书,感受就是一种肯定,而这样的肯定,来得比较不易,来自于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而青春期由于缺乏性教育而对性的`误区之深而引起的害处,恐怕是要伴随一生的了,等我的儿女到青春期,我要介绍儿女看这本书,让他们知道性是多么自然和美好的事情,他(她)们所做的仅仅是怎样保护自己和不要祸害别人而已,让他(她)在读小说中人物的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的时候,明白自己遇到的困惑是多么的正常的事情,不必恐惧,从而有理智去思考解决的方法。嗯!虽然是一部小说,却充满了对性和人性的剖析,而且是那么宽厚柔和的剖析。
我人生的28岁是一个分界点,在那之前,我认为一个人一生最好就只深爱一个人,并且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如果不这样,人品多多少少有点问题,什么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一类的的词语就是形容这一类人的。我还认为,找小姐的行为是最龌龊、最肮脏、最不齿的行为,找小姐,在我的道德谱系里,直接是对一个人人品的一票否决,这个人再怎么优秀,我都非常鄙视他,而随着我年龄的增加,经历的增多,我重新认识到,我以前认识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渐渐对两情相悦有了另外的认识,而读了很多书之后,更加肯定了我的判断,这次读的挪威的森林,又产生了一个很好的共鸣。
文中的男主人公渡边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他长得有点帅、性能力比一般的男人要稍强一点、有教养、喜欢看书、性格非常的温和有点内向、有着诚实的美德,对人生他有着自己的认识、看法和理解,并不同于大多数人认可的规范,并且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我感觉村上春树对尼采的很多观点也赞同,比如,渡边不知不觉爱上绿子后,由于内心的矛盾,渡边一蹶不振,响彻在渡边耳边的好朋友永泽的话语明显是尼采的观点:“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正是这一句话,激发了渡边重新寻找美好生活愿望的心火。并且整本书的观念都是让人回归自然、做你自己,不要轻易被他人或自己的同情或鄙视而左右自己的人生。而渡边的感情、渡边的性,复杂而充满了真情,同时深爱直子却又不知不觉爱上绿子,对男人的性冲动问题有着自我的克制而也有自我的放纵,活生生的一个健康男人在青春骚动期富有人情味的体现。让我在深深喜爱《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痴恋一人至死不渝、没有一丝风吹草动的绝恋的单一性的同时,也深深喜爱渡边的多情、同时深爱两人的多面性。而相比之下,渡边的情况普遍得多,而更加符合人性的规律,人就是一种善于适应环境的动物,所以,当你遇到不管什么困局,你尽可以告诉自己,没关系,总会有办法的,要么适应要么改变,总之,只要你坚持,你总会生存得比以前更好。另外,在感情方面,渡边会得到更多的愉悦和新鲜感,而希斯克利夫,痴恋固然令人震撼、心动,而带给希斯克利夫和女主人公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希斯克利夫在痴恋的状况下慢慢的形成了变态的人格,郁郁而终,他的早死让他的侄儿和恋人的女儿得以重拾欢笑。以我之见,过于执着,对人对己,未必是一件好事。
一生仅仅深爱一个人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而这样的情况也只是仅仅作为一个 个案存在也就罢了,不值得歌颂、更加不值得效仿,存在于万千世界的一例,含义仅此而已。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拿起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在一天之内手不释卷地看完了。这是一本很精致的书,正如书中所言:“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翻开书,看见自己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相信自己,一个人蜷缩得更紧。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徒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已经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
是的曾经的目标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现在,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责任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同,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角色。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择,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反,我对生活充满了十分的热情,努力搞好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也平稳地走过了二十年,并且将继续热情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从故事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态中发现什么了。从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我悟到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确,怎样才算人的出生和终结?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了么?亲友的记忆,遗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这个人的生命的痕迹。只是形体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么?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戴望舒说:“你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打开空白之页/合上空白之页?”其实,蝴蝶告诉每个人,青春年华只剩下了两个字:“寂寞。”也许你不明白青春为什么是这样的。
然而村上春树告诉你,青春只能是这样的。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4
第一读这本书是在书城看到的,但是听它的名字已经很久了,从第一次听就觉得名字很美,但是一直没有时间拜读。我能说这是之前一直想读但是都没有读的书嘛。19年年初开始读的,期间断断续续的读了点,不到二分之一吧。读完它是利用昨天过年放假在路上读完的,对于这本书,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说它是小说吧,其实并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感动的让我拿起纸擦拭眼泪的冲动,但是就是喜欢,这本小说真的写的很“现实”。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其中一个人物,陪着小说的其他人一起走过现实版的青春岁月。相比起这几年的青春文艺句、狗血的偶像剧及没有营养的肥皂剧,我更喜欢挪威森林里的平淡,可能我就不应该拿哪些剧跟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相比,毕竟前者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喜爱理想化很多事。
不知如何开头,也不想去百度读后感如何写。先来讲一下本书的一个故事梗概:作者以第一身份“我”作为主人公,写我主人公渡边君、朋友木月、室友敢死队、永泽、伊东的友情及与直子、小林绿子的爱情。故事是以“我”从高中生活讲起,主要讲述大学期间的友情爱情,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串联起来的一本成长史。其实我挺赞同前言所说这是一本青春成长类的书籍,胜过于赞成它是一本恋爱或个人传记类书籍的,因为书中发生的好多事我貌似曾经抑或是现在也在经历者,虽然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跨过25岁的人。
主人公渡边所交的朋友其实挺少的,但是都是个性鲜明或者说特立独行的,他们大多数都是渡边青春阶段的一个过路人,来了又走,不会停留太长的时间,最终剩下的只有自己罢了。其实想象我们的生活也不是如同小说中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实留在你身边的人会越来越少无论是亲人、朋友抑或是其他人。前言说渡边找朋友是有目的性的,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他们的身上都有“纯真情怀”的本性,一起说开怀大笑的人,如果遇到我会格外的珍惜。
最近一年的状态有些消极,状态像故事中的.直子,引起心情消极不是因为爱情,更多的是迷茫,到我这个岁数谈迷茫是不是有点装嫩的嫌疑,但现实的确如此呀。我身上有太多缺点或者说是短处导致了现在的状态,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急于求成,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很大的成绩;不满于现实,他向往纯真。永泽除外,他是一个比较诚实的人,但后来因为他丧失纯真,渡边也与之分道扬镳。回到我们现实中,其实能真正交心的朋友掰着指头都能数得清,对我而言更是如此,我只有2、3个,没有更多了。觉得能交心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因为你们在很多方面都相差很大,无论是价值观、人生观还是能合得来的性格。在工作中更是,对我至少是这样的,只是浮于表面的淡淡君子之交罢了,很少能遇到能说的来的,不想像大多数人一样在这样的年龄里为炒米油烟而担心,忧虑,我能说我想有所突破,想去学习和接触新的事务,但实现是我的能力配不上我的野心,这种差异让我焦虑于灰心丧气,但又没有勇气去打破现在的舒适,纠结纠结的就把今年的过完了。什么说自己更像直子,是因为我有时候我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不知道挣钱的意义何在,活着意义又何在。18年就是这么度过了,年底时意识到自己应该有所调整,要么去烤烟重新开始、或是承认自己无能,过着锁碎生活。想利用19年新年重新思考是丢掉我的纯真适应现实生活、还是继续我未完成的野心。不知是否会思考出结果,但是总要试试,貌似我还像《挪威的森林》的人们,经历者或已经经理过着哪些青春元素:连带与孤独、开朗与伤感、追求于失落、坚定与彷徨、充斥与寂寥、纯情与放荡、时尚与乡愁、奔走与救赎、忏悔与迷茫等。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5
几年前拿到这本作为生日礼物的书,怀着对送书者轻描淡写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开扉页——轻快而不失格调的文笔,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与欲、生与死的隐晦阐述,读来甚是感慨。
故事以主人公渡边回忆青春往事为开端,初入大学的渡边在电车里偶遇直子,直子是渡边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恋人。渡边与直子开始漫无目的地行走在东京街头,逐渐相恋。不料两人同床之后,直子因无法摆脱愧疚的心魔而休学。与此同时,学潮迭起,独善其身的渡边在东京孤独度日。然而,绿子的出现令渡边重获生机,一段新的恋情发生。在两段感情的纠葛与失去所爱的痛苦中,渡边逐渐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每每读起这本书,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鸣得意的路人,气氛压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学,仿佛为我所经历一般,一一于脑海中呈现,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饰的潜意识。这部被誉为“纯爱”的长篇小说,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一部“心灵巨史”。
初次读罢,有太多共鸣,阴暗面的共鸣,合页只觉无奈。书中人物的心境与我不谋而合,“在隔了许久后重新观望这光景的时间里,我蓦然注意到一个事实:每个人无不显得很幸福。至于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仅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无从得知了。但无论如何,在九月间这个令人心神荡漾的下午,每个人看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则因此而感到了平时所没有感到过的孤寂,觉得唯独我自己与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读来不禁怦然心动。作者一向不将阴暗面视为羞耻而避而不谈,相反,这样不遗余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寻求心灵出口的必经之路。
共鸣催促着我将此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几年过去,我的心境风云变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运,痛苦与平淡让我更加懂得了坚守,渐渐地,那个心灵出口也浮现出愈加清晰的形状:
在繁杂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独,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随波逐流使自己忘记孤独的人终将沦为碎片。孤独的价值在于反思,反思之人对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资格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
绿子作为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为什么男人偏偏以为长头发女孩才有教养,才心地善良?头发长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个。”鄙视空洞无聊的贵族学校,“因为我讨厌学校讨厌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课都没旷过,心想怎么能败下阵去!一旦败下阵岂不一生都报销了!”看透了虚伪的口舌,“讨论的时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个个无不摆出无所不通的架势,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词句。我莫名其妙,就接连发问说:”帝国主义剥削是怎么回事?同东印度公司有什么关系?“”粉碎产学协同体是不是必须走出大学去公司工作?“可是谁也不解释,不仅不解释,还煞有介事地大发脾气。那情形,你能信?”……这个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与绿子相似,渡边自知与环境格格不入,而若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地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渡边与绿子的相互吸引来源于一份共性,即他们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觉,内心古怪、肮脏、自私的感觉并不为他们所刻意压抑,而是用于抗拒虚伪片面的现世道德。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们内心强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帐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直子的悲剧与绿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这么一本小说,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长居销售榜首,并介译到各个国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读越觉得余韵无穷。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6
《挪威的森林》看完了。这是一本很精致的书,正如书中所言:“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翻开书,看见自我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相信自我,一个人蜷缩得更紧。永泽说:“人生中无需梦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梦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的事,而自我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徒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已经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我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
是的以往的目标在今日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期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我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此刻,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坚持着自我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职责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一样,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主角。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择,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我。与渡边相反,我对生活充满了十分的热情,努力搞好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也平稳地走过了二十年,并且将继续热情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仅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期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从故事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态中发现什么了。从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我悟到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确,怎样才算人的出生和终结?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了么?亲友的记忆,遗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这个人的生命的痕迹。只是形体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么?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景我不了解,可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必须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戴望舒说:“你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打开空白之页合上空白之页?”其实,蝴蝶告诉每个人,青春年华只剩下了两个字:“寂寞。”也许你不明白青春为什么是这样的。
然而村上春树告诉你,青春只能是这样的。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7
“真的永远都不会把我忘掉?”直子耳语似的低声询问。
“是永远不会忘。”我说,“对你我怎么能忘呢!”
作者的笔触开展于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主人公渡边因朋友木月的死而陷入了痛苦迷茫的境地,期间两位女性给了他不同的感官体验,如天使般柔美纯洁的直子和像小鹿般活泼生动的绿子。直子最终也无法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选择了自杀。挚爱直子的渡边将带着无法弥合的悲痛与绿子一同生活下去。书中关于青春的描写像一片充满神秘气息的森林,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涉足,走出走进之间,经典的魅力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氤氲开来。
直子在没有进入疗养院之前,每到周末都会与渡边一起行走。那真的是行走,在东京街头,无言的行走,亦没有目的。两个人分享着木月的死带给两人的迷茫与不知所措。仿佛原本鲜活而明丽的岁月瞬间被染上了浓重的'灰色,年少轻狂却背上了生离死别的沉重。唯有不断行走,走到尽头,走到我们都忘记。直子“像是被人硬推了一把似的”来到20岁,终不能打破自己与世界的隔膜,她选择了用自杀结束生命。对直子而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
绿子像春日阳光里的一头小鹿。就这样闯进了渡边的世界。她有着少女的鲜活与张扬,却也连续经历了家人死亡的悲剧,亦有着乐观而坚韧的性格。记得渡边去医院探望绿子父亲的时候,表现的是对疾病和死亡的不知所措和抵触,而绿子在此时却展现了她不属于少女的冷静。也许是见惯了生离死别的场景,也许是这个坚强的姑娘已然将死亡看作了生活的一部分。活泼而坚韧,就像春日里生机勃发的草地,却总让人觉得莫名的心疼。对渡边而言,直子是属于过去的,绿子是属于现在和将来的。绿子的出现如一道明媚的春光,让渡边因木月的死亡而笼罩的阴霾恍然散尽,仿佛是一道连接自我与这个世界的桥梁,使渡边君与世界的隔膜不复存在,能顺利与世界相处。在作者描写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坚固的堡垒,有的人大门大开,有的人从窗口窥视这个世界,还有人干脆封锁了城堡。或温柔或残酷,这一切都是属于生活的面目,谁又有资格去评论这些本该姿态各异的人生呢。
书中还有一些不起眼的角色也给故事带来了不少色彩。渡边的室友外号名为敢死队,他每天早上一定要做有跳跃运动的广播体操,过着像上了发条的闹钟般勤勉而规律的生活。因为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经常遭到大家的嘲笑,可是,如此认真的活着谁又有资格去不尊重呢?永泽是书中少见的“优秀”人物,他有着良好的家境、优秀的成绩,看似是最能与这个社会融洽相处的人,实则也在用自己方式对抗着世界,他不在乎众人的眼光,生活作风随性,与渡边成为朋友也是因为某些共性吧。直子的姐姐和初美虽然是人们眼中出类拔萃的典范,却也因有着难解的心结而走上了不归路。不同的道路最后却殊途同归。
合上书页,心中一直有一阵冲动在翻涌。在村上春树的困惑和迷乱中,我们轻触到一颗纤细易感的心,一如我们自己。谁的青春没有经历过如此的挣扎与迷茫,也唯有如此,年轻的躯体经过伤痛才能渐渐走向成熟,渐渐体会生命的盛大与恢弘。如同航船驶过大片迷雾,终能寻得明媚的阳光。船依旧平静地在海上穿梭,像从未被伤害过一样。故事里每个人身上仿佛都能觅得自己的影子,那是他们的故事,也是属于我们的人生。直子、绿子、渡边、玲子、永泽,他们仿佛是彼岸的自己,背着我们无法展现的表情与世界交谈,用固执地姿态继续行走。幽深寂静的森林里,生活着彼岸的自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
一种从头至尾的安静与祥和,我喜欢这样的平淡,这个不应当叫做乏味,是一种生活的真正体现,其实平常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太多波澜,很平静的。对于写作的手法,我一直强调,我很喜欢村上的文字,或者说是林少华先生的翻译,有一种阡陌的诗意,感觉似曾相识,又感觉似乎有些陌生,骨子里还有一点吊儿郎当,一副玩世不恭的气息。读过所有村上的文字,就是只有《挪威的森林》才最具有生活的味道,其中弥漫着我们日常的缩影,感觉在文字中可以找到自己,可以感受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乃至未来。
对于渡边君来说,直子就是回忆,绿子就是现实,而玲子就是一闪而过但是不容易忘记的短暂停留。如同现实的生活,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遇见一些人一些事情,然后开始在脑海里慢慢划分他们的类别,经过时间的洗礼我们知道他们的重要性,并且深刻的认识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实,很多时候这三者是矛盾的,因为如果说不能将三者融为一体,那么只能选择其一,在已经过去的岁月里,似乎已经不能把握过往,短暂停留是因为不能留的住,那么现实呢,是否还有可能不再成为回忆?今日听到如此一句,对于遥远的事情我们应该乐观,对于眼前的现实我们应该悲观。如此一个对于我来说的大人物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突然觉得一直还真的有人站在我一遍,因为我是一直这样做,也是这样想的。生活中的问题如同牛毛,而很多却是需要超越自己现时的极限才能完成的,有时候悲观一点有什么不对呢?
渡边对于直子的回忆是痛苦的,记得以前曾经提及过,对于过往的回忆,无非有三种:第一,对于美好事物的回忆,因为美好,希望经常回味,从中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第二,因为过往中有着经验可以琢磨,需要时常回顾,需求更多的真知;第三,过往中有莫名的苦痛经历,弃之不舍,但是回忆起来又有点隐隐作痛。然而很多人还是不断的回忆,无论得到的是什么,只是不断地回忆。
记得第一次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的时候,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刺痛和不安,不曾想到有一个人,一个我对于他来说如此陌生的人能如此精确的描绘出我当时的生活和心理,随即放下书,不愿意去可以用别人的故事来诠释自己似曾相识的生活。时间毕竟会洗涤一切,让很多的过往变得已经没有印记,当我第二遍、第三遍乃至更多遍的领会村上文字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是发掘文字中更深层次的意境和写作的风格。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有了新的目标,我们心中依然有着年少时纯洁的梦想,不会因为一些什么别的而做过多的停留。
现在的我,更多的喜欢文字的风格和意境,另一个就是富有哲理的对白。村上文字里的对白,简短、有力,并且还有一丝玩世不恭的冷漠。有时候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是需要一点技巧的,或者说对于某些人不要那么的一本正经,运用一点小聪明,用一点吊儿郎当自然和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哲理性的对白,我一直很喜欢,有一种迂腐但不失高雅的味道。村上的哲理在于不是应用别人的话语,而是喜欢用歌曲的名称开始对白,然后越来越多的`文字描述,使得整个篇幅开始活灵活现,富有哲理,其中的文字都是他亲手制造,无需引用他人的。
最喜欢的是《森林》的开始和结尾,很有诗意,很有一种让人神伤的感觉。对于最后渡边仰天长叹,我自己到底在哪里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会扪心自问,曾经的有一段时间,我们自己似乎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存在于成年和孩子之间,似乎很多时候永远的长不大一样,所以对待生活对待人和事物有一种依赖感,还有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难免迷失自己,找不到前进的路。
《森林》对于我来说是一部彻底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文字作品,从中可以了解生活的细节,人生的起伏。最重要的是活着,真实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活着,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的活下去。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9
想着假期百无聊赖,舍友便介绍了所谓经典必读的《挪威的森林》,果如其然,捧上一读便爱不释手,其间常废寝忘食。给我的感觉,全书笼罩着一层幽婉凄凉的冷调,其中穿插一些不少的逗乐情节让读者从阴沉的气氛中捧腹大笑。读罢,心里不禁喟然长叹,那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我不禁醒悟,死并非永远消逝,它时刻影响着生者,存在于生者的生之中,并引导生者一步步成熟,成人。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不是他最爱的直子而是渡边,意味着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而渡边似乎也从木月的死悟到了一种对直子的责任。而直子选择了死亡,也让渡边领悟到他应该所追求的幸福是现实中活生生的,可以冲破黑暗享受到阳光的绿子,而不是过于追求完美,虚无飘渺的直子。这两次挚友的死亡也让渡边慢慢走向成熟。
故事中出现的那口井,我认为那是孤独的源泉,而掉入那口井的人被孤独折磨,必死无疑。而痛快的结束方式,也就是书中所描述的种种陷入孤独深渊的人为了拯救自我而选择了自杀,这也反映了战后的日本,一个有一点良心和追求就要疯掉的时代,经济虽然复苏,但整个社会像一条巨大的冰凉的铁链将人们紧紧缠绕、扭曲,制造悲剧的根源是社会的丑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造成了那口井的存在,导致每个人都在走向毁灭,而彼此在灵魂上互相排斥,仿佛解除痛苦方法只有变成精神病人然后再自杀。悲乎哀哉!
相反,小说中出现了令每个人都憧憬的疗养院——一个人人互相帮助,靠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来治疗精神病的机构。但这种地方不可久居,一旦沉溺其中便不想融入真实的现实社会中。我开始有点理解林少华先生在译序所说的渡边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也就印证了直子所说的“对你我从不担心,你绝不会掉入那口井里。”,渡边在各种孤独无奈面前平静对待,逆来顺受,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这也和绿子相似,或许这才不至于他们选择自杀吧。
文中也有不少情节令我扼腕叹息的,其中就有直子选择了自杀,个人真为那段感到伤感惆怅。村上将直子的死突然安排在第十一章的第一句话,令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给泼了一盆冷水,我反复翻看,简直不敢相信,恍若我精心构筑的空中楼阁,被一段话付之一炬,顷刻间幻化残垣断壁,内心凄凉到仿佛失去直子的是我而不是渡边。村上,你还我直子啊!!可是转而细想,直子的死或许更能警醒人们思考社会现状。可是一想到可爱的直子作为时代的牺牲品,内心的悲凉反复惊起波澜,久久不能平静的痛。
还有直子竟然连爱都没爱过渡边,直子一直爱的是木月,而对渡边,又是另一种情感吧,或许是作为陪伴着她守护着她远离那口井并作为与外界联系的渠道的一种感激吧。她无法遗忘过去木月的死,也无法留住现在美好的幸福,未来的一切相信仅剩下的伤害,她不知道怎么面对过去和现在,所以选择一个人的`未来。或许,那会是她最真实的梦吧。
不得不提,文中出现各种对性的挑逗也让我更为清晰的了解性与爱,想不到日本是如此奇葩到在60年代“性”就介摸开放了,想必是经济复苏时代衍生的孤独所迫,用于解决大众内心寂寞的发泄方式吧。想到这里,我们真的实实在在太落后了。但我个人觉得这种繁华背后所衍生出来的是一种扭曲变味的性爱观,我还是很是支持纯真的恋爱,就像文中纯美童真式的初美。想到这里,初美和情欲泛滥的永泽能在一起三年,还真是奇迹啊,同时也被为爱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无怨无悔的初美所深深的感动,最后她也选择自杀也深为可惜,也再次痛诉纯美的梦想不可能在如此现实中实现的悲哀。同时我还真为村上笔下的性描写所折服,完全没有阅读黄色的小说的那种羞涩,他真诚的笔触让每位读者坦然和留下美好的印象。
这算得上是我第一次写读后感吧,仅个人无聊所作,总得来说,很喜欢这本村上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希望以后继续品味他的其他优秀作品...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
对于一个从初中开始就被灌输“学好数理化,走别天下都不怕”的理科生来生说,读小说,读名著有什么用?以前的认知就局限在读小说故事的层次,对于中外名著也仅限于课本上的节选。前两天看了一片文章,对小说的作用做了一些解释:
作者引用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不知此书,也不知其人)的话“每个读者能够读到的,其实只是已经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开始阐述,换句话说,如果你内心没有相关的感受,即使读到了,你也没啥感觉。最后作者把小说的作用归纳为两点:
一是小说就像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我们发现那些自己发现不了的东西,比如恨什么、爱什么,通过痴迷的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二是有些感受,我们自己心里早就有,但是模模糊糊,一直不能精确地表达出来,但好的.小说作品,它甚至比我们还要了解我们自己,它能做出精准和有创造力的表达。
至于是不是这样,我需要在以后的阅读中,慢慢体会。至于我读《挪威的森林》的原因就很简单了:
1.前段时间看电视剧《猎场》,《挪威的森林》是贯穿全剧的一本书,罗伊人有几次还问郑秋冬她是直子还是绿子?当时不知道这本书讲什么,在剧中有什么意义,就想翻一翻。
2.听何帆的讲座说,读小说可以培养移情力(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自己也想试试看。
3.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我把“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列入了新年计划。 所以,我的阅读就从《挪威的森林》开始了。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87年所著,截止20xx年在日本共销出1500余万册(百度上的数据),相当畅销。
每天尽量保证半个多小时的阅读,不知不觉《挪威的森林》读完了。能静下心来读完这本文学性小说,我挺高兴,因为在以前我是没有耐心去读这类小说的。思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没有以前那么浮躁了?还是自己的自律能力有所提升,制定了目标能够脚踏实地去完成了?还是其他情况?不管怎么说,这是件好事情。
“让写东西成为一种习惯”(新年计划的另一个目标),看完后还是要求自己写点东西,但感受真的很少,真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
就像译者林少华所说,村上春树擅长把玩孤独,全书比较孤独,除了绿子外,就没有什么正常人。男主角渡边君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硬硬的壳里,自己基本没有破壳的想法,直子转院之后的一段时间可以算是有破壳的举动吧,但很快随着直子的死,又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他和别人的接触,除了木月是儿时好友外,其他朋友都是主动和他接触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独处的空间,也可以有隐匿在内心深处不愿为他人所知的秘密,但人是群居性动物,我们必须要和别人接触、合作,要主动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这么被动等待。
书中有一句不明觉厉的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目前还没有很深的体会。
本书描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情况,当时日本处于经济腾飞期,交通已经很便利了,有新干线,车辆也比较多。但物价很便宜,对一个需要打零工维持生活的人,可以把咖啡当水喝,经常去酒吧消费,点威士忌就和点啤酒一样随意,普通人家也是常备威士忌,和我国现在的情况相差很大,夸张了吧?当时,日本商店、酒吧播放的都是欧美的音乐,吉他弹的也都是欧美的曲子,提到的书几乎都是欧美的,崇美观念相当严重,我国前些年也有这方面的倾向,但现在有所遏制。
这次就写这么多吧,以后有时间再重读,看看有没有更深的感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相关文章:
挪威的森林歌词04-15
挪威的森林简介07-04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04-08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01-27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04-28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07-05
《挪威的森林》读书感想最新03-21
挪威的森林感想和体会03-29
读《挪威的森林》读后感07-11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范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