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法讲座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01 16:06:56 绘画/书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听书法讲座心得体会范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听书法讲座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听书法讲座心得体会范文

  听书法讲座心得体会1

  7月20日,受妻子的影响一起去听了一场书法讲座。那应该是级别很高的书法论坛,从主办方中国书法家协会、省文联就可看出,妻还说这几天有香港、大陆等大学的著名教授主讲,在我大半天的听讲中苏大的著名书法博导、苏州市书协主席华人德先生自始至终在主持与串词。

  上午是香港大学的艺术系主任莫家良教授主讲《从北山堂收藏谈中国书法史的若干问题》,“北山堂”是已故香港著名企业家、收藏家利荣森的私家堂名,其收藏中国文物甚为丰富,尤以中国书画最为著名,其中大部分已惠赠中大文物馆,莫教授对捐赠的百余件书法作品进行了很深刻的研究,从他今天讲的三个方面对于我这样的书法门外汉也能有所感受。书法与传承,列举的第一件作品是中国南宋第4位皇帝宋宁宗的《楷书为坤宁生辰书诗》,莫教授认为皇帝书法一般都较受书法界重视,加上宋宁宗的书法作品较为罕见,而这首诗是由宋宁宗书写送给生日的太太,从多件作品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其手迹是传承于宋高宗书风,期间展示了多幅作品说明书法中的传承;书法与人品,其中介绍的两件作品印象颇深,两件长卷分别是明代书法家王宠《行书借条》,以及明末清初周茂兰为报父仇而用鲜血写成的《血疏贴黄稿》,一件是不起眼的借条,一件是已渐淡的鲜血书法,但后来有那么多的著名书家与名人为其题跋,其意义已超越了书法本身,是书法与人品的最佳诠释;书法与生活,莫教授列举了许多书法家在出好作品的过程的书写环境及心境,继而论证了书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为莫教授自身的深厚造诣、又是对这些藏品的深入研究,所以可以娓娓道来、可以深入浅出把深奥的内容讲透,这是像我这样的旁听者听后对书法知识的一点感受。

  中午没有休息,在这样一个诱人的场所——平望玫瑰园转了一大圈,满园绿化,步步成景,绿荫之处散布着一个个会馆,会议、休憩、讲坛、养身、修心之好去处。

  下午浙大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缪哲教授主讲《重访“楼阁”》,他讲的关于汉代建筑(孝堂石祠“楼阁拜谒图”)的意义值和表现等,由于与之相隔甚远,很那听懂,听及一半就悄悄退出,但还是能看到全场听者此起彼伏地在用手机、相机拍摄幻灯展现的图片,气氛甚是热烈。

  讲坛的听者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家,也有大学学习书法的学生,大家对之的痴迷犹如朝圣,这样的级别、这样的规模、这样内涵丰富的讲坛在苏州已经举办了四次,这是一个文化名城的需要和重视,更是一批书法精英对苏州书法、文化之培植的热情与信心。由此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可以说我们的每个层面都在说如何重视教育,当然硬件的投入已经可以看到众多的佐证,但软件的关注远远不足,没有好的方式方法,没有多少的热情注入,有的.只是口号与命令之类的空洞。像暑期中也有各级各类的培训,但这样的培训会有多少的吸引力,能不能让大部分的教师听着而痴迷于其中?我听说教育的培训投入应该相当可观,然高质量的讲坛却很难与普通老师谋面,这也许与组织者有一定关联,大学有许多知名的学者,民间也有众多的高手,而我们普通的老师却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有时听到的也只是些味淡意空的内容,于是只能是昏昏沉沉而毫无引力可言。最近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民间组织,邀请到某某著名人士、专家教授,收费也很高,但真正的效果如何,也只有天知道。其实众多的老师还是希望能有一些充电的机会,只是我们的组织者能否以方便为重,能否为老师“投其所好”?如果能像书法讲坛那样,每年能请到几位有实力、有内涵、通地气的人士前来为一方的老师讲讲、聊聊,其得益的肯定比造一幢豪华的教学楼更大、更重!

  听书法讲座心得体会2

  10月19日,上周五下午,我聆听了基础部戴鸿远老师开设的《书法欣赏和训练》讲座,受益颇深。

  书法是很美的一种艺术,闲暇之余练练书法,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式。学好书法也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学习它可以了解更多的书法知识写字技巧,还能了解一些历代书法家和书法家的作品,特别是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与耐性。

  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其中的话,你可以感受很多的乐趣。我们起初接触到的是楷书,然后过渡到隶书,接下来是篆书,每种书法字体都有它的特点。我觉得篆书的笔画是非常优美的,隶书是比较柔和的,只有楷书是挺拔有力、有气势的。我个人比较偏爱楷书,特别是欧阳询的楷书。因为我能感受到它的神,所以每次我写的时候,都能胸有成竹地写好每个笔画的形,写的时候我都没想到要怎样顿笔、收笔、提笔什么的,只要心中有它的形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要真的学好某种字体风格,也就是说某个历代书法家的书法风格也是不容易的。首先你得对所历代书法家和他的`作品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要掌握他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其实书法的境界确实是无穷大的,你要学好它,真的得花时间。我们要花时间去领悟某种字体风格,多去了解些书法家的时代背景和他作品诞生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掌握某种书法风格。学书法,我认为我们最好还是得从临摹开始,我们要注意向他人学习,向他人的优点学习,把他人的好东西吸收过来,才能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当然,在临习前人的作品时也不能盲目地临,要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注意对名帖进行研究,取其长去其短,为我所用,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最后,我觉得学好书法也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写出来的作品要有美感。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够学好书法的。

  听书法讲座心得体会3

  坚持一年多,今天终于听完了田蕴章老师的电视版《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的书法讲座,6本听课笔记只能记下田老师浅显平易语言中蕴含的高妙的书法理论却无法将他的秀美遒劲的书法风格变为己有。尽管我的字还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我愿意将老师讲座感触颇深有之处诉诸文字,分享给书友们,以表达我对老师的崇敬、景仰之情。

  365题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处是老师讲解“习”字。田老师古文功底深厚,他说繁体的“習”字本义是“小鸟振翅,日有所进”。我原来对《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有些费解,因为释文是“天天学而形成一种习惯是很快乐的事。”我在想,十几岁养成好学习惯就一定快乐吗?听了田老师讲课并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才理解孔子的原意。孔子描述人生六个阶段的措辞时有两处是用了“悦”字的:“十五而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十而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能产生“悦”,那是因为有“习”,就是“日有所进”。就是说学的过程中将所学的内容化为己有,每天能感觉出自己有所进步、有所收获,你才会心情愉悦。人生下来后就会为“利”所驱动,心情的“悦”是因为有所获、有所满足后才产生的.。你学东西,只有发自内心喜爱,想学才会有所思,学的东西有时正好能填补你“思”的空白,有时是与所思产生共鸣,你才觉得非常愉快,就像你渴望吃某种美味而终于到嘴后心里那种美美的感觉。十五岁正好是人生开始对外界有自己的主观判断的初始阶段,开始有所思,而每次的所学如能促进所思就会感觉有所获,自然就会悦。而人生三十而立阶段,你已经在社会上独立主事,有朋来投你,既表示你们所立的志同,所走的路合,更表示你此时已有所成,具有了某种人格魅力,能吸引他人注意了。有人来投你,你心里自然会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乐。

  这是我对“習”字的领悟。由此延伸到“玩”字,繁体为“翫”也就是“習”字旁加个“元”。元,就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最初的特性、能量。“翫”,表示人的能量激活是在不经意中实现的,“玩”的过程应是很愉快的并且能有所收获的。人的本性就是好“玩”的,玩的时候学的东西也最容易成为自己的。因此我们欣赏书画作品就叫“把玩”。我记得一个叫陈经的人曾在其博客上说:现在书画已越来越不好玩了,人们热衷于“展厅效应”,时时讲究其视觉形式与效果,以满足不断更换口味的现代视觉需求,因此,现代书画展尺幅越来越大,惟恐观众看不见,“国展”甚至明文规定拒绝手卷、册页参展。书画作品的最后归宿变成只有一个展厅,渐离人们日常的视线。

  其实,字画赏玩与把玩古董、工艺品、花鸟虫鱼等一样,不是单单用眼观看的,它还包括用心玩味,甚至还以手摩挲以鼻闻嗅,比如手卷、册页,往往随展、随赏、随卷,难免摩挲作品,赏玩纸绢材质和装裱工艺,乃至陶醉新作的墨香。即使悬挂观赏,也不是像现代这样一律固定于墙上,而是常需把字画拿到眼前细读细品,把玩一番。此时,它拉近了观者和作品的距离,使你在手摩神追中看得更仔细,品得更有味。如果你不懂笔墨、神韵、境界,把玩久了就自能了悟了。这才是欣赏书画的高境界!我常常向往友人闲暇来玩,一杯清茶,展卷书画,细细品玩,宾主尽欢的那种美好时光——那才好玩!而当代人闲暇时光大都在喝酒K歌、玩牌小赌、打球健身、桑拿洗脚,能被吸引进入展厅去看看书画,已是颇为难得,又如何奢求去“把玩字画”呢?

  这里“好玩”的境界、“把玩”的过程都体现了我们古人造“翫”字的本意。我们写字时每写得一笔或一字让自己感觉比较满意的,我们不由自主想拿给朋友一览,“得意”之情无法言表,自己左看右看地“玩味”。看来,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在点画组合中透露的文化意味。汉字,就是用来表达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所以写字的形式——书法也只有体现文化内涵才显出其美来。正如田老师所说的“文质彬彬”,就是形式与内涵要各占一半。所以学习书法确实首先要喜爱,临帖时也要有所思、感觉一下古人的文化魅力,再日有所进,书法才能进入某种层次。

  这是我的一点粗略体会,请各位贤哲指正。

【听书法讲座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书法讲座心得体会06-06

听教育讲座的心得体会04-07

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03-30

听名师讲座心得体会07-04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03-16

听名师讲座的心得体会04-13

听教育讲座心得体会04-19

听家长讲座心得体会05-24

听名师讲座心得体会05-29

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