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

时间:2023-02-09 12:05:02 振濠 办公/印刷/造纸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么你真正了解印刷术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 1

  彩色雕版印刷

  彩色雕版印刷是用雕版印刷多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习惯上有套印术、套版印刷、多色印刷、彩色印刷等多种叫法。彩色雕版印刷的发明和发展最能体现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以其出现时间先后次序,可划分为“刷涂套色”、“刷捺套印”、“刷版套印”、“分版套印”、“饾版印刷”等五种工艺方法。这五种方法按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可清晰地勾画出雕版印刷在工艺技术发展历程中的脉络和轨迹。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中国古代的文字雕刻技术历史很久,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先写字后雕刻而成。

  青铜器铭文,在浇铸前需要刻制字范,这种字范当是凸起的反体字,说明当时已有高超的文字雕刻技艺。有的铭文,是由单个字范拼组而成,这对后来的泥活字技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中国古代的石刻文字,历史久、数量多,反映了精湛而娴熟的文字雕刻技艺。最著名的石刻文字有先秦的《石鼓文》、秦刻石、东汉《熹平石经》、三国时魏《正始石经》。

  南北朝时,出现了反体石刻和凸体石刻以及在木板上雕刻一百多字。这些技术,与印版的雕刻更为接近。

  雕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雕版印刷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雕版印刷的方法:把木材分解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即可印书。印书时,先用蘸了墨的刷子,在雕好的板上刷墨,然后把自纸复在板上,另用一把干的刷子在纸背上轻刷,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多数人认为是在唐朝时候发明的。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五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

  宋代(960-1279),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公元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经》,雕版13万块,花费12年。至今中国仍保存着大约700本宋代的吊版印刷的古籍,清晰精巧的字迹使之被认为是稀有的书中典范。

  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事。编写了一木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

  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纪的时候,我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单色雕版印刷

  单色雕版印刷是用一块印版印刷一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这种工艺技术发明最早、应用最久,而且在工艺技术上始终没有多大变化从唐朝开始推广应用迄今,主要用于书籍印刷;在古代也曾用来印刷书籍以外的诸如报纸、地图、证券、版画等印刷品的印刷。历史上所有大规模的刻印工程,譬如五代刻印的《九经》、宋代刻印的《开宝藏》等,均采用单色雕版印刷。

  郓城水浒纸牌及雕版印刷工艺

  雕版印刷水浒纸牌是郓城县水堡乡水堡村的特产,此牌起源于元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水堡村水浒英雄宋江的故里,是郓城县最古老的原址村庄之一,建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曹州府志》记载,在宋江遇害100多年之后,水堡村的齐氏、付氏、杜氏三家,出于对宋江及众多英雄人物的怀念,发明研制出一种特殊的纸牌,并利用纸牌上的水浒人物,达到既能用来纪念又可以作为游戏的目的。至元末明初,由于元曲和明话本的出现,各种传说、故事被艺人加工演说,对水浒纸牌的流行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水浒纸牌的雕版印刷也因此步入了黄金时期。据《郓城县志》记载,水浒纸牌最鼎盛时期,全村共有制作作坊100多家,每天的产量可达1万副,前来从事交易的远近客商如水如潮。

  水浒纸牌采用阴刻雕刻工艺,从雕版到印刷,共有60多道工序。水浒纸牌成品有8层、10层、12层、16层、18层纸5个品种规格。最高档的是所谓“油牌”的18层纸牌,折叠揉搓不断裂,一副牌可连续使用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水浒纸牌共有120张,分别雕刻出108名水浒英雄的名字和画像,并配以北宋官府捉拿梁山好汉的赏银数目,按顺序分门别类地编排出三种牌艺,即万字牌、条字牌、丙字牌。

  水浒纸牌采用独特的雕版印刷工艺,是与历史上水浒英雄们联系在一起的,它对于历史文化和水浒文化的研究,探讨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几百年来,水浒纸牌的影响不断增大,已流传到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是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娱乐工具,同时也是人们对水浒英雄的一种怀念。

  杭州雕版印刷技艺

  杭州雕版印刷术起于隋代末期,即公元7世纪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到宋代,杭州文化荟萃,印刷业发展迅速,以刻工精良著称。北宋庆历年间,杭州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杭州成为全国刻书出版中心之一。至南宋,杭州刻书进入鼎盛时期。到明代,杭州形成了“官、私、坊”共同发展的格局。清代,杭州印刷形成第二次高峰。除朝廷建立的官书局外,私刻书以“写刻”最有名,是刻本中的“精刻本”。刻坊著名的有文宝斋、慧空经房、玛瑙经房、景文斋、善书局等。书院刻书是当时特色,特别是以经史训诂为主的书院,刻印学者自己的著作,汇印有学术价值的书籍,在当时十分流行。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浙江美院)成立木刻水印工厂,杭州雕版印刷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当时全国四处木板水印基地之一。所制的水印作品,特别是印刷仿制的名家书画作品,被评为“下真迹一等”。

  杭州雕版印刷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技法,在印刷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印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印刷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杭州雕版印刷术主要包括选材、雕刻、饾版、拱花、印刷等五大技法。

  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杭州雕版印刷术如今已经面临危机,年轻的从业者很少,过去的老师傅大多年事已高,保护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近年来,杭州市各级政府对杭州雕版印刷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下拨专项经费,收集整理资料,开班授徒以及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使这项古老的技艺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保护。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这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藏族居民占县总人口的96%左右。这里遍布高山大川,风景壮美,但交通不便,较为闭塞,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环境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德格县城。

  德格印经院建立于公元1729年。早在1703年,德格土司就已出资雕刻经板、印刷经书了。除1958年至1979年间中断了20年外,印经历史接近300年。德格土司时期以藏纸印经,每年用藏纸约50万张。

  现在的印经工艺包括造纸、制版、印刷等程序,造纸以瑞香狼毒草的根作原料,制作技艺属于浇纸法系统,独具特色。所生产的藏纸不会被虫蛀,吸墨性很强,份量轻,韧性好,有独特的价值。1958年,停止生产藏纸。2000年,印经院请一位80岁的老人教年轻人造藏纸,初步抢救了这门传统技艺。德格印经院的经版选红桦木为原料,经火熏、粪池、水煮、烘晒、刨光等工序后,可几百年不变形,最宜用来雕刻。印经院的经版文字雕刻很深,而且书法十分优美,适合反复印刷,在印制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技艺。

  德格印经院为藏族地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德格版的经书在藏族地区及国内外的藏学界广泛流传,十分有名,因此,应该对德格印经技艺进行重点保护。目前的问题是手工生产成本高,工艺复杂,很难传承,藏墨生产工艺尚未恢复,这些都有待逐步解决。

  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 2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背景

  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大约到公元3世纪都已十分成熟了)。到了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在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所有这些都为印刷术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发明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1]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机械厂发现雕版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刻印于 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宽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则是拿着白诗印本去换茶换酒。可见到九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由佛教咒语而扩大到人民喜欢阅读的诗歌方面去了。[1]835年前后,四川和江苏北部地方民间都曾“以板印历日”,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当时有人说民间所印历书“已满天下”,可知还不只四川和江苏两地印造。883年,成都书肆能看到一些“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的书,和“字书小学”,“率皆雕版印纸”……在印刷术发明后的最初二百年内,它已经是人民大众普及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1]

  雕版印刷发展

  9世纪唐朝中后期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2]

  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相关文章:

印刷术的介绍03-25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02-16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02-27

印刷术的发明作文(通用9篇)03-18

中国传统故事07-26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02-09

中国传统节日12-05

中国传统文化02-03

中国传统茶文化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