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简单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课文含义,提炼作者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2.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3.大雁图片。(教师)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秋天》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备注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2、简介北大荒。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过去那里是一片荒芜,解放后,经过建设者的开垦,荒地已变成良田。
3、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能概括课文的 绛紫 透明 波纹 燃烧 山岭 荡起 北大荒 一碧如洗 清澈 见底 几缕
自由读。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紫是平舌音,烧、澈是翘舌音,岭、缕是边音,纹是前鼻音,岭是后鼻音,荒、绛是三拼音)指名读,齐读。
2、读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是一个长句子,在读时要注意合理的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
师生共同评议。
4、回答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文中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三、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组词:
先( ) 火( ) 此( ) 冷( ) 文( )
洗( ) 灰( ) 紫( ) 岭( ) 纹( )
3、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备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地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教 学 过 程
一、 总领全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大荒的秋天》。
师: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啊?
师:出示“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指导:北大荒的美不是一般的美,你从什么字看出来?
“真”字,对呀,只要我们注意了这个字,就能读好这句话。
师:北大荒的秋天美在什么地方啊?
交流板书:天空、小河、原野
二、 天空美
师:北大荒的天空怎么样?
出示:一碧如洗,什么是碧?碧就是碧蓝。
一碧如洗就是?(天空碧蓝碧蓝的,像是用清水洗过一样。)
朗读体会天空的一碧如洗。
师:北大荒的天空,只有在傍晚时分,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怎么样呢?请你轻轻地读这个句子。
出示流云的句子
师:你觉得这些流云怎么样呢?从哪儿看出来?
讲读两个重点:
(一)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
要求读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象颜色的鲜艳和美丽。
这四个词组连在一起的时候,要有起伏。
(二) 锦缎
师:作者把这些流云比作锦缎,真美啊!
1、什么叫锦缎?色彩很鲜艳、上面有花纹的很漂亮的绸缎。
2、这锦缎上面有什么?
指挥齐读“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
锦缎上就这些颜色吗?其实何止这些呢?也许还有……也许还有……(金黄、茄紫、杏黄、玫瑰红……)
这么多的颜色既多又美,就叫做“五彩斑斓”
师:多美的锦缎呀!齐读,体会。
3、这锦缎是谁的?(美丽的仙女)
师:那更是无与伦比,再读。
4、这锦缎在仙女的手里还在不停地……?(抖动)
师:多么轻盈、多么飘逸、多么瑰丽、多么神奇,再读
5、怪不得人们忍不住赞叹“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6、总结:这北大荒的天空白天天空一碧如洗,到了傍晚,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瑰丽的`画卷!拿起书,齐读第二小节,音乐起(班得瑞的仙境)
三、 小河美
师:在这美丽的天空下流淌着一条小河。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赶快把描写小河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指名读,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出示
交流点出清澈见底,蓝绸子
理解蓝绸子,看,书上,就是这条蓝绸子,光光的,滑滑的,长长的,他就是小河。这小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看,它多么像一幅画,谁来读小河,读得清清的,谁来读小河,读得静静的。
师:这时,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了,(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引读,两遍。
师:如果刚才的蓝绸子是一种静态美,那么现在的漾起波纹则是一种动态美。小鱼的出现让小河显得更有生气。
四、 原野美
师:北大荒的天空、小河是一种自然风光美,那么北大荒的原野又是一种独特的美。
师:瞧!原野热闹非凡,对比读热闹、热闹非凡,理解非凡,就是不同寻常,超出一般的。热闹非凡就不同寻常的热闹。
师:围绕了热闹非凡, 作者写了那些景物?在书 上把这些景物圈出来。
交流板书:大豆、高粱、榛树叶子
师:大豆怎么样?出示大豆,谁来读。
点拨:谁来读得更开怀一些,放声大笑的感觉。他们什么笑?(丰收)原来这是因为丰收的喜悦的笑。谁再来读。
师:高粱怎么样?,出示高粱,谁来读?
点拨:他们在唱什么?师:这是丰收的歌声
总结以上两样景物:大豆会笑,高粱会唱,这些都是把植物当成人来写,这叫做拟人的手法,如果,我们运用在作文中就会让显得生动、有趣。
师:(引读)榛树叶子怎么样呢?燃烧了人们一颗怎样的心?
(因为丰收而激动、喜悦的心……)
深化:明明是哗啦拉的豆荚声,为什么会笑?
明明是高粱,为什么会唱?
明明是火红的榛树叶子,为什么会点燃人们火热的心?交流总结:其实,不是豆荚在笑,高粱在唱,而是人们在 笑,人们在唱。
师:同学们,在原野上有很多热闹的声音,听,到处是歌声、笑声;你们看到了吗?有大豆的金黄金黄,有高粱的黑红黑红,有榛树叶子的火红火红,他们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成熟的美;你们感受到了吗?人们因为原野丰收而一片欢欣鼓舞、喜气洋洋的景象。齐读,体会。
师:这里大豆、高粱、榛树叶子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那这一句就是中心句。
出示填空,指导背诵
深化:原野这么热闹,他的美不同于天空、小河,你觉得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劳动创造的美)
五,总结板书
5 北大荒的秋天
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见底 美
原野 热闹非凡
《秋天》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全文语言优美,行文流畅,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秋天景象之美和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学习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秋天的风光
3、苹果等教具。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述:有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秋天的图画(板书课题),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起乘坐红叶号列车开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大家检查一下,该带的4样法宝(眼、口、耳、心)都带齐了吗?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眼--(生)仔细看,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耳--(生)认真听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口--(生)大声说 (师)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己的`心,去体会秋天的美丽,好啦,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出发啦!
2、齐读课题。出字谜:四四方方一间房,里面住着冬姑娘。(图) 出示图字的卡片(苹果状),反复读后组词。
二、初读感知:
1、播放相关课件,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读准字音。不会认的字请教老师、同学或文下苹果上的拼音。
3、指名读生字词卡片,开火车练习读。
4、再读课文说说自已了解了什么,最喜爱哪些句子。
5、再次播放课件,学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三、再读理解: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没结果的树、光秃秃的庄稼地、高粱杆, 老师画的这幅图画名字叫做《秋天的田野》,你们觉得怎么样?少了些什么呢?
2、自己读读第二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3、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苹果、梨、稻子、高粱。谁能上来贴一贴,帮老师完成这幅画?
4、他贴的对吗?要求学生抓住挂起、露出、翻起、举起四个词贴一贴、评一评。
5、梨树上怎么会挂起了灯笼?苹果为什么有红红的脸颊? 稻田里怎么会像大海一样翻起波浪?难道高粱上燃起了大火? 这是怎么回事?启发学生体会比喻句。 师小结: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梨树上的梨又大又黄,好像挂上了灯笼。 你能用好像说句话吗?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提示朗读课文四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边读边想像秋天田野的美景。
7、出示课件,提示相关景物,指导学生背诵。 8、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呢?自读第四句。指名读。 思考: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四、练习设计
1、学生画一幅秋天的画,课外举办画展。
2、制作一份送给秋天的礼物。
板书设计
秋天的图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创设情景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走进了课堂,和老师一起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忽然觉得二年级的学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无论是在朗读方面还是在课文理解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我也更加投入地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评价时,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句,用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高。
《秋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
2.通过学习,让孩子了解秋天的物产,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教学设计
第一教学流程(课前准备)
设计目标:通过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1.调查自己家乡的秋天收获些什么;
2.每人准备秋天的果实一、两种。
第二教学流程
活动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
收获的季节1.通过各种感官观察认识秋天成熟的果实,了解秋天的收获;
2.懂得珍惜别人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1.通过P34的诗引入课题。
2.在小组里,让学生将自己观察、调查了解到的秋天的收获进行交流。
3.请学生为自己了解到的果实进行分类。(蔬菜类、水果类、粮食类、干果类)
1.学生读诗,感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2.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秋天收获的果实。
3.教师出示一些果实,让学生分类,说理由。
小小丰收会观察认识秋天成熟的果实,体验收获的喜悦。1.教师放一段课前用摄像机录下的两位同学收集果实的录像。请学生仔细看,是哪两位同学,他们在哪儿?买了什么东西?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地方收集了什么果实。
3.拿出自己收集的果实摆放在桌上,仔细观察自己带的果实有什么特点,想想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
4.自由参观其他同学带的果实,看看还能了解哪些秋天收获的果实。
5.引导学生说说参观后的'感受。1.学生看完录像后,说出两位同学买东西的地点和买的什么东西。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收集的秋天的果实。
3.用看、闻、摸、尝等方式观察自己带的果实,在小组里交流。
4.自由参观其他同学带的果实,增加对秋天成熟的果实的了解。
5.畅谈参观后的体会、感受,认识是农民伯伯的辛勤付出才有丰收的果实,培养学生对农民伯伯的热爱之情。摸一摸,猜一猜通过此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对果实的真实感受。1.出示一个口袋,里面装有一种果实,请学生摸一摸,说说是什么。
2.拿出教师事先准备的小口袋,在小组内相互做“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
3.鼓励学生为秋天的果实写谜语。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做“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
2.小组活动,增强对果实的了解和感受。
3.学生自由活动,为秋天的果实写谜语。
《秋天》教学设计5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乐曲《秋日私语》、《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关于母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二 整体感知
1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你们需要音乐吗?
2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
3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 自由感悟
1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何以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哪些描写或者说哪个字,哪个词感动了你?
2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并要注意适当点拨。
(1)当学生提出第三段写得好时,相机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朗诵训练。要求读出母亲的无奈和心痛,儿子的不耐烦和对母亲的不理解。可以以比赛的方式进行。
(2)在学生提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菊花的画面,巧妙地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熟读成诵。
四 质疑解疑
1在欣赏、感悟这篇文章之时,你们的头脑中是否已经产生了一些疑问呢?
2学生自由质疑。
预想:(疑问来自三个方面)
a关于课题
b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对策:
a零碎的问题随即解决,可通过生生交流意见,展开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谈到课题为何为《秋天的怀念》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有关秋天的几处意象——雁阵北归、树叶飘零、菊花烂漫
b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整理后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集中领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感情朗读、交流阅读感受、相互解疑,达到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感情的效果。
含义深刻的句子主要有:
(1)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五 感受母爱
1伴随舒缓深沉的乐曲,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3课件出示怀念母亲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熟读、背诵。
六 拓展阅读
1阅读怀念母亲或赞美母爱的文章。
2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秋 天 的 怀 念
雁阵北归
树叶飘零 母亲
菊花烂漫
伟大、无私的母爱
《秋天》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2个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会写“扇、枚”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课件。
2.激发情感,大家喜欢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
2.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1)翘舌音:扇(shàn)爽(shuǎng) 柿(shì)
(2)后鼻韵母:粮(liáng) 杨(yáng)
3.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记这些生字的?
4.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互相正音。
三、质疑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
2.读词。
四、练习写生字
1.学习写生字、交流写法。
2.练习写生字。
3.抄写词语表中的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用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指导学生如何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学生的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了解如何将句子写生动、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春天的雨润物无声,夏日的雨给人带来一阵清凉,而秋天的雨则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读
(2)指导写“爽”字,读准多音字扇,和三个轻声。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小诗))看!这几句话连起来像一首美丽的小诗,谁来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指一生读&
这首诗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请同学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秋天的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生读。
2、反馈秋天的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指名学生说。
在我们的课文中,小作者也写了自己对秋雨的印象,请同学自读全文,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4、指名读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说说为什么?
三、重点感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
2、指名说。
3、第二节中这些漂亮的词语分别给了谁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二小节,注意要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清楚,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4、学习第二句
刚才老师听见许多同学喜欢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1)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结合图画,反复读这句话。
(2)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树的叶子,把句子读活了,谁能结合想象读下面的句子,自己练一下。
(3)生练读。(4)指名读。(5)为什么把“飘哇飘哇”读这么慢?学习这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6)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句子?(7)读关于田野、果树、菊花仙子的句子。
6、这么多漂亮的颜色,课文用一个成语进行了概括。它是?请找出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把能概括整段文字的句子叫作中心句。
7、刚才我们随着蒙蒙秋雨,看到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园、菊花都变得分外美丽。现在请一个同学跟配乐朗读,同学欣赏。
8、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瞧 ,
( )苹果像( ),( ),( )
( )像( ),( )。 同学们真能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秋天的雨不愧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除了好看的颜色,秋天的雨还有好闻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呢!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并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2、生回答。
师:秋天的雨藏着哪些气味?(生答)这么香甜的气味,难怪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
3、齐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过渡:除了好闻的气味,还有好听的声音呢!它们好象在告诉人们——冬天来了(生答)
小喜鹊,你在干什么——
小松鼠?——
大肚皮的小青蛙—
松柏爷爷——
连杨树、柳树也赶紧躲进树妈脚下。他们都在准备——(过冬了)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过渡:秋天的雨,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她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使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色,闻到了那香甜诱人的气味,还听到了充满关爱的声音。也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5、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满天的欢乐用朗读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秋雨的脚步走进了美丽、神奇、又充满活力的秋天,秋天的雨——(课件出示每段开头一句组成的诗)同学们真会读书。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快乐,体验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秋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秋天的山、秋天的水、秋天的树等很多自然景色都很美,选择你喜欢的景物,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颜色 气味 声音_
钥匙 丰收 欢乐
《秋天》教学设计7
活动目的:
1、培养儿童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儿童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
2、初步掌握秋天的自然常识,引发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兴趣,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提升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用观察、搜集资料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秋天的美,热爱大自然,关注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秋天,搜集一些和秋天有关的资料:树叶、诗歌等。
2、课件,资料袋等。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观察秋天景物的变化,这样,对于学生上课的介绍才能正确引导观察,有生活实际经验,使学生感悟到秋天是农作物成长、成熟的季节。]
活动过程:
一、猜谜入秋,发现美
1、 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猜谜语,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天气凉,树叶黄,大地穿上金衣裳”打一季节。
2、 导入:老师这有秋天的录象(放录象)随着镜头的推进,一幅北方金秋宜人的风景图展现在眼前。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3、 秋天到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落叶的金秋时节,共赏秋天的美!
(板书:5、秋天)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只讲儿童身边的生活。课上,不仅引导学生介绍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课件欣赏了其他地区的美丽秋景,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童心识秋,感受美
(一)了解秋天的特征
1、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大自然里许多植物的颜色悄悄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北方,看到树叶变黄了,就知道秋天来了。那么你还知道秋天有什么变化呢?
2、 学生以“我眼中的秋天”为题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3、 (播放课件)(片片树叶徐徐下落,出现几行小字:“翻开日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便是秋分,从此雨水减少,气温开始下降,凉风习习,秋高气爽,秋天向我们走来了……)
(出示秋天人和动物变化的'课件)在这金色的秋天里,当你在校园里嬉戏,在小区里散步,在道路两旁行走,到郊外秋游,你和图中的小朋友是否有同样的发现?
(1)青蛙躲到哪里了?
(2)人们穿上厚衣服了。
(3)好久没看到燕子了。
4、你还有哪些发现?比如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二)将“我眼中的秋天”整理后做成采集卡
师:请你把自己在秋天里的各种发现记录下来,根据个人的积累情况,按发现的时间、地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了解秋天一些花草树木和动物、人类的变化,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表达与概括能力,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校内外结合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富有开放性。]
(三)创设情境,感受秋天的美
想不想看看秋天什么样啊?
(播放秋天课件《落叶》)体会秋天人们带来的遐想和无限情趣。
(画外音)秋风刮来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枯黄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坐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小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秋风伯伯来信了,催我们快回南方去。”
[设计意图:借助媒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上,我不仅引导学生介绍了自己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幻灯片欣赏了其他地区优美的秋景,并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音乐,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童声诵秋,欣赏美
1、师:小朋友们的发现可真不少,老师带来一首儿歌,作为你们的奖励(出示儿歌:秋天到,天气凉,菊花开放橘飘香,树叶落,草变黄,片片红叶染山冈。)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秋天真美啊!股金中外有很多人赞美过秋天,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夸秋天
可以帖图片,可以说成语,可以读古诗。
3、小结:听了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赞美,秋姑娘可开心了。她为大家准备了美味可口的果实(出果实)看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会得到礼物
摸摸猜猜,猜对了送果实。
[设计意图:体现和语俗的结合,丰富学生的语言,强化了知识。]
四、巧手描绘,创造美
下面我们就来个秋天的作品展示会,来表达对秋姑娘的谢意。
1、小朋友,你们准备制作什么作品呢?
学生自由发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学生可以画,可以写,可以唱,可以跳,可以捏,可以拼,可以拍,只要学生说到的恰当的方式,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师适时引导,今天在我们的教室里,可以做什么呢?
让学生选择能够现场完成的方式,比如画画,做树叶贴画能来完成。
2、展示活动成果
同学们的作品真是丰富多彩,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学生到前面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边学边做是品德与生活课所积极倡导的,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和体会秋天美景和秋天的特点的基础上,他们是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的,这一环节恰好创设了这样一个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五、课后延伸,延续美
小朋友,秋天是美丽的,我们不仅要去发现美、欣赏美,更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课下,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爱秋行动,让秋天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时间可以在学校其他活动或者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的延伸。布置课后的继续发现收集和积累作业,就是把品德与生活课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实践和想象能力,从而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秋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析诗中那一个个生动画面,体会收获季节给农家、渔家、牧家带来的欢乐和喜庆。
2、品味重点词语如栖息、游戏、梦寐等在诗中的作用。
3、学会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的方法,培养自己独特的观察技能。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并背诵全诗。
2、通过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视觉再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在脑中形成一幅画面,然后试着说出听后的第一感受。(培养学生感悟和视觉再现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1)师配乐诗朗诵,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划分诗的停顿和重音。
(2)生正确把握诗歌节奏和重音后,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3)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思考: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三、研读赏析
1、将自己想像成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优美语句赏析:
(1)先找出优美的语句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a.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b.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c.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d.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e.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f.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
四、小结点评
师: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感情。
师: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生: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六、作业布置
《秋天》教学设计9
《秋天里》是第三册复习二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题。教学时,必须把握三点:一是紧扣题目,从内容入手启发引导。打开“说路”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力求让学生说好。首先,注意让学生说出秋天特有的景色和有趣的事。其次,结合教材描写景物的三句话中含有“远处、近处”的实际,引导学生最好把话说得有条理些。再次,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相机引导学生把话说规范。三是创造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交际。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一、课前绘画,丰富话源
教学本课时,正值秋天。如果是城里的学校,组织一次郊游,乡村的学生则让学生留心周围的景物,让每一位学生用彩笔画两张画儿,分别把所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景色和人的活动描绘下来。意在以此提供源头活水,为学生交际时的有话可说创造物质基础。
二、歌曲导入 ,启发说路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教师引导:同学们,歌曲里的小朋友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春天的呢?为什么从这个地方可以找到春天?让学生以同桌为小组展开讨论,个别汇报,小结:从“红花”、“绿草”、“黄鹂”等景物中,我们可以找到春天,因为“红花”在春天里开放,“绿草”在春天里发芽,“黄鹂”在春天里歌唱。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读一段话,看看从这段话中,能不能找到春天。媒体出示:“远处稻田一片金黄,庄稼成熟了。树下有落叶,孩了们在捡红叶。近处有葡萄架,两个孩子帮大人摘葡萄。”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同桌一组展开讨论:
①我们能否从中找到春天?为什么?
②我们从中能够找到什么?是怎么找到的?
让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相机板书“秋天里”。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就以“秋天里”为题进行口语交际。就这个题目,我们能说些什么?让学生讨论,汇报,一小结,可以说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秋天里的景色,比如,“远处稻田一片金黄,庄稼成熟了”,“树下有落叶”,这是秋天才会有的景色。二是说秋天里人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在捡红叶”,“两个孩子帮大人摘葡萄”,这是秋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
通过上述环节,意在让学生打开思路、有话可说并且说的时候能抓住秋天的特点。
三、就近交流,借画学说
1.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课前自己绘画的内容互相说说画中秋天的景色、要求:①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秋天的景色。②刚才所读的几个句子见了“远处”、“近处”显得有条理,大家说的时候,最好也能这样有条理。
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的是不是秋天的景色,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上述两点要求展开,对发言同学表达是否清楚明白和语言是否规范也应予以适当的评价,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接着,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教师还可以提出“说的景色和说法最好与前一对同学不一样”的要求,以鼓励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语言表达的创造性。随后,可以提出“他们说的好在哪里”、“他们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认为他们说的有不足的地方吗”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以前后桌同学为一组,就绘画的内容,互相说说秋天里人的活动。要求:①说的必须是秋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②说的活动要有人物、时间、地点。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上述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四、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画中以外的秋天的景色或者发生在秋天里的有趣的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邻居小朋友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秋天的景色或者秋天里有趣的事。意在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用结合,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经受实际锻炼,养成真正的交际能力。
《秋天》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秋天》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实验教材注重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
1、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诵读诗文。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同目标2
教学难点 :同目标l。
课时安排:课时
教 具:录音机、磁带(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投影仪、
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师:同学们,秋天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而至,那谁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所见的秋日美景?
生:我看见了树叶一片片地枯黄、凋零,田野里的野菊花盛开了,金灿灿的一片。
生:农民在收割金黄的麦穗,小草也在慢慢枯萎。(有同学在笑)
师:这两位同学描绘的秋景很迷人,用语也形象、生动,但美中不足,第二位同学的描述有一处不符,谁能帮忙指正一下?
生:秋天收割的是稻谷,而不是麦子。
师:很好,这说明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事物,否则就会闹笑话。
点评:以学生生活体验切入,唤起了学生对秋天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听读
师: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因为它是收获的季节,著名诗人何其芳就专为秋天写过一首诗,命名为《秋天》(板书课题及作者),那何其芳笔下的秋景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在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的伴奏下共同欣赏诗中的秋日美景吧!(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教师诵读诗文,学生听罢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掌声也说明大家被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深深打动。那么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呢?
生:我仿佛看见伐木工在深山中砍伐树木,树叶簌簌飞落。
生:我看见了农民在园中采摘又肥又大的瓜果。
生:我还看见渔夫在水中撒网捕鱼,鱼满舱后,又摇着小船回家。
师:很不错,同学们都听得非常仔细。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课本64页,共同来品味这首诗,来体会诗文的优美意境。
点评:配乐朗诵,既让学生感知了诗文内容,又让学生初步领略了诗文的优美意境。
三、初读
师: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认读生字,理解生词。
(学生读课文,教师倒磁带以备后用,并投影展示本文生字词:丁丁、幽谷,肥硕,栖息、归泊、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师:谁愿意为我们认读下生字?
(一学生认读,错把丁丁zhēng读成dīng)
师:读得较准确,只有一个词语读错了,谁能帮她纠正一下?
生:丁丁zhēng zhēng,不能读dīng dīng。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学诗歌的关键是朗读,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学生都很踊跃,点一生读)
师:他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好处是声音清楚,没有读错字,但我认为他没有把握好节奏。
生:没有感情,读得有点快,抒情味不足。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下面听老师再范读一遍,请你们认真体会。(教师再次配乐朗诵,学生用笔做记号)
师:请同学们模仿着读两遍吧!(学生认真读诗,教师倒磁带,以备下用)
师:现在,谁愿意伴着优美的音乐再朗诵一下,让我们都感悟到秋天的美?(学生举手非常积极,想表演的人很多,点一女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思考:①本文抒发的感情;②给三节诗取出漂亮整齐的名字)
师:她刚才配乐朗诵,真是爽心悦耳呀。刚才举手没选上,是不是很遗憾呀?
(同学们笑)没关系,现在让我们在音乐中齐读这首诗歌吧!(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不过,同时也要再次思考刚才的两个问题。
师:同学们朗诵得真棒。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师:刻画了三幅画面,给它们的名字取好了吗?
生: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教师板书)
生:秋栖图、秋戏图和秋思图。
生:竹篱硕果图、江渔归桨图和草野梦寐图。
师:名字取得真棒,说明大家思维很开阔,较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点评:四次配乐朗诵有效的指导、促进了学生的朗读,并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四、研读
师:这三节诗又是三幅画,何其芳用诗来赞美秋天,酷爱绘画的同学肯定想用画笔来描绘秋天。有谁想用你们的手来描绘诗中的秋天?给你们20分钟,(教师把黑板分成三大块),请你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尽情发挥想象,用画笔描绘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吧!(点三个学生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作画)
师:这三位同学作画的同时,我们来分组研读诗句。第组研读第一节,第二组研读第二节,第三、四组研读第三节。先请大家边读边找出不理解的诗句,然后小组合作探讨理解。(学生读书、探讨交流)
师:好,还有不理解的诗句吗?如果有,请小组长提出。
生: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不知如何理解?
师:谁能帮帮这个小组?
生:是乌柏叶落在水中,打起的是乌桕叶,暗指秋天已到。
生:秋天水清,乌桕叶倒映在水中,所以打起乌桕叶的影子。
生:捕上的是青鳊鱼,这鱼象乌桕叶一样。
师:同学们都动了脑筋,回答都有道理。
生: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写秋,怎么又写夏呢?
师:谁知道?
生:正因为秋天来了,骑牛戏水吹笛的牧童不见了,侧面表明夏已过,秋天到。
生:写笛声,写夏夜的`香与热,表明牧羊女对夏天的留恋,也反衬了秋天的宁静。
师;说得太好了!
点评:本环节体现了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及合作学习习惯。
五、美读
师:下面请大家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诗句,说一说它美在何处,并按你的理解读一读。(学生边评边读)
生: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读时重点放在飘上,要读出拖音,表明声音的幽长。
生: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图画。饱食稻香要重读。
生: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表明秋天舍不得离开农家,说明农家丰收了。栖息要重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生: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安适的神态,轻轻要读出这种心情。
生: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写出渔民捕鱼时欢快的情景,要重读。
生: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写出了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都是秋天,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要重读,且眼里要轻读,表明诗歌将结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读得也很好,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这首诗吧。
点评:此环节符合课程标准中诗歌教学要注重美读及体会优美语句、意境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诵读
师:现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听三位同学解说他们描绘图画,好吗?(学生看看三幅画,指指点点,按捺不住兴奋之情)
生:我描绘的是《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干的时候,有位农夫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稻香扑鼻,一位农民割稻累了,放下手中的镰刀休息,还有一位农民在摘肥硕的瓜果,一片丰收景象。
生:我描绘的是《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远远看见一个渔人熟练地撒网,船篷上挂着白白的霜,一网撒去,捞上许多乌桕叶似的青鳊鱼。
生:我描绘的是《少女思恋图》,原野上听见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咩咩的叫声阵阵传来,牧羊女听了一个夏天牧童的笛声今天却听不见了,心里正在纳闷:那放牛的牧童怎么不见了?放眼一望,原来是秋天到了,勾起了她无限的情怀。
师:好,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图画,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请大家结合图画,背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又快又好。(学生热烈的背诵)
师:好,请大家齐背诗文。(学生齐背,声音宏亮,整齐)
点评:作画,既内化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又为背诵减缓了坡度。
附板书:
秋 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栖息 游戏 梦寐
总评:这是一堂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教学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初读_______研读_______美读_______诵读组成,以读始终,且读的形式多样并配以优美的乐曲,特别是学生作画一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美的熏陶,符合新教材人文特点。在此同时,学生自主提问合作研讨,使学生有一种被认同的喜悦,教师只做点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总之这是一堂成功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课堂。
【《秋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天》教学设计07-10
《秋天》教学设计07-25
秋天教学设计01-04
《秋天》教学设计07-28
《 秋天》教学设计08-18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07-04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08-06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7-04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5-25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