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精选16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忽然七日》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1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萨曼莎·艾米丽·金斯顿经历死去、重生、又死去、再重生,以及在这期间体会到的死后重生的奇妙感觉。
小说主要围绕着,主人翁死后的七天生活感悟来撰写,第一日,她遭遇死亡;第二日,她尝试着着逃避灾难;第三日,她试图阻止已经发生的事;第四日,她承认了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并且自暴自弃;第五日,她开始感恩思考,自己要做什么才能死的有意义;第六日,她开始发现生活中并非只有自己,有时伤害了别人却不自知;第七日,她顿悟:既然发生的不可改变,至少可以去做她能做的一切,不让自己后悔。
看完这本小说,首先我倾佩作者的思考模式,她简单、深刻地描述了人类死亡带来的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人的本性,在我们面对一件不好事情的时候,本能地去想怎么规避这件事,发现不能规避的时候,就想着把生活过的更糟,以“反正已这样了……”为借口,逃避现实,人们都说“上帝关闭一扇窗户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一扇窗户的.开启应该是你学着去面对与改变之后。
恰巧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恰巧的时机我经历了人生中的小变动,恰巧的时机我想着去改变生活……生活的真谛就像是个谜。朋友赠我的话:靠自己是长期的靠别人是短暂的做小事靠才能做大事靠人品,对这句话我感悟很深。
周末看完这本书后,我睡了整整27个小时,我的思想仿佛也从黑暗中到光明中,再到黑暗中,再到光明中……我不知道自己是醒还是在沉睡,我的思想疲惫期,也该结束了!
生活的另一种思考模式:过得好学着防微杜渐,过得不好学着面对改变。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2
“我们平凡却可贵的人生,错了就不会再重来。”书的主题就是这样,关于平凡,可贵,重来。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在美好的“丘比特日”遭遇不幸,却在她死后,仿佛复生一样的过了七个“丘比特日”。这是一个关于救赎与觉醒的故事。没有烂俗的情节,华丽的文字,只是生生的写着一个让人想要流泪的'故事。
“时间并不重要,某些特定的时刻会永远继续。即使一切结束之后,它们也不会结束,即使你死了,而且进入坟墓,那些时刻也依然存在,倒带、播放、直至永恒。它们就是一切,它们无处不在。它们就是意义。”在这部小说里,大概衡量生命的不是时间,而是灵魂的解放与思想的高度。能够解救自己的人,永远只是自己。
在你活着的时候,你可以去爱,可以去感知,可以去经历,你甚至可以去错,因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还有明天。可是这也不是说,就可以浪费。可是真的浪费,大概也不是就像此刻说出来的两个字这样简单。很纠结,我是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那种浪费,比如虚度人生的很多种同义词,打游戏,吸毒,过着糜烂的生活。在这里,应该不是浪费,除非你没有去感知。生命应该是有生命的,你会感受到那种痛,甚至麻木。麻木也是一种感觉,如果你能意识的到的话。我敬畏生命,乐于去感知。我相信这是正确的事。
看完这本书,应该会很想要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因为可能就没有明天了。但我也猜,也许不只是这样,或者我看到的,读到的,不只是这样。生命不会重来的,如果它要过去,终究是要过去,珍惜,也不是死死的抓住那一秒怕它流走。是去体会吧,像是书里说的,第一次张嘴舔到天上落下来的雪花,第一次意识到回家的路还亮着不灭的灯。当然,还有美好的第一次接吻。这些都是会过去的东西,因为第一次就是不能重来的东西。再努力的想要抓住,也会流走的,不管你是不是愿意。
可是,我们会有有记忆,这些东西就会留在某一个你想要留的地方。当你回来,它仍旧在这里。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3
起初,只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很好听,封面很特别才买下的。但,这本书却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它教会我做人。人要诚、承、撑。诚是诚实守信,表里如一;承是承担,做个有责任心的人;撑是支撑,不会轻言放弃。
它教会我看待这个世界上的`是与非。不是因为我俩关系有多好,就相信对方,而是要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对方,这样彼此才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它教会我百善孝为先。女主人公对她妈妈不是很好,等到死后重生才明白自己的荒唐之举有多可笑。的确,身在福中的我们总是不能感激那些对我们好的人,可突然的某一天,回首想要感恩的时候,她们,已经是乌有。
从现在起,做想做的事,生命很短,意义很大。任何生命都需要尊重与被尊重,你是如此,我亦如此。
对自己好一点,快乐一点,生活不似《忽然七日》,怎能重来。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4
据说人死前的一秒会想起我们自己的一生。
但萨曼莎女主是他去世的前一秒,但只是觉得一个长期被遗忘的童年玩伴的笑容和她的“瘟神”——朱丽叶。
说是“瘟神”倒也不准确。毕竟于萨曼莎而言,朱丽叶既没有伤害过她,与她同时也没有进行过多的交集。反而是萨曼莎为了能够迎合学生自己的好友,为了我们能在一个高中“社会”中生存,便向校园网络暴力的深渊一步发展一步就是往下坠入。于是乎,死亡教育之际,她在深渊中看起来到了朱丽叶的倒影。
太宰治在《太阳报》中疑惑的问道,“有坏人吗? “
自省,深思,极恐。自己发展一直长期以来幼稚且无知的行径不断暴露无遗,似乎被《忽然七日》的作者看个透,“我是善良的。”的幻想世界逐渐被击破,如同萨曼莎一般。
对她来说,最初的行为只不过是朋友之间的'”玩笑”但渐渐地,校园里的每个人都开始把朱丽叶看成”怪物”迫使她从一个聪明,善良,自信的女孩,最终成为一个长发驼背的怪物。从那时起,如果萨曼莎向朱丽叶伸出援手,就好像他是个外星人,是个装模作样的人。为了证明他是个正常人,他只能对朱丽叶说些刺耳的话,主观地认为如果他不和怪物一起走,他就不是”不坏的人”我甚至都没有想到,那些似乎是无意的行为就是暴力。事实上,是施虐者的沉默。
学校中的每个人竟和萨曼莎的所想就是所说我们所做都如出一辙,于是,学校教育终于发展成了个弱者和善者的地狱;于是,当朱丽叶已经再也无力进行反抗甚至上千个恶魔时,自杀问题成了她惟一的出路。这是被施暴的自我实现拯救。
最后,是朱丽叶的死唤醒自私报警肇事者,在深渊中呼喊“无关,与我!”事实上,最终由学校暴力的深渊,在本崩溃丢失被吞噬。在这本书中,萨曼莎已被赋予了使命,拯救朱丽叶,和挽救他们的任务,节省朱丽叶冲到路的最后一天,在车祸中丧生,但是,在这最后的车祸,“她我感到温暖“。
“又不完全属于一个坏蛋的人吗?”是否可以沉默行为就能离尘世而独立?就能实现不受污浊的沾染?答案是否定的,沉默同样是施暴者的所作所为。我想起了“当两方之间并非都是平等时,选择网络中立等同于时对弱小国家一方的暴行。”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5
没有结局的结尾,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感受,但是,也因此,让我思考了整本书的意义,它不是一篇小说,也不是一部电影,它承载着的是青春的友情、爱情、快乐与悲伤、幸福与背叛、成长与人生。
我喜欢看美国青春校园题材的电影,像是《贱女孩》之类的,总是觉得那样的青春才是真实的,才是一个女孩在最美的花季雨季应该做的事。我想每个人,在十七八岁的时候,都想做些疯狂的事吧,都想成为所有人的焦点、所做的事想惹人注意、喜欢被人吹捧、自己的'朋友是自己一个人得,不喜欢被人孤立,不喜欢朋友欺骗自己,不喜欢背叛与寂寞···
跟随萨姆一次次的醒来,她所做的或者说想做的,都不是我能预料的,可以说,作者带着我一步步的跟着萨姆的觉悟去经历每天同样会发生的事情。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曾经想过:也许,这是萨姆的一次梦,梦中出现了她在同样的七天做过的事,等她真正醒来了,才会发现这只是一个梦,新的一天才真正开始;又或者,萨姆在第一次就已经死亡了,这些只不过是她最后的想象,死前的想象···可是最后,最后一次苏醒,萨姆明白了,这是她的最后一天,她要把这当成最后一天度过。
我知道,这只是一本书,书中的每一件小事,在每天都会发生,但是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一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我们从中读到的,只能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其说这本书,是拯救千万个青少年的心,不如说,这是一本拯救青春的钥匙。
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度过,你会发现,你不知道的事情有很多,你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你所要拥抱的人有很多,你所要亲吻的人有很多,你所要爱的人有很多。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6
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拿起桌上的水喝了一口,仿佛自己也随着主角经历了许许多多。
书名叫《忽然七日》,讲述了一个坏女孩——我认为是的——与她飚车的`好友在周五的午夜除了车祸后,又一遍一遍地重复过这一天——没有明天。她从刚开始的放纵,到珍惜自己的家人,到学会欣赏世界,到学会为他人着想,最后救赎了自己。
全书无泪点,却给了我比这更大的震撼。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是否真的好好欣赏了这个世界?我又没有用心去好好珍惜身边的人?我又有没有在不经意间发脾气伤害了某人?
我想,并不是人人在死后都有七天的时间来反思,来改变,甚至也许我们连后悔的时间也不会有。
尽管意外的几率很小,但没有人可以万分肯定自己绝不会出意外,毕竟人的生命是那么的脆弱。所以,尽可能地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每个人。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7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沉不下心思,有点烦躁,感觉书有点杂乱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可能是不习惯外国人的用词用语习惯。从萨姆开始重复过“丘比特日”的时候,我开始有点兴致了,我开始想 :某个瞬间不同的选择或者说不同的感受,或许真会产生不同的蝴蝶效应,这样每天都是不同的,多有意思啊!要是一直在不断重复今天呢?每天都在千篇一律地活着,我还会觉得新鲜刺激,有意思吗?后来读到第三第四次“丘比特日”的时候, 我又忍不住想 我这样浑浑噩噩得过着每一天,是因为我知道还有明天,总把希望留给未来,却不知道明天和未来会不会来!我并没有过好当下,“今天”依然没有改变,我是没有明天和未来的'人,因为我每天都在这样重复做着这样糟糕的自己。
如果明天我知道自己会死,我会怎样渡过今天呢?如果我现在开始重复过十二月十四日,我会不会想要让自己每天都变得更好?还是会每天都做不同选择体验不同的生活? 当然也可能和主角一样开始觉得累,即使不同又能怎样? 每天依旧在重新开始,只是颓废麻木的过着,反正“今天”还会重复。甚至我会变成精神病患者,我会开始质疑现在的自己是活在虚拟现实中还是的确真实地活在这世上?渐渐地,我变得无欲无求或者随心所欲,这样虚幻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证明什么呢?
慢慢剧情开始进入尾声,我的思绪开始随着萨姆的情绪波动而波动,忍不住想得更多更深。或许它们不完全是对的,但此时对我来说是心底最真实的东西。我想生命的意义 ,不在于长度,因为我们是在向死而生,总归都要死去的。我们成为不同的人,是因为我们时刻做着不一样的选择,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 。那让我们的生命有意义或者说有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或许是一路上的各种选择与经历,可能是某一处风景,可能是触动你的一句话,可能是改变你的人或者事, 可能是简单有爱的画面......
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倒带,更没有重来,请你活在当下。我们想要幸福,想让自己活得没有遗憾,想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从此刻开始学会珍惜感恩,或许世界很美好, 我们只是没有发现,也没心思感悟。即使我们简单平庸,但试着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做得更好,那我们会变成让自己满意的“我”,活在我们喜欢的世界里。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8
小说讲述了一群高中女生的故事,她们漂亮、拉风、张扬,受到众多男生追捧,主人公就是这群女生中的一员。她们是学校里的明星,在丘比特日总能收到大把的玫瑰花,她们在大冬天里只穿小吊带加机车皮外套,虽然冷得要死但还是努力保持光鲜。当然,她们也受到了许多人的羡慕、妒忌、恨。就在丘比特日的夜里,这群女生参加了一个热闹的派对,在派对上,有一个被她们平时称为“神经脖的女生当着大家的面责骂了她们。之后这群姑娘们在回家途中出了车祸,主人公在这场车祸里丧生。神奇的是,当她睁开眼睛,丘比特日又重新开始了,于是她死去、重生,又死去、再重生。她身边的朋友都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只有她一个人在不断体验死后重生的奇妙感觉。同时,她也想让自己的死变得更有意义一些。
第一日,她遭遇了可能是最糟糕的问题,时间的倒退。
第二日,她尝试去幻想:或者问题根本就没发生,所以她逃避。
第三日,她尝试去改变问题,阻止已经发生的过去,做所有无力的挣扎。
第四日,她承认了现实,但是无力无助,一片迷茫,所以干脆自暴自弃,放弃一切,沦陷深渊。
第五日,她开始感恩思考,到底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可改变的已经可以坦然接受,并重新开始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自己需要的生活,继续自己的旅程。
第六日,她开始发现自己的旅程中,并非只有自己,还有爱我们以及我们所爱的人那些最纯粹最本质最原始最简单的感情,那些最初的梦想,突然都会回归到自己的心中。她开始坦然看待人性的弱,人性的强,开始学会控制自己。
第七日,她发现爱,争取爱,得到爱,分享爱。既然发生的不可改变,至少自己可以去做我能做的一切,不让自己后悔更多。
很难想像萨曼莎身处这样一个时间怪圈中的绝望,知道自己会死却无能为力,于是开始转换视角,如何让这一天过得更有价值。生命往复,循环不息,而且,后一个总是比前一个更新,更深刻。我一直记得书中的这样一个场景:第五日,萨曼莎跨过房门的界限主动拥抱母亲,在一座小山顶上与小妹妹伊奇分享记忆中的那片土地,太阳透过薄雾射出金光,所有的树叶似乎挂上一圈光晕,不时有小鸟突然飞起,大片大片绿茸茸的苔藓出现在脚下。记忆中的小溪——一条冻住的暗色河流,冰上有很多裂纹——一步就能跨过去,远处的小山柔和地起伏。她找到了曾经见过的最大的岩石,它微微上翘,而且伸出来开一点,好似一艘大腹便便的轮船的船身。想起自己躺在那块石头上,望着粉色和紫色交织而成,好像狂欢节的太妃糖一样的天空,好几百只野天鹅飞过,排成完美的人字形。一片羽毛从空中飘下,直接落在她的.手边。她将自己藏在石后的那根羽毛和项链送给伊奇,感受到伊奇的惊讶和喜悦,她感到很幸福。
他们说,当你死的时候,你的一生都会在眼前闪现。死亡的时刻充满了声音、温暖和光明,那么多的光线注入身体,吸走灵魂,就像歌唱的感觉,宛若微笑,萨曼莎最后是带着满足离开的,亦不畏惧死亡。她找到了真爱,那个她曾经不屑一顾的前男友,使她愿意将这样的一日不停的循环下去,一遍又一遍,直到时间停止,宇宙终结;她救了朱丽叶,那个她从前感到万分厌恶唾弃的女孩,让她意识到时间并不重要,某些特定的时刻会永远继续,倒带播放,直至永恒。
它们就是一切,它们无处不在。它们就是意义。
《忽然七日》深深吸引着我的不仅仅是译者的文字,更是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也许你经得起等待,也许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个明天,或者有一千个明天,甚至三千个,一万个,有这么多的时间供我们驱遣,它们好像手中玩着的硬币,有那么多可供浪费。但是,对于我们中的某些人来说,只有今天。而且事实是,我们永远不会真的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这类人。我们的生命不是缺少传奇,而是缺少踏实行走的步履,我们的生活平凡可贵,逝者如斯,而未尝往,它像幕布一样落下,也许,幕布后面还有更为壮美的风景。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9
15年读了这个小说,第一感受是,这故事真适合拍成电影。
等到今年终于有时间,好好琢磨琢磨这件事了,才发现人已经拍成电影了......
这真是一部忠于原著的电影。
读小说时的画面被一一还原在了银幕上。出身在纽约的女导演Ry Russo Young对这个故事一定也有自己真实的体验。从头到尾没有什么多余的镜头,有几个画面唯美得让我想到了暮光之城,换成我一定拍不了她这么美。
女主Zoey Deutch真的太赞了。如果这部电影有五分,四分都是她的。漂亮带着镇静,很符合小说中的气质。那几场黑化的戏感觉很惊艳,还有许多细节,很有演技。
电影一直提到西西弗斯,觉得不是很恰当,如果用周国平的《幸福的西绪弗斯》应该更符合电影的主题:“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他举起手,对我喊道:‘喂,你瞧,我逮到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西西弗斯是悲观的,但女主是“幸福的西西弗斯”,她明白这不可逆的.事实,努力的发现生活中的美,最终学会了如何去过一天。
说这是女版的《时空恋旅人》好像有些过,但要表达的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seize the day,我们平凡却可贵的人生,错了不会再重来。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拍成中国版是不是也挺有趣的?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10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了这个电影,因为是喜欢的题材就马上找了资源,老实说比想象中的稍稍逊色。作为一个打着悬疑招牌的片子气氛感略感欠缺却始终贯彻人文关怀,情节走向也不够令人眼前一亮,着实是正片不如预告带节奏,就像是买了个红豆派,吃着吃着却发现是菠萝的。但不得不说开放式结局很出彩,可以说是稳稳托住了主题,带起了校园欺凌,自我拯救等一系列更大的东西。结局足够再加一颗星。
老实说最近趋于此类边缘人群,人文关怀的片子很多,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的市场趋向;片子还是老套美剧中受欢迎的女孩团体和被漠视欺凌的奇怪女孩之间的冲突故事。随着女主一次次轮回在同一天里开始揭开事件的全貌。并开始一点点觉醒,拯救他人也拯救自我的故事。
虽然剧情老套但多少也能让人联想起现实中存在的欺凌现象,想到一点之前不受欢迎不甚愉快的事情,以及在社会背景里有时也会刻意迎合别人的自己。
女主不断尝试逃离轮回的过程像是黑天鹅的蜕变,有一开始的不解怀疑人生,也有过恐惧试图逃离,还有像刺猬一样去攻击去宣泄情绪。直到最终找到了真正的自己,那个小时候会帮所有的`马清理干净不让一匹受冷落的善良的自己,并开始思考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可以说找寻自己是个很困难的过程,在我们不断经历不断成长之后我们开始离最初的样子越来越远,那个自己也开始逐渐朦胧遥不可及。
结局处女主牺牲自己拯救了一个女孩的生命和她痛苦的心,也终于得以走出生命的死循环和有些走脱的自己。结局开放供人遐想。不过美中不足地是女主的改变从始至终是个人行动,包括对于不受欢迎女孩的拯救没有感染其他人也没有得到任何助力,略显无力,但也符合现实。
在试听语言方面,女主每天睡醒的时的镜头很像《夜行动物》,有很好地表现出不同阶段女主的情绪状况;在聚会里鼓点的音效,很有气氛有悬疑感;同样的情节里通过拍摄角度的变换和镜头的删减创造出不同的观看感受。
总体上看可圈可点,是部正能量的主题盖过全片其他因素的片子。
当然看完这个片子也不妨找个时间静下心,想想自己真正的想法是什么,要怎么样不后悔地过完二十四小时,如果只有这二十四小时。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11
自从第五世,萨姆的心变了,仿佛用心去看,世界上每样东西都是亮闪闪的。她意识到曾经做错了一些事——以前从不曾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她要证明自己是个好人——证明自己值得让生活继续。她终于明白,上帝给她重生的机会,是让她重新去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机会重拾人生的美好,去改变曾经做错的事情。改变从来都不晚。
爱情:
萨姆对男友罗布开始是喜欢的,却不是真的喜欢,像是因为罗布是全校女生的讨论对象。将死亡之日反复过了几次,萨姆认清了自己的心,她看到了一直默默爱着她的肯特。萨姆和肯特青梅竹马,小时候的萨姆真实而勇敢。她在肯特被欺负时帮助他回击了取笑他的男孩,那时,丑小鸭萨姆是肯特的英雄,肯特默默想,他一定也要做她的英雄。肯特的爱让人暖暖的,像阳光照在身上,暖在心上。
友情:
琳赛和朱丽叶是儿时最好的朋友。琳赛是学校最受欢迎的女生,坚强、完美,所以时刻不能放松,保持完美,让自己随时被人喜欢和追随。
小的时候,萨姆做着自己,在学校里,她却是被取笑的一方。当全校最受欢迎的女孩琳赛找到她,眼睛亮亮地对她说出“你要去看下吗"这句话时,她成了琳赛的朋友,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所以就算心里并不这么认为,也会跟随琳赛。萨姆扔掉了以前的豆袋椅,远离了肯特。在学校里,她成了受欢迎的人,可以做想做的事。
如何做才能受欢迎,这是个很难解释的事,只可意会。在某个时刻,你做了不一样的选择,就开始向不同的`方向滑去,或许会有人喜欢,或许会被人无端嘲笑。
朱丽叶是琳赛的儿时玩伴,她们是最好的朋友,可有一日醒来,在帐篷里醒来的琳赛尿床了,因她父母离异,好强的她竟然尿床了,可她是琳赛,这是不能被别人发现的,于是琳赛说是朱丽叶尿床!
朱丽叶一直保护着这个秘密。好朋友为朋友保密,最好的朋友帮朋友保密,而朱丽叶是琳赛最初的最要好的好朋友。命运开了个玩笑,当琳赛用手指着朱丽叶说是她尿床时,琳赛也两眼亮亮地对萨姆说“你要来看下吗”,于是朱丽叶成了被笑的那一个,而萨姆成了被欢迎的那个。她们就像是奥利奥的正反面。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总有一些人在笑,另一些人被人笑。“成长”的关键在于,学会一直站在笑的人那一边。
萨姆在死亡的第七日终于知道,她没有可能复活了,但她拼着自己救了朱丽叶。她依然是琳赛的好朋友,但她也不会再为了附和琳赛去伤害朱丽叶。
死亡:
某些特定的时刻会永远继续,时间并不重要。即使一切结束之后,它们也不会结束,即使你死了,而且进入坟墓,那些时刻也依然存在,倒带、播放,直至永恒。它们就是一切,它们无处不在。它们就是意义。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12
年少时候的张扬与轻狂。往往会成为生命中的错与伤。我们平凡却可贵的人生,错了不会重来。——劳伦·奥利弗
生日的时候,姐姐送给我美国作家劳伦·奥利弗的《忽然七日》,这是我第一次读外国的畅销小说。小说中讲述了一群高中女生的故事,她们非常漂亮,喜欢张扬,主人公萨曼莎·金斯顿也是这些拉风女生中的一个。但是在丘比特日的一个派对上却遭到一个神经质女生的谩骂,她们的车在回家的归途中遭遇车祸,于是萨曼莎死了。不过,第二天她又离奇复活,之后的七天,都是重复着丘比特日。她死去,复生;又死去,又复生。于是她开始顿悟:过的事,已经不能改变,但是她可以去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不让自己后悔更多。
像《忽然七日》中一样,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所左右不了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安意如说,人生长路,目的地虽然不由得们选择,至少在哪路口,该往哪走,我们还是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一切过去的事的确无可逆袭的打上了封印,在背景里,暗下去。生命中始终有逼近的东西不可跨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相信,在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是回忆。
萨曼莎在第四天复活的时候,终于认清了谁是真正爱自己的人,终于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席慕容说,一生至少应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曾经拥有,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我们放下尊严,放下个性,放下固执,唯独放不下的却只有友情。似乎习惯了等待,单纯的以为等待就会到来但却在等待中错过了,其实等待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不管未来有多遥远,也不管在什么时候相逢,我们永远是朋友。
郭敬明说,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但我们都已来到青春的门楣前,已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孩童,而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时光也无法留在原地,我们只能踏着时光的`旅程继续向前走。大仲马曾经说过,预见命运的人改变不了命运。就像萨曼莎无法改变丘比特日发生的那些过往一样。会过去的,就会过去的,我们的痛苦,我们的伤悲,我们的负罪,继续向前走。我们无法改变命运,但是我们也绝对不是命运的羔羊。生命如雨,看似美丽,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那和寂寞,并以幻想晴天度日。
张晓风说,天地也无非是风雨中的一座驿亭,人生也无非是种种羁心绊意的事和情,能题诗在壁总是好的。所以,我们能够可以快快乐乐的活着总是不错的。生命的脆弱,你根本不知道我们是否还有明天。有很多事情我们都没有做,有很多人我们还不懂得珍惜。但某些特定的时刻会永远继续。即使一切结束之后,它们也不会结束,即使你死了,而且进入坟墓,那些时刻也依然存在,倒带、播放,直至永恒。它们就是一切,它们无处不在。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13
看完的时候是深夜,蹑手蹑脚地走到洗手间洗漱。过道里的灯光很暗,拐角处荧光绿色的安全通道标识十分显眼。脑海里瞬间闪过电影最后的那片幽暗的树林,雾蒙蒙的,笼罩着两个等待被救赎的人。
就像是一个无限循环的生死游戏,缺点是你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结局在哪里。
设想,当你经历了一次可怕的生死浩劫,却在第二天醒来看到了同样的送给你的千纸鹤,听到了一样的对白,你甚至知道即将发生的事,并且在下一秒就得到了验证。
会紧张得不知所措吧。
你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可怕的梦魇。而接下去发生的所有都在轻声而坚定地告诉你:这不是梦。你依然不耐烦妹妹递来的手套,依然收到独特而漂亮的玫瑰,你依然喜欢讨厌着同样的人。你甚至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一切事情就该这样。可你最后发现自己依旧逃不过灾难般不断重复的这一天。
虽然故事的`主线是反校园霸凌,但除此之外还能看到更多值得注意的方面。主人公在不断地重复中经历了许多阶段,怀疑过,绝望过,最后又如找到方向一般重获新生。
嗯,在我看来,结局是一种救赎般的新生。
现实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很多。
和眼前最好的伙伴心照不宣的秘密,每个人都藏着一些不愿让对方知道的事。
所谓女孩子的友情,即使是整天在一起的小团体,相互之间也存在价值地位的差异。故事里的琳,因为性格原因几乎可以被视为四个人里最有话语权的一个。而女主萨姆因为和琳看似更加亲切的友情,让她从一个曾经的“书呆子”到现在有了自己要好的伙伴,并且还和很多女生倾慕的酷男孩谈起了恋爱。而当争吵发生,当她开始选择去正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一切仿佛才刚刚开始。
和原本最亲密的家人日渐筑起的围墙,对自认为多余的关心的厌烦,亲人之间的陌生和疏离。
就像曾经因为一次争吵而用指甲油在门口划下的线,你也再没想到她就真的不再靠近。也许真的是害怕你的厌烦吧。很多时候父母不能理解你的需要,无奈而只能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而这时你反而不能理解。
仔细想的话也许是很笨拙的爱了吧。
还有恋人。
那句话说,你喜欢的人可能不是你喜欢的人。年少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去喜欢一些光环,一些被覆盖,被涂抹了粉色气泡的臆想。也许是为了朋友的羡慕,也许只是因为害怕一个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便大人也依旧如此。可能要经历时间的冲刷,很久以后我们才会去注意到那些一直默默陪伴着等待着自己的人吧。
真实的生活一次就过,既然如此,就去更多地感受这个世界吧。
感谢那些能让自己感受到温暖的事物,就像醒来的每一个清晨,柔软得仿佛融进枕头了的梦。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14
据说人死前的一秒会想起自己的一生。
但女主萨曼莎却在死前的一秒,想到的却仅仅是遗忘多年的一个童年玩伴的笑脸以及她的“瘟神”—朱丽叶。
说是“瘟神”倒也不准确。毕竟于萨曼莎而言,朱丽叶既没有伤害过她,与她也没有过多的交集。反而是萨曼莎为了迎合自己的好友,为了能在高中“社会”中生存,便向校园暴力的深渊一步一步往下坠入。于是乎,死亡之际,她在深渊中看到了朱丽叶的倒影。
太宰治在《斜阳》中疑问道,“有不属于坏蛋的人吗?”
自省,深思,极恐。自己一直以来幼稚且无知的行径暴露无遗,似乎被《忽然七日》的作者看个透,“我是善良的。”的幻想逐渐被击破,如同萨曼莎一般。
于她,起初的种种行为不过是朋友间的“玩笑”,但渐渐的,校园中每一个皆视朱丽叶为“怪胎”,迫使朱丽叶逐渐从一个开朗善良自信的女孩最终如他们的愿,变为了长发遮脸,走路驼背的怪物。自此,萨曼莎若是向朱丽叶伸以援助之手,反倒像个异类且做作。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正常人,只能向朱丽叶恶语相加,并且主观地认为,不与怪物同行,自己才是“不属于坏蛋”,或者说,就根本没有思考过那些似乎是无意的行为是否属于暴力。事实上,这是施暴者的沉默。
学校中的`每个人竟和萨曼莎的所想所说所做都如出一辙,于是,学校终于成了个弱者和善者的地狱;于是,当朱丽叶再也无力反抗上千个恶魔时,自杀成了她惟一的出路。这是被施暴的自我拯救。
最终,是朱丽叶的死亡敲醒了自私的施暴者的警钟,在深渊中呐喊着“与我无关!”确终究被校园暴力的深渊吞噬,迷失在精神奔溃中。在书中,萨曼莎被赋予了拯救朱丽叶的使命,以及拯救自己的使命,在最后一日中救了冲向马路的朱丽叶而葬身在了车祸中,只是,在这最后一次的车祸中,“她感受到了温暖。”
“又不属于坏蛋的人吗?”是否沉默就能离尘世而独立?就能不受污浊的沾染?答案是否定的,沉默同样是施暴者的所作所为。我想起了“当两方并非平等时,选择中立等同于时对弱小一方的暴行。”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15
昨天夜里,无意间点开了这部电影,观影的第一感觉并不怎么好,虽然上演的也是青春岁月,但很不接地气。在国内应试体制里安然成长的我们,自然很难代入欧美那样的带有鲜明的叛逆倾向的高中生活,拥有十分开放的自由与丰富的课余活动。而青春剧,一般应有的主题便是成长,从叛逆走向成熟。这部影片可以说也阐发了这样一个关于成长的主题。然而,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深入,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影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角在参加友人派对之后,夜里归途中,意外发生车祸而命陨,而在这之后,却发现自己又重回车祸的那天早晨。于是,像正常人一样,她只以为那只是一场梦,不过,按部就班之后,发现一切都如“梦中”所发生的那样,最终,在卡车来临之际,她警告了司机,然而最终还是撞上了别的人,翻车身陨,结果又回到了那个早晨。她以为是她做错了事情,试图从蝴蝶效应的角度去解释,也跳出死亡的轮回,结果她做了改变,改变了当日的行程。夜里,她没有参加派对,而是和闺蜜一起待在房间里,熬过了那个时辰,但也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她们经常嘲笑的一个女孩自杀了。在不安中睡去,而醒来之后,依然是那个早晨。于是,女主角开始绝望,既然无论她做什么都无法改变,那么为何不选择放弃?于是,她选择了沉沦。在一日结束,当女主绝望的流下泪水之时,幸而,有人给了她温暖。沉沉睡去之后,又回到了那一日,这一次,她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尝试去将这一日过得有意义,她推掉了一切事情,去陪伴随着成长而渐渐疏远的家人,去亲吻那个一直默默陪伴在她身边的男孩,去试图拯救那个走在自杀之路上的少女。一次又一次,不断地从早晨开始,直到有一个早晨,她起床之后,真正明白了这一日应该如何去过。
这是成长,也不只是成长。从绝望到沉沦,从沉沦到救赎。这是一个反叛与回归的故事,然而也不止于此。
影片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一日轮回的暗示,二是女主在其中的变化的选择。永无止境的永远没有改变的一日,曾深深让女主绝望,而这样的遭遇也让她理解了那个一直被她们嘲笑的女孩,一日又一日,永远被嘲笑,永远没有改变,最终绝望而自杀。在女主走向沉沦的时候,和那个女孩换了鞋子,走她走过的自我放弃之路,幸而,在最终的绝望里,有个男孩救赎了她。在影片最后,女孩跑上公路想要撞上卡车自杀之际,她推开了那个女孩,拯救了她的生命,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赎。首先,显而易见的是,这一日轮回所昭示的是那个女孩永无改变的一日,告诫我们要注意自己习惯的言行,不要忽视这每一日一点一滴的伤害,更要重视发生在校园里,霸凌对理性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所造成的`心灵创伤。
然而,除此之外,这一日轮回,还有一层意思。在每一个人的童年,我们都会以新奇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每一日对我们都是崭新的。渐渐成长,步入青年,青春的血液在沸腾,思维的碰撞与世界观的革新,让我们停不下思索的脚步。然而,青春之后,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生命之火渐渐停滞。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在高中毕业之时,女主因车祸死亡而陷入了轮回的一日,这似乎也在暗示走向成熟之后,生活就是这般模样。大多数人都这样活在一日又一日的轮回里,重复着同一件事情,批判与嘲笑着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因为误以为未来还有很多时日而伤害与忽略身边真正要珍惜与爱护的人,而事实上,他们却不了解,他们的生命其实只剩下了这一日,永远轮回的一日。影片里女主无限轮回的那一日,何尝不是现实生活里这种现象的缩影,只不过更加夸张,也更加本质。它在昭示着我们周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虚度了自己的百年岁月,将百年的时光过成了一日。我不觉又想起乔布斯所说过的一句话:“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那么你所不期待的明天都将成为惊喜。”我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成为惊喜,至少如果这样做,我们的生命会纯粹很多。
其二,是女主在这个轮回的一日里变化的选择。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这是可以理解的,从不敢相信、心存侥幸的梦幻,到接受之后改变无果的绝望,从自我放弃的沉沦,到最终走向救赎。然而,我相信如果有人将自己代入到那个情景中去,恐怕更多人都会选择去做一些无法无天的事情,毕竟,每一日都会刷新,不需要自己承担什么责任。然而,女主却没有那样选择,在不需要承担后果的绝对自由里,她最终走向了善,走向了对自我与对他人的救赎。
正如一日轮回隐含了现实生活的影子一样,女主的境遇与在轮回里的自由,也在昭示着当代人最深层的生存背景。启蒙以来,随着理性地位的一步步抬升,人愈来愈失去了对道德与善的敬畏感。在功利主义的视角下,道德或许只是人类诞生之时一个偶然的约定。启蒙之时,理性的自由人走出了神的压迫,走出了蒙昧,赢得了人的尊严与平等。然而,也在那时,康德认识到理性本身,也是人本身的局限,为理性划下疆域,人无法接触到真实的世界,无法认识到物自身。同样,在理性的范围内,也无法证明:人有走向善的必然。随着理性进步与科学认知水平的提升,现代哲学家愈来愈认识到,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没有价值的,而只有人会为这个世界赋予意义与价值。而在理性与科学的认知里,宇宙与人类文明终究有覆灭之日。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似乎我们也越来越能证明所谓的“意识”也只是神经元运动的一部分,人死了之后并没有不朽的灵魂。在现代,人本生于尘埃,亦将归于尘土。
说起来很有诗意,但是其后果却并非如此。这意味着从最本质的层面来看,善与恶没有高下,而更可能只是人的约定。这也意味着,从最本质的层面看,只要可以过了心灵的那一关,为善与为恶只要没有社会的批判都不会得到任何报应,无论是善报还是恶果。而其实,从最本真的意义上讲,人的生命只是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一场相遇,人的一生在不断的去认识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也通过认识世界来认识自己。而生命,只是自己与这个世界,仅此而已。如果,我们站在这种超越的层次来看,超越社会的流俗的价值评定,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道德与善其实并不具有本质意义,而真正永恒的只有无尽的虚无,进而,我们会发现其实在最本质的意义上,我们是绝对自由的,不过,我们被自己生活的依赖的人间观念而束缚。而如果,当我们有超越这种束缚的可能时,试扪己心,问一问自己,我们是否还会选择走向道德?而为什么我们还会走向善?这也是女主在那时面临的问题。
从超越的角度上讲,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答案。康德面对理性对道德的无能为力,在伦理学里,假定了上帝存在,作为道德与善的最终归属。而伏尔泰说:“即使没有一个上帝,也要造一个上帝出来。”信仰宗教的人,道德属于神的律令。具有极高修养与深怀怜悯心的人,道德是他们存在的价值。寄托生命于历史文化的人,历史与文化要求他们走向道德。可对于生活于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道德,一部分来源于天性,一部分来源于对法律的畏惧,一部分来源于不得已。如果没有神,没有因果报应,对于大多数人,道德滑坡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必然。而现实里,我们也能常常看到:“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想来,也令人无可奈何。
那么,既然如此,当我们有了超越的可能,为什么我们还会走向道德?影片里,女主是一个普通人,她用自己的改变与触动给出了一份答案。不需要形而上的追思,也不需要死后有什么好的报答,出于一份天性的善良,也出于一种现实生活里为善带来的感动,带来的意义感与归属感,她最终走向了善。女主身上的行为,深深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选择为善,并不是来源于我们高贵的灵魂所追求的超越与永恒,而只是来自于我们可朽的肉体对世间的记忆与眷恋。历史选择了道德。由此,我们一生下来,便接触了追求善的价值。从此,善成为我们的一种天性。而更宝贵的是岁月里留下的记忆与让我们的生命之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从此,善褪去了她的至高与缥缈,而成为生活与生命里可以触摸到的点滴。正如理性告诉我们,人的一世只有百年,别无他物,而正是这些点滴让我们的短暂生命不会飘浮成一场幻梦,沉沦在无尽虚无的深渊里。
人活着,或许需要一种超越的玄思与追求,可以帮助我们不被滚滚红尘迷失双眼,而同时也需要一份扎根泥土的卑微可朽,让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又从何而来?在人的生命里,灵魂是轻盈的,超越的,若没有肉身坠着,或许早就飞走了,不属于人间。唯当肉身与灵魂融为一体,互相牵绊着,在红尘里蹒跚前行的时候,才有了卑微又崇高的人,才有了绝望而又充满希望的人间。
从自由走向善,在一日轮回的虚无与自由里,女主的选择是卑微可朽的,也是崇高至善的。这似乎也在昭示禅宗里追求的一种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可朽的一瞬里,照见永恒。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篇16
国外的年轻人都在读什么?千万不要以为人人手里捧着的都是暮光之城人与吸血鬼相恋的童话只会吸引初中小孩子,谁都知道,那些玩意儿太飘渺,太无稽。读小说,与其总是欣赏别人的故事,不如看那些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东西来得亲切。《忽然七日》便是一本实实在在贴近美国年轻人真实生活的书,也实实在在让每一个经过那个年龄段的我们感同身受,即使,我们并没有主人公萨曼莎那种具体而微的放肆和张扬,但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有青春年少时的缭乱和率性,无论你是否承认。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甚至忽略了萨曼莎经历的轮回和重生。每个人的少年时代,身边都有一个或几个萨曼莎这样的女生:漂亮、拉风、骄傲,甚至有一点跋扈。因为漂亮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宠爱,因为宠爱所以愈发以为自己比别人重要,比别人影响大,因而张狂无忌。反正,在这个世界上,漂亮的人犯错,总容易被轻易地原谅,这实在是一件让人不平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
是啊,我们过往的少年时代,那些漂亮而放肆的女生们,让人遥望却不可亲近的女生们,最后去哪里了呢?好多年过去了,我们保持联系的,总是一些外表不那么出众,却努力又平实的朋友或同学,而那些靓丽宝贝,那些花儿(如果你也是女生,说,当初你有没有妒忌过她们,有没有?!),她们在哪里啊?她们还盛开着吗?
那些漂亮而脆弱的女生们,就这样退出了大家的生活,依稀变成了记忆中的传说。如果萨曼莎没有遇到车祸,她也会同许很多多个最终会淡出人们视野的漂亮宝贝一样,长大、老去,红颜不再、情意不再,过着庸碌的一生。
老实说,即使萨曼莎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任性、不讲道理、恣意、自私的女孩子,但她并没有诚心想那么做。她看世界的眼光甚至是童真的,她以为,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好的、善良的(即使有些人看上去蠢蠢的)、友爱的。她以为日子就像蜜糖般甜蜜(会不会也有一点无趣?)。她的生活内容,无非就是跟其他漂亮宝贝们一起疯狂地玩闹,她并不知道她曾经做错过多少事、伤害过多少人。她并不知道当她在开心,在生气,在埋怨的时候,有人在伤心,在愤恨,在张惶不安,在伪装。
她并不知道,身边最亲爱的友人,其实比她自己还脆弱。她并不知道这样一种游戏青春的生活状态,其实未必也是她们想要的。她其实自己也觉得烦,觉得可以下一个日出开始时,就能有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但她没敢多往下想。没敢主动做点什么。直到死亡的来临。
在重生的过程中,萨曼莎终于知晓了曾经的自己是多么无知,给周围的他人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她竭力要挽回这一切,挽回那些因她而变成的尴尬和难堪,挽回那些逝去的友情和信任,甚至在挽回的过程中,她还发现了自己年轻美好的爱是她此前一直忽略了的。她以为只要她做对了,事情就能变好,甚至她就可以不必死,可以平安快乐地长成大人。可是每一次,她都没能成功,事态的演变跟她的心意总是背道而驰,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言行造成的痛苦演绎,一次,一次,又一次。
什么也改变不了,包括她的死亡。那是何等的一种绝望明明知道自己会死,却手足无措。无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总是无法避免被人恨、被人耍弄、被人诅咒,在死的时候,被人思念。萨曼莎一天天地更加痛苦,也一天天更加明朗。她不再认为这种重生是一种折磨,反而欣然接受了起来。
究竟要如何做,才能有一个真正的结果?
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临,萨曼莎倾尽全力,终于做成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不,在这件事之前,那最后的一天,发生了很多件有意义的事。她甚至终于有了生命中第一次悸动,第一次的脸红心跳,以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轻盈却真切的吻。反正结局总是注定的,离最后时刻越来越近,她却能越来越充实和勇敢,她已经不怕了!上帝,是你在提醒我吗?是你在开玩笑或者说折磨我吗?来好了!我已经明白我要做什么了!
小说结尾处的萨曼莎,是带着无比的欢乐和欣慰离开的。读故事的我们,也从一开始嫌弃她、讨厌她,到开始喜欢她、欣赏她、怀念她。萨曼莎的经历让我们自然而然地重新审视人生中的无数个平凡却重要的时刻,想起我们希望记住的事和希望人们借以记住我们自己的事。某些特定的时刻会永远继续。即使一切结束之后,它们也不会结束,即使你死了,而且进入坟墓,那些时刻也依然存在,倒带、播放、直至永恒。它们就是一切,它们无处不在。它们就是意义。
这部小说不像吸血鬼、狼人和人之间的苦恋那么的纠结,它是现实的,说的就是年轻人之间的那点事儿,微小平凡,却是真切而感人的。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七月七日情人节随笔11-21
七月七日情人节祝福语(精选185句)08-0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04-1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7篇05-1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改写作文02-05
经典读书笔记11-08
《职业》读书笔记07-10
狼道读书笔记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