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1
公共管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它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国家和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的管理活动;它是一门经过科际整合而形成的交叉性学科,是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宗旨的应用性学科。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
一、学到了前沿的管理学知识和理论,提高了对公共管理的认识水平。
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计划”这个词。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由此可见,计划几乎无处不在。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计划是任何一个组织成功的核心,它存在于组织各个层次的管理活动中。一个组织适应未来技术或竞争方面变化能力的大小与它的计划息息相关。
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然而许多管理者总是强调日常的经营活动而忽略做计划,这是造成他们日后到处“救火”的主要原因。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做了计划也只是在做无用工而已,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做计划。其实不然,我认为计划是为了有备无患。做了总比没做好。计划包括确定使命和目标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行动;这需要指定决策,即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行动步骤。作为计划的一种——战略则是意指确定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并制定行动方案,配置相应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制定的目标应有其明确的衡量标准,不能含糊不清。
二、增强了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意思是: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通过对国学知识、人治与法治等知识的学习,聆听了大师们的教诲。特别是有的倡导道家,认为道家思想是当代领导必修之学问,有的又否定它,而独尊儒学。在儒家与道家、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人治与法治上,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的选择和正确的吗?如何把握一个事物好的方面和不利的影响,从而做出选择。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到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认识到在一些问题是和非的判断上并不一定有明确的标准,为自己全面的理解公共政策,正确把握问题实质,更好的做好工作,稳妥处理各种问题提供了借鉴。
三、增强了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
老师讲到:中国农业为了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从而造成了粮食种植面积的`萎缩,为了粮食安全,又再一次调整了种植结构。她说:“调整种植结构有助于农业应对WTO挑战,但关键要把握好一个度。”度的解释就是合适、适度。在发展中,如何理解适度?在学习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科技革命》、《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和《管理经济学》等课程后,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必须是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避免急功近利。
四、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了冷静的认识。
在学习中,通过专家、学者对国情的分析和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层面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机遇与挑战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五、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
通过学习使自己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政府管理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源地之一。现代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始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公共事业的内容迅速增加,“公共”领域不断扩展,旧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对公共管理的要求。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需要从更多方面融入全世界的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关系中,这对中国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提出许多未曾遇到的重大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未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否顺利健康向前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能力。因此,研究和学习公共管理学对于认识和提高我国的公共管理水平和增强体制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学习使自己还认识到: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做好工作的基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刻理解了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语》讲:仁、义、礼、智、信,给我们讲出了做人的标准。但有时为什么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出现错误和不应有的失误,通过对国学等知识的学习,找到了答案。归根结底,就是缺乏境界和定力。《道德经》讲:致虚极,守静督。就是说达到无限的境界,要切实保守定力。要作到有定力,就要树立良好的心态,抵住诱惑,经受考验,宠辱不惊。有了定力,才会有境界和智慧,做事情,干工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才能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如果把定和境界看作是内在的,那么智慧就是外在的表现,同为一体,互相依存,如同心口,内外一致。这也是加强个人修养的根本。
六、掌握了有效处理问题的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掌握了诸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对危机管理的学习,对自己分管的宣传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基层宣传工作中,最难处理的就是负面新闻造成的影响。它影响面大,破坏力强,持续时间长,往往一篇负面新闻造成的影响会超过所有的正面报道,一旦影响形成,各种媒体会潮水般跟进,直到象最牛钉子户一样演变成一场公共危机。
总之,通过学习公共管理学,使我不仅获得了许多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前沿信息,更学到了教授们认真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精神和思维方法,极大的激活了自己的思维,开阔了胸襟和眼光,提高了履行公共职责、从事公共服务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树立了新的管理理念,认识了公共管理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做到了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上既知其然又知所以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很多管理方面的不足,我会再接再厉,争取为进一步深造和以后的工作积累更全面的知识。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2
在选择了安徽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时对该专业并不了解,在来到大学前,只是应对高考,对于大学的认识十分浅;学习的基本情况;通过几节课程,老师就让我明白自己选择的是一个什么;老师在讲述管理学时重点讲述了现代管理学,现代管理;这让我认识到了管理学虽然年轻,但这是一个很有发展;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
一、学习的基本情况。
通过几节课程,老师就让我明白自己选择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专业。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可以说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老师在讲述管理学时重点讲述了现代管理学,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勒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及形式。
这让我认识到了管理学虽然年轻,但这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科学。老师在播放幻灯片时给我们看的几句名言,泰勒的“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去做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德鲁克“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西蒙的“管理就是决策。”这些管理学创始人的话让我对管理学认识更加深入。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几位老师在讲述大学生学习方面一致强调,尽管是大学生,我们依然是学生,学生要以学业为主,但他们均建议我们要多读书,并且在大学期间多多参与社会实践。王荣科老师主要讲述了我们大学学习方面,专业课的学习、基础课的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多多读书。段华恰老师重点讲述了社会实践的参与,面对工作就业,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与能力。
二、主要收获。
我认为公共管理学专业入门这门课程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各个专业的就业动向,让我可以科学、准确的分析自己在未来对于专业的选择、是否考研、就业方向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公共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科学四大分支之一,是未来世界和当代中国最有发展潜力和广阔前途的学科,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管理的作用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中国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大生长点。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从这些方面来看,该专业还是很有前途的,老师也讲绝大多数学生的,我也是比较偏向于此,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去政府机关,在县级以上政府的民政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就业;从事乡镇民政办公室管理工作;从事城镇街道民政所管理工作;从事婚姻管理、收养登记管理、行政区划管理工作;从事地名管理、社团管理工作;从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协理员,办公室主任、行政主管、协调层或决策层高级助理,中外大中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适宜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3
何谓“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就是指在公共生活中,涉及公共事务的治理与公共利益的分配,公共管理者与公民在公共行政领域内所形成的信念、价值、和习惯。公共行政是公共精神的表达方式。公共行政需要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撑,这就是公共精神,这是一种“对于公共服务的召唤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的、持久的承诺”。
在西方社会,公共精神萌发于古典时期的希腊。希腊城邦里生活的公民们近乎直接民主式的治理公共事务,以及他们对于公共生活当中公平、正义、理性、节制等公共精神的追求,对于生活在现在社会当中的人来说,似乎是永远也无法企及的。我们现在对于一些产生于近代的问题的讨论其实在我们重温古希腊圣贤们那富有洞见性的思想之时,总不免会产生这样的怀疑: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在被提出之前,早已被他们处理过了,并且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经超越问题本身,永远的留在了人类政治思想进化的基因当中。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功利主义哲学取代了古典希腊人的公共观,开始支配着公共行政的思想和实践。古希腊人对于公共精神的理解强调公平、公正与节制,强调个人的价值需要在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当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而近代启蒙以来,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高度发达,众多经济理论被引入到政治生活中来。公共选择理论在经济领域诞生后,便被迅速引入政治领域,特别是被更多的用来解释人们集体的政治行为。公共选择理论把功利主义的逻辑和市场规则引入公共行政。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的、理性的成本收益计算成为了解释公共精神与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古典公共精神的内涵受到了挑战。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毕竟在本质上不同于古典希腊时期的城邦国家,使古典公共精神得以生根发芽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现代性和随之而来的病症已经深入到公民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浮躁麻木的社会心态让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精神无处得以体现,人们不禁要反思:公共精神在现代社会已经丧失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一种建立在宪法的基础之上,以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分权制约为原则,以获取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共行政模式建立起来了。宪政民主制度是现代公共行政的目标之一。培养品德崇高的有公民精神的现代公民是政府的责任,得到强化了的公民精神同时又会促使政府公共行政的完备。宪政民主和公民精神成为了支撑现代公共精神的两个维度。
一、古希腊政治思想当中的公共精神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在其著作中一开始便从词源学意义上探究了“公共”一词的古典含义。“公共”一词的两个来源均源于古希腊语,都表示“一个人从只关心自我或自我利益的发展到超越自我,能够理解他人的利益。意味着一个人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他能够理解其行为对他人所产生的结果。”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希腊人把政治共同体即城邦视为公共,而“政治共同体的目的在于设立通行的标准和惯例,并且支持、宣传和实施这些标准,使之有利于公民的最大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古希腊思想家看来,所谓的公共精神便是城邦精神。究竟什么是城邦精神呢?在柏拉图那里,城邦精神便是正义、公平、友爱、协作。柏拉图认为,“人之所以要建立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
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便邀集许多人聚集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做城邦。”我们可以看到,城邦的形成在柏拉图那里基于两个事实。第一,没有人是自我完备的,每个人都欠缺许多为生存所必需的东西。第二、每个人的众多需要有赖于他人的工作,于是,人们聚群而居,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在这里柏拉图既然陈述了城邦是由于人们的生存自身的需要而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出于自然之本性地追求公平合作、友爱互助就应该是城邦政治中柏拉图所理解的公共精神的本意。
二、政治学的转向:对古典公共精神的挑战
人类在经历了古典文明的衰落之后,又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的中世纪,文明的脚步终于来到了近代,人类从此迎来了近代启蒙思想的曙光,政治学也开始了巨大的转向。
按照古典政治学的理解,政治学是一门探究何为正义、追求至善的学问,可以被称为“学”而非“术”,政治学与哲学、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有关政治领域中的正义和统治的合法性问题,关于统治和权力运用、权力分配的根本原则等问题是古典政治学最为热衷探讨的问题。然而,自近代启蒙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以降,政治学开始由“学”转为“术”:政治只是表现为一种权力的操作方法和利益的分配形式,政治过多的被理解为为了权力和利益的斗争,而不是对正义的坚持和发扬,权力和利益成了政治的最高原则。政治的.根本目的是现实的功利考虑,而不是超越功利之上的任何其他原则,比如古希腊哲学家眼中的追求至善和正义。
近代政治哲学的这种巨大转向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公共行政学。正如弗雷德里克森所说,当功利主义哲学取代了希腊人的公共观并支配了政治的思想和实践之后,“对个人的欢乐或所得、个人效用或成本收益的斤斤计较,取代了为了更大的善而治理的集体努力。政治的目的被降低为为私人谋取利益。”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靠不断增强人的物质欲望和追求最大利益来驱动。政治学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政治学的古典主义色彩迅速褪去,以至到后来政治问题变为了纯粹的经济政策问题。经济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经济利益也是人们参与公共活动的唯一动力。
在这种背景之下,公共行政学也开始着重强调“效率、经济、官僚体制与技术”。既然政治学已经从关心公共的美德转向了强调权力和秩序,同样的,公共行政、公共精神中“公共”的内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契约理论取代了柏拉图式的发展论解释,公共领域的形成不是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本性,“驱动人们结合在一起的动机,既不是和睦也不是政治的忠诚,而仅仅是对于人身与财产的焦虑而已。”“公共成为原子化的个体和集合。除了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之外,不存在任何公共利益之类的东西。”公共行政完全受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所支配。
但是,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公共精神不仅是对古典公共精神的挑战,而且公共选择理论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让古典主义的公共精神在其指导之下无法得以弘扬。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假设,政治生活中的人都是理性的人,所谓理性就是一切行为只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表面上看来,理性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应该积极的投身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上去,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漠不关心,对于公共利益的谋求也并不积极,特别是当
公共利益的受益面越大时,人们越不愿意参与公共事务,这样一来,所谓公共精神也无从谈起。
对于人们公共精神丧失的现象,奥尔森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他的分析同样建立在功利主义的逻辑基础之上,同样的从人是理性自利的人这一假设出发,得出的结论却恰恰不同:由于个人谋求公共利益的努力不会对公共利益的获得产生特别显著的影响,但不管他是否为争取公共利益出过力,他都能够坐享公共产品所带来的公共利益,所以,理性的人的理性选择应该是“搭便车”,而不是努力的去争取公共利益。共同利益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主观上并不存在着共同利益。就这样,社会生活当中的公共性与人们的公共精神在功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就有彻底丧失的可能。
三、公共精神的回归:宪政民主与公民精神
在何谓公共问题的众多看法当中,弗雷德里克森比较看好的是把公共视为顾客。他认为“所有公民在此时或彼时都是政府的顾客。而我们全都是国家税务总署的顾客。”我认为这种观点无疑是恰当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关系。公众掏钱纳税,购买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譬如安全和抗灾。政府与公民只有在这种关系背景之下,公共行政才能够发挥其作用。
然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是依靠各级代理人,也就是各级行政官僚来实现的,这样一来,由于行政官员们手中掌握着国民财富的调配权,他们也就拥有了越来越强的集体讨价还价的力量,进而组成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难免会在公共行政的过程中表达自身的利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靠牺牲公共利益来获取自身集团的利益。解决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时发生寻租行为的问题,只有依靠良好的法治秩序与宪政民主的制约。一般认为,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因为政府接受并服从于宪法,其合法性主要体现在其行为、意图和可接受性上。所谓法治不是指政府依照法律来治理社会,或治理好社会,而是指公众用法律治住了政府,约束住政府任意敛财和任意花钱的手,使政府一心只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成为少数人谋求私利的工具。所以,这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必须成为宪法秩序的保护者和保证人。
宪政民主的理想秩序还必须建立在“得到强化了的公民精神”的基础之上。品德崇高、具有公民精神的公民,是建设一个有良好公共秩序的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在我看来,所谓“公民精神”就是区别于专制主义时代“臣民”的“公民”在宪政民主条件下应该具备的信念、理想及品质,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具有参政议政的能力,监督批评政府的勇气等。公民精神超越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原则,人们关心公共事务不不仅仅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更多的是想为在自己利益得到保证的同时,为公众去争取更大更多的公共利益。公民精神的主体不仅仅是普通公众,还应包括各级公共管理人员即政府官员。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4
《公共行政学原理》是一本系统阐述公共行政学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的经典教材。书中不仅深入剖析了公共行政的历史演进、环境分析、组织结构、职能与过程,还探讨了公共行政中的伦理、决策、执行、监督与评估等多个重要议题,为理解现代公共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公共行政的核心在于其“公共性”,即服务于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正与秩序,这要求行政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官僚制理论: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强调专业化、层级化、规则化的组织结构,对于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需警惕其可能导致的僵化与官僚主义。
新公共管理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引入市场机制、顾客导向、结果导向等理念,推动公共部门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公共行政不仅仅是政府机构的内部运作,更是关乎社会整体福祉的重要领域。公共行政人员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同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改革传统行政模式的新思路,但也需谨慎平衡效率与公平、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5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本全面介绍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与调整过程的著作。该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揭示了公共政策背后的复杂逻辑,为理解公共政策过程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政策议程设置:政策议程的建立是政策过程的第一步,涉及问题的识别、界定和进入决策者视野的'过程。
利益集团与政策网络:不同利益集团在政策制定中的博弈,以及他们通过政策网络形成的复杂关系,对政策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政策执行与评估: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而政策评估则是对政策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本书让我意识到,公共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政策制定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政策执行和评估同样重要,它们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公众满意度的提升。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6
《公共服务管理》聚焦于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管理,探讨了公共服务的基本理念、供给模式、绩效评价及创新趋势等内容。该书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包括政府直接提供、公私合作(PPP模式)、社会组织参与等多种供给方式,以适应不同服务需求和社会环境。
绩效管理与公民参与:强调通过设定明确的服务标准、实施绩效评估以及鼓励公民参与,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响应速度。
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如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探讨了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体验。
本书让我对公共服务管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当前社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公共服务管理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加强绩效管理和公民参与,是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公共服务管理带来了无限可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7
《公共行政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组织结构、决策过程、政策执行与评估以及行政伦理等核心内容。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现代公共行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理解和改进公共管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公共行政的定义与特性: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具有公共性、政治性、法制性和服务性等基本特性。
行政组织理论:书中详细介绍了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强调权威等级、专业分工、规则明确等原则在提升行政效率中的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后现代组织理论对科层制的批判与反思。
决策过程:决策是公共行政的核心环节,包括问题识别、目标设定、方案设计、评估选择、执行与反馈等阶段。书中强调了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风险评估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政策执行与评估: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而政策评估则是对政策效果、效率、公平性等维度的综合评价。书中指出,有效的政策执行需要明确的执行计划、充足的资源保障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行政伦理:公共行政人员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包括公正、责任、诚信、尊重等,这些原则对于维护公共利益、提升政府公信力至关重要。
阅读《公共行政学原理》让我深刻认识到,公共行政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价值层面的选择。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问题。同时,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构建高效、透明、负责任的政府的关键所在。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8
《公共管理学概论》全面介绍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实践领域及发展趋势,是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全貌的入门读物。该书不仅涵盖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核心内容,还融入了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等前沿思想,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多元的视角。
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理解政府行为、分析公共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
新公共管理运动:介绍了新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核心理念(如顾客导向、结果导向、竞争机制等)及其对公共管理体系的影响。
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共同构建合作共治的网络体系。
公共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和危机,如何有效预防、应对和恢复,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课题。书中详细阐述了危机管理的流程、策略和技巧。
通过学习《公共管理学概论》,我深刻体会到公共管理学科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它不仅仅关注政府内部的管理活动,更将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领域,强调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与合作。同时,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治理理论的兴起,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9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本专注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的专著,通过系统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公共政策的全过程。该书不仅关注政策内容的合理性,还重视政策过程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
政策议程设置:探讨哪些社会问题能够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成为政策议题的过程。
政策规划:包括政策目标的确定、备选方案的提出、方案评估与选择等环节。
政策执行:将政策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涉及资源调配、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多个方面。
政策评估:对政策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以判断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为后续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书中通过多个国内外政策案例的分析,展示了不同政策情境下的决策逻辑、执行难题及评估挑战。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公共政策分析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政策制定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民众,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公共政策分析》为我提供了深入理解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的钥匙,也激发了我对公共管理领域更深层次探索的兴趣。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10
《公共行政学:一种比较的视角》从全球视野出发,深入剖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公共行政体系的异同,强调了文化、历史、经济等多元因素对公共行政实践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方法,作者不仅揭示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还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公共行政的多元定义:书中指出,公共行政是执行国家意志、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其定义因国家、历史阶段和理论流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比较视角的重要性:通过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公共行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政策制定和行政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新公共管理运动:书中详细阐述了新公共管理运动(NPM)的兴起背景、核心理念(如效率导向、顾客至上、分权化等)及其对全球公共行政的深远影响。
挑战与回应: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等挑战,公共行政需要不断创新,加强公民参与,提升政府透明度和服务质量。
阅读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公共行政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实践艺术。它要求我们在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公共行政体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比较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汲取他国经验,优化本土实践。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11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是公共政策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方法工具及其实践应用,旨在帮助学生和研究者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全过程。
政策议程设置:探讨了哪些社会问题能够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成为政策议题的过程。
政策制定模型:包括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混合扫描模型等,每种模型都有其独特的假设和适用范围。
政策执行与评估:分析了政策执行中的障碍与策略,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来判断政策效果。
利益相关者分析:强调了在政策过程中识别并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启示:
书中通过多个国内外案例,如环境保护政策、教育改革政策等,展示了政策分析的实际应用。这些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公共政策分析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还提升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认识到,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1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全面介绍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与激励、薪酬福利管理等各个环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相比私营部门,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更注重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招聘与选拔:强调了招聘计划的`制定、岗位分析、招聘渠道的选择以及面试评估的公正性。
培训与开发:指出了培训对于提升公务员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培训促进个人发展与组织目标的统一。
绩效考核与激励:介绍了多种绩效考核方法,并探讨了如何根据考核结果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在阅读过程中,我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认为,当前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招聘程序不够透明、培训资源分配不均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13
《公共行政学概论》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入门经典,系统地介绍了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帮助读者理解公共行政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公共行政的定义与范畴:书中首先明确了公共行政作为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的本质,并阐述了其区别于私人管理的关键特征,如公共性、非营利性、法制性等。
历史沿革:从早期官僚制到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变,书中详细梳理了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行政模式的冲击与重塑。
理论基础:介绍了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等经典理论,同时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治理理论等新兴视角对公共行政理论的丰富与拓展。
管理职能与工具:详细阐述了公共行政的决策、组织、人事、财务、监督等基本职能,并介绍了绩效管理、电子政务、公共参与等现代管理工具与方法。
面临的挑战与趋势:分析了全球化、信息化、公民社会兴起等背景下,公共行政面临的财政压力、信任危机、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等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如数字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公共行政不仅是政府内部的.管理活动,更是连接政府与公民、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的桥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前瞻视野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更加高效、透明、民主的方式履行其职责。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未来公共管理领域的从业者,持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民生需求将是我们的必修课。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14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部深入剖析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与终结全过程的学术著作。该书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丰富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模型,为理解公共政策过程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政策议程设置:探讨了哪些社会问题能够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成为政策议题,分析了触发机制、公众舆论、利益集团等因素在议程设置中的作用。
政策制定:详细介绍了政策制定的多种模型,如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团体决策模型等,并分析了不同模型下的决策过程与结果差异。
政策执行:分析了政策执行中的障碍与策略,如资源分配、组织结构、执行者能力、目标群体反应等因素对政策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执行机制克服这些障碍。
政策评估与终结:阐述了政策评估的标准、方法、意义,以及政策终结的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强调了政策周期中评估与反馈的重要性。
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至关重要;而在政策执行与评估阶段,则需要注重实效、灵活应变,不断根据反馈调整政策方向。此外,我也意识到,作为政策分析者,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强烈的责任感,为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15
《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一本专注于探讨非营利组织(NPO)运作机制、管理策略与社会影响的著作。该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解析了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独特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与特性:明确了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志愿性、自主性等核心特征,并区分了其与政府、企业等组织的界限。
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分析了非营利组织的常见组织结构形式(如理事会制、会员制等),以及适用于其特殊性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资源筹集与财务管理: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如何通过捐赠、政府资助、服务收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并有效进行财务管理,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管理与服务提供:介绍了非营利组织项目设计、实施、评估的全过程,以及如何通过高效的服务提供满足社会需求、提升组织影响力。
法规遵从与公信力建设:强调了非营利组织在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众信任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透明化管理、有效沟通等手段提升组织公信力。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非营利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积极作用。它们不仅是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更是推动社会创新、增进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也了解到非营利组织在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如资金短缺、管理不规范、公信力不足等。因此,加强内部管理、拓宽筹资渠道、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社会透明度将是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管理学》读书笔记09-13
大一管理学读书笔记(精选28篇)10-26
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环节工作计划12-16
公共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2-12
职场管理学的定律12-13
管理学经典案例分析07-26
护理管理学试题及答案12-01
管理学求职信02-14
《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12-13
公共艺术规划的途径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