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时间:2024-04-01 13:15:10 登绮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美育策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这些策略包括:将美育融入校园生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策略,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育。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无论是生命体自身表现的形状、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一致,还是在生物群体生存过程中体现的多种原则、规律,都蕴藏了丰富的美感。这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生物课堂应是美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让学生认识领悟生物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首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把所教的知识与美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去理解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复杂奥妙的生命现象、生命规律。生物教学中有丰富的美育内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世界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生物是自然界中最活跃、最生动的音符,是自然美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地上有茂盛的森林、广袤的草原、农田等,是那样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在海洋中有各种鱼类、海藻,绚丽多姿、美不胜收。春天,百花争艳,冬天,梅花傲放;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更是多彩多姿、奥妙无穷。生物界形成了自然界最有变化,最有生机的自然美。

  2、生物作用的生态美

  生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把CO2、H2O等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复杂的有机物,给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的有机养料。同时把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为各类动物提供可利用的能量。为人类社会也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光合作用中吸收CO2产生O2,使大气中O2和CO2的含量保持稳定,多种生物得以生存繁衍,自然界的重要化学变化――燃烧等氧化反应得以进行,人类得以生存发展。形形色色的微生物,是净化自然界的清道夫,他们不断将动植物的尸体、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回到自然界,促进了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3、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美

  生物体的构造总是与功能相协调、相一致,精巧的结构总是与高效的功能相吻合。如线粒体是细胞内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要依靠多种酶的催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在线粒体的构造中,内膜向内凹陷,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从而使附着于内膜上的酶增多,使有氧呼吸得以高效持续地进行,为细胞的多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核退化,可为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腾出空间。DNA的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的性质十分稳定,它的双链结构决定它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组成的肽链经过缠绕形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同一条肽链经过不同的折叠方式形成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行使不同的功能。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和谐美比比皆是,令人称奇。

  4、生物与环境的适应美

  生物是有生命的,其区别于非生命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适应性。适应是生物体通过原生质、神经系统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结果。沙漠中的各类仙人掌,它们的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的蒸腾,茎变得膨大以利于贮藏水分,这些特征都是为了适应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在广阔的草原上,一些猛兽为了猎捕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奔跑速度极快有利于捕到其它动物的特征。一些幼小的植食动物,为了躲避猛兽的猎捕也形成了疾奔或穴居的能力,为逃避或躲避敌害。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是绿色的,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是灰黄色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的,我们有时看到某种动物或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如此惊人,无不为生物体的适应美而感叹。

  二、教师要通过自身形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感受美、传播美、维护美的引导者,首先应以自己的思想、行为、仪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以美的形象。笔者认为教师应注重的自身美,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仪表美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是社会崇尚的师表,应当具有端庄、大方的仪表和文雅、整洁的服饰。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过分追潮流、赶时髦。在穿着打扮上尽量符合教师职业的标准,以充分体现教师的气质和风度。

  2、语言美

  教学中,无论是讲述生物体的形态知识,还是讲解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和生物实验等,都必须用生物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内容必须是真实地反映生物体和生物界的客观规律,严格避免用生活的俗语或不确切的言语进行教学,更不能信口开河产生科学性的错误。语言要富于思考性,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讲授的线索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讲授的言语要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要善于譬喻、与体态语言结合,并配合必要的直观教具的演示,以加强语言刺激的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听课的注意力。此外,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长短相间的节奏等,也是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

  3、精神美

  教师要有献身生物教学事业的精神。由于生物教师肩负着传播生物知识,培养生物人才,迎接二十一世纪――生物学世纪的重任,所以应热爱自己的事业,牢固树立从事生物教学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感化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密切师生情感。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生物教师要敬业爱生,把自己的一片丹心无私地献给学生,使学生在感动与信赖中密切与老师的情感。

  4、艺术美

  艺术美首先表现在教师的板书、板画要规范、科学;板书提纲的内容不能太多,过多会影响重点的突出和教学的进行。教学中,一般采用边讲边写板书提纲,字迹尽可能端正。条理清楚的板书,优美的板画字体,确实给学生一种艺术的享受。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还应掌握并合理应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电脑、投影和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工具,在屏幕上展示图、文、声、象相结合的精彩内容,吸引力大,渲染性强,使枯燥的讲解转化为美的感受,开阔学生审美视野。

  总之,生物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教师应仔细挖掘生物科学中的美育素材,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认识领悟生物的美,激发学生的爱美情愫,进而懂得用生物的美去美化生活、美化世界。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一、注重日常美术课程的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有效性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充分认识与重视学科教学中德育功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以及形成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协调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之一,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是使美术教学的欣赏和观察、创作和训练两大活动阶段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纽带。学科德育渗透是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对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树立优良的教师形象,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要实现美育与德育的统一,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生动的语言、优秀的作品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爱艺术、爱生活。教师要实现课堂驾驭,应保持终身学习;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言行、思想去感染学生,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艺术素养、创新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语言”与“行动”的统一,用教师综合形象来说服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二)探究教材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切入点,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实现德育教育在教育互动中的有效实施。美术教育应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探究教材美育与德育切入点。应在传授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美的享受同时心灵得到升华。

  1、美术教学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对美的认识过程,人们审美发生着变化对美的追求从表象走向精神。如东汉时期《戈射收获画像砖》砖刻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描绘狩猎场面,直观呈现了长弓欲射的紧张情景。下半部分描绘是收割的场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人们劳动的场景,弘扬了劳动的传统美德。

  2、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平年代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再现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湘版《托物寄情》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新的理解,通过中国画花鸟画中植物、动物的人格化,寄托画家个人的精神情感,表现深层次的艺术家自我。

  从现代优秀美术作品中了解我们革命战争期间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反映出的积极生活态度、优良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梳理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李桦作品木刻《怒吼吧中国》作者用黑白版画表现形式,用表现主义张扬有力的线条表现在统治区受压迫人民挣脱枷锁的意志和怒吼,揭露和批评现实。通过作品鉴赏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抗战史实,在潜移默化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构建有利于德育渗透的教学情境。现行高中美术课基本开设《鉴赏》《绘画》《设计》三个模块,初中美术课本涵盖欣赏、造型、综合、设计这四个部分内容涵盖面广。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德育内容,学生通过鉴赏古今中外各类经典美术作品,不仅受到艺术作品的视觉享受,而且通过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等信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的、轻松的受到美育和德育的熏陶。初中的课程有动手实践部分,老师可从学生作业角度来设计课程,解决好教学难点,设计符合学生能力的作业。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美术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美术创作习惯及课后整理工具保持环境卫生的好习惯。例如,在国画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用纸试墨养成正确的作画习惯。实践课程中对工具、材料、方法的了解和感受,有助于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实际生活的体验。从而感受劳动创造的成果,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成果,珍惜艺术品的美德。

  实践课程中教师示范作用,以及课内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单独个别指导,形成师生之间合作的紧密关系,形成和谐教学氛围。同学之间分组协作内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塑造团体意识,有利于良好班风形成。

  二、开展全校性课外主题活动,探究美术学科德育渗透实践的开放性

  全校提出实现“全人”教育的育人目标,积极开展全校性课外主题活动,使“立德树人”的德育渗透真正落到实处,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全校性的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实现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切入点。要实现全校性的校园氛围,教师就要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探索开展全校性的美术学科活动、美术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特色校园文化。使全体学生受到“立德树人”的德育熏陶,净化灵魂,提升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寓教于乐,怡情冶性中感知美术教育“立德树人”的美好。

  (一)开展全校性的美术学科活动,形成校园艺术氛围

  在实践中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特色开发与设计,开展全校性“我的大庙山”校本课程及绘画活动,弘扬大庙山文化让广大师生深入认识大庙山校园。了解大庙山文化,增强爱学校、爱家乡、爱福建的情感。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课外延伸,使学生通过绘画活动去挖掘发现校园的美,使学生不仅实践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也收获爱校之情。学生更加爱护校园环境、设施,并且也给学校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学生活动的绘画作品还开展全校性的作品展览,展示了同学们的绘画实践成果。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校园布置展示,使活动功能得到升华,不仅美化校园环境而且增强了学校的校园艺术氛围。

  (二)切实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校性的美术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兴趣、需要和特长的个性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动漫社是我校传统优势社团,以早期美术班学生为主要成员发起建立,现已辐射到全校,形成校级动漫社。学生美术社团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一个重要载体,推动校园文化繁荣,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社团活动有效构建健康的校园氛围,陶冶道德情操、涵养艺术情趣、充实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形成全校参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美术与德育合理渗透。

  (三)开展美育渗透的德育课堂,探索美育与德育结合

  利用德育课堂开展主题性的美术活动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实现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宽松有趣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本校依托学校动漫特色校本教学的氛围在环保教育主题班会中分组完成创作“环保”主题漫画,并由其同学抢答漫画主题或理念。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强环保意识,还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形成团结的班级氛围。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德育课堂是我校研究的特色课题,有力推动学校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策略】相关文章:

教学策略: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12-14

小学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随笔07-02

盘点生物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的运用策略12-16

生物圈中的人复习策略反思12-15

论中学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12-14

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模板03-22

幼儿教学中手工活动教学策略探究论文12-12

幼儿教学中手工活动教学策略分析论文12-12

幼儿教学中手工活动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