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9 10:04:05 志彬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科学七年级下册》中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三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在教材中介绍了反射、反射弧、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等基础知识。文章内图文并茂的举了一个“望梅止渴”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人由语言刺激而产生复杂反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渗透了语文学科。在本节课中没有出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这一专有名词,而是以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来表述,这正是以课标为依据,体现了课标中的要求——是“概述了解”这一层次。

  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事例来引出相关知识的。而且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们容易理解。本节课以课标为依据减少了一些名词术语。例举了“望梅止渴”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的将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我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能够举例说出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3、简单说出反射弧的构成。

  (二)技能性目标:

  本节课推出了一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这更加丰富了课堂内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来理解知识,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此,确定能力目标如下:

  1、模仿教师的演示,学习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小组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有限,通过学习、做实验和参与探究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确定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识别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预设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参考书的要求,我将本课课时预定为2课时。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活动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紧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

  以小实验活动进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小实验:一名学生被蒙住眼睛,教师用一个牙签刺其手指,其他学生观察该学生做出的反应。只是该名学生感受到了,为了让其他学生也亲身经历、亲自去感受,我又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去完成一个小活动——打手板:甲学生去打乙学生的手掌,乙学生迅速躲避。每位学生进行十次,看看谁被打到的次数是最少的。

  学生做完小活动之后,给学生设立一个问题:这两个活动是在人体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又继续设疑: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展示出本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课。

  由亲身感受实验和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师说“面对课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该实验是医学上常用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情况的,这就是——膝跳反射”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实验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请一位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演示。由两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去进行该实验。实验后请学生分别来谈谈感受,并继续又举出排尿反射和课上的缩手反射,请学生们以前后两人为一个讨论小组进行分析:这几个活动都称之为“反射”,那么反射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自己来总结、归纳出反射的定义,最后由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反射的定义,这样使得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二)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到了一些知识,而不能将它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遗憾。通过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整理归纳的能力。

  运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一些人的活动,从而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反射的定义,那么谁还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说明为什么这些事例是属于反射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不但是学以致用,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质上的'区别,识别出哪些是简单的反射,哪些是复杂的反射,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对方才大家所举出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类生来就会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呢?哪些又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反射呢?”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又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学科整合、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学科整合的教育机制,使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前面所举出的例子都是人类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动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动呢?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教师设问“人和动物都具有反射活动,哪些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进而引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一知识点,对于该知识点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教师又用计算机展示出“画饼充饥”和“杯弓蛇影”成语典故的例子,让学生来进行翻译和分析。又加进了“听口令,做相xxx作”的小游戏。

  (四)以问题的形式,为下一课留下伏笔,设置铺垫。

  “方才我们在做听口令的游戏的时候,有的同学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学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确,有的做得有些失误,你们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教师“有的同学说到反应速度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大家在课下阅读104页的探究活动方案,复习一下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是什么?你能否将书中的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计划呢?如果有的同学认为你的小组还有其它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测定反应速度”的快慢,请你写出你的探究计划,在下一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后并去实施。”

  (五)表达交流,畅谈心得

  “在本节课中我们做了许多活动,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②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③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④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难点

  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教 师:制作电脑课件,设计游戏。

  学 生:复习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知识。课代表准备一个做相反动作的游戏活动,并配以音乐。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①人体神经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②神经系统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复习旧知识:

  ①神经系统各部分的组成。

  ②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创设复习情境。

  导言

  反射 参与活动

  ①打手。

  ②抓手指。 示范活动。

  讲述游戏规则。

  组织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活动是在你们的什么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

  1、概念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①一个同学到前面,让另一同学站好,双手背后。教师在第一个同学背后用牙签扎他的.手。

  ②拿出解剖针,示意第一个同学扎第二个同学的手。

  实验:膝跳反射

  小组讨论:反射的概念。

  进行交流。 引发学生思考: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精讲:基本方式是反射。强调刚才我们做的两个活动都是反射。

  带领学生继续活动:

  ①牙签扎手。

  ②拿出解剖针,示意学生到前面来重复上面的活动。

  指导学生做膝跳反射。

  引导学生通过这几个活动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小结反射的概念。

  2、种类

  简单的反射:生来就具有的。

  复杂的反射: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活动:做相反的动作。 举生活中反射的实例并分析。

  解释教师提出的问题。

  交流。

  小结。

  参与活动。 引导学生举例并分析。

  提出问题:以上所举实例中,哪些反射是生来就具有的?哪些反射是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小结。

  带领学生做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

  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制定探究计划。

  第二课时

  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①各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和作出假设。

  ②制定计划:

  将自己制定的计划在小组内交流,同组的同学讨论并完善计划。

  ③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

  ④汇报与交流。 实施探究计划

  各小组复习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小组内先交流自己制定的计划,然后通过讨论完善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计划,进行探究活动,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各小组间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小结。 组织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

  以某一小组的方案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完善计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

  巡回指导、帮助各小组实施计划。

  帮助各小组得出结论。

  组织小结并作出评价。

  反射弧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②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产生冲动,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 以“抓住尺子”为例,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分析“手拿烫馒头后,来不及思考就扔掉”的反射弧的组成。 引导学生以“抓住尺子”为例,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3

  知识目标:

  1、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

  2、掌握条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说明:知识目标3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明了:人类恃有的语言功能是使人类具有特殊条件反射(对言语。文字信号发生特有反应)能力的生理基础。为此需要在认识上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理解条件反射作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使动物和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更强能力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循认识的递进规律,要从反射调节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种不同性质反射的概念,然后强调对两类反射性质的理解,再来分析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吃梅、看梅、谈梅的投影片或者挂图。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幻灯片的形式)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是使无关刺激经过多次同非条件刺激结合之后,通过高级神经活动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怎样结合才能实现转化?认识这一问题,需要对无关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引发的非条件反射现象及其意义有所领悟之后,再分析二种刺激结合的具体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举例说明上述问题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别以及对教材或教师讲述的事例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情景想象,这就给总结规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要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二是要对刺激形式出现的时间规律加以强调,使学生对建立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有较明确的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教师介绍小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

  (1)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

  (2)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是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

  (3)先有铃声,再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复多次);

  (4)在实验(3)之后,只给予铃声,狗也分泌唾液(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成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

  教师按如上步骤介绍实验的同时,配合以图像资料,最好使图示活动起来,使铃声真的响起来。

  然后教师可提问题: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点: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

  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

  (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

  (2)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教师可以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体神经结构是不同的。特别是神级中枢,从脊髓到大脑,由低级到高级的中枢结构,在整体的神经调节管理功能上,应该是具有等级区别的,越是高级中枢参加的反射,越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我们人类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认识我们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认识我们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质问题?

  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成一项实验。”……

  “××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

  “××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被试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教师对被试:“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试同学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在刺激方式。反应规律、生活意义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做非条件反射。

  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

  然后总结出:

  (1)首先要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适时地结合;

  (2)在(1)的基础上实现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的转化;

  (3)条件刺激可作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时,单以条件刺激即可引出相应反射性反应。并且着重强调,建立条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动物适应环境能力的意义。所能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由此再进一步提出,我们人类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吃过杏?”……“我们请××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

  “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

  “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

  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

  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的三个思考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作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课时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板书〕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缩手反射

  膝跳反射

  非条件发射 哈欠反射

  反射的种类 惊弓之鸟

  条件发射 谈虎色变

  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

  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答〕略。

  〔板书〕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思考与讨论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及板书〕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探究与交流】:

  突触中传递的递质中有一种是兴奋性递质叫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在发挥作用后,很快被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研究发现有机磷杀虫剂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被破坏。结果动物会怎样呢?

  【课外实践】: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瑞典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早发现了在神经细胞之间某种信号的传导,即所谓的“慢突触传递”。这些发现对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信号传导中的紊乱如何引发神经或精神疾病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人们研制出了治疗帕金森综合症以及其他抗精神疾病的药物。请你收集相关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板书〕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

  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板书〕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思考与讨论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旁栏思考题〕

  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5

  一、教学设计思想

  《神经调节》一节是生物第四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反射弧完成反射的过程、神经细胞内部兴奋的传导及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等内容都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处理不好则枯燥无味,学生既没有兴趣,又不易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熟读教材内容后,感觉本节课最关键的问题是兴奋的本质,因为这是研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基础。但教材中只说明了兴奋是一种快速的电位变化,而对这种电位变化产生的机理却只字未提。事实上,根据经验,这一结论在完全不了解机理的情况下是很难记住的。而我认为这样一个内容恰恰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好机会。于是,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就成了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

  所以,我认真阅读了陈守良老师编写的《动物生理学》中关于神经的兴奋与传导一章,也许是陈守良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启发了我,我发现如果将这部分内容适当简化处理,抽离出主线,再配以形象的描述,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于是,大致的教学思路基本形成,而这个思路就是按照历对生物电现象的研究过程展开的。而且,板书的设计力求明确简练,将最重要的结论留给学生,以便于将来的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的分析,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补充神经生理的一些研究方法,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2.过程与方法

  体验设计实验的要点;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能利用已知信息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家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充满艰辛、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兴奋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前面学习了体液调节,但体液调节速度较慢,某些活动需要快速反应,如针扎指尖,必须要有一种快速准确的调节方式,这就是神经调节,即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调节,它可以使体内的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整体,并使我们对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从而适应环境。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并讨论。

  2.反射和反射弧

  教师活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动物生下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简单反射叫非条件反射;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是条件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请学生描述缩手反射的过程,引出兴奋一词。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描述缩手反射全过程。

  3.兴奋的本质

  教师活动: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兴奋怎样传到呢?介绍神经细胞的特点和神经纤维的概念。兴奋就是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好像电流沿着导线传导,因此人们怀疑这是一种电活动。介绍测量神经纤维电位变化的经典实验。证明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小组讨论实验。

  4.平静时电位差形成的离子基础

  教师活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是怎样产生的呢?与细胞内外带电离子的分布有关。展示表格,发现膜内外存在着巨大的离子浓度差。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内的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扩散到膜外,就会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讨论平静时电位差的形成机制。

  5.兴奋时的电位变化和离子基础

  教师活动:兴奋时细胞膜会发生一种快速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这种快速的电位变化就代表着发生了兴奋。离子基础是由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而导致钠离子大量进入细胞而造成的。恢复平静状态的电位变化主要是由于钾离子扩散出去实现的。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讨论兴奋时电位变化的机制。

  6.兴奋的传导

  教师活动:兴奋部位与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有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也发生了电位变化,说明兴奋传导至该处,而已兴奋部位又不断恢复原先的电位。兴奋就是通过形成局部电流的方式迅速向前传导的。

  学生活动:思考兴奋传导的机理,并绘图表示。

  7.总结

  兴奋的本质是一种电位变化,兴奋的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

  五、教学反思

  1.利用科学史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讲授科学史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其次要考虑教师对该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讲授技巧。科学史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堂,使课程拥有趣味性和观赏性,这种不断探索跟揭秘的过程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这比用其他手段获得学生的关注更容易。

  2.整节课是用一个个问题串起来的。我所教授的是普通班的学生,因此问题的设置很费心思,且需要尝试修正。合适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思考,不能过难,而且要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力争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明白最终的结论如何得出。这种教学方法很适合于本班的学生,因此这将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3.整堂课并没有开展全班大规模的活动或分组讨论,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进行的只是头脑中的探究。这种探究方式并不是最理想的,但可能是最符合现状的。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繁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只能尽自己的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的收获。

  4.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较好,能够将结论较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这得益于图片和动画,更关键的是理解了这个结论的得出过程。

  5.板书是这节课的缺憾,对知识的总结归纳不够细致,有些随意,还需改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综合性的学科,对本节课的设计就是想充分体现这一点。对实验的分析推理过程其实是在模拟学生将来从事科研的过程,物理学的应用也是让学生体验其他学科在生命科学研究上的作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每天学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在为将来打基础,让他们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获得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本身重要,而创造知识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我们应该尽可能帮助他们,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职责。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总结得出反射的概念;

  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能力目标】

  小组独立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得出反射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生物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膝跳反射实验的完成,学生能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难点】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什么是反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例导入。老师:同学们,大家先来回想一下,当我们的手指碰到一个铁钉时,你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同学:我会快速的缩手,然后手指会感到疼痛。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呢?大家再来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时,总是东倒西歪,身体总是和大脑闹别扭,最终大家又是怎么样学会的'呢?

  同学:练习了很多次。

  老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够坚持。大家来看下我们上面提出的这两个例子,启发大家得出无论是简单的活动还是复杂的活动都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提出问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二)新课讲授

  1、老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反射呢?组织学生完成膝跳反射实验。

  (1)分组实验,同桌两人为一组。老师讲述试验规则:两人轮换进行实验,其中一位同学作为受试者坐在凳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很自然的搭在这条腿上。另一位同学用手掌内测的边缘,迅速叩击一下受试同学上面那条腿膝盖下面的韧带,同时观察这条腿有什么反应。(如果同学不是很清楚的话,请班长配合老师完成实验,给同学们做示范)

  (2)接下来组织同学开始实验。在同学实验的过程中下台进行具体的指导,观察同学们基本完成实验后,请第二小组汇报观察的实验结果,别的小组进行补充。得出实验现象小腿会突然抬起,接着提出问题,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预设有的同学回答不受大脑的控制,受脊髓的控制。对于同学的这种回答,首先肯定小腿的抬起受脊髓的控制,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而感觉受到叩击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接着引导同学思考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膝跳反射的例子,预设同学回答,物体突然出现在眼前会眨眼,在冷的环境中会打哆嗦等等。接着提问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上面提到的例子得出反射的概念呢?同学回答及老师总结得出反射的概念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提出反射的一种分类方式,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提问学生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吗?预设有学生尝试得出简单反射受低级神经中枢脊髓控制;复杂反射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控制。老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总结。

  接着引导同学分别举出一些在生活中见到的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例子。同学们纷纷说出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等属于简单反射,自行车的学习、望梅止渴、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后就会躲避等属于复杂反射。

  (三)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们说出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邀请某些同学向大家分享。之后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概念;膝跳反射的实验操作;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四)作业布置

  第95页练习题1、2、3。

  四、板书设计

  略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掌握神经调节的两种基本方式——反射与反射弧的构成,以及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培养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以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难点:理解反射弧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及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与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手碰到热东西会迅速缩回)引入反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知讲授:

  讲解反射的定义,强调其“快速、自动、无需大脑皮层参与”的特点。

  介绍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并通过动画或图示详细解释各部分的功能及相互联系。

  对比讲解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通过实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过程。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实验(如膝跳反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反射现象,加深对反射弧的理解。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生活中其他反射现象,分析其属于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神经调节机制。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神经调节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

  在本次《神经调节基本方式》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通过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图示和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和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理论讲解与实验结合需更紧密:虽然设计了实验环节,但在理论讲解与实验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上还可以更加自然流畅,让学生能更直观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观察中。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在理解反射弧的复杂结构和功能时存在一定困难,未来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挑战。

  增强互动与反馈: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这可能与问题的设置和引导方式有关。未来应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同时加强对学生回答的及时反馈,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积极参与。

  拓展学生视野:神经调节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领域,本次教学主要聚焦于基本方式和原理。未来可以适时引入一些前沿科技或医学应用案例,如脑机接口、神经修复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生物科学的探索热情。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掌握反射与反射弧作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反射的概念、类型及反射弧的组成。

  难点:理解反射弧中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协调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反射现象(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引起学生兴趣,引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新知讲授

  反射的定义:介绍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类型:简要介绍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反射弧的构成:详细讲解反射弧的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其功能,通过图示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实验探究:设计或引导学生参与“膝跳反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与反射弧的关系。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病例或生活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神经调节过程,加深理解。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重点,强调反射与反射弧在神经调节中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反射和神经调节的实例,准备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实验展示和生动的案例分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然而,在授课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部分学生对于反射弧中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协调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其次,虽然实验环节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但由于时间限制,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实验操作,影响了他们对实验现象的直接感知。未来教学中,我将尝试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我也会继续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复杂的生理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掌握神经调节的两种基本方式——反射与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它们在机体活动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未知、尊重科学的态度,增强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功能。

  难点:理解复杂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手碰到热东西迅速缩回)引出神经调节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知:

  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区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其他调节方式。

  详细介绍反射的概念,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并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区别。

  讲解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利用图表或动画辅助理解。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反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反射弧组成及作用机制。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过程,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汇报。

  实验模拟(视条件而定):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模拟反射弧的工作过程,加深理解。

  总结归纳: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反射与反射弧在神经调节中的核心地位。

  课后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反射现象,分析其属于非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

  教学反思:

  在本次《神经调节基本方式》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图表和互动的讨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在反思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部分学生对复杂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与我在讲解时缺乏足够的实例对比有关。未来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难点。其次,实验模拟环节虽然有趣,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和听取汇报来了解实验过程。未来,我计划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虚拟实验室软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此外,我还将加强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反馈和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10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初中生物课程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章节,通常位于七年级下册或八年级上册,具体取决于不同的教材版本。本课内容在学生学习了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之后,进一步探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后续学习激素调节等复杂生理过程奠定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括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理解反射的概念。

  描述反射弧的构成,并举例说明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认识到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神经调节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关注自身健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经验: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对神经调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的方法与能力: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分析。

  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通路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构成。

  教学难点: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通路以及复杂反射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反射弧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等,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实验探究法:通过膝跳反射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反射的发生过程,加深对反射概念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展示杨梅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吃梅、看梅、谈梅时的不同感受,引出神经调节在人体活动中的作用。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在看到或谈到杨梅时会分泌唾液?这与神经调节有什么关系?

  2. 新课讲授

  反射的概念:

  通过膝跳反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出反射的定义。

  反射弧的构成:

  利用多媒体展示反射弧的结构图,指出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通过动画或视频演示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反射弧的工作原理。

  简单的反射与复杂的反射:

  举例说明简单的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和复杂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谈梅分泌唾液)。

  引导学生分析两类反射的区别,认识到复杂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人类特有的反射:

  引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知识点。

  通过分析成语典故(如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杯弓蛇影)或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如听到口令做动作),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3. 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膝跳反射实验或其他相关实验,进一步巩固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构成。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脉络。

  强调反射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神经调节的复杂性。

  5.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或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课外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1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三节。在学生学习了神经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后续学习激素调节等内容做好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括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理解反射的概念。

  描述反射弧的构成,并举例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资料,提高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构成。

  教学难点: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通路,以及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经验:学生已了解人体几大系统的`生理结构特点、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具备与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生活现象和经验。

  学生已有的方法与能力:具备基本的实验研究操作能力(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好奇心强,兴趣易激发,但可能缺乏协作与耐心。

  三、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将生活实例和科学知识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建立更合理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展示实验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播放动画模拟反射过程。

  问题解决法: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展示杨梅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介绍吃梅、看梅、谈梅的感觉,引出这些活动主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感觉?神经系统是如何调节的?

  2. 新课讲授

  反射的概念

  实验活动:进行膝跳反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不可功的原因。

  概括总结: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反射弧的构成

  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反射弧的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动画演示:播放动画模拟缩手反射的完成过程,加深学生对反射弧构成的理解。

  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

  举例说明:引导学生举出简单的反射(如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和复杂的反射(如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例子。

  分析区别:通过讨论分析,明确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区别(简单反射生来就有,复杂反射后天形成)。

  3. 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讨论。

  反馈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借助板书图进行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布置学生制定“测定反应速度”的研究方案,培养自学和科学研究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活动、动画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教学反思12-17

七年级生物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反思(精选6篇)02-17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教学反思12-17

激素调节的教学设计01-21

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02-20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5-07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说课稿03-04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02-15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