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的艺术魅力

时间:2022-06-22 14:36:02 艺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紫砂的艺术魅力

  引领紫砂发展的民间艺人

紫砂的艺术魅力

  紫砂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紫砂艺人,也许你会认识像顾景舟、朱可心、陈鸣远等这些紫砂界的泰斗级大师,因为他们对紫砂艺术的发展有着无可否认的影响,却容易忽略推动紫砂流传的民间艺人们,他们总是默默无闻的执着于他们的紫砂工艺,他们的付出容易被世人所遗忘,但我们不得不被他们独特风格的作品所吸引,欣赏他们的惊人艺术。

  查元康 号半池,自幼喜爱书法,篆刻,早年曾得无锡已故书法篆刻家高石农先生亲授,后拜海上书画家韩天衡先生为师,为韩氏入室弟子。元康篆书学毛公鼎,秦诏版、邓石如诸家,其淫浸吴昌硕最久,近期力求变法,初具面目,篆刻曾临摹汉古玺数百钮,近代印人最为叹服黟山黄牧甫、并得其心法,溶化贯通,时出机杼,别具一格。上海老前辈,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书画家刻家郭若愚先生曾以“元康先生精研金石篆刻,得秦汉古玺印风范,余观其所作、精妙绝伦、因题数方以志钦佩”,给予肯定。元康书刻作品曾多次在全国级书展中获奖并被结集出版。台湾《茶与壶》杂志、《印林》杂志、中国《青少年书法报》、《宜兴日报》等曾作专题介绍。

  其书法、篆刻、紫砂陶刻艺术作品被日本、台湾、香港等地收藏家青睐,全国许多书画家、陶艺家喜其所刻。 查元康现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宜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宜兴政协委员、江苏省宜兴市文联委员。

  宗良纲 字紫珂,别署宗石。 1960年生于江苏宜兴、,自幼喜爱书法篆刻。宗秦摹汉,颇有造诣,篆刻作品入选多种展览并获奖。近年来参加历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和全国书画名家紫砂艺术金秋笔会,刻了许多紫砂壶,并潜心研究创制紫砂印章,将传统篆刻艺术与紫砂工艺相结合,成为紫砂艺术大地中的一朵新葩,同时开创了篆刻用料的新领域,获得海内外书画家、收藏家的好评…台湾《印林》和《紫玉金砂》杂志、《中国书画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扬子晚报》等均有报道。艺术介绍被收录于《中国当代篆刻家大辞典》、《当代中国精神》等丛书。 目前为南京农业大学环境保护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调查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朱炳浩 艺名:石陶,男57岁,朱炳浩先生从事紫砂工艺事业数十年,他从师于任淦庭大师,是任淦庭大师的得意弟子。朱炳浩的陶刻金石味浓厚,其陶刻作品有不凡之气。台湾著名陶艺收藏家特请朱炳浩先生刻制十八罗汉浮雕系列茶壶,该系列作品风格独特,奇趣频出,艺术魅力惊人,该系列浮雕茶壶将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成为传世的佳作。

  提到的这些民间艺人用他们最真诚的心为紫砂事业奋斗,也许多年少以后他们不会被载入史册,但他们的紫砂精神却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留给后世的会是一笔无穷的财富!

  紫砂行业亟待规范

  中国人的“紫砂”情结由来已久。早在宋代,“宜兴紫砂”就已出现,明代中期开始大量的烧造,并享有盛誉,此时名家辈出,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局面。

  紫砂是宜兴当地的一种矿物质土,包括紫泥、红泥和绿泥三种,因而又有“五色土”之称,紫砂泥内含有的矿物质经窑内高温烧制后,呈现出褐色、紫色等多种色彩,其颜色也会随着原料内铁含量的不同而使器物表面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紫砂烧成的器物以茶壶为主,它的制作依然采用传统成型方法,即“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其工艺难度比较大,制作过程完全采用手工。制作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十几年,几十年的都有,才有可能制作出精湛的作品。紫砂由于器表不施釉,所以作品透气性极好,因而有用紫砂壶沏茶,“隔夜茶不馊”的美誉,其光洁的外表,加之质朴沉静的器型,深得历代文人墨客以及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在中国,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现代,著名紫砂艺人无不在紫砂壶具造型的构思方面出人意外,如北宋时期“供春之壶,盛于金玉”的供春壶,明清时期的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的“曼生壶”,近代的程寿珍的掇球壶,俞国良的传炉壶,邵大亨的掇只壶,以及现代著名紫砂艺人朱可心的竹段壶,以及素有“壶艺泰斗”之称的顾景舟的仿古壶等等,都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和巧妙的艺术构思而闻名于世。每一种壶式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造型组合,都寄托了制作者的思想、情境与追求。

  “壶依字贵,字随壶传”,一品香茶、再赏美壶、品读壶铭,成为文人雅士的日常文化生活,壶与壶铭相得益彰。从陈曼生开始,文化名人和紫砂壶制作就开始真正地联系起来,使本来就喜欢以茶会友的文人雅士,把紫砂壶看作表现才情技艺的一种媒介,在其上题诗作画,撰写壶铭,丰富了紫砂壶的表现内容。紫砂壶的这种装饰艺术,集诗、书、画、印、文学艺术于一体,使紫砂艺术向更高的文化层次迈进了一步,丰富了它的内涵。历史上的文人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艺术大家都曾参与壶型的设计或篆刻壶铭,是中国文人与紫砂结合最为精妙的一种表现,它既升华了紫砂的装饰层次,又深蕴了它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紫砂的文化本质。

  紫砂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今的紫砂研究,依然热度不减,与紫砂相关的设计也层出不穷,新晋的紫砂大师越来越多。然而,热度的背后,很多问题却令人堪忧。如今紫砂市场乱象丛生,首先是充斥在市场上的赝品壶扰乱了人们的视线,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紫砂壶很容易见到。毫无疑问,现在的紫砂壶走的是精英路线,富贵路线,其创作的初衷何在?其次,现代的仿老壶比较多。因在古董收藏领域,东西越古老价值就会越高,所以“仿古、仿老”已经成为了宜兴紫砂制作公开的秘密,在今天的紫砂古城,除了仿古代的名人作品外,仿现代大师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何浪里淘金,成为紫砂收藏者要知晓的首要任务。再次,就是现代的紫砂市场有很多的代工壶出现。在宜兴,有一些制作者由于订单多,就找其他的人代替自己做,然后再打上自己的印章,让投资者和收藏家无从辨别。此外还有一种就是模具壶,紫砂壶的传统制作是以全手工制作为最,现代的全手工壶卖的价格高,就有很多人以模具壶冒充全手工壶,因为全手工壶讲究的是工艺,要做出一把好壶,先做出生坯,再进行晾晒,至少要一个星期,烧制成品的话至少要半个月,一个手工艺人一天都不休息的话,一年也只能做出几十把壶。另外,存在于紫砂市场的“乱象”,是所谓的鉴定,在宜兴,不用经过正规考试,很多人可以花钱直接买到职称,所谓的专业“鉴定”也就成为了一种牟利的手段。

  如此这般的现象在今天的紫砂市场,扰乱了人们的视线,也势必会影响紫砂的未来市场,伤害整个行业的发展。要使紫砂的制作继续朝良性的轨道发展,一是要保证创作团队的“纯洁性”。紫砂制作的根本,是它的纯手工工艺,不能因急功近利而毁掉它的前途。二是要进行市场行业的监管,数亿资金涌入紫砂市场,“点泥成金”已经成为了现实,制壶艺人的自律,行业的规范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扩大紫砂产品的品类。传统的紫砂品种不仅有茶壶,还有花盆、酒具等等,现代社会,也应把它重新回归市场,让人们体会到除了茶具之外的紫砂,同样能带给世人温润的质感之美。四是突破紫砂的精英路线。现代的紫砂由于过度的炒作以及名人效应,而使普通人望尘莫及,这已经违背了紫砂的审美诉求。它应该回归到公众的视线,成为平凡人的日用品。最后是创作设计人员的自我修养的提高与完善,归根结底,创作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紫砂壶的未来,他们的文化内涵亦体现在紫砂壶的品格当中。

  历史的车轮是继续向前迈进的,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与造型风格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紫砂的艺术价值源于其独特的原料――紫砂泥,以及“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工艺造型,如何做到既保持传统,又不断有所创新,同时既保持紫砂独特的文化,又与现代的审美相契合,其关键是应当将古代的造物文化和现代的美学思想完美结合,使其融入到更多现代文化当中来,通过紫砂壶本身表达出美好的象征意义,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紫砂壶发展成深具民族特色手工艺术品类,从而促进紫砂产业的大发展。

  紫砂茶具两大美:华丽之美和素净之美

  中国士大夫把饮茶视为雅事,茶叶、水、茶具都非常讲究,唐人陆羽《茶经》中对各种茶盏的评判,为文人对茶具的追求提供了依据。苏东坡嗜茶成癖,"砖炉石铫行相随",将这些沉重之物随身携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东坡居士到宜兴一带看见古朴无华的紫砂茶具,爱不释手,相传亲自设计了提梁壶。以后从元代高士孙道明到明代金沙寺老僧,从明代大儒陈眉公到清代画家陈鸿寿,无不嗜茗饮而更喜紫砂壶。文人的喜好追求,对紫砂的风行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这归根结底是什么魅力使得文人这样追捧紫砂茶具呢?这是因为紫砂茶具有两种美:华丽之美和素净之美。

  其实这两种美完整的是:繁复华丽之美和简约素净之美。《易经·贲卦》中就包含了这两种美的对立:"上九,白贲,无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对应到茶壶上,可以说花货体现着一种绚丽逼真之美,而光货则体现着简洁质朴之美。

  艺术作品取法于自然是其基本规律,自然界的花鸟虫鱼、山石树木、瓜果菜蔬无一不成为艺术家的创作素材。历代紫砂艺人在继承前代其他行业匠人对自然的借鉴基础上,采用各种雕塑手段创造性地把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或融入小小的紫砂壶造型之中,或艺术地加工设计成壶型,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这样的工艺品展现出一种雍容富丽的审美境界。

  谈到紫砂花货,就不能不提到陈鸣远。他是我们无法绕开的高峰,当之无愧的花货鼻祖。他的独特就在于对自然物象的创造性表现。在他的一双巧手之下,梅桩、松段、蚕桑、莲花、干柴……无一例外地被提炼成型并赋予生命,甚至小到水盂、花生之类器物一经他的"点化"都惟妙惟肖,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对自然物象的描摹尤其注重细部的刻画,比如:蚕宝壶上多条蠕动着的蚕虫,或在桑叶之下或于桑叶之间,有的覆有的仰,甚至蚕虫啮食桑叶的残痕都清晰可见,达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其他如松段上的不规则年轮,松枝松针的斑纹与线条,或大或小的树瘿;还有梅桩上的树皮与缠枝,栩栩如生的梅花等等都让人拍案叫绝。但千万不要认为陈鸣远的花货装饰就是不厌其多地烦琐堆砌,如果那样的话,他的作品带给欣赏者的将不是繁复细腻之美,而是拖沓、纷乱与庞杂。他的高明之处好在于能在繁复中见规整,丰富中有条理。思考一下,为什么陈鸣远能创作出大量的精妙繁复的花货作品呢?这当然与紫砂壶的发展趋势、他本人的高超技艺、艺术品感悟有关。但考察一下他所处的时代--康熙盛世的工艺品整体风貌就能看出,他的创作与当时富丽堂皇的宫廷器物风格是一致的,而皇家宫廷器物的风格往往影响着时代的审美取向。因而,我想陈鸣远风格的产生是时代的审美倾向使然,就像当代壶艺家在西方艺术审美的影响下进行现代陶艺的探索一样。

  当代的花货大家当首推蒋蓉了。蒋大师的作品除了具有陈鸣远对自然物象的艺术提炼之美外,最显着的特征是色彩的运用更为丰富。可能是受传统观念"形变色不变"的影响,陈鸣远的壶形虽然千变万化、神鬼莫测,但色彩的变化并不明显。他似乎更为重视物的质感而不是色泽。蒋蓉就不同了,她充分利用紫泥、绿泥、红泥的调配所产生的绚丽多彩的色调,着力表现物象的色彩之美,看上去她的壶拥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象。这种美在她的牡丹壶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然,在看到紫砂艺术绚烂华丽繁复之美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艺人在创作时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美艳而有悖于紫砂壶传统的审美精神,使壶体显得繁缛且俗气。比如康熙年间的大量珐琅彩花卉壶,外表均以珐琅彩花卉装饰,花纹艳丽缤纷,显得金碧辉煌。清朝还有不少紫砂壶外体施釉,且釉色以黄、蓝、红为主,简直有彩绘的味道。虽然这类壶多数为皇室贵族专制,但毕竟已失去紫砂壶的本色面目。且不说珐琅彩和釉子会怎样地影响到紫砂壶的透气性,单看这种过于繁杂的装饰就显得"俗不可耐".还见到有在壶身上披金戴银、缀珠嵌玉的,总让人觉得像是一位山中高士硬生生地打扮成"恶俗"的乡绅。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在评价人的仪表修养,当然这话用来说明紫砂壶外在的繁复装饰与其质朴本色的关系也未尝不可 说完了"繁",最后说说"简".中国的传统审美是崇尚简约、玄淡的,像六朝人的四六骈文、诗中的对句、讲究华丽色彩的雕饰,固然是一种美,但向来不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朴素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明式家居饰品的简洁刚劲历来就比繁复富丽的清式家具更受到中国人的垂青。小编也偏向于喜欢简洁传神的紫砂光货。这些作品没有复杂的层次,没有艳丽的色彩,突出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它们往往采用简洁明晰的线条、方圆展示质朴本色。有的款式使人一望便觉书卷气扑面而来,这种强烈的文化内涵最得我心。我也觉得这种壶型是与茶性最为相宜的,因而,我用它们饮茶时常常会感到陈曼生式的快乐:"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花货作品还经常会犯另一个毛病,就是只追求物的形似而缺少生活的趣味,表现出一种纯自然主义的倾向,使壶体呆板而无灵气。艺术的规律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也就是说花货作品并不是对外物的照搬,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提炼,用最艺术的手法表现物的神韵。它表现出的最佳状态是形神兼备,富有情趣,就像齐白石画的白菜、虾米一样生气盎然,气韵充盈。这样的情趣有时是靠壶上小动物的装饰点缀而产生的,比如:陈鸣远束柴三友壶上的松鼠,蒋蓉牡丹壶上的蝴蝶、莲花壶上的青蛙,这些小动物顿时使壶在整体上充满了活泼的生气。反之,有些作品虽然形象逼真,制作精细,却趣味索然、僵硬乏味。

  估价师:紫砂花货艺术的魅力

  宜兴紫砂,历经千年的发展,在历代艺人的辛勤耕耘、不断努力创新下,在紫砂世界里形成了花色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千奇万状。在繁荣的当今,更是层出不穷,如将它汇集归纳的话,可算陶瓷世界之最。壶艺也堪称一绝:有方非一式、圆非一相的几何形,有棱有角呈花卉图案的筋纹形,有将松、竹、梅、柏、桃、树、桩及动植物变形夸张的自然形,有瓜、果、鱼、虫类的象真形,也有沿集古代青铜、玉器及宫廷中各类仿古的器形,当今发展到具有个性化的现代陶艺造型等等,各具特色,竞相争艳。

  紫砂壶的造型之所以丰富多彩,一是它的历史悠久;二是它的原料独特性,壶的泡茶性能好。历史上早就在海外流传“壶以砂者为上,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语;三是由于原料可塑性好,最利于捏塑、拍打、镶接等独特的工艺技法。因此,器皿的表现形式不受限止,可让作者任意捏塑和刻划。同时紫砂壶艺的造型和装饰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并参与,有的具有时代特征,有的反映地域文化风貌,有皇家古典文化、宗教文化等等。它的服务面上至宫廷贵族,下到民间百姓、文人士大夫更是喜爱。不仅国内,还外销东南亚及欧美。在清代,欧洲各国皇室内就非常宠爱紫砂。紫砂不仅造型变化丰富,就是容量大小也有适合东南亚地区的功夫茶具和国内各地区所需的茶壶。

  饮茶,由早期的煮茶改为沏茶,有茶器、茶杯、茶碗、茶盏等,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及制茶技术的改进,饮茶方式也随之演进,茶具也随之相应的发展变化。紫砂壶,首先是为了实用而造,然后向实用和形式美的方向发展,形式也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由细变精,有提梁的,有端把的,有适合各种茶叶需要的容量、高矮、大小之分的等等。因此,紫砂壶并不是单纯是一件普通的实用器皿,而是内涵非常丰富的陶瓷艺术品。

  紫砂造型的形式这么丰富,其中花货应算是一个大类,而且它的起源发展与紫砂史同步。从羊角山古窑址所发掘的紫砂残片资料看,始于北宋中期的壶嘴上就有捏塑的兽头作装饰,因此,紫砂花货先是由圆雕捏塑开始。明代万历年间,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件紫砂作品是供春壶——花货,这是一件历史发展中的最好见证。供春壶的设计制作是将银杏树的瘿节捏塑成整个壶型,七凹八凸的树皮,生动别致,表面呈现丰富的指纹,妙趣天成,也有手工艺精致之趣,整个壶形、壶嘴、壶把就象自然生动的枝梗,舒展自若。因此,前人称颂这把壶为“脱尽人巧殊巧工,神工鬼斧难雷同”的塑器艺术品。

  明清是紫砂发展的鼎盛期,紫砂花货艺术的高手名师层出不穷,优秀的花货艺术品也是层出不穷,一些文人雅士为之倾倒。如明代崇祯时期的如意纹大彬圆壶,盖面上贴有如意图案花纹,现珍藏在无锡文管会。原唐云珍藏的万历年间龙凤印包壶,凤嘴龙把,壶身包袱、花结等捏塑非常精致、高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时代的产物。清初国泰民安,紫砂发展兴盛期,名人辈出,名品、雅玩层出不穷,如项圣思的“桃杯”是一件了不起的艺术珍品,项圣思其人无资料考查,而“桃杯”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在南京博物院。这只“桃杯”从设计到做工,真是巧夺天工,它用半截桃形为主体,以苍劲的枝杆为把手,生动挺秀,桃叶、枝蔓、花果为基座,生态各异,错落有致,布局精巧合理,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

  徐友泉的“三瓣三足壶”,壶把上有捏兽的头,陈子畦的“南瓜壶”、陈仲美的“一束竹圆壶”、陈鸣远的“一束柴壶”及文房珍玩、陈用卿的“弦文金钱如意壶”等等都珍藏在香港茶具文物馆、故宫博物院。陈次伟的“葡萄松鼠杯”和陈鸣远的“梅桩壶”等珍藏在美国旧金山博物馆、西雅图博物馆。在诸多的名手中,首推陈鸣远,他历史上早就成名,享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不愧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紫砂花货大师。

  清中后期,使用青铜纹饰、图案贴花、镂空、印纹、回纹、堆花等繁花图案,用于装饰紫砂壶上,并销往英国、德国、法国、丹麦等欧洲诸多国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非常流行,许多紫砂花货艺术品进入了这些国家的皇室和博物馆。2000年有位法国朋友出版了一本“销往欧洲的宜兴茶壶”图集,刊登出的数百件宜兴茶壶资料,大部分是紫砂花货。香港罗桂祥博士编著的有关宜兴陶瓷史料,列举了许多优秀的紫砂花货造型及历代的花货名家。历代花货名家还有陈荫千,他的“竹提壶”,气势风度;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的“龙头八卦一捆竹壶”也是顶尖绝品,他的作品珍藏在南京博物院,杨彭年也是出指翘首的名师,他的“梅根花插”现珍藏在天津艺术博物馆,一对“葡萄桩花插”珍藏在南京博物院,彭年的胞妹杨凤年的“凤卷葵壶”意境、神韵妙法自然,是历史上知名度较高的女士佳作。清后至民国,黄玉麟的“鱼化龙壶”、蒋彦亭的捏塑及花货艺术也名气相当。善仿古董之陈光明、冯桂林的花货也有许多传世佳作。民国后及当代较突出的花货大师有“第二陈鸣远”之称的裴石民,他的花器、珍玩惟妙惟肖,古朽、有灵气。解放前邀请到上海仿古董的裴石民、朱可心等人,他们有许多优秀作品被收藏在国内外大型博物馆。朱可心这位德艺双馨的花货大师,也是紫砂事业兴旺发达、承前启后的有功之臣,他的“云龙鼎”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得“特级优奖”,为紫砂走向世界殿堂,为紫砂发展到今天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紫砂花货艺术在整个紫砂艺术百花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看到一件紫砂艺术品决不是仅用文字描写出来、嘴巴里讲出来的,而是由作品自己说话,摆在那里,百看不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为世人所认可的上乘之作,不容易!要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更难。一件作品是体现作者本身的艺术素养、思想境界、技艺水平的综合反映。紫砂的成型工艺和其他陶瓷成型不一样,必须从设计选料到成形制作的全过程,由个人独立完成。所以说一件紫砂艺术作品的好坏,也全面反映出作者的综合素质。紫砂从业人员都要好好学习,不断前进,学习新思想、新文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搞东拼西凑,东拼西凑、死搬硬套的东西不是艺术,就成了非驴非马的东西,更不能搞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行为是不道德,不能反映自己的艺术水平。艺术是个性很强的东西,艺术必须走自己的路。艺德和艺品是一致的,艺德高尚成功的作品,艺术品位越高,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为世人所认可。

  紫砂趣闻

  陶朱公的传说

  传说春秋时,范蠡辅助勾践灭吴后,携西施弃官隐避宜兴,学做坯烧陶器。初,烧出的破货较多,受西施烧饭时灶火的启示,逐步掌握了一套控制窑温的办法,传至窑区,使鼎蜀窑场兴旺起来。后人尊他为“陶朱公”,立庙塑像,并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七(范蠡的生日)祭祀他,他居住过的地方就改名为“蠡墅”。

  龙窑的来历

  说的是太湖里的一条乌龙,瞒着玉帝将雨水喷向干旱的丁蜀地区,犯了天条,在与天兵天将争斗后,身受重伤,跌落在白宕的一座小山坡上。,当地百姓感激它,挑土将它埋葬了。多少年后,土堆出现了许多洞口,里面的尸骨不见了有人当窑烧陶器,一试果然又快又好,又透气又省柴。后来,人们照乌龙窑的样子造窑,就形成了以后的龙窑。

  供春学艺

  金沙寺里有位高僧,喜欢结交制壶人,不久,便学会了这门手艺。吴仕借寺读书,书僮供春生性灵慧,暗暗偷学制壶。一天主人与和尚下棋,供春便用和尚洗手里沉淀的泥,偷捏一把茶壶,深受和尚赏识。供春的作品轰动了窑场。“供春壶”现为稀世珍宝。

  卖壶

  有位穷老太太去市场卖小茶壶,买主一看,知道这个长满了茶垢的小茶壶起码有二百年历史,以后就算不加茶,水中也有茶香味,是件好东西,于是愿意以三两银高价来购买,岂料老太太看见茶壶太旧了不好意思,给清理清理,买主回来一看,面茶垢擦掉了,便说就算是五钱银子也不要了。

  石龙

  说的是古时螺岩山住着一对老夫妻,梦后提子,取名石龙。当时火龙危害地方,经一老者指破,只有石龙能除。为救百姓除火龙,老夫妻毅然将石龙交于老者,终于把火龙镇在螺岩。火龙不服,在山里乱搅、乱窜,搅成许多洞窟,就成了善卷洞。这座山就叫龙山。老夫妻住过的地方就叫“离母山”。

  紫砂茶具杂谈,为何说“她”富含文化品位

  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自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光彩限制,用它较难赏识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在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量以产於江苏宜兴紫砂的为最,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出产。经由历代茶人的不断立异,“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一般以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需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紫砂的艺术魅力】相关文章:

戏曲的艺术魅力07-02

艺术的魅力作文【精选】09-25

艺术的魅力作文08-06

【经典】艺术的魅力作文11-14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学06-28

魅力艺术节作文08-12

[优选]艺术的魅力作文09-17

艺术的魅力作文[热]08-21

(精)艺术的魅力作文10-09

艺术的魅力作文[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