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奇石收藏艺术技巧
“我收藏石头不限石种,也没有什么具体标准,只要感觉好就行。”王萍正是因为具有包容性的心态,加之女性特有的审美视角,在她的“小石斋”中,笔者见到了各式各样的美石。
“小石斋”中的石头形体一般较小,这或许与女性细致的审美有关,小中见大。王萍在介绍石头时,流露出对云南水石的偏爱。
王萍来自云南,云南拥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水系,孕育了丰富的水石资源。王萍每年都要回到家乡拣石头,她说:“拣石头是一个发现美的艰辛过程。”
王萍说,拣石头的时机很重要。秋冬时南方进入枯水期,江河水位下降,部分河床裸露,淹没于水中的石头外露,然而这时却不宜拣石头。因为石头上覆盖着厚泥,只有在清明前后才能拣到好石头。三四月间天气转暖,江风较弱,又多雨水,石面上难以清理的河泥会在风雨的作用下被清除。三江流域多砂岩而少质地上佳的硅质岩,想要找到颜色、画面俱佳的硅质岩,在小雨刚过的时候进山最好,经雨水润泽的石头颜色分明,这时发现好石头的几率会更高。
地点的选择同样重要,三江地区多森林、峡谷而少人烟,那些人们能够进入的河滩,并不全是理想的拣石地点。什么样的河滩有好石头呢?弯子大的,落水深的,王萍如此作答。水流拐弯角度大,石头容易被水流冲到浅水处,水位一降石头就暴露了。落水深的地方,石头不易被水流带走,好石头容易在此停留。此外,江中小岛也是理想地点,这里水急沙多,河泥不易在石面覆盖。
“重要的还是要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慧眼。”在河滩上匆匆审视石头的形、质、色、纹、韵,马上决定带走还是留下,这的确需要平时的经验积累。
“石不能言最可人”,人石相通的灵犀不易获得。王萍深切地感受了回归山林之妙。一块拣自金沙江的《农夫》意义非凡,这是王萍初次进山时的收获。当时同行者将它颠来倒去,有说黑石上的白纹像英文字母,有说像少数民族文字。王萍仔细观察后惊喜地发现,这是一个戴草帽静坐的农夫。有了《农夫》之后,王萍顺着思路,萌发了“渔樵耕读”的收藏主题。这之后,她又组成“三江少女”奇石系列。拣石头虽然辛苦,但王萍乐在其中。她深知奇石的来之不易,对每一枚奇石都格外疼爱。
奇石藏成“满汉全席”
“来,看看我的‘葡萄’!”一见到记者,孙宗生就把他的宝贝,一颗非常完好的葡萄造型的观赏石拿到了记者的面前。
孙宗生现在担任着山东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收藏家协会奇石部部长。走进他家中,记者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异 的奇石博物馆。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奇石摆满了整个墙壁。
他拿出来让记者看的这颗“葡萄”,果肉部分成浅紫色,晶莹剔透、似水欲滴,更为珍贵的是“葡萄”上的“叶子”成 暗绿色,惟妙惟肖,透出丝丝清凉之意。
葡萄石只是孙宗生收藏经历中的一个意外收获。1992年初,在千佛山庙会上,孙宗生偶然发现了一块观赏石,奇特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令孙宗生爱不释手,从此与石头结缘。经过20多年的时间,孙宗生收藏了1500多块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 头。家中的墙壁安装上了装饰架,改造了阳台,家中的储藏室,也被石头装满。
“看看这桌满汉全席,主菜、小吃、荤菜、面食,应有尽有。”在孙宗生的家中,满满的一桌“奇石宴”令人惊叹。日 常餐桌上能够吃到的东西,都能在这里找到。
“天天与石相伴,与石相融,令人心旷神怡。”孙宗生说,收藏观赏石的经历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升华。“石头是 无言的诗,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精神享受。”
赏其形亦追其意
“在古代,许多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爱石成癖,四处搜罗奇峰异石,领略自然之趣。观赏石中的造型石,以婀娜多姿、千奇百怪的外形为特色,讲求与某个形象的形似。江苏太湖石、桂林钟乳石、内蒙 古和新疆的风凌石是造型石的代表。”孙宗生说,欣赏造型石要观赏它的外貌。通过想像,让石头与某个形象或者某种意境 联系在一起,使得石头能够“动”起来。
与造型石不同,纹理石以清晰、美丽的纹理或者层理、裂纹、平面图案为特点。孙宗生说,这部分石头外形比较单一, 但是石头的条纹或者裂痕却能让人联想到很多有诗意的场景。“欣赏条纹石,要赏其意。”孙宗生说,当藏友为石头上的图 案赋予了一定的故事,设置了场景,石头便具有了生命力。
“欣赏石头的过程就是和大自然对话交流的过程。石头具有唯一性,每块石头的形、色、纹都不相同,因此,欣赏石头 ,要从每个石头的特点出发,为每块石头赋予一个故事。”从“孔子教学石”、“李白醉酒石”到“刘海戏金蟾”、“八仙 过海石”,孙宗生在石头中找到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结合点,提升了观赏石的文化价值。
判断价值看整体
“观赏石的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它整体布局能否给人们带来美丽脱俗的感受。美是观赏石的灵魂。”孙宗生说,观赏 石表现的美极为复杂,色彩、形态和自然神韵是欣赏奇石的三大要点。
“对于一块观赏石,它的色彩给人们造成视觉上的冲击最大。水晶石的紫色、孔雀石的绿色、火山岩的红色,都令人心 旷神怡,可谓一石在握,四壁生辉。”孙宗生说,一块具有收藏价值的观赏石,首先是色彩鲜明、完整,让人眼前一亮。
“观赏石的造型之美在于自然。一块石头的精美程度往往令能工巧匠都自愧不如。”孙宗生说,观赏石形态主要取决于 其形成时的自然状态。“但是有些石头,太像某些造型了。这些石头往往是人们加工仿制的,就失去了自然韵味,价值大大 折损。”
“在收藏观赏石的过程中要牢记,‘忌贪求精、忌杂求净、忌急求稳’”。遇到好的观赏石,千万莫失良机,否则后悔 晚矣。虽然鼓励人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孙宗生也告诫藏友,“在收藏中要量力而行,不要因为收藏观赏石而影响家庭。 ”孙宗生建议,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藏友可以走“以石养石”之路,让自己的观赏石精品不断增加。
收藏贵在有平常心 郭庆祥谈收藏之道
要让收藏变得快乐起来
郭庆祥说,我觉得,不管收藏什么,要投入感情。但是有一句话说,你投入的感情越多,最后失望或者是伤心就越多。往往失望的时候是跟金钱挂钩的,也就是说,你没有实现通过收藏实现发财的愿望。那么,如果你把这一点去掉,以一颗平常心纯粹将收藏看作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而不仅仅是投机行为,那么,你的收藏就会变得快乐起来。
当然,这是收藏的一个比较高的境界。一般说来,现在许多人搞收藏还是有着投资的目的的,这也无可厚非。当然,最好是收藏和投资都结合起来,收藏了一个喜欢的藏品,同时它又不断的在升值。但往往是结合不到一起的。因此,大家收藏的时候,不能把财富的这个希望值放得太大。
成功的收藏基于扎实的研究
欣赏藏品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但是,真正要在收藏方面获得成功,却必须下苦功夫,有扎实的学术研究做支撑。对于我们要收藏的画家,我们总是经过多方面的论证,总是先研究,再买进,而不是先买进,后研究。不要把我们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研究说成是包装。我们的收藏家也都是有责任感的,我们的责任是挖掘我们中国最好的艺术家,不能把我们的责任感说成是包装。
收藏要注重研究已是老生常谈,但今天必须重提,反复提,因为这是收藏真正能够获得成功的前提。可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一些人把研究拒之门外。我身边就有一些人是这样。每次与他们交谈,除了告诉我最近又花钱收了几幅作品外,至于买来后怎么处置这些“宝贝”们就浑然不知了。据我观察,他们这些“宝贝”要不就束之高阁,要不就迅速易手。在这些人看来,花钱收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案头工作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干好任何事都需要有个了解、学习、研究的过程,何况没有更多定则的书画收藏。所以每看到一些连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基本情况都不太了解、却号称专收大师作品的所谓的收藏家,只能为那些寄存这些人家中的书画作品感到担忧,希望这些作品能早些“逃脱”这种窘境。
前些日子,一个有三五年玩书画历史的北方藏家,居然花了数十万元买了一张很不开门的齐白石《花卉》,明眼人一看就知有问题。熟识他的人既为他惋惜,也很直白地说这是早晚的事。原来这位藏家一向买画都靠专家来掌眼,至于作品好坏连最基本的判断都没有。问他为什么搞收藏?他的回答也很直截了当:家里收些书画那才显得文化品位高。他还带有几分不满地说,这次都是那专家闹的,下次会另请高明。
乍一听你会帮他骂那位专家不地道,可细细想来,这样的人能称为收藏者吗?明摆着这不是在收藏书画而是在赌。据说,这位收藏者这些年买画前很少自己亲眼看一看,只要专家说好,他就会斥资买。说他是在并不为过。与赌场不同的是,他把赌注全放在那位专家身上,自己一点辨别能力都没有。这样把宝压在别人身上,买到假画也是在所难免的了。像这样喜好冒险的收藏者在现实生活中还真不少。
收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著名画家也是一位十分高明的收藏家的黄胄,在《炎黄艺术馆藏品集》序言中讲过他收藏前人字画的缘起、过程,和他对收藏文物字画的基本看法:“我是学画的人,酷爱古代绘画。由于经常通过观摩古代绘画精品来摄取宝贵的营养,因而也养成了收藏,鉴赏古代文物的爱好。我感到逛书店、旧货摊,收藏文物字画,对认识、研究古代书画艺术有极大的帮助。对于传统艺术从无知到有知,从收藏到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加深了解古代文物与古代文化丰富内涵的过程。”
从收藏到研究,借鉴前人的艺术,是黄胄收藏的初衷,也是他始终不渝的收藏目标和原则。作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师的黄胄尚且如此,我们作为后辈的收藏者更要不断学习,深入研究,最终能从一个收藏门外汉逐步变成略知一二者,随之又能精通一些专项收藏。这个过程尽管漫长、枯燥、但其中的乐趣也是旁人无法体会到的。
我们收藏的应该是具有独特创意的艺术品而不是那些形同复制品的“艺术商品”
郭庆祥认为,真正值得收藏的,应该是那些具有独特创意、贯注画家真情实感的艺术品,而不要只看画家的名气,收藏那些形同复制品的“艺术商品”。他说,在这方面,我们也是有些经验教训的。上个世纪90年代,荣宝斋给我们介绍了一位大名如雷贯耳的画家。我们去的时候,也感觉到这个画家名气很大,很有影响力,有一点小崇拜。认为就凭着这个名,他的作品也许好卖。当时我们定购了100张。结果还不到一个月,就说可以提货了。我说怎么画得这么快啊,他说真的'画完了。那我们就到北京来了,一看100张画完了,荣宝斋也给裱好了。随后荣宝斋的老先生跟我说,这位画家现在比较困难,能不能再买100张,我说也行吧,再买100张。又过了一个月,我们就到他的画室去,结果一看,100张宣纸挂在墙上,他先一张张头画过去,再一张张身体画过去,然后再画什么,还有他的学生专门负责给他盖印,就像车间里的流水线。这时候给我一种“挺可怕”的感觉。艺术品本来是很神圣的,怎么现在形同“复制品”?我认为,这位画家的这些大同小异、毫无艺术个性的“艺术商品”最多只值数百元,但事实上现在却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一幅。这既有辱艺术,也是对收藏家的不公平,伤了收藏家的心。
还有的画家几十年来不断重复自己,我认为他这就是在印刷自己的作品。现在不少收藏家已经成熟了,对画家的认识更清楚了。比如:千篇一律的画家,画照片的画家,价格就上不去。有的画家自己在家定画的价格,不顾市场实际乱涨价。今年3万一平尺,明年5万一平尺,后年就会升到8万一平尺。这样的画家不是在研究艺术,而是花很大的精力来运作市场,这样的画家的作品根本不值得收藏。收藏绘画作品应按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来决定价格的高低。因此,我们选择收藏的画家,是那些真正具有独特创意、贯注自己真情实感的艺术家。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不单是有天分的艺术家,更是勤奋的艺术家。如果一位艺术家本身有天分加上后天的努力,并且在创作过程中用自己的真情进行表现,那么此番过程中诞生的艺术作品必定是我所认为的优秀作品。凡是艺术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真情,通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其融入的感情来展现它的美,这就是闭门造车的工匠们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的症结所在。收藏家不应收藏千篇一律的作品,不去珍藏工艺品,更不会关注匠人(手工艺加工者)制作的“产品”。
不要相信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鉴定家”
说到艺术品鉴定问题,我又要多说几句。在收藏领域里,如果你搞不清楚这件艺术品的来路,不买就是赢。因为收藏是自己的收藏,谁的钱都来之不易。鉴定艺术品的真伪,一定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不应该相信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鉴定家”。这些“鉴定家”利用自己头顶上的光环给我们造成了一个个误区,他们要么本身根本就没有什么鉴定水平。鉴定就要有结果,否则就只能是研究。没有科学依据就胡乱题跋,编故事,坑害藏家。要么就是本身有一定的鉴定水平,但却不讲真话,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说了很多假话、不负责任的话,失去了鉴定家基本的道德水准。现在很多情况下,鉴定家的造诣往往没有造假者深厚。鉴定家鉴定一幅作品可能得到几千元鉴定费,而造假者想要得到的却是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的回报。所以,许多造假者的研究比鉴定家更到位,他们专门来研究对付“鉴定家”的鉴定水平。因此,对于藏家,一定要清醒,不懂的时候要多学习,自己多研究,不要盲目听从一些不负责任的论断,某些“鉴定家”本身就在造假,谁又来鉴定“鉴定家”的真伪?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注意,去深思……不断在网上、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所反映出来的惨痛的收藏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对艺术品存有争议的事时有发生。几年前最轰动书画界的当数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当时南方鉴定大家谢稚柳推崇此作品乃大千的精品之作,而以徐邦达为首的十几位北方鉴定专家却认为并不是大千所为。尽管此争议经过法院的裁决认定画作的确是赝品,但很多学者至今对此结论还不能认同。看来,专家们的眼力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便面对近现代书画作品专家也会存在分歧,就更不用说古代书画作品了。干脆,我们就不收藏张大千了。
古书画收藏当心印刷品 牟建平有话要说
高仿真书画技术本身,最早本来是为了方便书画爱好者的学习、临摹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产物。民国时期,大量的仿真书画多使用石版印刷和珂罗版印刷技术,那时的精美印刷品现今我们还能在近年的“古籍”拍卖专场中不时见到。荣宝斋根据我国古老雕版印刷的技术发明了“木版水印”,通过勾描、刻版、印刷三个步骤,运用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凭借简单的工艺和复杂的操作技巧,对各类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的还原复制。由于所用纸绢、墨、色等原料及装裱与原作相同,因而木版水印的成品具有酷似原作的效果,几可乱真。
在上世纪70年代,台北故宫曾委托日本“二玄社”独家仿真复制其所藏代表性的宋元以来古代书画巨作,日本专家历20年之功,专门研制了超大型摄影机,进行同比例摄影制版和多色印刷技术,并使用特殊的纸和绢,从笔触、墨色、古旧感都逼真还原了原作的面貌,制作之精微,艺术价值之高,都是历史上任何一种书画仿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称其“下真迹一等”绝不过分。
在日本二玄社之后,在国内进行书画高仿真印刷技术研制开发的主要先后有雅昌文化公司和圣彩虹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两家。雅昌采用的是独有的立体扫描技术,记录画作的三维数据,其像素最高可达到3.8亿,在技术上更胜一筹,根据尺寸大小、制作难度,价格在几百万元到上万元不等。2008年,雅昌曾推出5个高仿真书画艺术展。就在今年某拍卖公司春拍期间,雅昌还特辟一个展区向外界展示了其先进的古书画高仿真技术,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有明代画家沈周的《鸡》,仿真效果可称惟妙惟肖。2009年,圣彩虹也曾与天津博物馆联合推出了《“丹青重宝——首届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仿真艺术展》。就目前国内所达到的工艺制作水平来看,如果不声明是印刷品的话,已完全具备在拍卖场迷惑买家的水准,这一点毫不夸张。
目前,市场中的高仿真书画印刷品从工艺上来看,大部分是使用高像素喷墨印刷工艺,木版水印的数量已经很少,只是在前几年拍卖场上曾出现过木版水印类的假画。因为从扫描精度、制作逼真、成本时效上,前者都具有很大优势。毕竟木版水印还要在梨木上刻版,在75%的湿度环境中进行人工水印,这些人工的操作与现代高科技仿真相比都明显落伍了。
眼下市场中常见的书画造假主要有三种:其一,造假者根据大师和名家的画集出版物进行人工手绘克隆或拼凑,这种手法由于造假者不具备大师和名家深厚的绘画功力,每每笔墨和神韵与原作相距较大,一般来说真伪比较容易识别。其二,完全依照出版物采取现代高科技印刷的手法,以求得同大师真迹的“分毫不差”,来达到迷惑买家出售赝品的目的。这种手法由于采用了先进的高科技印刷工艺,往往在色彩、神韵上与原作非常相似,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印刷技术不了解的买家极易上当受骗。第三,运用“混搭”手法,一半印刷,一半雇人手工绘制,既具有彩色喷墨印刷的精致,又不失人工描画的笔触,不仔细观察的话,甚至连行家里手也难免上当。
根据笔者多年的市场观察,现今国内拍卖市场中古代书画真迹的比例不超过十分之一。为了满足近年大量进场的新兴市场投资客追逐书画升值的需求,拍卖公司只能用大量的赝品来充数。在赝品不足的情况下,于是一些人巧动脑筋,干脆不惜拿印刷品以假充真,最终导致当下众多的印刷品在拍场中屡见不绝。有时一场拍卖会,1000多件书画中,印刷品数量竟多达上百幅!如此多的印刷品,对买家形成了很大的杀伤力,许多对印刷品了解不多、一知半解的买家成为牺牲品,整个书画市场的声誉也深受其害。
面对印刷品在当今市场中招摇过市屡屡得逞的现状,买家该如何应对和规避收藏风险?资深收藏家牟建平认为,首先应对市场中混杂印刷品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保持高度的心理警惕;同时可多观摩类似雅昌的高仿真书画展,仔细研究比对印刷品与真迹的细微差别,为辨别印刷品打好技术支撑;此外,对“半画半印”混搭的赝品更不要麻痹,这类加工后的印刷品须多加小心防范。一些贩假者为了让买家看不清晰,会故意选择将仿真印刷品放在镜框中,这时只有高倍的放大镜和专业手电筒才能识破其伎俩。
藏家眼中值得收藏投资的的七大类藏品
一、名人字画,尤其是品相好、传世量小的精品字画
收藏理由:中国书画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欣赏习惯及学术修养有密切联系,是广大民众最为喜爱的艺术门类。因此,书画一直是文物拍卖市场上最主要的门类。而书画作品的价格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表现在奇货可居、永不过时。书画作品的交易又更多是在拍卖场上,容易获得一个相对公平的价格。其投资效益往往比别的项目更显著,增值幅度也更大。
二、和田白玉、翡翠精品、大颗珍珠
收藏理由:自古品质优良的和田玉都被王公贵族所专享,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真正上好的和田白玉越来越少。一直以来,收藏界的导向是:越少的东西越值钱,收藏越有价值,因物以稀为贵。因此,和田玉的收藏在历代都为收藏家们所重视。翡翠是在清中期以后才开始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一种来自缅甸的硬玉,但在玉器收藏界中呈现出一股后来者居上的劲头,价格扶摇直上,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关注。在近年来的艺术收藏品中,色艳质美的收藏级翡翠异军突起,价格迅速上涨,翡翠收藏者数量也日益增多,但也同样面临着高档原材料开采接近枯竭的状况。玉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的价格价值和收藏地位,所以说,它也是投资与收藏的首选门类。
三、与历代皇家贵族有关的艺术品
收藏理由:源出皇室贵族名门的艺术品,由于系皇族所用,是皇权的象征,更是艺术品中的精品。在古代中国,皇家专设宫廷造办处,集国内能工巧匠于一营,所出作品代表了当时国内的.最高工艺水平。再加上选材的精良及皇族使用的经历,尤为珍贵。其艺术观赏性和历史价值深受藏家重视与青睐。近年来,皇家御用物品专场已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亮点,屡屡创下同类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纪录。
四、历代文人、名人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及书房内的陈设器
收藏理由:古人有“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之说。精美的文房用具,在古代文人眼中,不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文房用具除笔、墨、纸、砚这四宝之外,明清时期我国还大量发展了一些文房所需辅助之物,如笔筒、笔架、笔洗等,这些文房用具凝聚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精髓,更融入了大量人文精神,具有极高的赏玩、研究和收藏价值。由于文房用具是古代文人书斋里的器物,如果它的主人是名人的话,不仅流传有序,更能彰显收藏者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自然也为艺术品本身增添不菲的价值。
五、资源性的艺术品:犀角、象牙、田黄、鸡血石、黄花梨、沉香木、紫檀
收藏理由:这些艺术品由于材质的特殊性,属于最珍贵的稀缺资源。如犀角的主要成分为碳酸,埋于土中极易腐烂,基本没有出土器物,传世的也极少。如果品相好、材质优良再加雕工精美,将极具投资潜力。如佳士得2010年春拍中,30件犀角拍品成交率100%,17件高出最高估价4倍以上,6件高出最高估价8倍以上。一个清康熙犀角莱菔尊以3499.7万元创造了犀角雕艺术品新的世界纪录。
六、高古(夏、商、周、春秋战国、汉)青铜器
收藏理由:高古青铜器主要是指上古三代文化中的精品,是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古玩藏品。青铜器以其雄浑的造型、华丽的纹饰、精美的铸造及高深的创意,在中国乃至世界青铜史上独具特色。青铜器作为国之重宝,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收藏价值极高。但由于国内的青铜器尚未开放交易,很多人并未意识到青铜器的收藏价值,目前青铜器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整体偏低,这也为这一门类藏品的升值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藏家关注这一收藏领域。
七、历代官窑瓷器
收藏理由:海外的收藏机构和藏家一直对中国瓷器情有独钟,位列第一的当推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件,其中又以御窑和名品价格为高,因而也极具投资、收藏价值。根据多年来的市场交易表现表明,明朝各代瓷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目前价格与10年前相比,提高了10倍甚至上百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珐琅莲子碗等,如今的市场价已达数十至数百万元之巨。
蔡康永谈艺术收藏中折射的关系
名画背后的人脉存折
有一位台湾买家,三年前一出手就花了七百万买了一张画,这样的大手笔,立刻惊动了拍卖公司,让他瞬间被列为重要客户,成为所有拍卖公司锁定的对象。
当佳士得拍卖在香港举行晚宴的时候,他也会受邀。佳士得的大股东皮诺(FrancoisPinot)也是PPR(巴黎春天百货)与Gucci(精品集团)的大股东,会亲自出席这样的餐宴,亲自接待贵客,这是大艺术家跟大老板、大收藏家互相
认识的顶级场合。
从此这位藏家就常被邀请去巴黎享受最好的红酒,享受最高档的饭店,跟欧洲社交圈的皇族、名人、企业家、时尚人士结交为朋友。他去参观世界级大艺术家的工作室、出席私人派对只邀贵宾的开幕……他的社交圈人脉完全被打通到另一个境界,从头到尾就只是因为他买了那张七百亏美元的画。他心理得到很大的满足,觉得他买这张画真的是买对了。花一样的价钱,如果只是在台北市场买一个两百坪、每坪一百万台币的豪宅,社交的层次就依然停留在台湾的富豪圈,不可能因而就认识了欧洲的皇室、西方的大亨,等等。
以前收藏水墨画的人,买卖政府高官的国画老师的画,或在官员升迁之时,送上一幅马又画猴的“马上封侯”图,其实也都是为了社交功能。我父亲就买过很多水墨画,他买画主要是为了人际关系。同一桌打麻将的另外三个人都买了,或是其中一个麻将家就是画家本人,让他不得不买。我们家挂的其中一幅水墨画,还是宋美龄的老师画的'画,客人来访时,一定会说:“哎呀!你有蒋夫人的老师画的画。”这就是买画的功能吧!
一件艺术品等于一张会员证
西方还有一种赏画派对,有一幅新画到了,他们会郑重其事地用布把画盖住,当晚大家还是一样喝酒聊天,当要把这块布掀起来的时候,就宣布:“毕加索的画到了,请大家来一同欣赏。”无非就是制造一个大家欢聚的场合。就像小孩满月庆生,主要还是大人在聚会喝酒。台湾收藏家最有名的几个联谊社团,往往全是上市公司老板,你认为他们见面的时候都在聊宋朝的瓷器吗?他们应该也会聊一下生意的。
不过,收藏艺术的社交功能也可能带来负面评价。如果你品位很差,地位当然会降低的。听说某个西方的专家,曾被聘到香港去看一位有钱人的瓷器收藏,可是他入眼看到的都是假货,又不好意思讲,因为替这个有钱人买瓷器的所谓顾问也在场。这个西方专家看了一整晚的假瓷器,还要不断找出各种称赞的话,闪烁其词,只求脱身。当然那位专家回去后会告诉别人,香港有个毫无见识的凯子,买了这么多假东西,这个有钱人的社交地位当然会降低,沦为笑柄。我们只能祝贺他永远不知真相,自己高兴就好。
高门槛,就是一种乐趣
对于上流社会来说,买艺术品的高门槛,就是乐趣的来源之一。为什么他们会愿意缴会费去参加某些俱乐部?因为俱乐部规定只有会员可以进来,这个门槛使他们不必跟其他人挤在同一家餐厅吃饭、同一个球场打高尔夫球。
我做专访节目《真情指数》的时候,有次请我的好朋友、常玉画作的权威专家衣淑凡来谈常玉的一生,因为连常玉的后代都没有她那么熟悉常玉。访谈当中,我问衣淑凡:“你觉得买艺术,是不是主要是有钱人的活动?”衣淑凡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顺口回答:“对啊!”我们自己觉得完全没有争议。没想到节目播出后,我遇到一个台湾的拍卖公司老板,她跟我说:“你那一集播出之后,我认识的不少收藏家很生气。抱怨你们怎么可以在节目上讲说,买艺术是有钱人的活动?”我说:“要不然呢?难道是没钱人的活动吗?”她说:“那你们也不能直接这样讲啊!”我完全不解这些人的抱怨,我不知道这些收藏家,是不是觉得这样说诬蔑了他们对艺术的爱,可是反正如果我再跟衣淑凡做一次访问,我们的对答还是一模一样。连本来属于全体市民的Banksy的街头涂鸦,都已经被一墙一墙地挖下来送去卖了,我们实在无法假装买艺术和金钱没有关系。
其实我认为提到钱,绝不会因此就抹杀了购买艺术者对美的品位和热情。这些是可以同时存在而不悖的。何况不少收藏家都盖了私人美术馆,供不买艺术的人也能无负担地欣赏艺术。这也是以金钱加上对艺术的爱,回馈大众的一种方法啊。
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板,他们买一只基金,可能只花几分钟,就决定投入三百万美金,但是他买一张三千美金的画,却会兴致勃勃地坐在画廊里面跟主人聊一个下午:“这艺术家有没有前途啊?他明年后年作什么展览啊?美国有没有人代理?他一年画几张画?”好像比投资基金还慎重。我发现,这些有闲钱的人,不是把买艺术只当做投资,买艺术可以让他们觉得与众不同,这是收藏过程里面他们很享受的部分。
艺术主题旅行的乐趣
平常印象中的画廊,常常流露出距离感,这对一般人来讲也是一个门槛。画廊常常不是透明到让人一眼看透里面挂了些什么东西。进去也没有餐厅那种热切的招呼,里面常常空空的,艺术品也没有说明。这一切都不像去逛百货公司,好像一切游戏规则都隐藏在后面,但其实,有些艺术交易的场合,完全没有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
拍卖会场?你随时可以走进去;看艺术博览会?只要买票就可以进去;一般画廊开幕酒会,你走进去参观,没有人会拦你,而且很欢迎。
大部分买家都不是艺术圈的人,做纺织的、做电子的、医生、律师,平常互不相识,但在一个画廊开幕酒会里面,他们有机会结交成朋友。另外像国际上几个重要的artfair(艺术博览会),白天有展览,晚上是一个又一个派对,你可以去认识人、交朋友,谈艺术创作、谈艺界八卦、谈艺术的生意,或是谈其他的生意。
台湾也开始有专门的旅行团,会带大家一起去看展览、看古董、看艺术。像是美学专家蒋勋先生就带过专门看卢浮宫的艺术旅行团,这也是一种因为爱艺术而形成的社交功能。同团的人可能是贵妇,也可能是不买艺术品的人,但却都是艺术爱好者。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家,会把送画当做一种社交手法。张大千为了要建立他的社交网络,就会很周到地送。他很体贴,假设你的夫人生肖属猴,每年生日他都会画一只猴子送你。我们说有一路的水墨画是“应酬画”,永远画一棵松树、仙鹤,祝人家松柏常青、松鹤延年。艺术家本来就会把送自己的艺术作品,作为强化人际关系与社会地位的方式。
当代艺术的经纪人,其实也用这招,只是方式不同。当经纪人要为代理的艺术家进行市场或学术上的运作时,经纪人会跟艺术家沟通,把作品送给包括策展人、美术馆馆长、艺术杂志或是媒体等重要人物。但是当然,这绝对不是铁律,很多艺术经纪人不用这种手法,更多馆长、策展人、记者、艺评家等等,是不收这样的馈赠的。他们依据的都是专业的判断。
【谈奇石收藏艺术技巧】相关文章:
谈面试技巧07-13
黄山奇石作文03-29
销售收藏品的技巧06-17
橱柜保养技巧收藏篇07-01
课文奇石围绕奇字教学实录07-04
《黄山奇石》的教材讲解07-05
黄山奇石的教学实录07-01
黄山奇石教学实录07-01
《黄山奇石》的教学实录07-01
教学实录黄山奇石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