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年画的文化讲解
春节贴年画的习俗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年画的文化讲解,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年画的文化讲解
年画是我们“年文化”中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过去,每当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厅堂、卧房的墙上、门窗及灶前, 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它不仅给千家万户增添了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又借以祈福消灾。所以,年画凝聚了人民群众祝愿新年吉庆、迎春接福的朴素情感和信仰,寄 托着人们对和谐生活的希望。
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一部反映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既内涵丰富又多姿多彩。春节是中国人民的第一大节,人们在这个特别的日 子里团聚,年画寄托了人们祈福、纳祥、求安的美好意愿。门画是年画艺术发展之滥觞,门画里不只有门神,还包括历史人物、天仙童子等多种题材。汉代即有画神 荼、郁垒守护于门的风俗,他们是中国最早的门神;唐代门神增加了钟馗;宋代兴盛的雕版印刷使得门画由宫廷官府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元明时期,唐朝大将秦 琼、敬德成为最为流行的门神形象;清代门画更加多样,繁盛一时。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山西临汾、湖南滩头、福建漳 州、陕西凤翔、四川绵竹和山东潍县等地。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 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自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 断丰富。到了清代,年画从形式到数量上都发展到了高峰。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 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在新一年中表达美好意愿和美化环境的功能。
娃娃是我国民间美术最常见的表现题材,年画中的娃娃均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样式予以表现,体态圆润饱满、健康壮硕、神情活泼生动、憨态可掬,且多与仕女、 莲花、鲤鱼、石榴等组合,形成“五子夺莲”、“榴开百子”和“富贵有鱼(余)”等祥瑞的主题,画面热闹喜庆、寓意吉祥。杨柳青的娃娃类年画造型生动、线条 工细,设色妍丽雅致,构成一幅幅美丽温馨的画面,闹春的百子为新春增添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的内容, 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题材经久不衰,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面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婴戏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话、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随着时代的推移,旧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观念逐渐被淘汰。年画作为一种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艺术形式保留了下来。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许多画家尝试了新的创作形式,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用以表现与人们相关的现实生活题材,甚至是政治题材。新年画已经改用了现代的印刷技术,印数和 发行量极大。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画种的出版印数能达到当年年画的出版量。
新年画是相对于传统年画而言的反映新的时代面貌的年画作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革命宣传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艺术得 到高度重视,新年画运动蓬勃兴起,五六十年代最为繁盛。众多美术工作者积极投入到这一领域。新年画继承了传统年画的优良传统,摒弃其迷信、落后的内容,打 破其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创作面貌焕然一新。著名画家李可染、张仃、刘文西、任率英、力群等都创作了不少年画作品,崭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印证着独有的时代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年画创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时期的风貌得以精彩呈现。
年画是一部我们民族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千百年来,它不仅是“年文化”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道德教育、审美传 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看图识字的大众读物或了解时事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凝聚着我们民间“年文化” 的情感精神。
现在,具有生活情趣的年画作品更是惹人喜爱,如充满童趣的放鞭炮、拉兔子灯等童子嬉戏题材;如描绘新年生活或拜年的欢乐场景等等,充满了“年文 化”大俗大雅的特色,满足了人们喜庆祈福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许多艺术家采用不同方法,创作表现了过年的喜庆祥和气氛。这些迎新年的原创作 品,或许我们可以用个时髦词,称之为“贺岁画”吧!似乎更符合“年文化”的时代特色。
拓展:年画起源介绍
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室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据《风俗通义》记述,在先秦两汉年节宗教信仰有祀门之习俗,故神荼、郁垒成为我国最早的司门之神。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道:“正月一日,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唐以前多为手绘门神。门神的角色亦不是传说的形象,而出现了真实的人物。人们对门神的普遍说法是:门神中的白脸将军为齐州历城籍(今山东济南市)秦叔宝,黑脸将军为朔州善阳籍(今山西朔县)胡敬德。《李世民列传》记载:唐太宗时,李世民因噩梦致病,每逢深夜就听见鬼叫,吓得心中不宁,寝食不安。有位大臣进言:“派大将守门,必能驱鬼。”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自告奋勇全副披挂,一人持剑,一人持鞭,站立宫门两边,彻夜守护,太宗的病果然痊愈了。太宗大喜,但想将军守门不是长久之策,随命画工把两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人仿效画于纸上或木板刻印而盛行于世。由于秦、尉迟二人皆为将军,故唐时的门神多以威武将军出现,加之民间画工在唐史演义的基础上,对他们二人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所以逐渐演变其为年画“门神”。
隋代后期,随着木刻书籍的产生,木版年画亦应运而生了。从绘画上讲,梁朝刘琰的《少年行乐图》可称之为年画之先声。到了唐五代,画目繁多,有韩滉的《丰稔图》、周昉的《游春仕女图》、《扑蝶图》、李嵩的《观灯图》、易庆之的《元宵图》、徐熙的《牡丹图》、苏汉臣的《婴儿对浴图》等。尤其是《婴儿对浴图》,画上画的婴儿赤身系红兜肚,戏舞花侧,着色鲜明,栩栩如生。这证明,唐代的年画在构图和用色上,均达到了相当水平。
到宋代,木刻取代了画像。我国最早的雕版年画,见于南宋时期印的木版年画,画面有赵飞燕、王昭君、班姬、绿珠等美女图,关张赵马黄五虎图。元代年画中有寿星图、八仙图、松鹤延年等,而且有出售交易市场。明代,由于朱元璋的提倡,这种习俗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清代,由于戏曲杂剧、绣像小说及使用插图等木刻画的兴起,并在绘制技术和雕刻技术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使木刻年画进入了颠峰时期。特别是清雍正、乾隆年间,年画更为繁盛,产地遍及全国,并涌现出一大批专门从事木刻年画的专业画工和雕刻家。
辛亥革命前后,年画不仅没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遭受冷遇,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战乱的影响。此期间以上海的老月份牌为代表的石印年画走俏大江南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老月份牌”风,一大批月份牌名家脱颖而出,如谢之光、周慕桥、金梅生、杭樨英、胡伯翔、徐泳青、郑曼陀、叶浅予等。
抗战时期,解放区出了不少年画佳作,主要以抗日和劳苦大众为题材,如参军图、新年劳军、兄妹开荒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年画艺术发展迅速。无论是造型布局,还是寄情寓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创作了不少宣传新道德、新思想、新生活的优秀作品。
【年画的文化讲解】相关文章:
关于新西兰美食文化讲解06-27
文学概论考点讲解之文学的文化意义06-28
文化讲解:东西方的情人节07-01
4月自学考试文化概论考点讲解07-02
全国红领巾讲解员传统文化心得10-11
春节习俗年画07-03
年画 春节习俗07-03
武强年画包装设计研究论文07-03
除夕的传说讲解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