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观后感

时间:2022-07-02 15:19:2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朗读者》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朗读者》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1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3。“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 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谁人可知濮存昕小时患有严重的小儿麻痹症,不能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同学曾叫他“濮瘸子”。自卑和无自信如阴霾笼罩着幼小的心灵。是积水潭医院、荣国威医生治愈了他的腿,使他从此走上`正常人的生活道路。他朗读老舍作品,其实也是要感恩可敬的荣国威医生,是这位医生使他重获新生。

  她和丈夫林镜冰,今年结婚已经五十周年。没想到几个月前,林镜冰出了车祸,躺在滨江的浙二医院重症监护室,胸部以下瘫痪,喉咙上了呼吸机,不能说话。2月17日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病床上的`林镜冰用唯一能动的手,把圆珠笔绑在手臂上,给妻子写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书,用了近两个小时,一生相濡以沫、催人泪下。

  我觉得,董卿的《朗读者》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释是,“《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难寻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读者》观后感2

  说。晴天“茶语咖啡”第二期电影观后感交流活动,活动主题:《朗读者》,于20xx年12月23日在旧天堂书屋顺利举行!感谢各位的热情参与!

  这两天因央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二期的热播,老夫接到来自四面八方发自内心的热烈祝贺,我的粉丝也涨到四十四万以上,我对方方面面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大家对我与吾儿渊洁的支持鼓励和厚爱。今天我提供的成语是:

  (一)金马玉堂;(二)知恩报恩;(三)忠心赤胆。

  《"朗读者"不仅是一档新栏目,而是提倡什么风气的大问题》

  央视由董卿主持的《朗读者》首播后,我写了一篇感想,竟有66万多朋友阅读。这不能说明我的文章写的好,而是说明这档栏目,顺民心,得民意,接地气。

  今天晚上看了《朗读者》第二期之后,对吾儿渊洁对我的.赞扬,我受之有愧。我朗读的水平南腔北调、山西话与河北话的"混血"也太难听,比人家濮存昕和乔秦的朗读水平,那简直不在一个档次。可是竟有不少朋友打来电话,说我朗读得有气势,连我孙女也说,我爷爷朗读得真棒!其实,在我家除我之外,都说北京话。只有我顽固的乡音不改。我已经这把年纪,想改也难了,只好当个"死不悔改"的分子吧。

  看了第二期《朗读者》后,我不想从微观上评价某个人的表现,我想从宏观上对《朗读者》这档节目发表点意见。

  央视的节目应多样化,百花齐放。但它应有红花与绿叶之别。红花就是主打节目,就是正能量,就是方向。打打闹闹,说说唱唱的娱乐节目要有,但是大型文化情感性的节目要占主导地位。通过这种类型的节目,把我们社会各阶层的人,引导到阅读中去,从而提高我们国民的文化素质。

  从来阅读有两种,一种是默读;另种是朗读,也就是读出声来。《朗读者》这档节目的起名、物色对象、朗读内容的选择,不由得使我联想到无锡东林书院那副有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不能不承认,这些年读书之声太少了,我们急需阅读,急需向全世界的名人借脑子,急需朗读者。

  我们国家朗读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上上下下形成一股浓厚的朗读空气,在经济雄厚的基础上,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随之提高,我们就会成为物质极大丰富,而文化素质极大提高的人。就会无敌于天下。

  以上就是我对央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这一新栏目的总看法。

  央视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北汔集团毅然赞助这档节目,功不可没。

《朗读者》观后感3

  叶嘉莹与小朋友们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央视《朗读者》将以味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央视《朗读者》将以味道为主题,邀请到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著名导演张艾嘉、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得主叶锦添、都市爱情小说掌门人张小娴、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青年钢琴演奏家吴纯等嘉宾一起在朗读中分享记忆中与味道有关的故事。

  古诗词大师叶嘉莹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从第一期节目中的中国英法翻译第一人许渊冲到后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中国焊接学科奠基人潘际銮,《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师。本期节目中,又有一位这样的大师登台,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师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着作等身的教育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岁月女神张艾嘉分享女人的故事与味道

  提起张艾嘉,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往往都是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而对于女人来说,故事几乎就等同于她的味道。

  作为一个明星,张艾嘉从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龄。在节目中,当被问到如何界定年龄的味道时,她坦言:一切都来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对于女人的味道,张艾嘉也用自然来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尝的,我相信味道是来自于你自己人生的态度,你怎么看待自己,那你散发出来的东西是自然的,那个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经,李宗盛为张艾嘉写的一首《爱的代价》被无数人奉为最能代表爱恋成长的经典。但在当时,张艾嘉还觉得这首歌的名字有点土。而前两年再唱这首歌的时候,张艾嘉却发现自己的心与这首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个心经历过更多的事情了,就觉得歌里面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和故事,所以特别感伤。

《朗读者》观后感4

  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上周六播出第九期节目,主持人董卿邀请到潘际銮、赵文瑄、毕飞宇、梁晓声、冉莹颖、王耀庆等嘉宾以"家"为主题词,一同朗读并分享各自的故事。而最令人触动的无疑是以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与近十位清华校友共同朗读清华大学救国会的《告全国民众书》,另外还邀请了91岁的音乐家茅沅、95岁的历史学者胡邦定、97岁的诗人郑敏、91岁的航天科学家林宗棠等当年西南联大的清华老校友在场外一同朗读。这些耄耋老人,朗读时字正腔圆,激情澎湃,让听者热血沸腾、感慨万千。节目播出后,观众和网友激动不已,纷纷表示,"超喜欢这个节目,给人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年轻一代了解为祖国贡献的科学家们的人生经历,从此把他们当做偶像,科学家们才是最美丽的人。""这一段《告全国民众书》有朗读者的.抱负,也是老者们对年轻一辈学子最殷切的希望!这段超过1200岁的朗读才是真正的“燃”!"

  作为我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潘际銮为中国高铁以及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节目中,他讲述自己在枪林弹雨的年代艰苦求学、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念和决心。本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家",在潘际銮眼中,当时的"国"就是"家","我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

  潘际銮在为祖国科学发展奋斗终身的背后,他的爱人,北大才女李世豫默默付出了许多。说起老伴,潘老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她跟了我,就跟了我,从没有怨过,就算我因为大项目而错过孩子出生的时刻也没埋怨。六十多年来,我的每个决定,她都支持,从没拌过嘴。"节目中,两人透露每天仍会手牵手在清华园里遛弯,像年轻时候一样。

  《朗读者》开播以来口碑和收视一路走高,这档豆瓣评分8.7、堪称走心的文化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和网友的热议。《朗读者》每期节目的最后一位朗读者大多是我国各个领域中功勋卓著的专家和学者,从第一期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到第九期我国焊接科学奠基人潘际銮,他们的登台朗读让观众领略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匠人的风采。正如网友所说,"《朗读者》节目更大的看点不在于朗读了什么,而是通过节目,我们见到了普通百姓几乎不可能见到的人,他们是为祖国奉献毕生精力的前辈,是真正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多数虽然年事已高,但目光炯炯有神,浑身散发着对生活和事业的热情与神情,这种精神激励着后辈,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朗读者》观后感5

  关于《朗读者》,先了解的是电影。看完了这部让女主角问鼎奥斯卡的电影后,我却对其中很多很多细节产生了疑问,于是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

  书并不厚,可是故事却很厚重,也许应该说庄重更确切些。

  印 象最深的当然是女主人公汉娜每天都会要求男主人公米夏为她朗读,当时的米夏还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他在人生的低谷中遇见并深深地爱上了成熟美丽的汉娜,也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朗读,对于米夏来说,是让他深爱的人开心的一种简单的方式,是他表达爱意的一种婉转的方式,同时他也在朗读中得到了另外一些东西,渐渐地他也爱上了朗读;可是在米夏眼中,聆听朗读对汉娜来说,却是源于一种莫名而盲目的渴求,她疯狂地热爱聆听朗读,甚至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

  对于汉娜的`不告而别,米夏感到彷徨、无助、不解却又无可奈何。汉娜毫无征兆地从他的生活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他只有接受,只有封闭自己接受现实。他彻底地改变了自己,变成了一个只专心研究法律的高材生,并且封存了关于汉娜的所有记忆,不让任何人触及,包括他自己。

  他永远都不会想到,正当汉娜的身影与现实渐行渐远时,汉娜却又那样活生生地闯入了他的生活中,把他一切的努力击得粉碎。

  此时的汉娜已经成了一个囚犯,并且面临残酷的审判。看着眼前的汉娜,米夏有千万个疑问纠结在心头(读者又何尝不是?),却也只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局外人,只关心审判的本身。当审判长要求汉娜提供笔迹来鉴定那一纸关键的文件的真伪时,汉娜拿着笔犹豫了片刻,最后却又放下了笔,无条件地承认了莫须有的罪行。

  正是这片刻的犹豫,让米夏明白了一切。回忆的大门打开,星星点点的片段倾斜而出,他重新拼凑起那些细节,终于找到了所有疑问的答案。

  她不告而别的原因,她所有的偏执和坚持,她所有的秘密,只为了——她是个文盲。她那样疯狂地迷恋聆听朗读,只是源于一个文盲对于文字的渴望。她在文字面前极度自卑同时却又深深被文字吸引,于是她选择了聆听朗读,选择了用这种迂回的方式来宣泄和满足自己对文字的渴望。

  故事讲到这里便是它最精彩的地方。这突然的真相也让读它的人恍然大悟,感慨万千。

  这就是汉娜。

  我想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女人。她的一生只为守住一个秘密,一个她视为比其生命还重要的秘密,一个关乎其所有尊严所在的秘密。为了守住这个秘密,她舍弃了前途光明的工作,离开了爱她胜过一切的米夏,在战争的环境下做了纳粹的监狱看守,在兵荒马乱中成为很多俘虏眼中的死神召唤者,却又在纳粹被粉碎时成为阶下囚,在众人唾骂的审判中甘愿被人诬陷却选择了放弃反抗。

  读完了《朗读者》,不能不为汉娜的执着与勇气所折服,同时也让人自叹不如。在信念面前,汉娜保有最珍贵的坚持,这份坚持是如此地惊天动地,荡气回肠。

  朗读者,朗读自己的心。只愿这份坚持能在每个人心中。

《朗读者》观后感6

  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4月29日(周六)晚播出了第十一期节目。节目中,《朗读者》以"那一天"为主题,邀请到中国南极科考奠基人郭琨、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安文彬、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特级摄影师姚建中、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生命中最难忘的那一天。其中,那些令人惊奇感动的细节让无数网友在感叹的同时忍不住为之点赞。

  郭琨曝南极科考站励志建站史获网友致敬

  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奔赴南极。他们的任务,是建设我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其中的领头人,就是后来的'长城站站长,科学家郭琨。

  为了这次建站行动,郭琨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1983年9月的第十二次南极协商国会议上,由于中国当时还未在南极建立考察站,因此在表决环节,以郭琨为首的代表团被委婉地请出了现场。这件事给了郭琨极大的刺激--祖国已经开始走向富强,却连在南极会议上发声的资格都没有,这是他不能允许的。

  为了民族荣誉和国家尊严,中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的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几乎零经验的考察队仅用40天就建成了长城站。那一天,所有人都无比激动,接连去敲铜锣,居然把那个锣敲出一个大洞。节目中,郭琨颇为感慨地表示:"当时我们一般四五点就起来干活,连轴干,很多人因此都受伤了。前苏联站站长知道说不可能,亲自看到后特别惊讶,还问我们队员一天能拿多少钱,我们说不给钱也干,你给我们一天一万也不干。"

  1988年,国家又决定在南极圈内建立第二座科考站中山站,当时郭琨得又到了不少外国同行的警告,表示想要达成这个目标肯定会困难重重。果然,在去建站点的路途中,郭琨等人就遇上了罕见的特大冰崩,当时翻下来的冰川距离船大概只有2到3米,船上的不少人已经穿起西装,刮上胡子,把皮鞋擦亮,以为船毁人亡,甚至还有船员已经开始写遗书准备后事了。所幸的是,在船的前头发现了大约30米宽的裂缝,大家伙下定决心往前冲,终于死里逃生,就连在一旁的主持人董卿也不禁说道:"上天还是眷恋咱们这条科学考察船队啊!"这段惊险的口述历史也让观众们对这些无私无畏的开拓者充满了敬意,有网友直言:"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人类,正是有像郭老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南极科考人员,在那个冰封雪埋的世界里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才有了从1984年中国第一次登上南极乔治王岛,到现在中国在南极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的伟大成就。"

《朗读者》观后感7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的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于2月18日晚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朗读者》是一档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来自各行各业、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用深情朗读这一极具中国风的方式,来分享一段诗篇或者一个段落对他人生的积极影响。这档节目既有接地气的人情味表达,也有引发人们共鸣的故事分享,而最让人无法忘怀的,是“朗读者”们在故事分享前所经历的真实人生经历。每一个朗读者都在行走中感悟人生,聆听和观察他人带给自己的感动,继而将这份感动通过朗诵这一方式分享给更多人。

  朗读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经历的学习方式,学生时代中,每一个人都在校园朗读中感悟文字表达的力量和魅力。但是限于当时人生阅历尚浅,朗读显得较为功利,年轻的学生们更习惯用背诵一词,来替换“朗读”这一概念。其实,朗读是一种和文字的互动,更是一种读书人和作者的内心交流,朗读若到情深处,时时刻刻会牵引情感,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在朗读过程中放缓速度,甚至干脆停下来,用心品味作者在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而背诵更像是一种走马观花的体验,即便耗费了时间,却无法让人产生足够共鸣。因此,当有了一定阅历的人们邂逅牵引回忆的综艺节目《朗读者》时,对诗篇和文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随着朗读者的表达产生更多思考和共鸣。

  朗读是一种重新讲述故事的温情方法中学生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中学生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在这样一款主打朗读的综艺节目中,我们不但能看到名人、长者偏爱的诗篇和文章类型,还可以通过他们走心的`分享来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曾经面对的抉择和挣扎。这些都是读者们期盼多时的宝贵的人生财富,不同年龄的人看待人生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但是却可以在和他人互动交流中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提前为自己可能会面对的人和事打好铺垫。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处理起来也会更加从容。每一个人的人生,或者说每一个人的成功,其实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但是在这些长者的故事分享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真实人生故事的魅力。我们通过这些长者的故事去发现世界,重新看待父子情、友情、爱情,告别稚嫩和执拗,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感情,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人生体验。它通过朗读被传达,通过故事分享而影响更多人。

  《朗读者》看上去像一个静态表达的节目,但是当人们通过朗读这种形式进入到讲述者的人生意境中后,能够发现不同的讲述者呈现的是不同的人生见解和人生表达,他们为我们的全新思考提供了多种可能!。我们能够借助他们的故事扩大视野,随他们的故事去感受发现的力量、行走的力量,而这些正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真正要赋予我们的内心滋养。

《朗读者》观后感8

  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第一集,我看的很匆忙,赶着ddl一边写论文一边放直播,还用另一个手机在刷着微博话题跟着动态。但看着那熟悉的舞台熟悉的灯光和熟悉的她,我仿佛又回到节目的现场,门开,灯亮,声响,她款款走出,我自内心深处爆发出一声尖叫,世间美好,汇聚一人,不负如来不负卿。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初生牛犊到稍涉人世,董老师将朗读者比喻为自己的孩子,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更是这个孩子成长的见证人。阅读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读不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少有时间和精力会去停下来认真的将书本上的文字朗读出来,而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我们读书的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朗读者节目的初心和目标,坚守董老师的一个梦和一份执着。

  我不太爱去宣扬董老师为了这个节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说长了多少白发,因为这一切都是她的事业和责任,她在这其中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和品质,她也从中获得了满足和快乐。但是我们依旧不得不说,董老师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做电视的艰难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最终只被部分人检验,而电视节目面向的却是数十万的挑剔的、风格迥异、审美不一的观众们,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前一天的宣传海报,董老师的眼角多了的几条皱纹,眼下的发乌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泪,这些我们应该看见。

  第一季正赶上我高三,每周的朗读者便成为我一周的作文素材,我已经不记得我的作文里出现过多少次许渊冲先生,出现过多少次胡玮炜,朗读者于我,是快速获取文学新知的好途径,是快速了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径。

  第二季播出此时,我已经来到大学,我不再急功近利的为考试而读书,我已经拥有了慢慢读书的时间和精力,此时我将朗读者视作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将与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这期间我还会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认识贾先生,我会与姚明一起读海明威,我会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阅历的人同行,他们在指引着我,以朗读者的身份,以朗读的方式。

  朗读有力量,魔力魅力生命力。

  它让过路人驻足,它让旁观者倾耳;它让古老的文字复活,它让厚重的书本起舞;它让现场的人凝神,它让荧屏前的你我静气。

  神秘的力量,让人心动。

  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

  朗读者第二季,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观后感9

  时光快速流逝,眨眼间《朗读者》已经播到第八期了,本期节目主题词选择的是“勇气”,我自身就对于这个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因而当我全情的看完这一起节目之后更是迸发出难以抑制的感情。

  在我的认知中,勇气从来都不是向着光亮的远方阔步前行,而是在你明知前方迷蒙灰暗依旧坚持勇往直前。

  她是闪闪亮的大明星江一燕,她亦是大山中孩子们喜爱的小江老师。支教是一项伟大光荣的事情,但同时也意味着这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要去往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自己也曾想过投身其中,但我却从来不敢想象我可以坚持多久,但是江一燕在这条路上坚持了近十年的时间。当董卿问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她说是她的舞蹈老师,也同时是促使她能考上舞蹈学院的人。在她三四年没有跳舞、并且大家都不认为她能够考上的情况下,为了圆老师的一个梦想,坚定的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这在当时看来也不失为一种莫大的.勇气。

  有的时候我们并非害怕选择,往往最令人恐惧的是选择背后所要付出的勇气,因为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那么导致的结果都需要我们怀抱勇气去承担。人生不就是在权衡利弊中做着选择罢了,算一算你的勇气够不够支撑你选择的道路。

  汪明荃和罗家英夫妇,在相识二十几年之后六十几岁终于决定走进婚姻的殿堂,成为在婚龄史上当之无愧的“高龄”,在花甲之年还可以做出如此勇敢的选择,怎么能不需要足够的勇气呢?试问你我平凡之人谁可以如罗家英一般在自己六十几岁才开启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大多数人终究还是会走在人潮拥挤的大路上。正如我从来都没有承担遗憾的勇气,我无比希望可以在恰好的年纪遇见恰好的人,那么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认为呢?

  李宁说:“无知者无畏”,对啊,没有被烫过,怎知水热;没有被摔过,又怎知地面比头硬。没有体验过,自然不会存在畏惧,可是当我们有了一定的认知,这个时候再去做就需要一定的勇气了,你要有面对失败承担后果的勇气,实践表明这绝非一件易事。这自然说回到了选择。

  樊锦诗老人她一生最大的勇气就用在为莫高窟永续利用、永久保存奉献一生的这样一个选择上了。说起敦煌莫高窟,它是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宝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现如今它正在以一种非常缓慢的但确实是不可逆转的态势消逝之中,正是这位老人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用五十四年的坚守,改变着历史也创造着奇迹同时守护着这座“永远的敦煌”,可谓当之无愧的“敦煌的女儿”。

  向这世上所有的勇气致敬,也愿你我都胸怀勇气,过好今天,明天,未来的每一天!

《朗读者》观后感10

  很喜欢董卿创办的《朗读者》,开播以来每期必看。《朗读者》的主题是“选择”,徐静蕾朗读的是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徐一直泣不成声,电视机前的我喉头噎得我喘不过气。

  自从有了妹妹,我好像一直跟奶奶睡,虽然不是奶奶带大的,但我对奶奶爷爷一直很有感情。奶奶总是把好吃的悄悄藏到晚上,在我睡前给我吃,夜里我爱蹬被子,奶奶说不知给我盖多少回。我小时候爱画画,奶奶床头的墙面上全是我用铅笔画的各种小人儿和小花,奶奶还夸我画的好看。我趴在奶奶的箱子上写作业,几次不小心把煤油灯弄翻了,烧着了箱子的面,还浸上了煤油,奶奶也不打我。那时我爱上踢毽子,悄悄把奶奶箱子上所有扣环嵌着的铜钱弄下来缝了毽子,奶奶也没怎么抱怨我。我上高中时,每次经过奶奶门口,奶奶从来少不了悄悄塞给我几十元零花钱,嘱咐我要吃饱。我后来出嫁了,婆家离我家很远,奶奶一直想看看我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等我生孩子时,奶奶都近八十岁了,还是不怕颠簸坐着当时的大篷车来看我和孩子,并亲自为我的孩子打出一对银手镯,乐呵呵的说,我这辈子想着喝不上你家的水哩。奶奶去我家总共两次,另外一次是看我生病的老公,奶奶怕我受委屈。

  转眼间奶奶今年已是九十二岁了,奶奶经常说,活的够本了。去年奶奶还能自己拄着拐棍走出院子晒太阳,但今年却起不来了。我由于当时妊娠反应太厉害,今年没回去过年,只能打电话问候。奶奶是靠着我父亲和三叔轮流照顾。近期听母亲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都犯迷糊了,整体躺在床上吃饭都不清楚是哪一顿的,有时候人也认不清了。生活也不能自理了,所以也更招人嫌弃了,听说小孩子都不愿意去她的房间,因为气味太难闻。我通过电话叮嘱母亲,尽力把奶奶伺候干净点,多买点尿不湿用,要帮奶奶经常翻身子,千万别生了褥疮,说不定奶奶的日子不会太多了,能做的就尽力做吧,别再计较多少年前的'问题了,人老了,不容易,您可是为自己的孩子们做榜样呢。可是,母亲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我自己不能常去尽点儿孝心,只能在自家微信圈里暗示其他几个妹妹弟弟要常去看看奶奶,我怕奶奶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在看完那期《朗读者》后,我对妹妹说,我老做梦梦见奶奶,我想给奶奶买一个轮椅,马上天气暖和了,让奶奶出来晒晒太阳,看看庄稼。不料妹妹说,即使有轮椅,谁来推呢?你以为家里人都闲着没事?正好当时妹妹在母亲那里,她立即去后院三叔家录了一段视频给我,奶奶只能倚着被子坐着,眼神也迷离了,一个劲的问妹妹:“你弄啥哩?”我眼泪哗哗的流,打给妹妹一行字:能去多去看几趟吧,奶奶的好日子没了。

  我觉得我很对不起爷爷奶奶,爷爷那么疼我,爷爷去世很突然,我没在跟前。现在奶奶需要人的时候,我仍然不能在身边,“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尽孝谈何容易啊!

《朗读者》观后感11

  人的一生,总是在经历“遇见”与“告别”,这是我们成长必经的道路。继首期以“遇见”作为主题词之后,本周日晚,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又将上演以“告别”为核心主题的朗读。节目中,董卿邀请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著名作家王蒙、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那些有关“告别”的人生故事。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告别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与至亲的告别。但对于姚晨来说,提起“告别”,她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岁那年,姚晨就独自一人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二十多年来,在火车旅途中、在小影楼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在刚生完孩的那段时光里,姚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遇见与告别,结识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暂出现的面孔到现在都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现场姚晨坦言:“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轨迹会被改写,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年报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时间无处可去,好在之前勤工俭学时认识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现在,姚晨还记得那个名叫王栋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环外的一个远郊小村里,当时一进门,姚晨直接吓了一跳,“我觉得那个房间的宽度可能就这一张沙发这么宽吧,摆了一个木板,下面用一些东西垫起来,就是一张床。”在那个现在看来甚至“不太适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挤了一个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墙上睡。”虽然时隔多年,但谈起那段经历姚晨依然记忆犹新。对于这些虽是萍水相逢但却给她过无数温暖的陌生人,姚晨会选择为他们朗读怎样的文字呢?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两种告别无可回避,那就是离开故乡和与至亲的生离死别。节目中,著名演员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来内地拍戏,就是因为母亲的故乡在北京,那种对故乡的情节对自己影响很深。

  而回忆起已故的母亲,身为老戏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实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员的母亲的影响。1984年,李立群与赖声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后推出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谁来说相声》以及单口相声《台湾怪谭》,全新相声表演方式在台湾风靡一时。而李立群对于相声的最初启蒙就是来自于母亲,他说:“因为我妈妈说个事,常像是在说相声,生动,准确,哪怕是用错了字,都错得无与伦比。我的相声段子里,内容到表演,有太多无形的她在里面,在里面影响着我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我无法举例,也举不全,因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兴的‘相声’,只可当时意会,无法事后言传。”。

【《朗读者》观后感】相关文章:

读者的作文03-11

华为朗新待遇07-11

韦朗玉环的历史典故06-29

《读者》的读书笔记07-28

给读者的道歉信07-14

古朗月行教学实录07-01

香港朗豪坊购物攻略07-03

《朗读者遇见》观后感800字08-03

《朗读者》观后感作文600字07-01

读者杂志读书笔记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