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节日小报内容

时间:2022-07-10 15:05:23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节节日小报内容(通用7篇)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以下是春节节日小报内容,欢迎阅读。

春节节日小报内容(通用7篇)

  春节节日小报内容 篇1

  广东各地春节习俗

  与北方地区相比,岭南的春节庆祝活动可分为广府、客家、潮汕、雷州半岛以及瑶、壮、畲少数民族五个文化区域。如春节食品和习俗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南国风情以及重商务实、讲究意头、平民意识较强、崇拜鬼神等,各大区域则各有差异。

  广府地区的春节习俗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其中以广州及周边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广府边缘地区如粤西一带则保留了较多与驱傩、巫术相关的传统;

  客家地区保留了较多带有中原或荆楚文化的传统习俗,如除夕沐浴、照虚耗、送穷、鞭春、人日吃七样菜等;

  潮汕地区大抵延续了明清以来的习俗传统,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如腊月二十四日送神朝天,除夕夜围炉,元日以斋祀先、亲友拜正,正月初四迎神下天,立春前一日迎春,正月初五后有乡人傩以‘禳灾’,各地皆有迎神演戏等赛会,上元夜则有妇女行桥度厄、秋千戏、插松竹枝等活动。”

  最接地气以及受大众喜爱的民间节庆活动是“行花街”,“行花街”不仅仅是家人一起购买鲜花“以娱岁华”,还具有深厚的民俗底蕴,年桔、桃花、水仙是花市必备的鲜花,鲜花也多取名“发财树”、“富贵竹”、“黄金果”等等,象征好的意头,寄寓了岭南地区的人民期望来年大吉大利、大展宏图、财源滚滚的美好愿望。

  传统节庆为广式春节增添韵味

  广府地区

  代表城市:广州、佛山

  行花街,逛庙会

  今年的迎春花市节庆采取“3+15”的模式,即春节前3天11个区的传统迎春花市以及春节期间15天以民俗表演、非遗展示、灯光艺术、主题花展、文体活动为主的城市嘉年华活动,在市区多个繁华地段或文化景点都可尽情参与,包括花城广场、荔枝湾涌、天河体育中心、海珠湖、云台花园、越秀公园、广州塔南越王宫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

  2017年(第七届)广府庙会将在2月11日至17日举办,以城隍庙忠佑广场为主会场,以北京路、文德路等地为支点,本届广府庙会有青年庙会、水上庙会、地铁庙会、小巷庙会、祠堂庙会等多种形式,包含了祈福、民俗、美食等多项文化内容,犹如一盘新春民俗大餐。

  即日起至2月12日(农历正月十六),佛山将举办第八届佛山(禅城)岭南年俗欢乐节。岭南天地、南风古灶、祖庙、梁园等热门景点将上演一系列体现禅城“岭南文脉”的节庆活动。到祖庙祈福烧香必不可少,此外,“佛山首届新π民艺节系列主题活动——回到时间里”以粤剧、石湾陶艺、舞狮、剪纸、版画为元素进行的场景还原,可以让游客回到小时候,体验父辈的春节。

  潮汕地区

  代表城市:潮州、揭阳

  大桔拜年,赏安仔灯

  潮州有“新年赠桔,大吉大利’的说法,初一要带上“大桔”去拜年。潮汕各地还会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皮影戏,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走访各个村镇进行表演、拜年。

  而在古城揭阳,“安仔灯”则是用泥捏成玩偶一样的小人形再穿上用布料剪成的衣服摆放在灯橱里,组成一幅幅充满故事色彩的屏灯,每年元宵节前,在“门楼郑”摆安仔灯已经成为揭阳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民俗,今年亦不例外。据说这一习俗起于明朝,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客家地区

  代表城市:梅州

  别样客家风情年

  客家人推崇“百节年为首”,将春节视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庆。“冬至”一到即开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开始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喜滋滋迎新年。当地的过年习俗,祭灶、守岁、开大门、吃岁饭、出年界等等,花样不一而足。

  客天下广场将举办“2017到广东过大年——梅州最好玩”主题活动;从1月28日至2月3日每天有三场免费斗鸡表演在客家小镇凤舞阁上演。此外,梅县区灵光寺从年初一到初七都有祈福活动,兴宁市熙和湾客乡文化产业园将推出灯光展以及传统杂技表演,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将在年初三举办“花萼楼祈福”活动,百侯镇侯北村在元宵节将举办迎“龙珠灯”等,这些都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年俗。

  雷州半岛

  代表城市:湛江

  特色“年例”,人龙舞

  在湛江人眼中,过年例甚至比过春节还要隆重。年例基本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联合一起举行。年例以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等形式为主,其间,各村轮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穿插各种民间艺术展演如人龙舞、傩舞、飘色、上刀山、过火塘等,令人目不暇接。

  引进有“天下第一灯”美誉的四川自贡艺术灯会,湛江首届新春灯会于1月20日在湛江奥体中心正式亮灯,为期28天,横跨春节、元宵节、西方情人节,为春节添彩。此外,2017广东安铺特色美食节在廉江上演,霞山特呈渔岛度假村还将举办大型音乐之夜、舞鱼特色巡游、美食欢乐一条街等。而到东海岛观看被誉为“东方一绝”的人龙舞表演,同样不容错过。

  少数民族地区

  代表城市:连州

  跳长鼓舞,赏鹰嘴桃

  春节期间的粤北连州街头,随处可见盛装打扮的`瑶族同胞,尤其是戴着精致头饰的瑶族姑娘,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每年的春节期间,古城连州都笼罩在一片春意盎然中——鹰嘴桃花次第开放,赏桃花、看石花、体验瑶族风情,不亦乐乎。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潭瑶族长鼓舞是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游客可在此欣赏到长鼓舞、舂米舞、布袋木狮舞等多种瑶族特色舞蹈。

  冬季的连州菜心、腊味也是有口皆碑,不可不试。

  春节的风俗

  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等,它以工整、简洁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节日小报内容 篇2

  “春节”的起源

  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拜年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纸”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

  “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春节节日小报内容 篇3

  二十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慢慢撤

  这个顺口溜反映了苗族的过年习俗的一些准备过程,同时,它还传递着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苗族的过年习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二是苗族历史上很贫困,做了一年的准备,只有在三十夜这天才好好消费、享受。当然,这是以前的生活场景,现在生活改变了,几乎天天都是过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苗族同胞过年,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的“卯”(兔)日。有时几个村寨联合过,有时排好次序轮过,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节前,家家准备酒、肉、鱼和其它食品,人人都要准备新衣服。

  苗族的过年,各种活动极为丰富。主要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等。第一天就把牛喂饱,装饰好,牵到斗牛场。各村寨都有传统的斗牛场,四周的山坡是天然看台。斗牛时,满怀兴趣观看的人常常有五六千。

  苗族的过年习俗:

  一、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二、百狮会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的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一群从森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来,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诱入波涛汹涌的东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吉祥的狮群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作恶的妖魔鬼怪。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

  三、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苗族的过年习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初一的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四、吃排家饭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幺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谁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凡读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无不深深地被其中这样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见鱼人,便邀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由于这种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渔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数日”而后才“辞去”。欲遂当年渔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春节节日小报内容 篇4

  1、炼岁守岁到天明

  吃过年夜饭,家中的长辈便开始炼岁。

  炼岁,就是要用最硬的杂木和木炭保证灶里和火盆里的炭火一夜不熄。这是从古时先民对火的崇拜引发,传承而来,现引发为:香火不息,红红火火的寓意。一家人围着火盆,吃着零食,谈古论今,说天道地,是一年中最融洽、和谐、吉祥、平安之夜。

  而守岁是年轻人的事,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到这天,会三五成群相邀相聚,或到东家,或到西家,尽情玩耍,一夜通宵到天明,长辈是不干预的。因为,这是年青人为长辈“守岁”,祝他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最有意思的是正月初一,因为这天的'讲究最多。

  2、男人起床下厨

  忙了一年的女人,今天要放假。

  她们不扫地、不洗衣、不做饭。

  正月初一,松溪的习俗是男人下厨,女人休息。

  其实这一天的饭、菜很简单——全家吃素(斋),有一饭一菜一汤即可。饭是米饭,菜是拌三鲜(即用芋头丝、韭菜、豆腐泡、冬笋等凉拌),汤是米汤煮菠菜。这些作料都是头天洗净切好的。灶里有头夜炼岁的炭火,拨开即旺。

  不管多少笨手笨脚的大男人,今天也得下厨体验生活。不过,不管饭菜的味道如何,都会得到女人们的赞许。

  3、全家出门走年运

  大年初一,无论年老的婆婆或年轻的媳妇,都会早早的在家中客厅点燃一柱高香。然后,根据黄历上的指导,确定吉利的方向与家人走出城门,走向郊外。

  踏青,享受大自然初春的气息;

  二是到庙里上香、祈福,许下一年的心愿。

  一家上街,曰:走年运。

  正月初一,当地人有不上门(即不去别人家串门)的习俗,因此一家人都上街。松溪是个山城小县,只要从街头走到街尾,就一定能碰上那些出门求学、经商或工作归来的新朋老友,大家握手言欢,畅谈别后情形,人人喜形于色,其乐融融。

  4、忌讳忌口讨吉利

  为了讨吉利,正月初一,松溪人忌讳生病、借债、打官司。

  松溪人这天不得上门讨债、讨饭、借东西。也不上医院看望病人,或上公安、法院理论。如有老人作古,也不声张,必须到初三过后,再通知亲友。

  忌口方面,主要是不讲脏话,不打骂孩子,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骑车的、放鞭炮的,如果发生了碰撞,一般说声“对不起”道个歉,回声“没关系”也就过去了。人们在这天都成为更加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社会更加和谐、融洽。

  还有些忌讳的东西,如数字上的“四”和“七”,语言上的“无(没有)”等等。

  5、添碗添筷添福寿

  松溪人过大年过三天,曰“过三天年”,这三天,不论是大的商店还是小商小贩,打工的、做手艺的都休息。但只有卖碗、筷的例外。

  正月初二,家家主妇相邀上街去买糕、买碗、买豆腐,称“出财”,取高(糕)升、稳(方言同“碗”)妥、有后(方言同“腐”)之意。在新的一年里,家中添丁、添口、添福、添寿。这一天,街道两旁的地摊一个接一个,各种餐具琳琅满目,确是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6、冰糖蜜枣甜蜜蜜

  拜年,从正月初二开始,晚辈必需上门给长辈拜年,俗称“初一年初二客”。

  新年头几天,辈份大的老人,一般不出门,在家里等晚辈上门拜年、问安。晚辈给长辈的礼物很简单,一包冰糖、一包蜜枣,便是对长辈的敬重,预祝长辈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拜年,一般是一家人同时出动,丈夫带上妻子、子女,去看望长辈。而长辈会将早就准备好的一个小红包及两个鸡蛋回送给晚辈,祝愿晚辈新一年生活圆圆满满、顺顺利利。

  而新婚夫妻拜年,就得预约了,长辈会安排晚辈中的若干对新人同时相聚,中午一定要安排宴席宴请新人,互相认识,以期加深了解,曰:“请新客”。

  春节节日小报内容 篇5

  腊月

  送灶神

  年廿三,送灶神。今天是年廿三,你们家送灶神了吗?在湛江,人们会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每逢此时,人们会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

  洗邋遢

  民间有言:“年廿八,洗邋遢。”腊月下旬起至年二十八,家家户户都大搞清洁卫生。在这期间,人们会清洗洗家具、窗户窗帘、碗碟、床铺......个人也会趁着这段时间,洗头理发......把一切打扫的干干净净,以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年。

  扫尘

  搞卫生时,湛江人家里会备一个新扫把,用它扫掉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蜘蛛网,我们称之为“扫尘”。人们希望通过扫尘,把疾病、晦气、祸害一齐扫出门外......再说“尘”和“陈”是谐音,因此扫尘有着“除陈布新”涵义。

  添新衣

  过大年,湛江人讲究穿新衣。新衣服、新面貌,有着辞旧迎新的意思。临近春节,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逛街买衣服。由于民间喜欢以红色象征吉祥,因此人们在选购时都会偏爱红色系,把自己打扮的优雅些,精神些,意味着一年到头精气神满满。

  备年货

  从年廿五开始,人们就忙于办年货。在城区,人们会到超市、市场购置年货,瓜子、糖果、水果、蔬菜......在农村,人们则浸米舂粉,准备过年的食物。每逢春节,湛江农村多做籺、木叶夹、炸角仔、炸煎堆、蒸年糕......这些年货除了自家吃,大部分都会拿来走亲访友。

  趁圩

  趁圩,在北方又称作“赶市集”。在湛江农村,每个镇都有属于自己镇的“圩日”,每逢“圩日”,附近的农民、村民就会聚集到“圩市”里,进行商贸交易。年近晚,家家户户都会到“圩市”去“趁趁热闹”,购买自家需要的商品、年货,吃的、喝的、玩的、用的......还有理理发什么的。

  除夕

  贴年红

  “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天午后,每家每户开始贴年红,即贴春联,又叫贴对联,古时称做“桃符”、“门贴”。春联的内容广泛,寓意着喜庆、吉祥及对未来的期望、祈求。除了贴春联,湛江人家里还有贴门神、年画,倒贴“福”字等等。门神多是历史上的一些显赫人物,他们威严有杀气,有辟邪挡灾的寓意。

  杀鸡

  在北方,每逢重大节日人们会做饺子庆贺;在湛江,湛江人则认为无鸡不成宴,因此年夜饭上,鸡便成为一道不可缺少的菜肴。天刚破晓,人们就开始忙绿起来,烧水、杀鸡、拜神......湛江人好做白切鸡,妈妈时常跟我说,煮鸡不能煮太熟,斩鸡的刀要锋利,一刀一块,醮的浆汁要文火熬制......

  拜神

  湛江人信奉神灵,在吃年夜饭前一定要拜拜神,祭祭祖。根据传统习俗,人们会先先拜灶君(厨房神)、土地公、再拜五土龙神、家里的祖宗......

  年夜饭

  待香烛烧完,年夜晚便可开吃啦!湛江人十分注重年夜饭,除了合家团圆,共聚天伦,更重要的是祈求一家人齐齐整整,平平安安。这一天,湛江人对饭菜也是极有讲究,饭桌上一般除了有鸡(寓有计),还有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假若家里还有游子未归,人们会在饭桌上摆上未归人的碗筷,象征团聚。若家里有新婚夫妇,也会多摆一副碗筷,取来年添丁吉意。年夜饭一般都会故意多做些,吃不完便留至明年,表示丰盛有余有剩。

  压岁钱

  压岁钱,在湛江俗称“穿衫带”,也有称“利是”。每逢春节,小孩们就特高兴,因为又可以“逗利是”啦!利是一般是由长者给后辈,以儿童为主,当然,未结婚的成人也是可以收到利是滴~压岁钱意在镇压邪崇,希望小孩快高长大,聪明进步。

  守岁

  湛江流行守岁,子时一到,炮竹齐鸣......小城四处喜庆洋洋。如今,城区里很多市民都会以看联欢晚会电视取代守岁,跟着电视节目一起倒数,踏入新的一年~

  春节

  开门

  在湛江农村,人们很看重初一的开门,清早,人们会先敬香祖先,给长命灯添油,接着便烧鞭炮开门。寓意着开门红、吉星高照、五福临门。这一天,部分农村会习惯吃素。

  行大运

  正月初一是新年,小城里四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清早醒来,人们会穿得漂漂亮亮的出门,去行大运,人们多会去茶楼“饮早茶”,与家人、友人互拜年,吃饱了便去逛街、游公园、看舞狮......这一天,遇见相熟或不认识的人都会道“新年好”、“恭喜发财”等祝福的话语。

  新年之忌

  年初一是一年的伊始,湛江人也喜欢把这一天,引伸为一年。时时处处小心、图吉利、忌丑话、避错事......若不慎说了半句不吉利的话,便会立即补救!如:“逢凶化吉”、“丑事不灵,好事灵”.....若不小心摔破一个碗碟,会马上连声挡驾:“落地开花”、“花开富贵”。新年的开始,湛江还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

  初二,开年

  年初二,又称之为开年。全家人一起吃过开年饭,就标志开年啦~随后,人们便带上礼物,携儿带女的去串亲访友,你来我往,城乡里四处都是人群。

  回外家

  在湛江,有着年初二,回外家的习俗。这一天,女婿们会带着妻子、孩子们去拜见岳父岳母,和他们一起吃午饭。

  弹赤口

  年初三,广东人多叫“穷鬼日”。清晨,人们会早起放鞭炮送穷鬼......湛江人则偏重祛除“赤口白舌”毒咒,在农村,天还未见亮,人们就会就燃放鞭炮,并加点盐,让其弹掉。由于“盐”与“言”同音,意把是非流言除掉,俗称“弹赤口”。

  人日

  年初七是人日,即为人的生日。按照传统,从年初一到年初十,都有特定的生日,即“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兵、十贼”。所以到了年初七这天,人们就会共同祝贺,通常会跟除夕一样,劏鸡杀鸭,合家吃大餐。在过去,人们有吃七种菜做成的“七宝羹”。但现如今,由于太繁杂,便改为吃大鱼大肉。

  湛江年例

  过了年初五,湛江各村的'年例陆陆续续地相继而来,今天是这个村,明天是那个村,煞是热闹。年例期间,家家户户放炮竹、燃烟花,轰轰烈烈...在湛江,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做年例时,人们会认为来客越多越光彩,面子越大,便会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齐来相聚。湛江年例,乐在吃和看,年例上会有很多精彩节目,每个地方都会自己的传统节目,常见的有游神、穿令、舞龙舞狮、飘色、大戏、过火海等等。

  吊灯

  湛江农村盛行“吊灯”的习俗,凡是去年家里添了男丁,都要在春节期间会到本村的祠堂、庙宇、土地神前搭灯棚,吊挂各种花灯,故称“吊灯。传统上意为向老祖宗禀报,氏族里增了一员,通俗一点就是"报户口",日后上族谱。“吊灯”一般会选在正月初十至十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吊灯”时,人们还会请来亲戚朋友,摆上几座,饮宴庆贺。

  元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

  古往今来,元宵节都十分隆重~

  在湛江,每个地区“闹元宵”的习俗都不尽相同!

  元宵三绝

  吴川梅菉的庆元宵可是湛江市规模最大滴~这一天晚上,人们会游神、开灯、舞龙舞狮、放烟花、过花桥、看泥塑、游飘色、演大戏等,而吴川元宵活动中的花轿、泥塑、飘色被称为“元宵三绝”,在中外都享有极高声誉。

  分“社肉”

  在雷州和湛江的一些农村,元宵节还盛行一种入社分猪肉活动。即村里会买回生猪,把宰成的“刀肉”以及猪头、猪脚、猪下水,全部放入大锅煮熟,捞起后抬到庙中拜祭后,然后按份数分“社肉”,村民连同“社饭”带回家中,不可复火,全家齐食,家中的畜类也要喂一些。相传,吃了“社饭”、“社肉”,便能人畜兴旺。

  吃汤圆

  在湛江城区,家家户户都会吃汤圆,即为“元宵”,表示全家团圆;糖水甜馅,也寓意着往后的好日子会越过越好。

  春节节日小报内容 篇6

  春节传统习俗:

  1、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愿望和辞旧迎新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欢乐气氛。

  3、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晦气,准备迎接来年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4、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5、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6、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习俗。守岁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气氛,是节日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9、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有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0、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方式多种多样,有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贺年片”。

  11、迎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一年里大发大富。

  12、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13、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习俗。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表现形式。

  14、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

  8、吃饺子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传统,但各地吃饺子习俗亦不相同,有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春节节日小报内容 篇7

  早起:有的人认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会塌。所以要早起。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给压岁钱: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团圆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各地有意思的春节风俗

  1.华北地区

  北方的春节,除了必不可少的庙会,各地又有多种独特的习俗。

  捏油灯:在山西晋西北的岢岚县民间,从正月初十至二月初二,人们在几个晚上都要点油灯。岚县人捏灯盏,是用面捏,所用面,有荞面、糕面数种。捏荞面灯盏,要捏成形后放在笼屉中蒸熟;糕面,即软黄米面灯盏,是在做成蒸熟的素糕后才捏成灯形。有的人家也用玉米面、荞麦面做灯。用白面做的叫“银灯”,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灯”,用养麦面做的叫“铁灯”。

  剪春幡:在南阳镇平一带,农村妇女习于立春日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缀于小儿臂上,男左女右,以为立春之标志

  跑竹马: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流行于山西省内各地。这种活动内容,通过有关资料的证实,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民间活动形式,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2.西北地区

  年味渐浓盘点各地春节风俗

  陇县社火:是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社火”的渊源是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其它杂戏杂耍的“百戏”广场娱乐活动。起初,是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渐演变成了迎春贺年的娱乐活动。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破五:意思过了今天过年中所忌讳都破了,生产开始正常,清晨鸣炮庆祝,但这一天也是忌讳最严的一天,呆家里不作事更不能出门。今天也是过年敬香供神最后一天,晨、午、晚每次都要鸣炮。

  3.华中地区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中原地区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

  年味渐浓盘点各地春节风俗

  沤柏枝:豫西一带,农历正月初一最早起床的人第一件事是将除夕堆放在院中配有麦糠或谷草的柏枝点燃,俗称“沤柏枝”。沤柏枝时有的全家大人小孩要从柏枝火上跨过,称跨旺火。有的还在当院中高挂一灯笼,称作。挂天灯。据说,挂天灯、沤柏枝、跨旺火可。镇妖除邪,尤其可防止凶神

  冬舂米: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安徽和县、含山等地。每年冬至后第三个戊日,恰好是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民间称作“腊米工日”。这天取水舂米,迈入仓中,故称。冬舂米是在黄米的基础上再囤制一次。

  放人丁炮:汉族岁时旧俗。流行于安徽歙县地区。农历正月初二,各宗族所有男子,在本族祠堂内集合,由庭长或代表发给爆竹,一般每人三枚。凡有儿子的男子,每人加发小爆竹十挂,一挂一百枚,取百子吉祥之意;无子的男子在祠堂祖宗牌位下烧香求子。民间认为,这天是求子最好的日子。

【春节节日小报内容】相关文章:

春节小报内容简单01-05

春节小报内容简单文字02-09

春节小报01-14

关于春节文化内容02-03

春节的民俗活动内容01-19

盛大的节日春节日记06-22

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内容09-05

传统节日春节日记06-21

春节习俗有哪些内容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