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
“后现代主义”在今天已不是最时髦的标签,但是,人们似乎一时也难以找到超越它的概念。对于中国设计界来说,后现代主义或多或少还是一种新东西。这种新东西中到底潜藏着什么样的观念和立场,其中又有哪些可供我们参考借鉴,这一切仍然有待于理论界去总结和反省。笔者不赞同对源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进行简单的风格上的抄袭和摹仿,而希望能由后现代建筑及后现代产品设计在西方的早期发展入手,努力挖掘出距离我们最近的这一西方设计运动所蕴藏的思想含义。
从表面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折衷调和,玩世不恭,没一点正经,但从其思想背景来看,它又是严肃认真的。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源起于对两个重大时代问题的思考:1、设计如何与传统展开对话;2、艺术及设计如何与消费文化共处。这两个问题是包豪斯时代的先锋设计师所不曾面对的,它们是二战结束以来率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又逐渐扩散至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问题,即所谓后现代问题。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无力解决后现代问题,却至少敏于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正是后现代设计理念中所包含的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的成分。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与传统对话
建筑是艺术和设计中对生活影响最大者,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与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指出,“后现代主义最早获得比较直观可信而且有影响力的定义,与文学和哲学并不相干……正是建筑把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拽出云层,带到地上,使之进入了可见的领域”〔1〕。
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有: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196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奥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学》(1966)和哈珊·法西(Hassan Fathy)的《贫民建筑》(1969)。
在《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雅各布斯批评了现代主义城市改造方案的死板和单调,她认为城市生活是多元化的,旧日的街道,往昔的建筑,自有其不可磨灭的生机和活力。文丘里早年曾到意大利学习,在那里,他陶醉于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并由此认识到建筑史的重要性。据说,当时美国的大多数建筑学院在格罗皮乌斯的影响下不开设建筑史课,文丘里痛心地感到,可能就是因为缺乏历史知识,所以才使得乏味的国际主义风格大行其道。为了反对“正统的现代建筑”,文丘里主张凌乱的活力胜过表面的统一,丰富性胜过一目了然,兼收并蓄(both-and)胜过非此即彼(either-or)。在《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他还指出,简单化的城市规划不足以应付当代生活的复杂性,建筑师必须致力于发展多功能项目。在这本书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一书中,文丘里与雅各布斯采取相近的立场,认为建筑师不应主观地设想一个乌托邦方案,而应考虑和尊重那些已然存在的东西〔2〕。
以多元化来对抗现代主义的“纯粹”,以现实的复杂性来对抗乌托邦式的“理想”,以历史的延续性来对抗先锋派的“断裂”,是贯穿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的一条主线。美国建筑师、批评家詹克斯(Charles A. Jencks)是较早用“后现代”来命名这一新动向的关键人物〔3〕。1977年,他在《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中把后现代风格概括为“折衷调和”:“或是对各种现代主义风格进行混合,或是把这些风格与更早的样式混合在一起,一批建筑师以一种探索性的方式超越了现代建筑。迄今为止,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尚不足以构成一种全新的方式和风格;这些成果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彻底决裂式的。社会上这批四十岁左右的建筑师,他们所受的训练就是现代主义的,自然只能做些瞻前顾后、渐进式的改良。等到眼下这批建筑系的学生走向社会时,我们就会看到一种更为彻底的折衷主义(eclecticism),它们无疑会更具有说服力。唯有这一群体才可能有足够的自由去动手尝试任何可能的风格:古典的,现代的,或混血的。”〔4〕
后现代主义对折衷主义的一致偏好,来自他们对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口味的一致拒绝。文丘里用“少即是无聊”来挑战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的信条。詹克斯认为美国圣路易市“普鲁蒂·艾戈”住宅区的炸毁(1972年7月15日下午2时45分),等于是公开宣告了现代主义的死亡。平心而论,当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演变为一种“国际主义风格”时,的确需要人们加以警惕和反省,但也不能因此而把所有罪名都扣到现代主义头上。例如,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和预制构件这些经济实用的东西是现代技术的成果,即使没有柯布西耶、米斯·凡·德·罗和格罗皮乌斯,它们也照样会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评在以讹传讹的过程中难免有过激和简单化的成分,不过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那种多元主义和放任主义也自有其合理性。例如,北京有很多现代化的商场和商业街,表面上看起来整齐划一,可是其繁荣和便利程度反不及某些“脏乱差”的老街,如汉口或扬州的商业街。显然,商业街的灵魂并不在死的建筑,而在活的人和活的传统上。人类的需要远不像柯布西耶所设想的那样是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如果不考虑那些自然生长、自由呈现的因素,便难以适应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后现代主义对杂乱无章的喜爱颇有些像政治学中自由主义派的做法,而这对于柯布西耶等人所持的那种“精英主义”城市规划观无疑会有某种纠偏的作用。詹克斯把后现代建筑定义为“有多重意义的作品”(multivalent work),它有如莎翁戏剧那样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重意义的作品”的活力恰好体现在它能“以多种方式塑造我们,面对不同的群体说话,它所面对的对象不是这个或那个精英,而是全部的社会阶层”〔5〕,因此它能够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群中碰撞出新的意义。与此相反,“意义单一的作品”(univalent work)则是封闭的、缺乏活力的,并终究是令人感到压抑的。
此外,与现代主义昂扬的高调相比,后现代主义放松的心态也更适应消费时代的生活氛围。我们在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宣言中嗅到的是一股“大跃进”的气息,可是生产更多的必需品早已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心议题了。今天,街道和建筑所具有的商业和文化功能已大大超过了它们的生产和实用功能,把城市变为一个消费和娱乐的中心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以北京的老城墙为例,在一个以生产为中心的时代,它可能是多余的,可是在一个以消费为中心的时代,它就变成了稀缺的文化资源。在今天,保护古迹和发展经济,至少在理论上不再是相互矛盾的。设计帝国(www.warting.com)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把古迹当作消费娱乐场所的“点缀”来开发,这和把古迹当作旅游点来建设都同样不是对古迹的真正保护。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在现代化的晚期阶段也即在后现代的典型情境下,对传统的“真正的保护”并无存在的可能。当传统生活以加速度离我们远去时,又有什么举措可以使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继续保持其原汁原味呢?在这一点上,后现代主义的聪明之处和无奈之处皆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是方案的方案:多元并置,放任自流,让时间来裁决一切。
二、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与大众文化对话
后现代主义主张与传统对话,但后现代主义也并不是复古主义。同样,后现代主义虽然大肆借鉴通俗文化的图式和风格,但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媚俗主义。艳俗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口号“领导大众走向庸俗”或许很能说明问题。大众本来就是庸俗的,何谈领导大众走向庸俗?是嫌大众庸俗得不够,还是要庸俗到大众不好意思呢?
哲学家赵汀阳在《关于后现代的一个非标准表达》一文中,睿智地把后现代主义归结为一种“现实主义”:“到了后现代心情,人们仍然迷茫和失落,但是,迷茫不再是值得用心动情的表达对象了,苦苦地什么什么变成了一件很搞笑的事情,理想主义退化为淡得不能再淡的背景,现实主义重新成为风景。”〔6〕作为一种现实主义,貌似荒诞不经的后现代主义如实暴露了充斥在现代生活中的矛盾和悖论,因此它完全可以被恰当地称为“悖论现实主义”。其实和现代主义一样,后现代主义对这个世界依然是不满意的,但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和充满激情的批判已不足以用来表达身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那种深切的无奈,这就导致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注定是一种缺乏激情的软批判,或者说是一种无理想、无目标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武器主要是解构和挪用:
1、挪用(appropriation):“把大众的‘文本’(text)错误地放置到一个不宜的‘环境’(context)里去,这样一种‘情景错置’(recontextualization)似乎是后现代的一个基本手法。”〔7〕
2、解构(deconstruction):“后现代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是一种脱敏剂,它把不共戴天的矛盾表达为左右为难的悖论,总的技艺可以说是‘解构’,具体手法可以有各种花样,比如多义化、歧义化、变态化、情景化、误读、诡辩、错乱、反讽、搞笑等等。”〔8〕
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1917年向&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相关文章:
服装的设计理念06-05
设计师杨彦的设计理念07-11
服装设计的理念06-05
室内设计理念标语12-30
雪容融的设计理念和寓意02-26
室内设计理念标语2篇12-30
室内设计师个人理念座右铭12-08
学校食堂设计理念方案(通用13篇)12-05
建筑设计公司企业理念宗旨标语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