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时间:2024-11-27 10:10:09 林惜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精选11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精选11篇)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1

  该怎么说呢,有些失望,文中的第一部分是描写集中营的生活,当然有非常多的文学作品都有描写奥斯维辛,但我觉得任何文字,文学都不能描述出那种绝望与悲凉。我们也不过是管中窥豹而已。

  至于第二部分,额,感觉就是鸡汤文。这碗鸡汤我不喝。鸡汤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解释,让好释怀。但不要过度,不然就不但没营养还有毒。

  生命的意义,一看到书名就立刻吸引了我。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去思考这些问题。我自然也一样。但这本书给出的解释就像鸡汤。我想起以前看的《生命的留言》或《乔布斯传》都很好的解释了他们的.生命意义。

  生命,生活,死亡这些都是些大词。闲着没事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去思考这些问题,容易转牛角尖,而且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工作吧,让自己忙起来!忙的没时间去想这些东西,或者运动,让自己累到趴下为止。在漫长而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在我们学习,经历种种过程中,时间会给予我们答案。现在又何必去急着寻找生命的意义呢?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2

  第一部分是作者对集中营生活的记录,分为三个阶段:收容-恐惧,适应-冷漠,解放-人性的暴露。

  1、集中营里最痛的不是肉体,而是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2、作者不愿意叫醒做噩梦的室友,因为现实更恐怖。

  3、在这里,对妻子的思念让他领悟到爱是追求的最高目标。

  3、幽默是生存的艺术,就像苦难是毒气被灌入毒气室,均匀弥漫,大小是相对的。

  4、无法夺取的自由,是人选择态度和行为的'自由。

  5、“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意义疗法的总结和思考。

  1、追寻意义会导致内心紧张,这有助于精神健康。

  2、必须通过对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3、发现意义的方式:事业成就,体验某事或人,对苦难采取态度

  4、矛盾意向法对抗焦虑,反应消除法对抗过度反应

  5、自由-责任缺一不可。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3

  “生活是充满意义的,人们要摈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它还强调,生活是有终极目的存在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都伴随着阶段性的快乐和痛苦。叔本华说过,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了便无聊,不满足便痛苦,人生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不定。只有极少数人,经过层层历练,方能修炼出成熟的心智,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满心愉悦地面对这个世界。《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弗兰克尔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这本书适合希望寻找生活意义的人们。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活在宇宙当中是无意义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我造就,活出精彩。弗兰克尔亦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他在书中标明了一个事实,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不论是作为有待实现的意义,还是你需要面对的他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类在心里底层拥有一致的集体潜意识,当你看到一个人自我奋斗改变命运,或是看到真挚的爱情时,你会从心里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动,震颤整个内心。

  我建立这个公众号的初衷,就是想让大家通过阅读和写作,去探寻生活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4

  如果人生就像一部电影,那么每一天就像电影的一个画面,我们的人生就是由这一帧一帧的画面所组成,故事会经历跌宕起伏,有高潮,有低谷;有幸福,有痛苦;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有沮丧,最终都会有一个结局,无论这个结局是悲是喜甚或平淡无奇,我们终将都会走完这一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是自己这部人生电影的导演兼主角,如何演绎人生这部电影,不仅是为了呈现给世界观赏、品评、思考,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要拥有自己的价值。

  阅读美国弗兰克尔医师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通过他在纳粹集中营炼狱般的亲身经历,不得直视人的尊严被撕碎,情感被麻木,人性被泯灭,死神时刻都准备着掳走你的亲人和朋友的生命,饥寒交迫,鞭打奴役,疾病瘟疫,毒气室,焚尸炉,只有编号的囚徒在最贫瘠的环境中选择求生或放弃。在这恐怖的集中营里,人的生命价值不被承认,意志无处安放,仅是被消灭的对象,这种重压之下,活下去的勇气成了最昂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集中营囚徒之一的弗兰克尔医师,每天同样在重负劳役之下,看着被拖走同伴的尸体,思考着如何在这种灭绝人寰的环境中活下去,寻找生命的希望,走出集中营。他在无助的时候,思念妻子是他最大的慰籍,梦中和妻子对话抚平了内心的伤痕,这让他理解到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感情,甚至是活下去的勇气;他全身心投入人类生命意义的研究,却帮助他实现了自我救赎,这让他明白成功不过是全力付出的副产品。

  “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

  “人越是在绝境之地,越需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你无需将自己的命运与任何其他人进行比较,即使你在经受磨难时,你也是独特孤独的一个人,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同时,你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看到希望、健康、家庭幸福、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获得或者恢复原状。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们的生命不可能重复,你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找到自己的使命,承担自己生命的责任。

  弗兰克尔医师通过意义疗法,告诉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一、通过创立某项工作和从事某种事业。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他自己以外的某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和面对某个人。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它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第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的某种态度。

  忍受苦难使人能够将灾难转化为胜利,将个人的厄运转化为人类之成就。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现实时,比如患了不可治愈的癌症,我们就面临着自我转变的挑战。

  在生活中,你可以成为一位悲观主义者也可以成为一位乐观主义者,关键在于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选择。悲观主义者面对墙上每天都被撕掉一张的挂历,他会觉得生命越变越薄;而积极乐观的人,会把每一张撕掉的挂历整整齐齐的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下自己的故事,他可以自豪而快乐的回忆所有经历的时光,即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也依然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因为他爱过了,哭过了,努力了,付出了,成就了,甚至勇敢地承受过苦难。

  弗兰克尔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在美国发行了73版,超过900万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帮助千千万万人找到了他们生命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作为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也需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作为萌想视觉文化传媒的创始人,我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有梦想、肯奋斗、愿意改变自己的人找到实现梦想的途径。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挖掘出自己生命的意义,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价值,才不会在临终的时候感到虚度或碌碌无为。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5

  正是基于这种假设,弗兰克尔提出了导致“意源性神经官能症”的两种可能“存在之挫折”和“存在之虚无”。所谓“意源性神经官能症”是相对于“心源性神经官能症”,主要不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而是由追寻意义的过程遇到了挫折和认为没有认可意义值得追寻,所以出现了诸如空心症和对生活各种不满意的症状。他们并不是心理疾病,但是患者却会深受困扰。

  之所以出现“存在之虚无”,在弗兰克尔看来主要源于“人类本能的指导行为的安全感的丧失“和”前现代社会指导行为的传统的崩溃”,人们失去了行动的方向只有要么跟从所有人走流行主义的路线,要么服从某个权威进入集权主义的牢笼,但在这个过程中人要么是焦虑,要么是厌倦。正如叔本华说的“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两极之间。”

  要治疗意源性神经官能症,弗兰克尔认为只有靠个人自我去发现生命的意义“你不该追问抽象的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而实现的途径在他看来有三条: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自然或文化或者一个人的独特性(爱)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采取某种态度

  如果一本书,只讲到意义疗法的理论和相应的实践方法,它并不能使我信服,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的方法都太抽象,无法想象和实践。

  但这本书的最大的可读之处是,弗兰克尔时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那个1/28的幸存者,在书的前部分相当于他的集中营经历的自传,讲述了他如何在集中营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相对于那些无所顾忌的囚头,和那些完全失去自我变成工具一般的普通狱友,他是靠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找寻内心的自由来度过集中营的艰苦。

  集中营每日的心理挑战是:我能否活下来?不能活下来,所受的苦难有何意义?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意味着失去生命。

  在集中营人只关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精神高度紧张,摧毁了所有的价值观念,怀疑一切。而失去自我价值,没有人的感情和自尊。就如真正的绵羊一样,等待着宰割。

  弗兰克尔却能在集中营仍然从事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一、完成自己的专业书稿

  二、回忆自己的深爱的妻子

  三、黑色幽默面对苦难

  四、欣赏偶尔的自然风光

  五、寻找独处沉思的时间

  正是集中营的生活,让他认识到:

  在集中营,在活人实验室我们亲眼目睹有人像猪猡,有人像圣人。人的内心里,这种都可能有。

  最终表现出那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他从中更是体会到苦难的意义,苦难是让人的精神升华,苦难是命运的选择让你找到生命的意义。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讲:“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受过的痛苦”

  同时他也批判了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大家对于幸福的过度追求中,暗含着对不幸的一种蔑视和认为不幸是耻辱。

  一个人的不幸从对社会做贡献的.角度来讲意味着“没用”,诸如乞丐,残疾人等。

  我们的社会尊崇成功,尊重对有社会贡献的人。但经常会将“人的有用”和“人的尊严”混淆。不是每一个人都对社会有贡献,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人的尊严,有他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只认同人的有用,而忽略人的尊严,无异于希特勒的纳粹。那么用安乐死执行屠杀“慈善”地杀死因年迈、疾病、精神障碍或其他各种疾患而丧失社会有用性的人的黑暗时代就不远了,

  而人性是复杂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时人发明出来的,但是,心中默默祈祷着上帝而进入毒气室的也是人。”

  正因为人性复杂,我们才更需要每一个个人的自救,即使再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要保持内心的自由。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6

  寥寥十万字,却是我读过的篇幅最短却最有力量的一本书。朋友推荐我读时,听到书名,以为只是一碗鸡汤。按照自己的读书习惯先看了前言、自序、目录、后记,了解作者的履历情况之后,便没舍得放下一个通宵读完了。本书的结构很简单,前部分写的是作者作为一名犹太人活着走出集中营的经历,以自己为研究样本;后半部分写的是“意义疗法“让自己走出困境和虚无。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这本书并没有功利的阐述,也没有任何说教和目的,只是一种自然的呈现与流露。我个人认为意义疗法是对一切心理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曾经因为某种意义而让自己努力磨砺地越来越优秀,曾经又因为某种意义的丢失而让自己一度迷茫感伤,曾经更是因为重新获得某种意义而执着了这么多年,后来又是因为某种意义的突然坍塌而陷入迷失。抑郁是一个很深很泥泞的黑洞,有的人因为长年累月的消耗,有的人是突发事件的打击,而一旦陷进去并非他们不想走出来,而是纵有万千种方法可以尝试,意义的支撑绝对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拥有某种意义而让我们即便苦难缠身而感觉美好、即便看不清未来而坚定当下、即便困顿迷茫而不迷失、即便屡屡挫败而依旧自信满满。这种意义就像是一轮不落的太阳,驱赶了一切的寒凉与悲伤;还像午夜的启明星,抚慰着所有的孤独与不安。这种意义就是一个不离不弃的陪伴,是一个柔软的拥抱、一个温暖的问候,让我们安全感爆棚地幸福着。这么重要而美好的意义何处找寻?作者与我不谋而合吧,书中介绍了三种找寻意义的方法:一是从某项事业中取得成功。如果我们直接追求“成功”这个结果,是不会带来幸福的,成功和幸福,是在你投身事业之后自然获得的,是一种副产品,你越想要得到反而会适得其反。正确追求生命意义的方法,应该是去追求这个过程。二是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我们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而面对这些痛苦的方法就是为这些痛苦找到意义。作者说:“所有这些苦难、死亡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没有,那么压根儿就不该忍受。基于这种偶然之上的生命——不论你是否逃跑——压根儿就不值得活下去。”这句话的逻辑是: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痛苦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痛苦没有意义,那么就代表生命没有意义。所以每一段痛苦都是有意义的。人们只有在面对挫折和痛苦时才能升华,每一次痛苦都是难得的考验机会。面对痛苦是选择怨天尤人,将责任推给命运还是选择提炼痛苦的价值,超越自己,都在一念之间,人们一直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是选择抛弃生命,还是把苦难当成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转化成对内在力量的考验,不同的选择,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三是去爱某个人。作者在集中营中领悟了这个道理,在他坚持不下去,将要面临死亡时,他想到的是他的妻子,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爱一个人胜过爱一切,想着她、为了她努力度过每一个难关,支撑着我们走出泥潭。但这三种方法也都有死穴:做事业逆境是常态,忍受痛苦需要我们能够麻痹自己,而爱一个人需要那个人真的欣赏你、真的在等你。否则,只能自欺欺人,而自欺获得的意义,只能让我们丢掉了自己。总之,这本书可以堪称经典,但于我而言,所述方法都尝试过了,也都触及了死穴。还是推荐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在你人生的某个时期,一定能读懂它的珍贵;在你生命的某个阶段,一定用得到。感激维克多·弗兰克,虽然你并没想过这本书要发表,并且会让那么多人受益。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7

  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会遭到两个层次的打击。第一个是挫折痛苦本身带来的,比如疾病的折磨、工作的辛苦、失败的损失等等。第二层是因第一层而感到的沮丧、羞耻、失望甚至绝望(第二层才是打击的本质,是支撑原来人生的意义突然中断)。

  第二层,作为其行为的根基迅速消减。而丧失了告诉自己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从而,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做的.事(集权主义)。

  抽象的生命意义是很难阐述的。意义也不需要太长远,从长远看人都是要死的,所以人生没有什么终极意义(对于终极意义,自己找不到,别人也不可能告诉你)。因此,所追求的就是短暂意义,即自己创造的东西,包括成名、发财、照顾家人、击败同行、气死对手、贡献社会,什么都行。

  只要找到,你的生活才有支撑。

  寻找意义的方法: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8

  这本书是是在读熊培云的老师的书《慈悲与玫瑰》中读到的,熊老师是相信”个人自救“的,即使在世界最坏的时候,外界环境最恶劣的时候,个人还是能够拥有内心的自由和作出相应的遵从内心的选择,他引用的便是书中的“即使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正是在熊老师的指引下,翻开了在好久前就下载在微信读书的这本书。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何时屯的这本书,但正是受到熊老师的召应,又一次接触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人,但能遇到拥有伟大的灵魂的机会少之又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去了解弗兰克尔的生平,才发现除了伟大的灵魂之外他更是一个有趣的人,六十八岁还在学习飞机驾驶,八十岁还去登山,从某种意义上,他对于生命的这种追求,符合了我心中的理想。

  对弗兰克尔的介绍,一般都是说他是维尔纳第三势力学派“意义疗法与存在主义分析”,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列。

  三个学派到底有什么区别?我做的简单的`归纳就是,心理分析是追溯过去,从人的过去中发现症结并解开,个体心理学重视参与现在,认为每个人都应从参与社会活动中寻找自己,而意义疗法学派这是面向未来,需要设定目标去完善自己。三个学派各有侧重,而针对的不同的心理缺陷。

  而意义疗法对于患者而言,是最残酷的,因为他需要在治疗师的引导下,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在弗兰克尔眼中“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其主要的动机。这种生命的意义独特的,因为只是并且只能是由特定的某个人来完成。对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虽然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是也是一种人类必需的合理的真正需要。”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9

  在看集中营那段生活时,简直不敢想像,在那个环境下,疾病,痛苦,死亡是每日必须面对的课题,心中没有光的人,看到到窗外那棵树,看不到希望,只有苟且,偶尔蹲在某个角落想以疾病的名义多活几日外,无其他活着的意义。而那些心中有光的人,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不管遭遇怎么难以忍受的痛苦,仍然坚信生活的美好,仍然对未来抱着希望,仍然努力让自己帮助他人,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刻过得有意义。

  昨潘打电话来,是因为某事触及她的'一个坎,让她情绪不稳,号啕大哭,我只能倾听,没能给她任何建议,多么希望自己是个心理学专家,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及时将他们从泥塘深处解救出来。我有个小小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将来,能帮助他人。我想今日也试试,如果任何事情都等到将来,那么我就会给自己找借口而延迟行动,不,不能等待,立刻行动。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10

  经典之书是应当反复阅读。

  我之反复诚不如上。书读到一半时,恨不能一气读完,约五分之一的内容时,却又迟迟不能拿起,读两页,置几日,再读时对之前的内容有了恍惚,于是在一二章间重复,或是短暂的阅读过程里,心思抛锚,书之后半部,是心理学中意义疗法的治疗理念,诚是不能以二用之心理解,于是再读。拖拖拉拉到今日,终于读完。

  本书作者弗兰克尔是一名精神科医生,1905年出生,1997年去世。1942年9月他和全家遭逮捕,之后的3年,先后被关押在奥斯维辛、达豪等四个集中营,期间,他怀孕的妻子、父母,弟弟均因疾病和饥饿惨死于集中营。被关押之前,他有过申领美国签证出逃奥地利的机会,因为家人和自己的患者而放弃。

  关于集中营,我印象有三,一是高中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是影片《美丽人生》,三则是弗兰克尔在此书中的描述。清晰地记得书中的一段描述:集中营的床是上下铺,光木板,每层要容9个人,要侧身躺下,共用两条毯子,某天晚上一个狱友身处噩梦之中,睡不着的弗兰克尔想伸手拍醒他,却又不忍让那个狱友醒来在比噩梦更可怕的现实中。作者对集中营经历的描述,使我对那部名为《美丽人生》的电影有了更为立体的感触。

  弗兰克尔是一位天资聪慧,智慧过人的圣者,面对人生中用苦难都不足以形容的经历,他让我见到如佛陀般圣者的光芒。

  首先是圣雄甘地心怀山海般的`仁爱,当他从图尔克海姆营获救后,知道了他妻子惨死的消息,过去的3年,他能在人间炼狱般的集中营里生存下来,对妻子的爱是强大的心理支撑,他在集中营里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失去了母亲和弟弟。即便如此,他仍然能做到“忘不了别人给过我的恩惠,不抱怨别人对我做过的坏事”,帮助那些战后需要恢复的精神病患者,且这些人中有当年参与迫害自己的人。

  其次是对人的存在的意义的探究,尤其是精神健康与人类繁荣的问题,他对于自己所感兴趣领域孜孜不断地研究,完美诠释了活着的意义,他认为,不可治愈的精神病患者也许没用,但他拥有人的尊严,否则安乐死就被合法化;而人也不是简单地活着的,魔鬼般的人物也会转化为圣人,人的内心里,两种可能都有,人是有人性光芒的,不该简单地被视作是机器一样的存在,他活着的意义在于帮他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最后便是他的意义疗法,这类似于孔子说的“求仁得仁”,或者是《老人与海》里的那段经典台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或者是《人生十二法则》中的龙虾理论:昂首阔步蟹螯高举的龙虾才是不敢被轻易下手的龙虾。想起不知是哪本书里的话,得意忘形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意忘形。

  以弗兰克尔“悲剧性乐观主义”理论作为结尾:“世界的状况不妙,但除非我们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否则一切会越变越糟”。人想成为哪一种,是内心的选择,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11

  这本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探寻生命的意义。作者带着我们层层推进,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活的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

  这些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使命构成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所以“对于意义的认识在我看来最实在不过,就是意识到了现实背景下的某种可能性,或者通俗地说,意识到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尽人事”呢?

  “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

  “意义疗法认为,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那自由呢?责任和自由如何取舍呢?

  “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读到自由与责任,我不禁会想到沉迷游戏的大学生和出轨的男女,他们为了心中的自由了放下了读书的责任,放下了家庭的责任,那自由便堕落为放任。

  我又想起前段时间热映的文青电影《七十七天》,男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穿越羌塘,放下一切走进了无人区。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男主的结局,但从片尾文字记述三位穿越者的事迹看,凶多吉少。我一直在想,影片究竟在传递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亦或只是在用一个影片在向这些“壮士”致敬?自由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意义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如何找到自由和意义(责任)的平衡点,也许只能问自己的内心了。找到了这个内心的平衡点也许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到的所谓“心即理”“遵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也是异曲同工呢?

  抛开形而上的东西,进一步想,追求生命的意义究竟该怎么做呢?作者这样引导我们。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功;第二种就是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即爱某个人。”第三种需要详细讲,我专门在“面对痛苦”一篇中总结。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通常,人们只想到短暂性本身,而不去想它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他曾经历的快乐和痛苦,曾经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我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读到“曾经存在”,我自己的脑子里两个小人吵了起来。如果两位武林高手在华山之巅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后都死去了,如《神雕侠侣》中的洪七公和欧阳锋一般,他们的武学成就也跟着他们一起消失了。这个世界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那曾经是否存在似乎便无所谓。

  而另一个声音说,难道你忘了杨过了吗?他们尽管没有把所有的武学保留下来,至少影响了一些人,比如杨过,这些影响是真实发生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似乎这么说‘曾经存在’才是确定的一种存在。这么看来,和世界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保证过往存在确定性的先决条件。进一步讲,想要增加我们自身的价值——改变世界的价值——就要让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尽可能多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仅可以通过交朋友,也可以用创造畅销书、好故事,或是好产品等方式。

  最后让我们放眼到整个人生,我们整个人生的意义该如何去考量呢?弗兰克尔把人生和电影作了个类比。

  “当我们在理解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意义和整个生命的意义时,不妨做个类比,让我们看一场电影:他由成千上万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生命的终极意义难道不也是这样?只有在濒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

  小结一下,作者认为生命意义在于责任,在责任限制下的自由是有价值的自由,用每时每刻的责任规划自己的人生,遵从自己的内心,尽人事。很务实、很入世。似乎和儒家告诫我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之路遥相呼应。在成长的初期,修身就是我们的责任,当能力增强后就应该担当起与能力相称的责任,从“齐家”开始,随着能力的增长最后成为能“平天下”的人。至于最后能不能达到“平天下”的境界,就看自己的能力是否配得上这份责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生命的意义作文01-05

生命的意义作文01-09

生命的意义的作文01-28

【精选】生命的意义作文11-15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01-25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01-04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09-19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11-08

推荐生命的意义作文06-01

(实用)生命的意义作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