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作文

时间:2025-01-21 10:50:23 林强 祭灶节 我要投稿

祭灶节作文(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祭灶节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祭灶节作文(通用15篇)

  祭灶节作文 1

  我国有很多的习俗你知道吗?今天我在给大家讲一讲我国的一种习俗祭灶节。

  祭灶节也称小年,一般是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小年祭灶是民间为恭送灶神回天庭述职从而进行的祭拜仪式。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台边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灶神坐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横额是一家之主”。此外,为了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比如哪家是好人,哪家是坏人。如果犯了小罪就减寿100天,如果犯了大罪就减寿365天也就是一年。所以人们用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点粘在灶神嘴上,取嘴甜”之意,让灶神在天帝面前尽是给自己家中说好话,来年家里就会好运连连,至少不会有灾祸。

  我和爷爷奶奶给灶爷爷和灶奶奶磕完了头,我就问奶奶能吃桌子上的东西吗?奶奶说:现在还不能吃桌子上的东西,因为香还没有燃玩呢!等香燃完了才能吃。”

  原来是这样。

  祭灶节作文 2

  南宋诗人范成大又有一首诗:“古传腊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这首诗是描述人们祭灶君的情形。而祭灶节正充满了我的家乡慈城的特色,下面就来看看我们慈城人是怎么过祭灶节的吧!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我们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也称为“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神”的仪式。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人间的情况。人们会在灶王爷的神像前陈设祭灶果,点上香烛,送灶王爷上天。在送灶王爷上天前,人们还会在灶王爷的`嘴唇上抹一层从糖瓜上挖下来的糖,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之后,人们将灶王爷的神像火化,再换上新的;还有些地方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换一面贴。无论怎么样,大家都是希望灶王爷保佑我们来年有一个好年景。

  也许,慈城人和别的地方过祭灶节有一些不同,但是慈城人和别的地方的人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祈求灶王爷的保佑。

  祭灶节作文 3

  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里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的生活起居、善恶行径,待到每年腊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至灶王之手。因此,灶王被称为“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每年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灶的仪式,称为“祭灶节”。为了让灶王多说好话,民间在这一天要举行祭灶和送灶的仪式。祭灶所用的供品各不同,但突出甜和粘,如麦芽糖、枣、柿饼、糯米饼、枣糕等。据说是让灶王爷吃了嘴甜,也有说是粘住他的嘴,叫他上天不好说坏话。

  从这个传说不难看出,祭灶实际上是古代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祭拜灶王爷习俗表现普通庶民对朝廷天子及基层官吏的恐惧,以及对公家官吏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吏贿赂好,君主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触法律也可以逃避刑法。

  祭灶节作文 4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欣。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在周代已成习俗。“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

  河南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

  祭灶在中国起源甚早。在《礼记》「礼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记载。不过,祭灶的日子随着寺、地而有不同。《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南阳(河南境内)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发迹,三世繁昌,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土记》则说:「今吴以腊月廿四日夜记。其谓神翌日朝天日一岁事,故前期祷之」。为恐灶神上天后,说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话,吴人祭灶时,会「以酒沃门、谓之醉司命」。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记荆楚一带的祭灶习俗则是在腊日(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由祭灶的供品看来,人们对这位会打小报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后来干脆就酒将他灌醉。宋朝以降,灶神根本就成了被开玩笑的对象。宋人祭灶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灶糖,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说是要让灶神的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北方常见的灶糖有所谓的「糖瓜」,就是麦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芦或瓜形。

  祭灶节作文 5

  前几天,爷爷买了两袋祭灶果,看着那些个红的白的,我馋得直流口水,刚想去“偷”一两个来解解馋,却被爷爷喝住了:“现在可不能吃!那是先祭了灶王爷后才可以吃的。”

  祭灶,也就是祭灶王爷,是十二月二十三的一个民间习俗,它的到来意味着一系列年庆活动的开始。旧时的灶台都不象我们现在用的那种炉子,都是自己生火的那种,所以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灶王爷神像,它坐在厨灶中间,看这户人家是怎么生活和行事的,把他们都记录下来,到了十二月二十三那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人们逐渐形成了在这一天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上,“粘”住它的嘴巴的习俗。

  各地过祭灶节的习俗都不一样,但在我的记忆中,我们过祭灶节的习俗就是吃祭灶果。祭灶果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都有麻枣、红白双色球、油果、黑白芝麻糖,寸金糖、白麻片,冻米糖等。我最爱吃的`是红球,颜色十分诱人,一口咬下去,里面绵绵的,甜而不腻,仿佛又回到旧日时光。长辈们在小年这天给小孩子吃祭灶果,是希望他们能象方言所说的“祭灶果,吃了乖乖过”,同时也祈求一家人在新年的生活能如这些糖果一样甜蜜。

  其实很多习俗传到现在,只是一种纪念意义了,就象老人说的,以前是因为家里没有好吃的,小孩子都盼着逢年过节的,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东西。而现在,用爷爷的话说,天天都象是在过年了。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习俗,过年才有了过年的色彩,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对每一个节日都还是那么企盼!

  祭灶节作文 6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习俗,阴历十二月廿三日为官家祭荤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则于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种仪式。火的出现,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是值得大大纪念的。但后世把祭灶变成“灶神”崇拜,说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这个衍变过程,大约始于汉代。据《后汉书.阴丑传》载,有一个叫阴子兴的`孝子,腊日(十二月廿三)早饮,见到灶神出现,连忙拜求,并宰了家中的黄羊祭祀,“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祭灶,而荐黄羊焉。”这个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说越神,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驻户大使”。一年一度,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报告户主善恶情况,上天的日子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祭荤灶的以鸡、鸭、鱼、肉、灶糖、灶饼、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饼外,还有甘蔗、荸荠、红枣、花生、金针、木耳等。在祭供时,孩童们便唱着童谣:“祭灶祭糊涂(讽刺灶神糊涂官),灶前一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王爷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妈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祭供将毕,将旧的灶神图撕下火化,贴上新的灶神图,以示送旧迎新。在祭灶节前,外公外婆要给男女外孙送灶糖灶饼,有几个男女外孙,就得送几包,每包还要附送一张“花面壳”(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孙悟空、猪八戒等,孩子们有吃有玩好不热闹。

  现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旧俗。灶糖灶饼更名为年糖年饼,成了福州春节市场年货之一。

  祭灶节作文 7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十分疼爱儿子。但因家中贫困,只得让儿子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叫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赤脚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十分融洽。

  闲谈之中,老汉得知赤脚是受阎王指使,来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很着急,乞求赤脚留下自己的儿子。赤脚答应了。见了儿子,老汉故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事,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被灶王爷听到了,二十三晚上,灶王爷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赤脚,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王爷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就形成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这一天晚上,我们全家人早早的准备好好了各种各样的祭灶果,时间一到,我们便摆上水果、糖,点好香和蜡烛,爸爸妈妈就把双手握合,开始拜起来,嘴上还说着:“祭灶爷,希望你保佑我们明年全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保佑国家国泰民安。”

  短短的三十多分钟,这个祭祀活动就过去了,爸爸一边收拾,一边笑着说:“不正规,不正规的,但我们心意到了!”我挑出了我最喜爱的糖果,美美的吃了起来,我想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真是聪明啊,给我们流传下来这么美好的传说,让我今天一饱口福。

  祭灶节作文 8

  最初的祭灶是祭“先炊“者,因为他教人熟食,有功于人。当时祭礼很简单,只是用盆瓶之类的炊具把酒食盛在里面一祭而已,其后才逐渐演变成祭灶了。

  灶神本是个子虚乌有的'迷信偶像,关于灶神的传说和祭灶的风俗,流传极广。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一颗星宿,因为犯了罪,玉皇大帝便把他贬谪到人间,让他呆在别人家里,察看谁作了错事,然后上天去给玉皇大帝汇报。灶神名叫“司命“。淮南万毕术同抱朴子也说灶神上天告人罪状,有减寿之说,于是灶神就被称为“司命“了。

  在东汉时是专祭“司命“的。用木头作l.2尺长人像,行路人放在箱箧中,居家人另作小屋供奉。后来的灶王像、灶王龛即袭此而来。曹植有诗曰:“日苦短,乐有余,乃置玉樽办东厨。“古来庖厨之门,大多在东,在灶神像上常常看到“东厨司命“四字即是此意了。

  汉人说灶神晦日(月底)归天,究竟哪个月,没有肯定。不过阴子方祭灶是在腊日,可知汉时已有腊月祭灶了。后来送灶神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接灶多在除夕。可能因为二十三到除夕正相当于古人的一个“来复“(日期),二十四日是因为腊月有大小建,而且二十四日又是交年节。

  祭灶的仪式,是在晚饭后天刚黑的时候开始。放好桌子,把灶神像摆出来,在桌子最前面放好香烛、纸马、清茶、碗筷和麦芽糖等,另外再摆一盘马草马料,一碗凉水,据说这是喂灶王爷马的(自唐以后多称灶神为灶王)。在这些祭品中主要是“糖“。因为灶神吃过嘴甜了,到天上去,就说人的“好话“而不说“坏话“了。龛框的对子也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仪最后一段,是将灶神像从龛中拿出,放在黄钱等物之上,点火焚化,同时把祭品中的马草马料一并焚烧。灶神便随着青烟上天而去。祭灶的节目至此便算演完了。至于那些贫穷人家,平日就是烟绝灶冷,到了这天更不会有富裕钱去买糖祭灶,只好念着“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过得苦,明年再请你吃糖“,黯然地度过祭灶日。

  祭灶节作文 9

  祭灶,印象磨灭不去。记得很小的时候,奶奶在祭灶的那天总是拿着一串佛珠,端坐在灶前的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家里的陈姨薛妈她们,总是忙忙碌碌。不停地往灶前的供桌上摆放很多的东西,说是祭灶。在我脑中还有印象的,是那些黑节骨,白节骨和油枣之类的糕点满满地摊上一桌。祭灶这天,母亲可也不是等闲之辈。她按照奶奶的指示,独自去揭灶上那张已经发黄了的旧灶神爷像。然后,再把新的灶神爷像粘贴上去。在下来之后,母亲还得恭恭敬敬地跪拜一番,连鞠三躬呢。那时的我,人虽小,当然也放达的很。小孩,总想把什么事都搅得热闹,这是天性。奶奶瘪着那张没剩几颗老牙的嘴,还尽护着我说,—乖儿闹玩未必不好。奶奶叫着陈姨,带我出去还买鞭炮呢。腊月二十三,理该是送灶神爷上天的日子。在薄暮时分,我见过薛妈用黄糊糊的胶糖涂在灶神爷的嘴上。我们小孩不懂薛妈究竟在干什么?后来,才听奶奶说,—这叫粘灶,把灶神爷的牙齿粘住,免得他上天去跟玉皇大帝瞎扯什么。有的`人家,还搞得挺是考究。除了糖胶粘嘴,还要另去搞一些酒糟,涂抹在大灶门边。此种俗称叫作—醉司令的玩意,目的也是想让灶神爷醉得神志不清,不让他乱说瞎缠。避弃杂进某种凶兆。

  中华千年遗传下来的习俗名目繁多,而且都挺有意思,可以没完没了地一直延续下去。

  据说,人们普遍瞧不起这位灶神爷是事出有因的。凡间对灶神爷的身世来历各说其词,众讲不一。最广泛流传的,要算玉皇大帝与灶神爷是同姓之说。因为两人本是同一张姓的缘故,玉皇大帝就把七仙女中最小的那位女儿许配给了灶神爷当了老婆。但是,灶神爷在天上仍然劣性不改,大犯天规。终究让玉皇大帝打下凡间。让他投胎于一户人家,管做火夫。夫君跌落凡间,玉皇大帝的娇女也不得不随这个穷管灶的一同受罪。可是,玉帝的老婆王母娘娘不忍心看到女儿和女婿那样穷迫潦倒。于是,就跑到玉皇大帝面前活缠死纠。最后,总算迫使玉皇大帝给灶神爷封了一个王位。所以,灶神爷就能坐在凡间的灶堂里那样坐享其成。自然,灶神爷多少年来就那样。显然,坐的很是得意,凡间的人们奉供的也很高兴。

  灶神爷当了神仙,许多方面总会被人说得和写得痛快淋漓,有声有色,不出破残。其实不然,灶神爷也会发出叹息。在腊月二十三要上天的日子里,人们祭灶,意愿就是把他顺利送上天堂。然后,这事还没算办妥。到了大年三十,人们还要迎接灶神爷的下界,指望他给人间降吉。

  祭灶节作文 10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祭灶节,一个温馨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总是让我心生向往。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准备迎接这位即将升天汇报人间善恶的灶王爷。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厨房的灶台上,妈妈早已在那里忙碌。她一边擦拭着灶王爷的神像,一边轻声细语地说着:“灶王爷啊,一年到头辛苦了,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看着妈妈虔诚的'样子,心中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敬畏。传说灶王爷会在这一天返回天庭,向玉帝报告人间的善恶,为了让他多说好话,人们便用糖瓜粘住他的嘴,寓意“甜甜蜜蜜,上天言好事”。

  午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祭灶的供品。糖瓜、水果、糕点,还有刚炸好的年货,一样样摆放在灶台前。我和弟弟妹妹们兴奋地围着看,偶尔还会偷偷尝上一口糖瓜,那甜丝丝的味道瞬间在舌尖绽放,仿佛连空气都变得甜蜜起来。

  夜幕降临,祭灶仪式正式开始。爸爸点上香烛,妈妈恭敬地将供品一一摆放整齐,我们全家则站在一旁,默默祈祷。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连接着人间与天庭,传递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祭灶的供品,谈论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气氛温馨而和谐。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时刻,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祭灶节,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每一刻时光。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带着甜蜜和希望,迎接新的一年吧!

  祭灶节作文 11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灶节,也是我们家一年中最为热闹和温馨的日子之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准备祭灶的供品,期待着灶王爷能带着我们的祈愿升天,为我们带来一年的好运。

  清晨,随着第一缕阳光照进厨房,妈妈便开始忙碌起来。她一边清洗着灶台,一边哼着小曲,那份对节日的期待和喜悦溢于言表。我和弟弟妹妹们也不甘落后,帮忙擦桌子、摆餐具,整个厨房充满了欢声笑语。

  午后,随着供品的准备完毕,祭灶仪式正式开始。爸爸点上香烛,妈妈恭敬地将糖瓜、水果、糕点等供品一一摆放在灶王爷的神像前。我们全家则站在一旁,双手合十,默默祈祷。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在空气中缓缓流淌,连接着我们的心愿与灶王爷的神灵。

  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祭灶的供品,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妈妈讲起了关于灶王爷的传说,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个节日的来历和意义。弟弟妹妹们则兴奋地谈论着自己的新年愿望,那份纯真和憧憬让我不禁感慨万分。

  夜幕降临,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庄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我站在窗前,望着那璀璨的烟花,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我知道,祭灶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祭灶节作文 12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一个承载着无数甜蜜记忆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糖瓜来祭拜灶王爷,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我,每当想起祭灶节,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与糖瓜有关的温馨画面。

  记得小时候,每到祭灶节前夕,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去集市上买糖瓜。那时的我,对糖瓜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看着那些金黄诱人的糖瓜,我总是忍不住偷偷咽口水。妈妈总是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小馋猫,等会儿让你吃个够。”

  回到家后,妈妈便开始准备祭灶的'供品。而我,则在一旁帮忙擦桌子、摆餐具,心里满是对祭灶仪式的期待。当一切准备就绪,爸爸点上香烛,妈妈恭敬地将糖瓜等供品摆放在灶王爷的神像前。我们全家则站在一旁,双手合十,默默祈祷。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灶王爷的神灵就在我们身边,聆听着我们的心愿。

  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祭灶的供品。我当然不会放过那些糖瓜,大口大口地吃着,那份甜蜜从舌尖一直蔓延到心底。弟弟妹妹们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也纷纷加入进来,整个房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如今,虽然我已经长大成人,但每到祭灶节,我仍会想起那些与糖瓜有关的甜蜜记忆。它们如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串联起我童年的欢乐和幸福。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带着这份甜蜜和希望,继续前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吧!

  祭灶节作文 13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中,祭灶节,又称小年,总是以一种温馨而又略带神秘色彩的方式,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它不仅是春节的前奏,更是承载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祈愿。

  记得儿时,每到祭灶节前夕,家中的气氛便格外不同。母亲会早早地准备好各式各样的供品,有甜甜的.灶糖、香脆的瓜子花生,还有象征团圆的汤圆。这些美食不仅是为了祭祀灶王爷,更是家人共享的时刻,空气中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最令我难忘的是祭灶的仪式。父亲会小心翼翼地摆上供桌,上面整齐地排列着各式供品,中央则是那尊慈眉善目的灶王爷画像。随着一炷香的点燃,全家人围站在一旁,母亲轻声细语地诉说着对灶王爷的感激与祈愿,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家人身体健康。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温暖而宁静。

  祭灶之后,便是我们孩子最期待的“扫尘”环节。按照传统,这一天要把家里的灰尘打扫干净,意味着辞旧迎新,扫去一年的晦气。我和弟弟妹妹们拿起扫帚,虽然动作笨拙,但那份参与感和喜悦却是满满的。家中每一个角落都被打扫得焕然一新,仿佛连同心中的尘埃也被一并扫去。

  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母亲精心准备的晚餐,电视里播放着喜庆的节目,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祭灶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将家人紧紧相连,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共同期待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年。

  祭灶节作文 14

  小年,一个充满传统韵味与民间故事的节日,它伴随着祭灶的习俗,流传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祭灶节的主角无疑是灶王爷。相传,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的监察官,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他要上天向玉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情况。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们便在这一天举行祭灶仪式,用甜美的灶糖封住他的嘴,以免他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小时候,每到小年,祖母就会给我讲灶王爷的故事,那些神奇而又温馨的情节,总让我听得入迷。祖母还会亲手制作灶糖,那是一种用麦芽糖制成的甜品,香甜软糯,不仅满足了味蕾,更寄托了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除了祭灶,小年还是全家大扫除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动员起来,擦窗户、扫地、洗衣服……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寓意着扫除旧岁的霉运,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这样的忙碌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多的是家人之间的.协作与关爱,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小年之夜,一家人围炉而坐,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规划着新年的计划与目标。这份温馨与和谐,正是祭灶节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属于家的宁静与温暖,也让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祭灶节作文 15

  小年,作为春节的前奏,总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唤醒了人们对家的深深眷恋。这一天,无论是城市的喧嚣还是乡村的宁静,都被一股浓浓的烟火气和家的味道所包围。

  祭灶,是小年最具仪式感的活动。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供品,有糖瓜、水果、糕点,还有自家做的.美味佳肴,以此来祭祀灶王爷,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安康。我尤其喜欢那灶糖,甜而不腻,一口咬下,仿佛连心也跟着甜蜜起来。这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让人在忙碌与喧嚣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满足。

  除了祭灶,小年还是全家大扫除的日子。大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孩子们也不甘落后,拿着小扫帚,模仿大人的样子,虽然动作笨拙,但那份参与的快乐却是无价的。大扫除不仅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忙碌中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与和谐。

  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母亲精心准备的晚餐,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的预热节目,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小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让我们在忙碌与压力中找到了家的港湾,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小年的烟火气与家的味道,交织成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

【祭灶节作文】相关文章:

祭灶节作文11-28

祭灶节的祭灶文化有哪些01-26

(精华)祭灶节作文01-26

祭灶节的来历01-18

祭灶节的习俗11-15

祭灶节习俗11-16

祭灶节的由来及习俗03-12

祭灶节的节日歌谣05-20

祭灶节小年风俗02-21

祭灶节的节日歌谣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