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简单机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1
在设计本节课时,以生活场景激趣、以问题为切入点、改变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单一授课模式,有机地将小组合作、学生点评、师生互动等结合起来,变“单边活动”为“多边活动”,问题由老师提出,方法、方案由学生自己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对话”、“互动”,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
先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漫画,请一位学生以此来即兴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本节内容,然后利用一个滑轮能还把钩码提起来?学生自己动手做。这样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的情况下,由学生自己摸索着来利用滑轮完成教师的任务,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探究,得出了实验的数据后再学生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这样做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激活了课堂氛围,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了成就感。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有:
1、由于是分组实验在注意学生能力的差别,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实验。而且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不同,所以实验后要做好总结工作。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理解。
2、做实验时由于学生没有匀速拉动测力计读数所以数据的出入比较大,影响了学生实验结果。所以要强调学生匀速拉动测力计。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2
很早就已经结束了这课的教学,因为一直忙于送教、搞教研活动,也没静心下来对这课作必要的小结。本课从自行车上的制动装置入手,作为教学的引点,我觉得安排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简单机械在自行车上的具体运用,也给孩子一个适当的铺垫。我在教学的.时候,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特意从自行车修理店要来了一个自行车的普通制动装置,让学生在真实的实物面前,感知轮轴的运用,感觉效果还是可以的,至于变速自行车的装置,在前有的基础上用图例的方式教学变得顺理成章。
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跑到我们学校的车棚里让孩子们自主观察。观察之前我作了必要的指导,主要关注两点:一是观察顺序的指导,二是观察方法的指导。为什么要指导观察顺序?因为我觉得自行车首先要给它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再去寻找部分中自行车上简单机械的具体运用,这样不至于“乱点鸳鸯”,也让孩子系统地知道自行车的结构,因为自行车制动装置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基本会将自行车分成若干部分了。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不将前面自行车的制动装置也放手让孩子去实物上直接观察?我觉得第一部分马上让孩子去车棚观察,是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我们的孩子知道简单机械,熟悉自行车,但是要将两者建立起联系,并能将自行车上的各种变形简单机械找出来,似乎拔高了要求,教材故意这样编排,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其次你一下子将孩子带到车棚,教学的调控也是有很多困难的,教学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3
引导学生学了《其他简单机械》一节教学。
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思考
1、动(定)滑轮的区别。
2、通过13.5——3实验,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有关力的三要素有什么特点为。
3、试着画出动(定)滑轮的支点、力臂。
接下来我讲三层:
1、动(定)滑轮的区别。
2、动滑轮可以省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两个要素)
3、画出动(定)滑轮的支点、力臂。从由几段绳子吊着重物入题,讲用力情况。接下来再从力臂上讲为何会省力,省多少的力。并要求学生练习画滑轮。(有近1/4的学生开始照着画都是错的)。学生理解得很清楚。还特别强调了力F=1/nG总,如果忽略动滑轮重就是F=1/nG。
再让学生学滑轮组。设计了两个问题:
1、结合动(定)滑轮的特点为,能否设计出又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滑轮组合来。(实际情况是约1/5的学生会画,还有几个学生是让滑轮并列的.横着挂)。
2、一个滑轮组由几段绳子吊着物体,那每一段绳子承担物重的几分之一。现在想用物重1/4的力来拉物体,该如何组装滑轮组?
老师再讲:
1、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滑轮组。分成两种绕法,分别让学生画出图来,老师还检查学生画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照葫芦画出瓢来的。强调绕绳子时一定要从固定端开始画起。
2、示范了由三个定滑轮和三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来提升重物。再次让学生画图。学生这次学得还不错。
这次教这一节内容我感觉还不错,是因为我认为这次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注重了学生能接受的实际的情况,并使本节知识尽可能与前面知识建立起联系。其实最开始的备课并不是这样的,但在我走进教室那一瞬间决定把课设计成这样的,感觉还不错。尽管还有一些问题还需要练习,但感觉和以前教这一节相比好多了。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4
1、我们在教学时结合杠杆的知识引入新课,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为"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做了铺垫。再让学生自己认真看漫画,看谁能用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漫画向我们所展示的丰富内容,学生的兴趣也高,但很少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不少学生不理解漫画的含义,没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认为除了学生不理解外,问题还在于以前老师包办代替多,学生真正需要自己动脑筋的机会少,很少有机会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不能很好的用物理的专业术语来分析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问题,反映出语言不规范,说了好多,但抓不住主要问题,实际上都和老师课堂上“好心好意”的包办代替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同科组的老师都认为,如果我们在上课时多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我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较大提高。
2、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时,由教师直接演示,让学生观察两种情况下滑轮工作时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做出回答,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补充总结然后板书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也能明白,但他们更想自己试一试。科组讨论认为可以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知识:如何用一根线和一个滑轮把一个重物抬高?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尽管学生绕错了,教师还是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手脑并用的习惯。这样下去,学生会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尝到学习的乐趣,老师仅仅做出指导点拨的作用,既省劲又高效。
3、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单靠教师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作用。因此我们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滑轮的特点,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虽然用的时间多了,但比以前主要由教师演示效果要好些。
4、滑轮组的省力分析和绕法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装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分析得出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及滑轮重,得出F=1/2G。此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如果有3段绳子承担滑轮及物重呢 4段呢 ……n段呢 "学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1/n G。虽然在绕线时我们帮助学生总结了一个口诀“偶定奇动”,但我们发现:学生利用实物动手绕时效果较好,但在练习时仍有不少学生绕线不规范、绕错,甚至用线将滑轮的两个钩直接套在一起。这还是与学生实际操作少有关,为此,在复习这节内容时,我们还给了一些时间让学生再亲自动手,再画图让学生练习,效果好了很多,在后面的小测中发现错误少了很多。
5、定、动滑轮的作用,我们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这种直接经历探究过程固然重要,但学生需要的是更为理性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尽管课本中没分析两种滑轮的实质,但我们在教学中联系画杠杆的力臂及杠杆平衡条件,通过做图,从理论上分析滑轮的实质,学生突然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尽管有些学生不理解,但这对学生分析两种滑轮的省力和省距离情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6、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我们发现:学生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时容易顾此失彼,光顾看钩码移动或光看弹簧测力计移动。后来我们讨论后认为:让两个学生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并且告诉学生让钩码从整刻度线时开始拉动,在后面班级的教学中发现:这样记录方便、准确,缩短了实验所用时间。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究认识了滑轮,理解了它们的工作特点。
7、课后的困惑。上课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但初三教学时间很紧,实验探究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新理念要求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当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相一致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必然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相矛盾。怎样解决这些现实的教学问题,让我们在实践中一起探索!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5
这一课是在学习了杠杆、轮轴、滑轮、斜面这几个简单机械后,又研究的一个综合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他们所熟悉的自行车这个综合运用简单机械的交通工具,将自己前几课所学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本课的活动,可以评价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简单机械原理的能力。
通过观察思考两个齿轮的大小对改变轮子转动快慢的作用,促进学生开展比较测量的实验研究活动。在具体的实验研究中发现,轮轴机械原理在自行车上的应用:自行车脚踏板的.大齿轮带动最小的驱动齿轮,转动最快,但是用力最多;自行车脚踏板的大齿轮带动中驱动轮齿轮,转速变慢,但是比较省力;自行车脚踏板的大齿轮带动最大的驱动轮齿轮,转速最慢,但是省力最多。
每个学生通过分析研究、探讨,最终都形成了对简单机械的总体认识。集合教学反思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灰雀教学反思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轮轴、滑轮组、斜面等知识之后的综合运用。
在展台上出示自行车后,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自行车上的25个部件中,哪些是杠杆?哪些是轮轴?哪些是斜面?有没有滑轮组?
小组讨论后,抽学生上台汇报自己的观点。
上台进行描述的四个同学表现都很好!其中,陈杨同学描述得最完整!他对杠杆的三要素(用力点、阻力点、支点)掌握的很牢固,对轮轴、斜面的.认识也十分清晰。
学生上台描述后,我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再找一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说说你到判断的依据。
在12个小组的讨论中,有2个小组的同学说“自行车上有滑轮组”,我听到后,立即进行纠正,并讲述“脚踏板带动牙盘转动,牙盘通过链条带动小齿轮转动,小齿轮带动后轮转,这是一套齿轮组在链条的带动下进行转动。”在讲述之后,又特别强调:自行车上没有滑轮组。
本节课,我用“回顾旧知→小组讨论→上台演示→集中评价→识记真知”的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样,科学课堂才会变得更生动!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7
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定滑轮和动滑轮,对滑轮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连线已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把以前在课室直接上课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课。按照的设计方案实施后的效果比平时要好。这样的.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能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用实验验证的自己的猜想,最后通过对自己的实验数据分析找出滑轮组的规律。这样的改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用两个滑轮提高一个物体?让学生根据已学的定滑轮和动滑轮来组装滑轮组,要多给学生鼓励因为能够组装出多种的。当学生连出不同的滑轮组时,就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在学生实验中要多注意学生的连接情况,从中进行适当的指导
在探究滑轮组的规律时,我们是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滑轮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要注意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实验探究能力,我们还应多巡视指导那些不会做的学生,以便他们也能进行实验。
在学生完成实验并归纳出滑轮组的规律后,要给学生适当时间进行记忆和理解,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出实验和较强的归纳能力。注意做好对应的巩固练习。这节课在设计上也安排了学生对应练习,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滑轮组的规律很有帮助。
由于是探究性实验课,所以在时间方便要掌握好,否则完成效果会不好。最后在讲述斜面和轮轴时一般是只从省力的角度进行讲解,如何对于好的学生还可以适应拓展。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8
1、关于滑轮组的实验探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2、基本知识与实际的题目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要注意技巧和方法的培养。
3、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滑轮上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和重力的关系和什么因素有关,怎么计算省多少力。
4.滑轮的知识很重要,是历年中考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本章,在学习机械效率时仍然是重要的'基础,因此,应让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本节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节是在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两种滑轮的使用原理,也算是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际应用。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定滑轮的平衡原理,动滑轮的平衡原理,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及其不同之处。两种滑轮的使用特点是本节的基础,熟悉了这些特点,对于继续探究滑轮组的使用大有好处。作为本节的主要内容,这一探究活动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实验,学生自己得出印象最深刻的结论。
《科学世界》介绍的轮轴、斜面,教师可在辅导探索实验后也一并做粗浅的讲解,总之,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各种简单机械使用原理的兴趣,是本节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9
本章内容,实验多,探究活动多。下面谈一下本章教学经验交流。
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 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正所谓“温故知新”。
(5)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这一切,是我们几十年追求的科学与民主这一国民精神的基石。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独断、不宽容的人,他们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因此,本章的教学务必实事求是,竭尽全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10
以前在讲授《其他简单机械》一课时, 往往是直接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漫画, 学生看着, 老师绘声绘色的编着小故事, 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到新课的情景中来, 学生积极性虽然也很高, 但是就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来看, 却是教师剥夺了学生口说脑筋想的权利, 学生是观众, 老师是演员, 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没有从主要的地位退下来, 而把学生推到前台去, 没有能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思考问题和合理的情景想象能力, 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情况下, 不失为好的教学设计的内容, 放在今天再来看, 不仅不能算是理想的设计, 很可能还会被当作反面的典型来分析。经过我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探讨和研究, 一致认为, 可以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自己认真看漫画后, 看谁能用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漫画向我们所展示的丰富内容, 学生应该是积极性比较高的, 估计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认识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问题,以前我们大都是教师由直接演示,让学生观察两种情况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做出回答,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补充总结然后板书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学生积极性一般,热情不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想去知道相关知识,并且觉得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学习后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利用。现在组里经过研究商讨,改为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知识,如何用一根线和一个滑轮把一个重物抬高?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的。
接下来就是本组教师各自在课堂中实践,检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否赢得学生的认可。下课后,老师们都就自己的课堂谈了自己对这样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老师的问题仍集中在导入新课上,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学习改过以后,都是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每个班几乎都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积极性更高,以往上课根本不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把手举的高高的,要求来讲台上露一手,而且这部分学生往往动手能力都比较好,也给他们展示自己搭建了一个平台,居然在老师的肯定和学生羡慕的眼光中也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难得的笑容。好象觉得物理学起来并不象想象中那么难,也让老师对他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课堂中却没有出现我们预料中的好局势,倒是决大部分班级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冷场,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起来展示自己。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只有少数班级有个别学生起来说,但是又不能很好的理解漫画的含义,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冷静思考以后,认为问题在于,学生以前吃现成的饭的时候多,老师包办代替的多,学生真正需要自己动脑筋的机会少,多数情况下,老师为了赶进度等理由,自己能做的都替学生做了,学生在理科的课堂上很少有机会去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接受这种一下子过于放开的课堂,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不能很好的用物理的专业术语来分析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问题,反映出的语言不规范,说了好多,但抓不住主要问题等,实际上都和老师课堂上“好心好意”的包办代替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老师们都认为,尽管迈出这一步不容易,但是为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能具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也要坚强的走下去。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11
在讲第八课之前事先让每班指定的一名学生把变速自行车课前推到教室里来。结果他们都做到了,考虑到上一节实验课结束的匆忙把实验数据又整理了一下,说出“我们的发现”,上课时我拿了一支笔和一段线绳,讲完发现我说注意看我将要绕两个螺丝钉,看哪个更容易拧到木板里去?我用线绳从笔的上端绕起,第一个绕的圈数多每个螺纹线的坡度小,第二个圈数少每个螺纹线的坡度大,学生大多说是第一个,也有说第二个的,让说理由,聪明的同学用刚才总结的我们的发现—“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来说明,很贴题。
因为有自行车这个实物教具讲什么东西都比较直观,先让学生找自行车上有什么简单机械,有学生想到了轮轴,学生指对了位置我做了补充,脚蹬+曲柄+链轮就构成了一个轮轴。学生说车把也是轮轴,我补充是车把+前*构成另一个轮轴,车闸是杠杆,我摸到了支点让学生课下观察。至于自行车上有没有斜面我是真的没发现。
本课主要讲链条齿轮传动效率的比较,先观察怎样数出前后链轮的齿数,有学生想到在齿上做标记,也有个学生说从对着气门嘴的那个齿数起也行,我认可这种找参照物的做法。开始主动轴上的齿轮是48齿,从动轴上的齿轮是14齿,比例是3倍多一点,下面我用粉笔在大链轮和后轮胎上划上白线转动脚蹬整一圈让学生数后车轮能转几圈结果是后轮转了3圈多一些,然后让提供自行车的同学帮忙通过变速装置把后轮转到一个大轮上,这时稍大些的后轮是24齿,再通过转一圈大链轮看后轮能转两圈,这个实验说明前后齿轮的齿数和转的圈数是呈反比的.。问学生这两组链轮的搭配哪个转速更快,学生有分歧,我说你蹬一圈大链轮,后轮是转三圈还是转两圈转速快,学生没有大的意见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事情总是这样有优点也有缺点,第一种组合虽然转速快但也有缺点那就是费力,它适合什么路面?(下坡)第二种组合虽然转速慢但比较省力适合什么路面,学生讲上坡,我进一步补充转速最快的组合是最大的前齿轮和最小的后齿轮的搭配,这时最适合下坡路;最小的前齿轮和最大的后齿轮的搭配是最省力的组合,这时最适合上坡路。
在六二班上完课有学生看出我在讲台上把自行车架上架下比较费力,跟我建议说要是有链轮的教具就不用把笨重的自行车带到教室里来了。跟他解释学校确实没有这种教具,况且这节课还要连带认识车体的其他含有简单机械的部分。但认真思考的学生我喜欢。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12
《其他简单机械》是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五节,该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综合考察学生对该章各知识点的掌握。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用探究式学习法来认识滑轮的特点,并进一步熟悉用观察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教学用具:
滑轮2个、细线、200克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举两个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实例。
我这样设计一方面了解了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在本节课中要用到这些知识,这样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进行新课
1、引入:
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漫画,说说漫画的意思。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过滑轮,所以在这儿我没有过多的导入,这样就为下面的学生探究节约了更多时间。另外让学生看漫画说意思,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本节内容。
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出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
(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把设计的方法画到黑板上。
以前在上这节课时都是我自己边做实验边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定、动滑轮的特点。这样虽然节约时间,但是学生由于没有亲身实践,对得出的结论不理解,应用起来就很困难。今年我在备课时想着为什么不能换种方法呢?在没有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摸索着来利用滑轮完成探究,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当时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争着到讲台上来做实验。我有意找了两个学习程度稍差的学生来做实验,当他们拉着自己设计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时,同学们都禁不住为他们鼓掌。我也趁机表扬了他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学生把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设计完后,我启发学生对照着黑板上的方法来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
(2)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
学生在研究动滑轮时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刚好是钩码重力的二分之一,这时我启发学生观察在提起钩码的同时把动滑轮也提了起来,从而为引入理想情况下拉力和实际情况下拉力为什么不同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探究环节中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光顾看钩码移动或光看弹簧测力计移动,这时我让两个学生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并且告诉学生让钩码从整刻度线时开始拉动,这样纪录方便、准确,缩短了实验所用时间。虽然这样的设计比以前的讲授式教学要多花不少时间,但是我觉的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究认识滑轮,理解它们的工作特点,即使多花点时间也是值得的。
3、认识滑轮组
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
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
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出绕线方法。
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
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
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4、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2、3、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因为在做题的过程中经常要利用这个规律来设计滑轮组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自己直接把规律告诉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今年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进行了改革。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接受这些知识。
5、本节内容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再根据情况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想想议议和科学世界的内容,为下节课学习轮轴和斜面做好准备。
6、布置作业
①观察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什么样的滑轮、滑轮组。
②同步训练中的基础巩固部分必做,综合拓展可以先选做。
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照新的设计方案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学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他们不仅动手进行了实验,并且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中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没有预见到学生想象能力不够,学生很容易想到定滑轮的绕线方法,但是在设计动滑轮绕线时,我接连找几个学生上来设计的方法都还是定滑轮,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最后叫的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动滑轮的拉法,这样才避免了冷场。第二个不足是只有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亲自探究,如果把这个实验搬到实验室中我想课堂效果应该更好,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13
对于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五节《其他简单机械》这节课,我在运用四步探究教学法进行第二个环节多边互动自主探究时,让小组间进行合作,期间我发现学生争辩的少,盲从的多,投入的少,符合的多。事实上,我也知道形式上的`合作是无效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的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而是实质性的合作呢?
课后我想了很长时间,总结了一下两点不足之处。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作为引导者的我没有把握和调控好。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新理念下完成教学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过程,时间如何分配的确是个难题。其次,是方法问题,要学到一点东西,除了自己要努力外,方法也要对,只努力而方法不对也学不到什么。而我只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而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适时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对每小组的每个学生没有明确分工,也没有为学生独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有价值、有目标的问题,导致学生盲目探究,达不到探究的目的和效果。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学反思04-19
《简单机械》教案08-10
简单机械合同02-13
简单机械的知识点整理04-19
物理简单机械知识点06-22
第十三章简单机械02-24
简单机械合同10篇02-13
物理简单机械知识点4篇06-23
摆的教学反思,摆的研究的教学反思11-23
简单机械设备租赁协议3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