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文

时间:2022-07-29 11:13:28 书籍 我要投稿

精选书籍作文6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书籍作文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书籍作文6篇

书籍作文 篇1

  曾经那个看到书就想“撞墙”的幼稚小女孩,转眼间成了一个为书籍而疯狂的六年级的学生。在这六年里:我看遍了各种书,有杨红樱阿姨写的《笑猫日记》;伍美珍姐姐写的《阳光姐姐小说派》;还有欧阳幻象叔叔写的《查理九世》……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书籍这么得感兴趣?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的姐姐,才让我那么喜爱看书的!那是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刚读完大学的姐姐送我一本《安徒生童话》,我欣喜诺狂的接过这本书,津津有味的“啃”起来。我坐在椅子上,看着看着忘乎了所以……吃饭了,我恋恋不舍的放下书,开始吃饭。到了晚上,我在梦里,做了一个的梦:我正在看安妮,见证那些少年曾热爱,却正在遗忘的'人和事;看爱玲,如心底绽放出一朵盛大而脆弱的花朵,沉淀过的花香掷地有声;读金庸,江湖险恶,扑朔迷离,剑客柔情,荡气回肠,既有重情重义的侠士,又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在书籍中我找到我的人生目标,懂得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在书的王国,没有人会阻挡你遨游的脚步,我们的思绪会任意驰骋,,无拘无束。书里包含着知识,包含着道理。道理是靠领悟出来的,知识是学不完的,所以书是读不尽的。

  书籍给我带来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知识和道理……抛开一切的杂念,从零开始吧!

书籍作文 篇2

  今天,我读了《小猪唏哩呼噜》这本书里的故事之一——《哇呜老师很和气》。

  故事内容讲的是:小猪唏哩呼噜在家很淘气,猪爸爸就送它去上学。小猪听说老师是一只大儿狼,害怕的不敢去。白白告诉它老师很和气,小猪半信半疑,第二天还是去了学校。

  到了学校,小行发现大狼老师喜欢吃烤白薯、糕点渣子等,跟本不吃学生,是一个善良、亲切的.老师。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遇到事情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自己去实践证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书籍作文 篇3

  书被孩子们亲切地喻为“知识库”和“小老师”。不瞒你说,我和书可是从小就很要好的朋友呢!

  在我还不认识字的时候,我和“他”就已经有了一份不解之缘。那时我才一周岁,爸爸、妈妈按照习俗准备了抓周仪式。我在床上爬来爬去,摸摸这个,碰碰那个,最后我终于选定了一个物品。我把“他”拿了起来,高高地举起。它就是——一本书。从那时起,我就有了我的第一本书《我的小袋袋》。爸爸只要一有时间就给我读书讲故事。爸爸和《我的小袋袋》成了我的读书的'启蒙老师。

  在上幼儿园时,我就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字的绘本和童话了。随着我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我读的书也越来越多。记得有一次幼儿园开联欢会,老师让我来主持。在老师惊讶的神情中,我磕磕绊绊地把满是黑字的演讲稿读了下来,老师连连夸奖我。这就是书带给我的奖励,我是不是要感谢我的好朋友书呢?

  随着我慢慢长大,渐渐的,童话类的书籍已经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了。我又开始看《笑猫日记》、《小公主》这一类的故事书了,他们不但情节有趣,而且都蕴藏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让我爱不释手。

  转眼已经到五年级了,现在我开始看像《四大名著》、《爱的教育》这类古今中外的好书了。每次我手里一拿上书,就像小羊闯进了鲜嫩的草地,像干涸的土地流过了一股清泉,又像冰天雪地里突然拥有了一缕温暖的阳光,只要我的手里一拿上书就会忘记了吃,忘记了睡,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把我带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广阔的天地;书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只要你愿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书,我爱你,我要与你定下一辈子的约会!

书籍作文 篇4

  我天生就是个性格刚强的女孩儿,可我竟然有一项与性格不大相符的爱好——-看书。为什么会这样?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从我2岁时买回来的第一本书——格林童话起,也不知是吹的哪股风,从此以后,我便迷上了书这种奇妙的物体。天天死缠烂打地求着外婆读书给我听,弄的外婆天天没个安宁,真是哭笑不得。可我看书的这个习惯应该也算是无伤大雅,而且肯定是个好习惯的哩!所以嘛,不管外婆答不答应都得答应。呵,不过不是我吹大牛,从三岁这个“花样年华”开始,我就能读上整版报纸。注意!不包括南京话文章哦!哎,这可是千真万确啊,千万别不信哇!

  长大以后,我不但没有减退一丁点儿对书的渴求,反而更加地如饥似渴。摇身一变,成了个地地道道的“书虫”、“书迷”、“书呆子”。每当一下课,我便会飞奔向图书角。如果有我喜欢的书嘛,我便会欢喜的一蹦三尺高,然后抱着书,屁癫屁癫地回到座位上,看起书来。如果没有借到嘛,就会捶胸顿足,埋怨起自己老妈为什么不给我一双修长的手,二条大长腿,甚至埋怨老师没有把我的座位安排在图书角旁边。有时看着离自己公有一个座位之遥的植物角,真希望它立刻换成图书角。还有种情况,有时心中有一种残念,真恨不得狂斥一顿借走“爱书”的那位同学。可是嘛,现实总会和想象相差十万八千里,总是会好好地捉弄人一番。比方说吧:同学在没看完书之前,我就得“涕泪横流”地撕破脸皮向他们借书了。他们不管有啥条件都得答应,不过每当借回一本本充满辛劳的书,我便会乐呵呵地笑起来。

  有时,为了那些宝贵的书,我还得充当“小偷”和“演员”。在做作业时,因为书房里摆了好多好多的'书,对爱看书的我可真是种煎熬,时常“趁妈不备”偷偷地过上一把书瘾。当然每次都会受到“体无完肤”式的惩罚。啥?你以为是“女子单打”呀!严格声明:老妈其实也挺温柔,只不过是一顿小小的斥责罢了。可是当老妈前脚刚踏出小门,我的“陋习”潜能又被激发了。正应了“好了伤疤忘了疼”这句智理名言。哎!

  我因为爱看书所以理所当然长大后的理想就是一位儿童文学家,注意注意是儿童作家哦!我最喜欢的作家就是杨红樱与伍美珍,每当看到一张张她们与孩子们幸福地合照,我好羡慕她们哦!所以,我希望我长大之后也能成为一位成功的作家,带给孩子们快乐!

  这就是我和书的故事——我快乐的源泉。

书籍作文 篇5

  最近研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了解了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并且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做一点总结,也是做些读书笔记。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两个要点,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即一种物品不用于交换,那么它并不是商品,如空气。但是一种物品有价值,就一定有使用价值,因为只有拥有使用价值,物品才有交换的价值,成为商品。也就是说,在市场上,买者付出货币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卖者放弃使用价值而获得货币,价值在交换的瞬间得以形成。马克思坚持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是价值量的货币表现,但是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在价值附近上下波动。

  在资本市场中,股票也是一种商品,但是这种商品比较特殊。股票的使用价值是法律赋予的,正如空气是由自然界赋予的。股票的使用价值就是持有者可以以股东身份获得分红,或者将股票高价卖出获得收益。但此时的股票并不是商品,而股票的价值又从哪里来呢?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股票的价值是什么样的劳动创造的呢?答案是,当投资者认购上市公司股票时,所付出的货币就是间接的劳动,这些特殊的劳动间接创造了股票的价值。但是股票在二级市场交换时,并不创造价值,投资者只是在买卖中获得了差价收益。

  今天刚刚发布的消息,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让叱诧风云上百年的知名企业即是成为了经济危机下的牺牲品。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角度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需求下降。需求下降是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而资本在W-G’的过程,也就是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被出卖转化为增值的货币资本的过程无法顺利进行,剩余价值得不到体现。这对于以赚取剩余价值为根本目标的.资本主义企业来讲是很大的打击;第二,竞争压力。国际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导致汽车行业的竞争压力巨大,欧洲、日本,包括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以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的。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其他企业的不断竞争,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此时依靠进一步减少个别劳动时间已经十分困难,剩余价值的生产无法提高,企业利润得不到保障;第三,劳动力支付压力过大。通用汽车公司拥有上万名职工,他们的工资待遇不断增加,导致企业可变资本(即支付劳动力的资本)增大,相对来讲增大的速度大于不变资本(即支付生产资料的资本)的增长速度,相对剩余价值也得不到体现。

  综合上述原因,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也就容易理解了。

  马克思认为,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而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称为剩余价值。这里有问题值得探索。为什么工人的劳动会创造那么多的价值?

  原因有几个,第一,工人通过学习,掌握了生产方法,比起原始社会人类还在摸索如何生产产品的时代,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但是,这种学习是要有投入的,劳动者自己负责这部分投入,通过社会上的学校获得劳动基本技能(义务教育出外);第二,需要生产资料的完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讲生产资料的重要性。生产资料的源头是自然物质,从古至今可以看作不变的资本投入。假设对生产资料的投入资本为30;第三,生产工具的使用。如今的教材已经不提生产工具了,很多人把生产工具算作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它区别于生产资料的特点是,它的损耗是逐渐的,而生产资料的损耗是一次性的。假设这些资本要50,因此,不变资本此时是30+50=80a;

  于是,在剩余价值率为100%的情况下,资本家投入30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投入50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给工人支付的工资(可变资本)为20,那么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为20,总价值为80a+20v+20m=120。但是剩余价值率为什么这么高呢?其实将三个原因价值化相加,即学习的投入+生产资料投入30+生产工具投入50,而产生剩余价值。其中学习的投入是不需要资本家进行的,但投入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越多,剩余价值率就越高,而工人的劳动不会因为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投入加大而增加,反而会减少,假设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因此不变。如果此时支付工人的工资不变,就会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可以说,剩余价值的增加是和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投入增加有直接关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增加,原因也在此。所以,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多,是要补偿一部分生产资料的投入,并不能说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加剧。

  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很可以理解马克思的重要思想。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预言。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时候,马克思并没有一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在某些情况下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比如,自由竞争市场的存在,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这一点,在公有制的情况下很难改善。可以说,马克思自己也从哲学角度分析问题,存在即是合理。资本主义的存在必然有其历史原因,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十分严重。比如,由于自由竞争导致的过度生产,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引起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些问题,西方经济学家也用了很长时间探索研究,希望能够加以解决。其中有些解决办法,如增加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投入,加强监管职能等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所有西方经济学家只愿意治标,即是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使经济稳定发展。马克思则认为,要彻底解决经济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要大刀阔斧地改革,改变现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

  其实笔者认为,首先,西方经济学家努力想出的解决办法,有些往往已经触及到了社会主义的影子。比如,有人提出股份制的概念,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股份制公司掌握在少数一群人的手中,如果将这一群人扩大,变成全民,那就是公有制。其次,马克思的观点也有一定问题。社会变革需要十分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当然,如果不计后果,以暴力推翻现有的经济体制,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体制也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种改变必然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逐渐改革和发展才应该是综合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优势的正确方向。

  以上的一点,其实与我国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状不谋而合。中国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就是为了在不断改革创新的基础上,逐渐迈步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而又不会采取过于激烈的手段达到这个目的。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相信在中国的带领下,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会逐步进入新时代,开创人类文明的又一先河。

书籍作文 篇6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尔·威特的父亲有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学前抓起。

  这位父亲采取的教育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完全做到。作为德国乡村的一位普通牧师,老威特一生都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但是,这位乡村牧师却与别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看到周围的许多人都在虚耗自己的生命,看到周围的男男女女都沉溺在酒色之中,他既感到悲哀也感到惊讶。他想,“这些人都没有运用上帝赋予给他们的智慧。如果他们有着智慧的头脑,他们的生活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象。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从小时侯起,就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去思考,他们也就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对此,学校是应该受到责备的,但是更应该受到责备的是他们的父母亲。假如他们的父母亲很早就把真善美的东西教给他们,从小就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热爱,他们今天就不至于过着这样可怜的生活。”正是抱着这样的家庭教育思想,老威特在儿子卡尔出生的时候就制定了一个早期家庭教育计划。老威特有一个基本的教育主张:孩子从小就是一个会思考的动物。对于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东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如果孩子从小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因而养成一些不良的爱好和习惯,成年后就很难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标是在孩子还处于可塑阶段的时候,去引导和开发孩子的理智思维——“让孩子从小会正确思考”。

  当儿子还在哑哑学语的时候,老威特就开始教他辨认身体器官和家中的各种用具并说出他们的名称。随着儿子逐渐长大,他可以磕磕绊绊地上下楼梯和走路之后,老威特就让他走出家门,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奇事物。

  老威特总是鼓励儿子不断地提出问题。在回答儿子问题的时候,他又尽可能用一种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儿子提出的所有问题,他从来不会敷衍了事。他注意从小培养儿子对所有事物的分析鉴别能力。在平常同儿子的散步和谈话中,老威特从来不像许多父母那样,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对儿子说话,也不会对儿子信口瞎扯。本文来自

  语言是我们思想的工具。老威特提出,要尽早地教会孩子使用母语,能够正确地发音和流利地表达。所有与孩子说话的大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家里的亲戚朋友,都应该注意自己的发音和用语,以便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在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的熏陶下,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较,卡尔不仅表现出一种超凡的理解力,而且还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知识兴趣。卡尔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他对许多事物都有着精确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在使用语言方面也达到了十分熟练的程度。

  卡尔的早期教育当然没有仅仅局限在语言和文学方面。为了使卡尔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老威特也非常注意培养儿子在艺术和科学方面的爱好。尽管他自己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科学家,但是他总是想法激起儿子对于与艺术和科学的热情。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经常带着儿子游览许多地方,去参观各地的艺术画廊、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通过这种体验方式,老威特让儿子从中学到了活生生的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等知识。他让儿子学会如何去发现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去找到各种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去认清各种事物的真相。

  除了这些外出的参观活动外,老威特还利用身边的一些生活常识,对儿子进行系统的科学教育。他特别注意调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养成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同时他也设计出一些小小的游戏,让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和熟悉不同学科的知识。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他说“如果一开始我就告诉孩子去学习地理和物理等学科,孩子就会产生反感的心理。我尽量避免使用这一类的学科名词,是为了不要吓唬住孩子,也是为了增进他的自信心。”

  正因为有了老威特对儿子的早期教育,卡尔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由于他的智力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同龄的孩子,在还没有满14周岁就已经获得了哲学博士称号。16岁他就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同时被柏林大学聘为大学教员。

  然而,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迟到“上学的年龄”。等到孩子上学之后,我们又急于把许多的东西灌输给孩子,于是,过多的学习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而且还给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

  在传统的教育学观念中,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被忽略。由于不重视学前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上学之后不堪重负。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即孩子早期的学前教育将决定他今后一生的道路,因为孩子早期得到的印象是最持久的。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将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学的教育观念应该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后就发展得愈好。

  美国著名的医学心理专家史迪思博士提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从两岁或三岁开始。“两岁或三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应该抓住这个关键的时期进行孩子的智力教育开发。如果耽误了幼儿的早期教育,将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父母应该做的是尽早唤醒孩子的知识兴趣,因为这种兴趣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在知识的游戏中获取健康成长的养分,而不是让孩子在那些毫无意义的游戏中浪费时间。”

  我们总是强调不要过早地对孩子的心灵施加压力,不要过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发育。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需要尽早的智力开发。只要我们从两岁或三岁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知识兴趣,让他们的大脑得到不断的锻炼,就像他们的其他身体器官在平时得到锻炼一样,他们就会从早期的知识活动中得到一种快乐。当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发展之后,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快乐和健康。事实上,卡尔·威特的父亲早就在推行这样的科学新发现了。在传统教育学理论统治着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时候,这位谦恭的德国乡村牧师就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们今天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必须先于学校教育,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实验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本书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范本。

  当然,我们不能放弃工作,把时间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过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让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导孩子的兴趣和行为,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长。做父母的只需牢记老威特所说过的一句话:“尽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体力行。”

【书籍作文】相关文章:

书籍的作文【推荐】04-25

关于书籍的作文03-04

书籍童年作文08-12

理想的书籍作文08-10

【推荐】书籍的作文06-27

书籍的作文【荐】06-27

书籍陪伴作文02-21

我的书籍作文05-24

书籍的作文【精】07-05

书籍小学作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