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2-08-01 21:09:55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说课稿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说课稿锦集八篇

历史说课稿 篇1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见《课课练》126页)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以上对夏商西周的兴亡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识讲解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同学们努力学习哦。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以上对华夏之祖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加油吧。

历史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产生并成熟于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奠定走向民主政治的基石,以后各国根据国情,不断探索前行,扩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又彼此借鉴,最终形成的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这是本书的重点,其中,第9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本书的核心课之一。

  这节课主要讲大革命后的法国在追求民主共和道路上,徘徊于帝制与共和制之间,经过艰难的探索与斗争,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法国政局的演变历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及推动政局演变的革命斗争;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梳理史实的能力,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共和制确立的过程,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

  殊死斗争的结果,并非专制制度恩赐的产物。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有三:

  第一是以课程标准 “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政体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并非专制制度恩赐的产物” 为主要依据。新课程的历史教材采用一标多本,在这种情况下,高考不可能以任何一个版本作为准绳,惟一可以依据的只有全国通用的课程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也是它,用课程标准来衡量教材内容,设计目标①、③;

  第二是依据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的虽是高二历史专业班的学生,但历史基础一般,对历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我觉得除了要求他们勤学之外,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很重要,归纳梳理史实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层次要求也比较高的学习方法,它能把复杂繁多的历史简单化体系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也类似,故设计目标②;

  第三是依据教材内容,本课内容繁多,时间跨度较大,分五部分按时间顺序讲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一是光荣的三日,介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的波旁王朝实行专制统治,激起巴黎人民“七月革命”;二是三色旗的君主政体,讲的是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七月王朝拒绝政治改革,引起群众不满,统治潜藏危机;三是从狂欢到血泊,介绍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

  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共和国由博爱到排斥工人;四是拿破仑神话的延续,说的是法兰西第三帝国的建立及灭亡;五是共和制的最终确立,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后确立法国共和政体。更需培养学生归纳梳理史实的能力,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政体

  难点:①教材处理上的难点是梳理革命斗争与政体演变的对应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②认知上的难点是从共和制确立过程得出对民主进程的正确认识。

  重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材内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同时是帝制与专制激烈斗争的过程。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它的建立是法国人民对帝制仍抱期望的表现,与第一帝国一样,一度给法国带来繁荣与稳定,满足法国人民的需要,但第二帝国也改变不了专制政体的本质,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一场普法战争就暴露帝国的弊端,结束了帝国命运,也让法国人民从帝国的虚荣中清醒过来,最终还是选择了共和政体,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二帝国至关重要,是重点。最终确立共和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为重点自然不在话下。从共和制确立过程得出对民主进程的正确认识。

  教材处理上的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新课程的编排形式。新课程全都采用专题编排,这种编排有时间跨度大的特点;我们选用的岳麓版历史教材往往又只把专题的精华之处展现出来, 忽视对整体知识的介绍;如果教师不对其进行梳理,学生容易造成知识的断层,而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知识不利于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历史是一门古老又处于更新中的学科,它的古老和常新都决定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我虽然通过大学四年比较系统的学习,也只是大体掌握中外重大史实,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形成一定史观,对教材的理解,尚未达到每节课都能很容易看清它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认知上的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学生水平,他们历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理解法国共和制确立是一个层次,形成一定历史观是另一个层次。

  从上面的分析大家或许已猜出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做法是依据课标要求,把选修教材当作一个参照史料,适当联系必修课内容,增删知识点,梳理知识,构建体系。我认为,重点是整体中的重点,放在知识体系中才容易突出;难点的突破,只要一节课的知识体系建出来了,难点也容易突破,这节课正是如此。换句话说,关键是构建出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知识体系,需要说明的是构建体系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说教法

  教与学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从根本上说教是为了不教,即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提出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有一学期工作经验的我所面对的普通中学的学生,虽然无法立即实现这一目标,但也朝着这个方向不断探索,寻找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与完成教学目标的契合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第9课我主要采用以下五种教法。

  1.启发式:在因必有果,有你才有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联系紧密,可以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达到推进教学进度的效果,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要方法。这节课讲共和制确立的过程,一环扣一环,比较合适采用启发式,如七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从共和制确立过程得出对民主斗争的认识可采启发式。

  2.猜测法:历史与现实有距离,猜接下来的历史怎样发展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人类历史主要是由人创造的,古人的所思所为,今人也可以从人类共性的角度猜测,有一定可行性。如让学生猜猜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国初对待工人的博爱态度能持续多久?

  3.换位思维法(角色体验法):用课本提供的背景知识创设环境,缩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里面的一个人物,一个阶级,说说自己想怎么做。如你是刚刚经历过国破家忘之痛的复辟的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八,你大权在握,统治法国,会怎么做呢?

  4.探究法: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有拓展意义的一个或一串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路易波拿巴成为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时,可问他与第一帝国的拿破仑有何异同?课后的练习题可用探究法。

  5.解读材料法: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解读未知或未见史料,根据设问,获取有效信息,提取观点,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是历史学科重要的学科能力,也是一标多本的新课程下高考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的边角史料如让学生理解“1848年一位法国议员说,我们正睡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上面,你们没有看见大地正在抖动吗?”说明七月王朝统治出现什么问题?课后的材料解析题也得用这种种方法。

  6.讲解法:虽说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讲很必要的,尤其是对一些难点的突破,重点的把握,对一些断层知识又是对课本理解有影响的知识面的补充,更需用讲解法,如普法战争。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各种教法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法的探索也是重要,这节课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学法。

  1.学生课前三分钟说课法:每节课安排学生说课,这是今年我对报历史科的学生尝试的一种新方法。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本的基础上,①自己整理所预习课的主体知识,用简洁的语言把课本内容串联起来,②设计问题,主要是学生在梳理知识过程中碰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限提三个。表面上是统一要求,实际是分类要求,因为并非每节课都那么容易说,而学生的层次也不一样,程度好的学生,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可以看出个大概,个别除了说得不错外甚至能提出有建设意义的的问题,说课也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个人思想成果的空间,一般学生只能粗略地说,有的甚至说不懂。不管怎样,我让学生说课的目的并非一定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而是要学生最大限度地充分地预习课本,有充分预习即使不懂至少也知道哪里不懂,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参与课堂,推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阶级分析法: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群体所属的阶级分析他们利益要求,把错综复杂的历史问

  题简单化,如从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就很容易理解法国政局频繁更迭的原因.

  3. 归纳法:培养学生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小结阶段要求学生归纳1792年至1875年法国政体的演变.

  四、说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三分钟说课:说主体知识与提问题(4分钟)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6分钟)

  由于板书设计的知识体系紧密相连,以下三方面主要体现的是所用的教学方法。

  (1)法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七月革命(启发式,换位思维法)

  二月革命 (阶级分析法)

  六月起义(启发式,讲解法)

  (2)法国政体的演变和共和制的确立:

  波旁王朝(换位思维法)

  七月王朝(阶级分析法,解读材料法)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换位思维法, 猜测法,探究法,)

  法兰西第二帝国(探究法,讲解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启发式,讲解法)

  共和制的确立(分析归纳法)

  (3)对民主斗争的认识(讲解法,分析归纳法)

  3.小结与练习(分析归纳法,解读材料法,探究法)(4分钟)

  4.课堂延伸:(1分钟)“第三共和国之后,法国还经历哪几个共和国?”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激发求知欲。

  五.板书设计

  一).

  法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二).法国政体的演变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革命 建立 政体:君主立宪政体

  七月王朝 性质:大资产阶级政权

  工业革命 统治:拒绝政治革命

  农业歉收 1848年二月革命 镇压工人运动

  建立 给人民诸多权利

  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开办国家工厂

  后来:排斥工人代表

  波拿巴当选总统

  1848年六月起义 政治:军事独裁统治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 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繁荣

  军事: 普法战争法败

  1875年颁布法兰西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第三共和国宪法

  共和派执政

  定《马赛曲》为国歌

  共和制最终确立

  三). 对法国民主斗争的认识: 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

  并非专制制度恩赐的产物。

历史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新课标的要求

  课标要求: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2、理解: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历史,总结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关键:正确理解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总结是学法指导的重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后,总结、概括知识,增强对历史学科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温故而“入新”。(回顾第3单元第16课的主要内容)

  师:导入新课我采用的是:利用学生对历史图片的感性认识,先展示一组1929-33年经济大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图片,在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后,使美国度过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即凯恩斯主义又称“看不见的手”。再展示一组二战后各国受到战争重创的情景的图片。思考,在二战结束之后,各国会不会再次陷入到国家的大危机中,而为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将进行怎样调整?其结果会怎么样?以此导入新课(此处主要目的在于,在视觉感应上引导学生进入教材)

  板书: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二)教授新课:过程:

  一、措施(板书)

  此过程我主要是设置探究式问题,掌握教材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探究一:“看不见的手”还起作用吗?

  (展示一组美国在二战和战后经济发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选的图片)

  说明:“看不见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这种“看不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此问题设计在于引入教材以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板书)

  对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我设置了两个简单探究性问题:

  探究二:国有化与今天我国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经济计划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这两个问题主要是结合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使学生掌握国有化经济、制定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调节的作用,同时利用本次探究,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对比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师:在处理完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方式后,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

  探究四: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

  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那就是“总统论坛”,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展示学生自我能力为主。

  首先我给出试题背景:为什么在30年代罗斯福会加强国家干预,在80年代里根会收缩对经济干预,90年代克林顿又有所加强?下面让总统来谈谈其中缘由。选出三位学生分别代表罗斯福、里根、克林顿(课前作业的形式),

  第二步,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一单元的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在学生演讲后进行补充,总结。

  此处环节的设置,不仅起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在课堂、用在课堂”

  (二)企业经营(板书)

  这是政策调整的第二个措施,此处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利用现实现象解决历史现象

  1、“人民资本主义”

  展示图片--当今股票市场、股票业务的繁荣景象

  引导学生: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以及在中国,股市发展是非常红火的,不同人对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战后,就是“人民资本主义”

  2、“经营者革命”

  我采取的方式是以了解白领阶层地位和职责是什么,来了解战后企业经营中的这次革命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由现实走入历史,再从历史走向现实,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使历史更贴近现实。

  (三)福利国家政策发展(板书)

  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第三个措施,我依旧采取设置探究问题的方式,

  探究五:你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情?你认为这是教材所说的福利制度吗?(学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最后,结合教材共同处理(概念、种类、特点、实质、影响)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目的为: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于教会学生要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

  二、结果(板书)

  最后一个内容为总结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后,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总结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小结:

  我采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题,将本节课的知识重新回顾(这种方法既可以对本节课做以简单小结,又可以培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巩固练习:

  我只设计了三道选择题,因为上面小结中的材料题,已起到课堂知识巩固的作用。

  课后探究作业:

  社会调查:

  ①内容:现代企业经理人员的综合状况。

  ②方式:每10-15人为一组,每人调查至少一名经理,了解他们的工作行业、工作时间、收入、工作经历、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③小组讨论后写出综合调查报告。

  课后作业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是再一次用现实现象理解历史问题。

  五、板书设计【略】

历史说课稿 篇4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 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强化能;力培养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师生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 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

  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

  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

  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总理衙门的推动 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a 、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

  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 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

  (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 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历史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我是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第一目——《光荣革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光荣革命》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第一目的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开创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先河,对英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本课,能让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初步了解,奠定学习美、法、德等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高中一年级。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历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方法。但是,高中阶段所学的这段历史,在理论上上升到了一定的难度。而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还有待欠缺,学习历史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全面。因此,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探究等形式获取历史知识和历史信息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光荣革命”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等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光荣革命”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斗争,培养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光荣革命”爆发的基本事实;

  教学难点:“光荣革命”的实质。

  说教法学法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五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导入环节,我会在PPT上展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以及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图片,并进行启发式提问:“谁是国家元首,谁是最高决策者?英国现今所沿用的是什么制度?它是从何发展而来的?它是如何确立的?”,由此导入新课。

  在新课教学环节,一方面我会引导学生学习英国“议会的形成”,我会指示学生阅读课本36页的小字部分,引导学生分析、梳理英国议会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历程,并提问学生回答。最后,再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补充:“议会是在王权的衰落中产生的,始终限制着王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纵向看待、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会重点引导学生去学习“光荣革命”这一阶段的历史。首先,我会在PPT上展示探究问题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要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导火索及主要过程。在学生回答后,我会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总结。其次,我会接着在PPT上展示探究问题2:“光荣革命的实质是什么?”。同时,我会分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在5分钟的时间内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时,我会走下讲台进行适当的巡视与点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最后根据发言情况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以及全面看待历史事件前后发展脉络的思考能力。

  课堂的小结作业,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低估。通过小结作业,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知识。所以,我的小结是: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议会的形成”与“光荣革命”两个知识点进行回忆与巩固。我的作业是:要求学生对下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议会权力的确立”以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进行预习。

  整个板书结构简洁美观,板面达意流畅,再现了课程思路和教学核心。

历史说课稿 篇6

  说课内容:《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第3课开元盛世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使学生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在隋唐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元盛世》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盛唐民族、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 进行信息加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图片、史料展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本课重点及处理: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利用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归纳盛唐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并利用图片资料直观感受。

  4.本课难点及突破:对曲辕犁、筒车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的理解: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和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而我所讲的内容偏重经济方面,理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三、说教法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导读法、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用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五、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围绕开元年间政治、经济两个中心,设计若干问题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课《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你对上一节内容中哪一个历史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这样可通过复习上一节内容,引发学生兴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与老师产生共鸣,一起进入学习本课内容的氛围中。

  (导入)用杜甫诗《忆昔》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开元时期的特点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社会繁盛到何等景象?导入新课

  一、开元之治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设问: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并穿插: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考核县令、捕蝗图,说明唐玄宗励精图治。

  2、玄宗与太宗统治时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对比,前后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其中补充扩展,增加生动性。通过比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响: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1、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让学生处理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处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课本谈谈唐朝经济盛世景象的表现?学生讨论时教师依然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与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4、在手工业方面,通过展示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商业的繁荣: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繁盛来体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概括长安城的布局特点。想象体会长安城的繁盛,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通过以上政治、经济情况归纳,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即 “开元盛世”。

  三、指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唐玄宗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认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内容,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对比对唐玄宗进行评价。学生讨论后先请一位学生大胆地说,其他同学补充,培养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小结:

  应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个历史人物——唐玄宗

  二个历史概念——“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三个方面成就——农业“三新”:新工具、新品种、新技术

  手工业“二行”:丝织、陶瓷

  商业“一市”:长安

  四个世界之最——①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华都城长安

  ④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这样就将本课的知识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习题练习:(媒体展示)习题的设计在重视两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顾了一般学生,有兼顾到好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板字设计:

  开元之治 改革措施

  影响——开元之治

  开 修建水利工程

  元 农业 方面 农耕技术提高、蔬菜品种增加

  盛 农业工具的改进与创新::辕犁、筒车

  世 盛世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方面 丝织业

  陶瓷业

  商 业:

  评价唐玄宗

  板书设计为知识树框架,这样使学生有参差,有结构的掌握本课知识框架,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

历史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动荡的中东地区》是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的一节课。本课内容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按照一条线索中东动荡局面的产生——动荡局面的频仍——动荡根源的复杂性展开叙述。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二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大战短期内不会爆发,但地区冲突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中东问题尤为突出,它集中了战后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民族、宗教、政治、经济、地缘……任何构成混乱与动荡的因子都能在中东发现其渊薮,这也是中东问题至今悬而未决的症结。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中东矛盾的复杂性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了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中东地区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地理课中已有所涉猎,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关于中东问题,多数学生对其动荡表象很感兴趣,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动荡局势的成因、后果缺乏理性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贴近历史。并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达到认识上的提高。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中东地区在地理、交通、经济方面的重要价值;知道为解决中东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掌握中东战争的基本概况。

  (2)在收集并运用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小组合作意识;并通过讨论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性,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中东战争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冲突与战争最终受害的是广大人民,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树立和平观念,认识到生命与和平的可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掌握中东战争概况、认识战争的严重后果

  2、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确立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通过对历次中东战争的分析,不仅可以准确把握中东政治局势的特点,而且为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作了铺垫。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是中东局势动荡的重要原因,也是中东问题难以顺利解决的症结所在。

  难点:分析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确立依据】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其原因错综复杂,而九年级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理性思维能力不足,让他们有条理的分析交织在一起的诸多矛盾,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与学法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本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2、探究式教学法:设计恰当的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说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最后一课。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加上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世界正处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之中。本课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的趋势。经济“全球化” 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因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才能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本身的内涵并为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做准备。只有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才能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理解我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的原因和意义,才能使学生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使发达国家成为最大获利者,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挑战,凸显了它给世界发展带来的弊端。

  由于目前对全球化的态度,世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要求初三年级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师生共同通过对已有材料进行挖掘和广泛地收集资料进行必要的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和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还要让学生能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利弊的分析,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通过学习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中国的对策,让学生理解中国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3、过程与方法

  材料解析法:通过收集的材料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得出正确的认识。

  合作探究学习法: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还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已深刻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自主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感受经济全球化。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参与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课堂辩论法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生辩论后指导学生得出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评价标准:①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标准;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标准。

  中外联系法:引导学生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对策,理解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历史说课稿(精选14篇)07-02

初一历史说课稿06-28

高一历史说课稿06-10

实用的历史说课稿4篇02-21

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精选12篇)10-12

有关历史说课稿集锦六篇08-09

关于历史说课稿(通用13篇)05-08

岳麓版历史必修说课稿05-31

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精选13篇)07-19

高中历史说课稿集合五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