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

时间:2022-02-25 11:33:41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

《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1

  [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曾接触过简单议论文的阅读,对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普遍对议论文的学习感到枯燥,不愿意学议论文。本单元是他们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议论文单元(广东版高中教材共3个议论文单元,本单元标示为散文单元,个人认为此处广东版教材标识欠妥,可参见20xx年12月《中学语文教学》),应在教会学生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议论文的理解,加深他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

  [教学内容分析]

  《菱角的喜剧》是(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的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文由“我”吃到不同的菱角从而了解到菱角的多样性,再讲到生物(昆虫)的多样性,进而阐述一切事物都有着复杂性、多样性,从而得出本文的观点:“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先讲认识事物(菱角、蝴蝶、蝗虫)如果只是凭自己看到的而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是不精确的(反面事例论证),再举农民看天气的例子,说明认识事物应在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掌握它的复杂性(正面事例论证),然后通过良种变劣种、一些地方山洞养猪总是失败的例子说明如果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后果常常使我们做事摔筋斗(反面事例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出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正面事理论证),最后总结做事时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本文思路清晰,文章的16段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层层递进说明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再在第7段提出本文的论点:因为事物有着复杂性、多样性,所以既要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才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然后811段运用事例和事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12段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教学方法]

  本文难度不大,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建议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老师从旁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习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定学习目标,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建议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网络,以对作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有大致的了解;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注重应用,要学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关注学生创造的能力,要能对文中的观点有自己新的见解;注重学习探究的方法,使本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和潜能,在学习时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所述观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层层递进引用生活事例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的方法。

  3、课题“菱角的喜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每位同学上网查找资料,了解秦牧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也可以是轶闻趣事。用10020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介绍,最好以多媒体形式制作成课件,可配合图片。

  二、课堂学习过程

  1、新课导入:

  《淮南子》中“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的说法,同样是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我想应该是由于土壤、温度、地势等原因造成的。南方的荔枝、芒果到了北方是不能成活的,而北方的苹果、梨子在海南也不能成活,这说明了什么呢:生物的生长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要求,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既掌握其一般性,又要了解其特殊性,才能少走、乃至不走弯路,今天,让我们学习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一起领悟其中的道理吧!

  2、每个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秦牧的资料。(不重复)

  在同学们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老师补充介绍秦牧: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之一(刘白羽、杨朔、秦牧)。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及姐妹篇《语林采英》。

  3、默读课文后,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初步探究。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分析。

  (1)《菱角的喜悦》这篇文章论证的层次是什么?(学生自做图表,下为教师设计的板书,供参考用。)

  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认识菱角—生活现象—提出中心论点

  (8)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

  (11)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9)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

  (10)良种变劣、山洞养猪不活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2)文章为什么以“菱角的喜剧”为题?(见教参课后练习分析)

  (3)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语言总体来说是平实的,推崇口语化的句子,如:“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但有些语句如“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等使文章既生动又说理透彻。学生可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可持批评的态度进行评论。)

  4、深层探究。再次通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每组提出一二个问题,同学们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老师可提供以下问题做参考:

  (1)作者是怎样概括生活中的现象并由此提出论题的?(见课文内容分析)

  (2)为什么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

  (3)“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联系时代背景谈)

  (4)联系生活实际论述观点有何好处?

  5、深层拓展探究

  细读文章第1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本段以“君臣佐使”为喻,指出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可,这个比喻十分恰切,你是否还可以再用一至两个比喻?

  (2)本段又用多种方法论述怎样才能“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你是否可举出其它的方法?

  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3)议论文讲究“摆事实、讲道理”,除了用事实做论据,还需要理论的支持。名言警句、传说故事、经典言论都可以成为说理的好助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说理具有权威性,除了文中的事例和事理,你的记忆宝库里还有哪些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不妨说出一二。

  三、课后拓展:

  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可是有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具体事情来时,却产生意外的结果。阅读下面这篇题为《扔掉可惜》的小说,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既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又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秦牧的《菱角的喜剧》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来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换成其他的角度,如伦理、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事物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将有助于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扔掉可惜

  〔日〕齐藤肇

  我左手因事故彻底毁掉了。本来早已死心塌地就这么着终此一生了,可是有一次身边传来了这方面的喜讯。

  据云:有个医治伤残的最新式医院,可以将身体失掉的某一部分修复如初。于是我便决定试一下。

  医院是座洁白而干净的大厦。院长是个有点神经质、面部苍白而消瘦的男子。

  “只要把左手进行移植手术,就能修复得完好如初!不过,这要花费好大一笔费用呢!”

  “花多少钱都无所谓!拜托了……可是从哪儿弄到这一只手呢?是假肢,还是什么?”

  “别担心!当然是用您自己的手了!‘克隆’这玩意儿您知道吗?”

  所谓的“克隆”,是通过细胞增殖手段制造“复制人”的技术。在人的基因中因为含有制造人类的信息,所以如将其培养,理论上,是可以制造出同一个人来的……

  “咦?这医院就是制造克隆人的?那就是说,从我这只手的切除部位可以重新长出一只新手出来罗!对吧?!”

  “不对。那是不可能的。培养的细胞,需要特殊的条件,并不是把您整个身体都浸到那种培养液中去。”

  “那,该怎么做呢?”

  “使用克隆技术,重新制造左手,然后把它进行移植。反正是自己的肉体,所以移植大多是成功的。”

  院长用手术刀采了我身上的细胞。他一边往一只箱子上贴标签,一边说:“好了!制成左手尚需3个月时间。到时候会通知您的,那时请求您再来。”

  3个月后,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终于成功了。虽然是只多少有点显得白嫩的手,但手的活动自如同前。

  “院长,太谢谢你了。不愧是高超的技术啊!”

  可是院长却一脸的心事重重的样子。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也许今后会有什么副作用?”

  “不,不是因为这个。”

  “这不是蛮好吗?这不,左手已经完好如初了嘛!”

  “不过,这技术的费用过于巨大呀!照这样下去,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的呀!”

  “唔,原来是为了这个呀!不过,过不了多久,费用会逐渐降低的,不是吗?”

  “是啊,要是能减少浪费的话嘛,多少还总算是……”

  院长那苍白的脸上,眉宇之间皱起一个川字。院长的这番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刨根问底地询问院长。于是院长终于泄露了秘密。

  “是这么回事儿,根据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只培养出您的左手的,想尽了办法还是培养出了一个整个儿的您。”

  “那其余部分呢?”

  “全扔掉了,真可惜!要是把您作了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

《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由日常生活写起、悟出哲理,并展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道理的写作方法。

  2.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论证的方法,展开联想,在人文学科里去搜集证明作者观点的名人事例,达到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何为“喜剧”,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菱角的“喜剧”一步步引入正题的。

  2.论证的思路

  教学难点

  论证的层次,举例正反论证的方法。

  教学模式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沧州寺庙门前的石狮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僧就请人沿河流往下游去寻找,找了十几里还未找到。老船工听说这事,笑着说:“石狮入水中,河流至此被阻,必从其周旁上下而过,顺势冲击石狮下边的泥沙,带走其中的一部分,时间一长,石狮迎水一面之下,必然出现一小坑,待到小坑扩大,日久,石狮又将必然落入坑中,如此下去,则石狮必沿河流上去。”人们赶到河流上游,果然找到石狮。(清纪晓岚)

  同学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一般人们只是从片面的经验出发,不从事物的特殊性出发,导致在下游找了十几里都找不到石狮子的结局。那么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有趣的事例呢?有!请看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

  二、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论证方法

  默读课文后,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初步探究。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分析。

  1. 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①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

  ②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

  让学生从以上两种答案中选出一种答案,并说出理由。

  提示:第一种答案,只是作者在对菱角的认识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就好像我们平时写材料作文,第一段我们往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分析完了后我们会对这个材料有一个整体评价。“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正是这种评价。

  比如我们曾经写过一个材料作文,材料是:香港启德机场是世界上最小的机场,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飞机上的人都能清晰地看见居民阳台上的衣服,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机场,事故发生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因为飞行员担心出事,所以都小心翼翼。

  我们读这个材料以后,会有一个整体的评价:因为飞行员高度警惕和忧患意识,使香港启德机场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机场。所以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要有忧患意识。

  2. “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在第七自然段才提出来,那文章开头写那么多的菱角有什么作用呢?为何不开门见山地提出作者的观点呢?

  (1)启发学生探讨:

  文章开头的菱角,有点像材料作文的材料,先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写起,有点像拉家常,娓娓道来,生动形象,亲切自然,易于人接受,如果一开篇就摆出观点,就像一个古板的人,摆着一个面孔在说教,显得面目可憎,会把读者吓跑。

  (2)进一步让学生探究:

  作者最初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题目叫“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的原因。

  提示:

  用“复杂”,多没趣,“菱角的喜剧”能让人思考:“菱角怎么会有喜剧?”“哪里表现了喜剧?”这样很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3)探究什么叫“喜剧”。

  ①是很搞笑的东西。

  ②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③一般我们看喜剧,恶人最终会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善良的人会有个好结局

  (4)喜剧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不好的习惯或行为进行揭发和讽刺。那么我们再想想作者在文中是要讽刺一个什么?他又是怎样一步步用“喜剧”来引入正题的?

  提示:

  是对自己片面认识的一次次揶揄和讽刺:不知道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

  那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菱角的喜剧呢?引导学生读书,找出文章中能反映“喜剧”的关键词句。

  孩童时期:“菱角儿,两头尖”, 概念坚固

  广 西:三个角的菱角 小小吃了一惊

  重庆市场:菱角竟然都是四个角的 大大吃了一惊

  3. 作者是怎样论证他的观点的呢?

  (1)文中用了很多事例来说理。这叫事例论证的写法,用事实来说话。找一下,文中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提示:农民识天气、种子变劣、山洞养猪的事例。

  (2)以上这些例子分别从什么角度来举例的呢?

  提示:正面和反面。

  (3)你们看,本文的事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事例?

  提示:九个。

  ①对菱角的认识 ②蝗虫、蝴蝶一类的昆虫 ③碳水化合物

  ④同一元素不同形态 ⑤喝咖啡的过敏情况 ⑥牙齿的多少

  ⑦农民识天气 ⑧种子的优劣 ⑨山洞养猪

  (4)想一想:用丰富的事例来谈道理好不好,有些什么好处?

  总结几点好处:内容丰富充分,生动形象易懂,使说服力更强。

  (5)课文中的事例多是生活常识、自然现象。

  如果我们要证明一个观点,还可以举些什么方面的例子呢?

  提示:名人事例。

  (6)如果我们要证明“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可以举哪些名人事例呢?

  提示:

  ①亚里士多德只知道物体的重量与降落速度有关,得出了重的东西先落地的错误结论。伽利略却经过实践,发现了空气阻力、体积、密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可以从正面论证掌握了事物的特殊性后的好处)

  ②“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王安石;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苏东坡

  (苏东坡为王安石改诗,却错把明月鸟和黄狗虫当成了真正的明月和黄狗。只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没有认识到事物的特殊性。)

  ③“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东坡)

  (这次又是苏东坡为王安石续诗,结果又错认为秋天菊花不会落英缤纷,但后来他在黄州时却亲眼见到了这种情形。只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没有认识到事物的特殊性。)

  ④ 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哥白尼是第一个提出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日心说”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来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后,受到其他大学教授的围攻和教廷的迫害。

  (可从反面论证如果不掌握事物的特殊性,就会压制真理。)

  (7)课堂小结:

  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是议论文最常见的两种论证方法,同学们总结一下事例说理要注意些什么?

  选材上:

  ①事例能深刻地证明观点。②事例有代表性。③事例经典,有权威性。④事例为讲道理服务。

  使用上:

  ①要简洁概述。②要加评议,突出论点。③充分而适当。

  平时我们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多积累写作的素材。

  4. 论证的思路:

  本文思路清晰, 文章的一至六自然段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层层递进说明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再在第七自然段提出本文的论点:因为事物有着复杂性、多样性,所以既要掌握事物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才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然后八至十一自然段运用事例和事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第十二自然段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关于菱角的作文03-08

喜剧购物作文06-21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3-14

an教学设计06-13

《我设计的服装》教学设计06-1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6人年会喜剧小品剧本招聘04-18

蔬菜的教学设计03-22

项链教学设计02-26

《错误》教学设计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