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的观后感范文(通用31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觉醒年代》的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1
顾名思义,《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中国觉醒年代时,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历程。它不仅仅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到来,它更是为了让今天的中国人,让当代的青年人回顾党史,不忘初心。
第一集,袁世凯对外卖国,为了当上皇帝,他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签订了日方“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打算复辟帝制。但是他的复辟行经不得人心,爱国青年共同奋起,一片倒袁爱国的声音纷纷涌现。一系列故事便由此展开,《青年杂志》问世,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
纵观前九集,其中可以触动心扉的,当属蔡元培初到北大的就职演说。
当时,蔡元培接受了大总统黎元洪的任命状,正式出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总的'来说,在当时,北大是一所腐败,封建的所谓“大学”。学生们都是富家子弟,大多数人都是一心想当官发财而来此求学,而蔡元培的到来,无疑是犹如一束阳光,照亮了北大黑暗的局面。
在一片掌声欢呼中,蔡元培缓缓走上演说台,他往台下望了望竟然也恭敬地向前迈出一步,鞠躬还礼,在此,他与北大的一众师生约法三章:
“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砺德行……
三曰敬爱师友……”
这场著名的演说,简短却不简单。它使北大完成了脱胎换骨,乌云尽散,晓雾将歇,北大已经不是昔日里那个陈腐的“京师大学堂”了,北大,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还记得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平时冶游,考试来了,才去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考试结束,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潦草塞责……”
这不正是我的生活现状吗?平日里不务正业,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下课后去操场上无所事事,聊天闲逛。想着离考试还远,应当及时行乐,多快活几天,等快考试了,才嚷嚷着要“考前突击”,临时抱抱佛脚,匆匆翻几页书,考试来了,手忙脚乱地复习一晚,结果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放假了,又恢复成往日游手好闲的状态,之前背过的寥几页书,也都忘得一干二净,这可真是“光阴虚度,学问毫无”呀。
蔡公的这一席话,真可谓是如雷贯耳,激荡人心,这番话真真正正地激励了当时的广大青年。哪怕是我现在读着这些句段,心里都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
现在的我们,还能够在学校中学习;现在的我们,还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现在的我们,还能够有老师和父母督促来学习。学习自然也很辛苦,学习当然也更快乐。趁现在为时不晚,请努力学习吧,切莫耽务了自己,再去耽误他人啊。
希望在数十年后,蔡元培的话依然能伴我左右。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2
是哪些人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是怎样成立的?是哪些人为中国的发展寻求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从何时源起?《觉醒年代》都会为我们揭开答案。
是在100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和先进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地探索,在黑暗中抱团寻求光明,他们进行激烈的交流,思想的交锋,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幸福。推动社会的是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他们热情高昂地传播新思想,猛烈地抨击旧文化。摆在众人面前的是人们的愚蠢无知,是社会的腐朽落后,是吃人血馒头的残忍,而《新青年》则是一颗闪耀的星星将领导人民,启发民智。
剧中的.伟人表达着人类的感情,而并非冷漠无言,他们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将他们的故事细细向我们讲来,他们会笑会哭,一个个活灵话现。陈独秀散发着知识的光芒,有着先觉者的超前思想;李大钊为人淳朴善良,关心工 人;陈延年,陈乔年坚守原则,真诚且吃苦耐劳;蔡元培,北大校长,决心改革,深沉稳重;鲁迅,沉默寡言却心系人民……还有一些老顽固,如刘申叔,辜鸿铭,但他们也是真真正正地为中国做贡献。如辜鸿铭的《论中国人的精神》则是一响警钟敲响了中国人的心灵,他有着知识分子的高傲,但也有着中国人的风骨。
现在的青年,也应像当年的北大学子一样,孜孜不倦,为国效忠。承担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积极向上,奋勇向前,有着新一代年轻人的风貌。李大钊先生说过:“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看,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他叫醒了无教青年,也叫醒了时代,我们应从《觉醒年代》中找到觉悟,保持初心,推动中国不断发展。
“以实践、奋斗,坚忍,简朴为信条,联合全国的青年开创中国新生命。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3
最近,与父母一起观看了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编排的优秀电视连续剧,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学术界中伟大的新文化领袖,启发民众的心智,激发民众的热情,带领各族各界民众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部剧中的每一集,我都怀着与那个时期的青年一样激动澎湃的心情去观看的。采用电视剧的形式,将那些写在书本上毫无生气的记载,一幕幕的表现出来,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滋养。活泼生动的人物形象更能让我感受到革命的伟大。
有人说,自打鸦片战争那会儿,中国人民就开始睡觉了。之后的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内战,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园条约的签订,更是让中国人开始变得麻木不仁,习惯了这个“人吃人”的社会。
然而,总有人在黑暗中努力地透出一丝光亮,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武器,制度,来拯救中国,于是就有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可无奈,中国人太消极了,中国太黑暗了,仅有武器和制度不足以挽救这个即将沉沦东方大国。
于是,历史将时代的重任交到了思想革命者手里,挑担的这个人叫陈独秀。就这样,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思想革命正式拉开了序幕。
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并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从此挑起了“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他说:“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很快,他将目光转到了青年身上,坚信他们一定能够改造思想,改造社会,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于是,他以《新青年》为杂志名,大量出版对青年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第一本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号召青年改造思想。洗涤灵魂,推翻旧社会。
陈独秀成立新青年编辑社后,广招人才,招纳贤士,“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实行“同人编辑”的同时,为北大吸纳了大批人才,积极从事教育事业。
在那个时代,《新青年》和新青年犹如一颗种子,生长出思想革命的果实;犹如一把利刃,直刺向黑暗的社会;犹如一团火种,毁灭黑暗,照亮光明。
他们彻夜苦读,决心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振臂高呼,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们向上向善,充满青春之朝气;他们自强不息,拼搏在那个觉醒的年代。
因为他们身处那个觉醒的年代,他们正朝气蓬勃,他们不救国,谁来救国?
因为他们肩负住人,他们要改造思想,要独立人民的思想。 自由人民的精神。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生则国家生,他们死则国家死,他们觉醒,国家亦觉醒。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4
国民之思想,国家之制度,民主和科学是觉醒之年代焉。
——题记
《觉醒年代》光听名字就使我很有感触,觉醒年代并非高层官员的觉醒,而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对于救中国,使国民觉醒是当代新青年的责任。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有无数爱国青年,比如留学日本的李大钊,他是一位彻底的反封建斗士,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常以笔代情,以文带心,把自己的思想融在白纸黑字之间。他虽然身在日本,深知国内形势严峻,而自己的手稿又常常面临日本学生的撕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大钊仍心系祖国,坚守自己的爱国信念,还不断呼吁身边的爱国青年觉醒,正所谓:国之兴亡,匹夫有责。
一直在国外研究新思想的.仲甫先生--陈独秀,回国后却遭到自己儿子的厌恶。误以为他是贪生怕死,甚至要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但陈独秀却始终坚持,从表象抓住事情的本质,化悲为乐,换角度思考,不畏坎坷坚守信念倡导新思想运动,让国民觉醒。真是人如其名,陈独秀这也是觉醒之青年,他是全国青年的榜样,千事万事想不通,只有他一枝独秀。
“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国人的思想,提高国人的素质,要想光复中华。昔日之辉煌,首当其冲的要造就一代新人,”这是陈独秀先生的一句话,我认为也是觉醒年代的目标,陈独秀先生等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管形势有多么严峻与复杂,用《觉醒年代》里的一句话说就是“不敢担当,就是失职”。
立坚定信念,立顽强意志,是怀大志者之所为。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5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时,有一些人已经觉醒,也正是他们,才使中国翻天覆地!
——引言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在民国时期,当全国人民都沉寂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中时,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领导着《新青年》和北大的诸多学子,开展了改变中国历史的“新文化运动“。
这部电视剧还原了许多当时的.情景,如鲁迅写的《狂人日记》,北大“红楼”的修筑,还有袁世凯,张勋的两次复辟帝制......可以说常常使人浮想连翩,惊喜连连。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国革命大家,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所写《狂人日记》时的情景,这本书是以一个疯子为第一人称所写,它讲述了在一个疯子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以一个疯子的言语讽刺了封建的“吃人礼教”。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一个毫无生气的黑暗社会表现地淋滴尽致。
还有李大钊与工人们互帮互助,纯朴真切的友情更是让我感叹,记得在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李大钊先生听说自己的工友朋友们没有领到工钱,便大过年的用自己的薪水买了好多年货,带给工人们,还亲自和他们包饺子。号外,他还给工人们讲了马克思主义,让工人们重新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
这部影视作品展现了一个黑暗无光的封建社会,但又塑造了陈独秀等一群为祖国带来希望光芒的人。他们追求新文化,向往新生活,他们为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
剧情中陈独秀为了发扬新文化,不惜一次次与权威大家斗智斗勇,这坚定的决心使我敬佩.
感谢《觉醒年代》,它让我见识了先烈们是怎样为了今天的新生活而奋斗,也让我明白,唯有拥有知识和胆魄,才能改变命运,改变时代!
觉醒吧!同学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精神改变时代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6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李鸿章苦心筹办洋务运动,创建海军,然而,甲午海战一战便全面崩溃。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终因封建势力的挤压而惨遭失败。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创造了共和。没想到袁世凯叛变革命,,复辟帝制,推翻共和。向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中的大部分内容。中国岌岌可危啊!
当时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还有救吗?
国难当头,中国出现了一批先进人士:陈独秀、李大钊、章士钊、蔡元培等。他们主张启发人民的'心智,塑造一批新青年。于是,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创办《新青年》杂志,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进行思想改革,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科学与民主的洗礼,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给中国带来了一缕明媚的曙光,给身处苦难的中国人民带来一线希望。
观看《觉醒年代》,使我认识到:当时中国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武器装备落后于列强,而是封建制度与封建守旧思想的腐败与落后。同时,革命的道路漫长而又艰难。我们的稳定而又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那是无数革命先辈用汗与血而换来的。我们应当珍惜当下,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秒。
同学们,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叙利亚仍处于战火;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处于矛盾纠纷中,毫不相让;美国海军舰队多次进入我国南海区域,进行军事演习。……
同学们,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更需要努力学习,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为国家的繁荣与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7
2021年的寒假生活结束了,在此期间,我曾观看了几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内心收获满满。其中,我觉得电视剧《觉醒年代》最能打动我的心,它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的中国……
那个时代的中国:战火硝烟,国民愚昧无知,国君袁世凯复辟帝制,镇压了二次革命。最先开始的陈独秀离开日本稻田大学,回国途中,看到已被德国占领的胶州湾,悲愤不已,到上海发表了讨伐信奉五教三纲的袁世凯等人的檄文,也是唤醒国民愚昧思想的良药——《青年杂志》(从第二版起改名为《新青年》,并使新文化运动逐渐兴盛起来了。新文化运动,就好比一株刚萌发的芽儿,一些《新青年》的同人编辑主将的加入,犹如为其增添了养分。而那些毒害国民思想的保皇派与新文化运动所发生的冲突,好像虫子在啃食其茎叶。在与旧文化的搏斗中,战场搬到了北大,斗争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运动已成长到一株能承受风雨的'小树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李大钊推行马列主义,并与陈独秀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红船精神,由此,中国人民逐渐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当我看完《觉醒年代》时,把自己跟这里面的人物进行了一次对比,差距就出来了。当时很多人说“这个中国没救了!”如果我是当时的李大钊,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钊却反驳了那些人的观点,在与陈独秀的一次谈话中说:“我认为这个国家还是有救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这个爱国者的伟大情怀,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当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复克德莱的职位时,如果我是蔡元培,我会听从上级的安排,但蔡校长却竭尽全力地反对。正因如此,新文化运动才会成功;共产党才会成立;中国才会焕然一新。正如陈独秀而言:“新文化运动,当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钱。”
正是有这样的革命先烈,我们才有如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传承!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8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正在央视热播。《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核心时间,聚集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有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更有陈延年、陈乔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做出的流血牺牲……
此外,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交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锋芒有理想、有困境有探究,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爱国情怀,传播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五四运动中,无数青年学子以国之运为己之担当,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青年创办杂志《新青年》引革命洪流;抗战革命中,青年毛泽东投笔从戎,秉心中之担当义无返顾投身革命。正值青春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不同于战乱年代,不必颠沛流离,但我们仍身兼重大使命,不能懈怠,争做永做时代的奋进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此外,我们还需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修身立德,明辨是非,认清世界变局切勿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树一身正
每个时代都是一场长征,每一代人都是上一代的接班人,在这跨世纪的接力中,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行,永葆五四精神火炬生生不息,风雨兼程地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9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要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一段历史展开的叙述。
这段时间是一个动荡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艰难时世,当时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混乱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无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图复辟帝制,同时也有一大批青年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剧情开篇,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引起国民哄动,让在国外留学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钊等人愤愤不平,他们纷纷回国寻求一条救国之路。李大钊说:“我们必须要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时陈独秀也创办了《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倡导白话文,为寻找一条救国之路打开了新思想涌流的闸门。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们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革命观点。
在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北京大学”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随后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编辑部”。此时北京大学的一些顽固的保皇党也与新青年展开了激烈的争执。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进化。
在探索和发展真理时,十分艰难。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起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加上白话文的迅速传播,如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巨作横空出世,大大推动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国道路的步伐。
这部剧中也有很多风云人物,他们的服饰习惯也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繁杂和混乱。比如留着长辫子端着烟袋讲国学的辜鸿铭教授。张勋的辫子军领兵复辟及海外留学回来,西装革履的胡适等人,这些极具色彩与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观众眼帘。而且他们的人物特点也十分鲜明。在北大红楼的衬托下,一批批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子也让我们过目不忘。他们让我们看到当时那个时代有一批爱国人士正在不惧艰难险阻,努力寻找成功之路使中国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年代》为我们展演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以深刻的历史意义揭示了这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同时赞扬了觉醒年代时期一批共产主义者的一颗颗爱国之心。
这部剧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让我们看到中国的艰辛,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负众望。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10
前几天,我观看了纪念建党100周年影片《觉醒年代》,深受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触最深的是:此片内涵丰富,值得大家观看和深思。
影片《建党建业》是一部再现袁世凯卖国后到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党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恢宏巨制电影作品,是一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文献纪录片。这部影片通过描述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叙述了自虎门销烟开始,为了解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以自己的'方式为救国强国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影片在片尾时,13位代表在上海南湖的红船上开完会后站起来合唱着《国际哥歌》时,大家的眼睛里都噙满着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炯炯眼神!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深刻地记忆:这13名代表,代表着50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中国共产党的100年艰苦辉煌,60余年的国运昌隆,气壮山河;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浸浸革命之路;100年后,《觉醒年代》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现在,我们全国的党员人数发展壮大到接近8000万人,这是多么辉煌的成绩!真正成了世界上第一大党。事实证明,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带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复兴指日可待。
通过观看《觉醒年代》,我们小学生应该更加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要从影片中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爱国爱党的高尚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11
《觉醒年代》的片头,采用隐喻的手法,使这组电视艺术的镜头语言,具有蒙太奇手法的画面,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之审美表达,既让全剧有岁月感,又点明该剧的主旨,有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艺术效果,堪称“此时无声胜有声”。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百年前一大批叱咤风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群像,构成了明星璀璨、浩如星辰的民国大师人物艺术长廊,栩栩如生、高大伟岸的身影,每每让人眼前一亮。
每集片尾的`音乐,低沉、忧郁、伤感的哼唱,呜咽哀号般的曲调,苦闷、压抑、无助、困惑、迷茫,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寂寞苦闷之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还有一幅幅黑白木刻的剧中主人公版画群像展示,让观众的思绪,瞬间穿越至百年前的历史片场,营造出年代感。黑白版画在革命战争年代对鼓舞军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具有战斗性,更具有革命性。运用版画这一艺术到《觉醒年代》片头中,不仅在起承转合的节点上,体现故事的叙事策略,更是内容方面的拓展,从视觉到内容上,多维度展现剧中人物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该剧还引用了纪录片的元素,许多黑白相间的画面,给人以历史深沉感,将大时代的风云际会全景式表现出来。
剧中呈现的老北京黄沙漫天的景象、深深的车辙、行走的骆驼、叮当的驼铃,以及民国初期的“青色白字”、青花瓷般的色彩,大到当时年代的建筑,小到人物的穿着,或西装,或长袍,甚至制服上的金属纽扣都颇具年代感——这些真实的画面扑入眼帘,岁月沧桑的历史感,便涌上心头。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12
“我只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题记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这荡气回肠的歌词不禁让我联想到我最近在看的《觉醒年代》这部剧。这部剧从开播到现在,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好评,这背后的一切不仅是由于剧中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实际情况,更是由于剧中充分展示了那群青年即使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仍然心向光明,向上走的精神面貌。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那个时代,那些青年人,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偏偏就是这些人拿起了手中的笔一点一滴拯救国人迂腐的落后思想,一笔一画描绘祖国的宏伟蓝图,为那个久病难治的中国寻求一点的出路。
在剧中,被捕学生不畏强权,勇敢伸出自己的拳头向这个社会的不公不义据理抗争;李大钊先生扎根群众,表现出鲜明的革命性;陈独秀一生不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陈延年、陈乔年烈士赴法勤工俭学,宁死不跪;蔡元培先生置身北大,雪中三请陈独秀,扛着巨大压力支持学生运动;辜鸿铭先生以国为大,致力于翻译事业……
希望今天的人们可以了解那些舍弃小我拥抱大我的先驱,记住那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名字,不忘今天幸福生活的来路。
我已经不记得是在哪看到的这段话了,但记得大致意思:我们站在历史后来人的视角看先辈们,感觉到他们的伟大。但其实,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深重得多。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的胜利,所以能感受到他们的奋斗意义重大,而他们在牺牲之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有多大意义,也不知道我们要用多少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我们能否胜利。他们抱着一腔热血,在牺牲之时所能依赖的只有满怀的信念。原来我一直知道他们的.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一观这觉醒年代的故事,他们绝不应该只是存在于教科书的白纸黑字,而是笔笔用血泪和牺牲写就的真实的不该被忘却的历史。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贵之时期也。回望青春年月,你能看到导弹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肝胆之父吴孟超……他们以青年之躯铸就了以“父”之名。他们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书写了他们那代人的青春华章。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学习先辈,创造未来的新征程。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13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题记
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封建复古的思想充斥着整个中国,毒害着人们的灵魂,束缚着人们精神上的解放。
就在这种腐朽思想大肆蔓延的时候,《新青年》像黑暗中的一束火光,冲破了旧思想的罗网,从而开始了一场历史意义深远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的主办人独秀在第一卷第一期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说,“中国社会到处充满了黑暗,首先觉悟、勇于奋斗的青年,必须用快刀斩乱麻的精神,同陈旧腐败的思想决裂,推动社会的前进。”这种思想犹如漫漫黑夜里迸发出的火花,所以《新青年》一出版,就受到进步青年的追捧。
在《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中,我还看到了友善细心的李大钊、朝气蓬勃的毛泽东、正直的陈乔年和陈延年等等许多人物。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为名不为利而活,也不甘平凡一生,他们的`一生,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愈是黑暗,他们燃烧的愈加猛烈,于是变成了火炬,点亮了一个时代的夜空。
曾在《新京报》中看到过一段话,我想引用这段话作为我今天习作的结尾。
“我们深信,世界必然向好,今天所有的混乱与芜杂,努力与精进,都将在进步中变得更加清晰。时光漫长,道路宽广,我们仍旧拥有理想,拥有未来。”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14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觉醒年代》振奋着许多中国人的心,在书本中认识的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在电视中鲜活了起来,有直言不讳的钱玄同,有点“目中无人”的陈独秀,淡定从容的蔡元培,耿直傲骨的李大钊…每个人的性格色彩分明,也从剧中进一步了解了蔡元培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看着看着也让人为之动容,内心振奋。
本剧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主线,通过开展新文化运动来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中国青年的思想,从而使国家强大起来。剧中会出现一些对立面,如崇尚帝制的辜鸿铭,看似总和陈独秀等人做对,但他并不是不爱国,相反,正因为他内心对于爱国的坚守,才会那么反对新文化运动。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崇尚儒家思想,认为中国人用心灵体验生活,我们有情感、懂得换位思考,也就是他内心的中国人的精神,而西方是以“头脑”体验生活,而当陈独秀提出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来改变国民素质时,他必然是极其反对的,这种反对也是他爱国的一种表现。至于谁对又谁错呢?无法说明,这跟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接受的教育受熏陶的思想有关,同样是爱国这件事,怎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在剧情第十一集时,我终于抛弃了对辜鸿铭的偏见,他对国家浓浓的爱,对中国人精神的透彻理解,用他所坚信着的方式不断给西方人输送中国人精神,让人感动和震撼,也为一开始对他的不良印象感到自己的片面和肤浅。
像何为爱国,如何救国这样的问题,在没有看到一个理想的新中国前,谁也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有相同思想的人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着,所以才有了陈独秀与胡适、李大钊的惺惺相惜。剧中让我最敬佩的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一种淡定和睿智,他认为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思想,他允许并期许着不同声音的出现。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着为有学之士的渴望,他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来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甚至不惜伪造履历。正是这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学界名流,一时间北大人才济济,如夜空中的群星相互辉映,迎来了群星灿烂的蔡元培时代。
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在如今的盛世中依然有着一定思想引领作用,比如在课堂中,老师应秉承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态度,广泛听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不以对错论英雄,而更重视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或是从别人的观点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恰恰也是21世纪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和我们三观不合的人,也许你会惊讶会质疑会抱怨,但你若没有彻底地了解他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等等容易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的因素,不妨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因为许多问题本身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只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15
我认为,立国之根本在于立人,立人之根本在于思学,思学的起点正是文化。优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坚实的力量,它树人思想、立人秉性、使人明智,在任何年代,始终独具无形化有形的伟力。
《觉醒年代》里,旧中国形势紧迫,民不聊生,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下生活疾苦,家国百废待兴。人人岌岌可危,顾好自己已属不易,可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文化先锋带着巨大的勇气,在北京大学这块阵地上,运用《新青年》、《每周评论》,以手中的笔,口中的言,开启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努力把迫切改革的思潮,无惧无畏的传播着,这样的善念和举动,已不是个人良知可概之,那是他们环抱着理想的苍翠大树,扎进土地,希望家国稳健;那是他们手捧着希望的美好荧光,勇往直前,希望百姓安乐。
他们站立在新文化大潮的浪尖上,毫不动摇信念。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就是文明人,文明人就要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负责,有责任带领人民进行抗争,这是历史赋予的责任担当。”
为了新文化运动走向大众,启蒙大众思想,他们对年轻学子们进行抽丝剥茧的教育,向劳工苦力们开办循循善诱的学堂,让大众正视旧中国的国情现状,从启发中思考,从提问中实践,从实践中变通。新文化好似奔涌的滚滚热浪,萌生的思想、理论和主义,经受着大浪淘沙的考验。文化人的武器是文章和演讲,他们用知识革命去抗争去呐喊,字字句句都强力撞击着腐朽软弱的旧中国,警醒着麻木冷漠的人们。以文化之威力震荡出全民爱国的红色激情,在混沌愚昧软弱的旧年代里唤醒民智、开悟精神,让人们在求知、求好、求变、求兴中,惊觉国之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
文化是集合体。于国,是民族的气节。于民,是个人的勇担。
其一,文化为思想打了一束光,也为好学埋下一粒种子,让人始终朝着美好去。学文化从识字开始,读书识字才能分辨善恶,明辨是非才能探究思考,追寻真理才能创造美好。所以文化总是层层递进,传递恒久的力量。其二,文化把思考建立在学习基础上,使认知更新在辩证上,让人不断壮大自身。宣传普及文化可启蒙大众思想,提高大众素质,只有敢于对美好向往,才懂时代选择的必要,坚定美好信念。所以文化总是带来觉醒,传递昂扬的力量。其三,文化让求知成为对美好的不断追求,在探寻的`路途上,学习文化延伸出的触角会扩展求知欲,文化知识会在内心砌起丰富的美好,这些美好筑牢着内心的善良。所以文化总是带来生活里的新发现,传递上和善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是在旧中国,有文化先锋用赤诚涤荡国耻、寻求道路、振兴国邦,集结文化志士凝聚荧光划亮天空,在觉醒年代开天辟地。而今,在这个崛起的时代,中华优秀文化无穷无尽的滋养着、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过去、当下与未来,文化的力量总会引导我们,奔着进步去,向着美好去!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16
在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寒假,我观看了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使我的内心无比的激动,想到里面的人物我就感到回味无穷。
《觉醒年代》讲述了新文化所处的.那段时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展示了100年起中国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的不断追求真理并且慢慢摸索,摸索着就中国的道路。五四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五四运动拯救了民族危亡,捍卫了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这是一条当时中国唯一的道路,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使命,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人不懈努力和奋斗。
在这部剧中,我最喜欢陈独秀这个人物。因为他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发表:“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国无自觉心者,其国必殆。二者无惧,国必不国。”所以青年人要把“爱国”二字镌刻在心间,流淌于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志报效国家。
作为21世纪的新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学为本,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培养自己报效国家,社会和人民,在其境中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五四运动的精神绽放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让复兴之路在新的无数青年脚下越走越长。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17
这个暑假,我追了一部剧——《觉醒年代》,对伟大的先驱李大钊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一次了解李大钊,是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先生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从被捕到就义的悲壮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崇高伟岸、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
这次看完《觉醒年代》,李大钊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仰望中的高大,而变得更加丰满、真实。
李大钊先生平易近人。他一出场,身穿长袍,戴着眼镜,坐在一群留学生中,和年轻人讨论着国家大事,呼吁学子奋起“倒袁”,拯救国家。
李大钊先生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听到陈独秀先生说“中国没救了”时,立即进行反驳,表明自己的观点,坚信国家有光明的未来。
李大钊先生胸怀宽广。虽然在对国家未来的辩论中有不同见解,在陈独秀先生被一群学生围着殴打时,他还是挺身而出,掩护陈独秀先生逃出,并且在知道对方真正意图后,和陈独秀先生成为朋友,还把自己的大衣送给了陈独秀先生。
李大钊先生关心民众疾苦,深爱自己的'孩子。当一位母亲在大街上乞讨,希望得到一些医药费给孩子治病,李大钊先生站了出来,帮这个穷苦的家庭交上了医药费,当得知孩子需要住院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衣物、怀表等放到了当铺;当李大钊先生的一位学生因为缺钱而上门求助,希望能得到资助时,李大钊先生不顾自家的情况,毅然为学生凑齐学费,却差点和自己的孩子毁约,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去吃一顿涮羊肉。
李大钊先生,既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先驱,同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普通人。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18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时局不稳的年代,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觉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来,整个民众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国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踏上了探索国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这样一个时代,无数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国,力图“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为了启发民众的思想觉悟,也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创一个崭新的国家,陈独秀先生首当其冲。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创办《新青年》,掀起了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像一滴晶莹的露珠,落在了中国这棵干枯的小树苗上,使其得以复苏,甚至开出灿烂的花。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陈独秀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以惊人的才华和毅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话文白话诗。
“如今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这是胡适之说过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我们”——中国有着拳拳之心的青年们回来了,他们将要献身于国家,为国家的.尊严、人民的生存而奋斗!那些欺辱中国人、瞧不起中国的人们,请你们看看吧!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要醒过来了,它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一百年前的中国,有正直的易白沙、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弃医从文的鲁迅;如今,有我们!
我将无我,不负国家。我们身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不负韶华。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报效祖国。我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19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
我们并不缺乏无法纪念的历史,可我们却总是用吃喝玩乐来填满生活。所有的懒惰与怯懦,都是从忘记历史开始的,我们忘却了来之不易,也忘却了物力艰辛。
文学和艺术创作最大的作用就是镌刻过去,启迪未来,《觉醒年代》,近些年难得的剧作了。一开篇,就一瞬间好像又回到了求学时故纸堆中描述的那些旧时旧事,那个距离我们最近的最远的历史,那个时代的一首悲怆史诗。总是感觉那个时代的人都充满了鲜亮明媚的人物性格,身处最为屈辱至暗的时刻,却能激情、沸腾、炽烈,好像地底的岩浆越是压迫越是要喷发,随着喷发流入闯入时代的冰流,激荡起满目热气,滚滚洪流,永远向前。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只凭一腔孤勇,仍能勇往直前向东去,向西去,去尝试,以头颅,以青春,九死不悔,单单冠以猛士,尤不足述其慷慨。
中国诸朝之变革,从来都不应该是华洋之变,古今之革。皆是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非洗经伐髓,不可治之。
读书人,太平医病,乱世医国,承天景命殷忧启圣。
什么是美好啊?是一切耀眼,是颜色?是线条?是旋律?是,缺不全面。
最好的美好是时代,是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里翻腾的所有英雄人物,是所有籍籍无名,是惊天动地,是润物无声,是喷涌的热血,是满怀的泪水,是老怀雄壮,是少年意气。
中华之国,千年不坠,荣之,辱之,沉之,浮之,不气不馁,不惊不怯。
乱世出英雄,因为他们的付出所以才换回了我们生活的安宁。
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所以用最年轻的生命去谱写出最不平凡的`一生,请记住这些人吧,这些我们称之为先烈的年轻人。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20
原来政治书上需要我们死记硬背的东西,曾经真的有一群人把它当做毕生的理想和信念去奋斗。在看《觉醒年代》前,我也知道他们很伟大,但如今我才真正明白,历史书上的纸张太过单薄,写不尽他们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袁世凯为一己私欲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张勋“辫子军”进京,溥仪和一众清朝遗老妄想复辟,无知的民众争相抢夺假辫子。这一切都足以证明先辈们在探索过程中的艰难,但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即使前方的路再艰难,他们也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俩就义是一个29岁,一个26岁,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他们在风雨和苦难中来,如阳光般耀眼,正如延乔路虽短,尽头却是繁华大道。
生逢乱世,即使人命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在那样国土沦丧的背景下最终胜利,才更像是痴人说梦,原来,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一切并不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当汉奸的想不到会有今天,而成为英雄历史的那些人,其实他们大约也是想不到的,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原来坚定的信仰是这个意思,原来我一直知道他们伟大,却依然低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的出场,他从风雨中来,如阳光般耀眼,他看到了这些苦难,他记在了心中,而他也改变了这种现状。
而革命人士的爱情也令人动容,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北女师的高材生,她有文艺女青年的浪漫,也有着贤妻良母的温柔。李大钊和赵仞兰,“憨坨”和“姐”的绝美爱情,赵仞兰不识字,是个地道的村姑,但她一直义无反顾的支持他的憨坨。胡适是个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在新旧文化冲击的时代,他和江东秀的`婚姻多了几分戏剧性,他们后来也算恩爱白头到老。
还有人血馒头,死刑犯被杀时周围人是漠然的,人死后却有一群人冲上去,争抢着要用馒头蘸新鲜的人血。其实鲁迅先生是写过这个诗的,但当时感触并不深,直到在剧中亲眼所见才感到了惊恐与不适,如看客般冷漠的深情让人毛骨悚然。卖孩子,嫁公鸡,穷人家的孩子高烧却没钱医治,救国迫在眉睫,却找不到良策,共和国的探索艰险仍然历历在目。
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如今,太平盛世,如您所愿。先生,泱泱华夏,代代出人才,中华儿女必将不辱使命,砥砺前行。
他们的精神跨越百年,仿佛又站在了我的眼前……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21
不得不推荐一下最近看的一部剧《觉醒年代》,看完之后,除了震撼,就是感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神剧情节,也没有至高点的宣讲教育,贴合人物原型,将书中的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带到了我们眼前,他们不完美,有小脾气,会开小玩笑,但恰恰是这样的不完美,才与他们伟大的爱国奉献情怀形成了强大的对比。无论他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他们为了同一个理想中国而奋斗。在那个靠吃人、吃血馒头才能活下去的社会,在那个被列强欺压、被军阀迫害的社会,在那个完全没有人权可言的社会,要靠什么才能站起来呢?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必须要救国,倒袁。”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先后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救国先救思想,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联合北大教师以发表刊物的形式向百姓传达启蒙思想。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明白要想彻底实现思想启蒙,必须建立一个政党,领导中国进行革命。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他们在一开始是站在与陈独秀的思想对立面,他们坚持“无政府主义”,但在法国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这套理论根本不适用于中国的.社会,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下,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真真正正的大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是必然发展的产物。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有血性的,是他们披荆斩棘换来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与时光之镜对话,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22
适逢建党百年,中央1套隆重推出了《觉醒年代》,详细介绍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中华民族新派从反封建到求共产的转化,在影视题材里第一次正面大张旗鼓的树立了陈独秀先生独立思考、个性张扬、奋发有为的形象。
从流亡日本反思国可以爱也可以不爱被愚忠派当做汉奸,到回国创立新青年杂志,再到入京任教将新青年转移到北京,被北洋政府逼迫从北京返沪,陈独秀先生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振聋发聩,一时风头无两,激励国人。
觉醒一词,用的恰如其分。清末以降,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有封建士绅的洋务运动,有勋亲贵胄的君主立宪,有封疆大吏的东南互保,有神鬼颠倒的太平天国,有农民起义的捻军,有不明真相的义和团,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有张骞为代表的实业救国,甚至有袁世凯为代表的军政府复辟、张勋复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场,偌大中华,成了演练场,成了试验田。为国,时代精英和盲流们真是操碎了心。凡此种种,皆以失败告终。当那之时,知识分子的苦闷,不可为不大,竟连周树人,也无奈的沉迷故纸堆,考据金石,以古封今,麻痹自己!
大变革的年代,自然是风雷激荡,大变革的年代,自然是新旧交替。胡适之先生留美返国,一方面作为新青年的导师,首倡白话文、白话师,誓与旧文化旧文坛决裂并一战高低,另一方面娶老家安排的小脚女人,相濡以沫;李大钊先生一方面深入工厂,与长辛店工人交朋友,另一方面对家中一字不识事实上的童养媳宠爱有加;辜鸿铭留着辫子养着奴才,却娶了日本女人,说着流利的几国外语,驰名欧美;周树人一方面抨击着吃人的礼教,呼喊着救救孩子,另一方面又不违母命,和发妻在一个院子里住着却不同床……凡此种种的纠结与扭捏,是时代的注脚!
新文化运动,白话诗文和小说,事实上降低了文化门槛和思想表达门槛,扩展了文化和文明的.覆盖面,有效降低了学习成本,将文化逐步的推向大众甚至结合工农识字班推向工农。文化,再也不是皓首明经的有闲阶级专享。
当代人说,风起时,猪都能飞上天。潮流来的时候,本着求同存异,新思想新文化在襁褓中总要团结奋进,战旧战古战当局,但潮流滚滚中,对于将来,同袍亦会有分歧。在倡导新文化反封建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甚至吴稚晖都能同仇敌忾,法国派、俄国派、美国派、无政府主义等等,都有共同的敌人,封建主义。在反封建的下一步发展上,大家产生了分歧,巨大的分歧,从思想到行动上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归根到底,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五四运动中,李大钊最早发掘并激励了工人的力量,接触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认真思考了中国工人阶级弱小需要同盟的问题,陈独秀在武汉演讲中公然抛出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道路选择。一代人的集体智慧,逐渐凝结,慢慢滴灌中华大地。
经过了理论传播与思考、学习与讨论、学生与工人运动结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成熟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在嘉兴的游船上,一个小规模的秘密社团建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此,经历28年风霜雪雨,中国共产党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觉醒年代》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劳工、为大众、为民族、为社会!观看此剧,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数次热泪盈眶!我为是这个伟大组织的一员感到光荣和自豪,我愿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肝脑涂地!
此致我亲爱的党!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23
《觉醒年代》讲述了革命人士找到的冲破旧思想的罗网,看一场有意义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而后来的五四运动证实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这部电影从另一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由纪律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一个奋斗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侧面也让我体会到中华民族探索求知的精神与胜利的来之不易。
在这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独秀,他曾经是清朝秀才,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在“二次革命”后流亡日本,192021,在上海出版《青年》,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五四运动间,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思想。他提倡民主与科学,还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的英文译音,是德摩克拉西,科学的英文译音,是赛因斯)。他曾经说过:“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之脑神经十之九焉。”在他看来,青年,不是有多小的年龄或有多光滑的面容,皮囊上那死气沉沉的.灵魂,在于内在的思想是否“新鲜活泼”。青年应是洗涤这个时代的一把钥匙。青年,于个人,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那初升的太阳;青年,与社会,是叶与根那息息相通的脉搏;青年,于时代,是对国家的责任与牵挂。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24
寒假作业七七八八的都做完了,闲着没事干,便在平板上看起了老师布置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没想到竟然收获颇丰。
《觉醒年代》里的人们竟有着那个年代的超前智慧:提倡新思想的,气冲斗牛;主张旧思想的,则巧舌如簧,会维护自己。陈独秀的思想清晰且受人欢迎。中国人只是缺一个指引方向的,骨子里都有一股冲劲。《新青年》出版后,买的人不少,不论是受苦受累的民众,还是青年学生,亦是商人,只要还没有沦陷在旧封建思想之中,拿到这本书后,眼里就会有希骥。有能力的,并且有思想觉悟的,都要跟着大干一场,一时间,当真是气冲斗牛。
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弱势之反派被攻击的体无完肤,服服帖帖,中国的时代要来了,中国要觉醒了,要翻身,要战斗,谁也无法阻挡。在此期间,陈独秀等先驱是中国最忠诚的战士,他们一心为拯救中国的圣土,为唤醒中国人民而奋战。
现在的人其实或多或少是有些堕落的,没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直接与人民接触,只是暗地策划着如何能让自己舒适,骨子里的冲劲也没了。我认为,创造即进步,只有创造,才能拓宽进步的渠道,创造才能构建未来,预知未来,现在的中国人,已是今非昔比,之前人们想着如何进步,如何斗争,现在想着如何安排。小地方的.人想着如何走出去,大地方的人想着如何在晚年全身而退,父母都在想着让儿女们能够拿到高薪……想要创造的却是少之又少。中国到现在仍然算不上发达国家,人们口中的好东西竟然都是进口的。为什么中国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不能与国外的相比?源自中国人很少自己创造,国产香水只能在两元店卖,当然不是好货。中国造不出超跑,理由竟是怕赔钱。
一心想走出小地方的人却想不到小地方有多少资源未被开发,找工作的人从来不想着自己创业……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所以,中国人应该学着自己创造,趁着还年轻,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极力创造,补国之不足,拓未来之渠道,时代进步应该如此,国民进步重在创造?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25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少年自有少年狂,心似骄阳万丈光。———题记
自从我看了《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后,感觉它就像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百年前的中国,地裂权分,民不聊生。在肮脏的世道里,有钱的买命,没钱的等死。“闹市砍头”成了人们热衷围观的特色节目,人群蜂涌抢人血,蘸馒头,民间“妙方”,不为别的,只为两个字——活着。
但封建的黑暗即便是挡住了天上的太阳,也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总有人从风雨中开辟着这条救国的道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真诚豁达,一身傲骨,他创办的《新青年》在中国大地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带领着一批有为青年开启了向传统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他的一篇《敬告青年》提出了当代的青年六大标准。国家倘若要进步,必须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成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号召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建立新的中国。
乱世之下,家国不能两全。仲甫先生整天忙于社会,救国救民,所以和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的关系一直不太亲近。兄弟二人一直认为父亲是个伪君子。父亲和儿子之间仿佛隔着一座厚厚的墙,陈独秀一直想推倒这座墙,但又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我在影片中父子的关系,看到了一个细节,陈独秀可以在演讲台上滔滔不绝,做到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每一句话都让人热血沸腾。可到了儿子们面前,却仿佛变成一个不善言辞的学生。但他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去爱着他的孩子们。
兄弟二人从一开始认为父亲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伪君子”到后来理解父亲,为父亲亲手做荷叶黄牛蹄,双双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甚至为国牺牲。他们与他们的父亲一样,有着无私奉献的救国之心。我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坚毅和力量之光。即便是迈向死亡的步伐,也和当初迈向未来的步伐一样坚定,毫不犹豫。留在我记忆深处的的面孔是那样年轻鲜活而美好,就像屏幕里从血里开出的花朵一样,在最美的时刻凋谢,化作黑暗里的一束光,指引着那些与他们,共同奋斗无数的革命志士前进的方向……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26
人们都说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内容很精彩,拥有很高的评价 。
今年暑假,我利用空余时间看了这部电视剧,感慨颇多。
“觉醒年代”这四个字最简洁的解释就是,这个时代觉醒了,这个时代的人民觉醒了。
在这里,我特别喜欢守常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让暴风雨再来的更猛烈一些吧。
李大钊,他是第一个觉醒的,在美国总统威尔逊同意将山东转给日本时,许多革命者都自甘堕落了,比如郭心刚自己病死的了,比如陈独秀,虽然一直在写文,但精神大不如以前了,只有李大钊还保留着那一份坚韧,那分顽强,那一份革命者的精神 。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延年和乔年,他们的独立让我佩服。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镜头就是陈延年踏着血水走过来,他的眼神中有一股坚定,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
九十四年前,陈延年被押赴刑场,敌人令他跪下,他宁死不跪,并大声回应: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
他这一声高喊激怒了挥刀者,并将其乱刀砍死,时年仅29岁。
觉醒的青春,觉醒的青年人,毛泽东,一个初出茅庐的新青年,也在众多革命者的刺激下觉醒了。
谁能想到,他竟然成为了我们未来的领路人。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27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高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陈独秀同志如是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青春该如何安放?立足基层,积极践行“此心安处是吾乡”“守住初心终不变”“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信仰,把美好的青春献给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大学生村官时说,“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所以,青年要将青春献基层,扎根向下,青春向上。
向下扎根,向上青春,“此心安处是吾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年轻干部因为参加工作的时间短,历练不足、定性不够,下基层后难免出现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的情况,这对党的基层工作和年轻干部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苏轼和寓娘的豁达自如、随遇而安对年轻干部来说可谓是一副“清心剂”,让年轻干部的.“初心”在纷扰的外界环境中找到一处归宿。年轻干部只有通过不断净化内心,强化修为,正心明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名利观,才能让自己做到“既来之,则安之”,成为一名真正的“吾乡人”。
扎根基层,绽放青春,“守住初心终不变”。“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记忆,是他的群众观,也是中国梦的出发点。正是在梁家河,他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我们年轻的党员干部,不管是在哪个岗位,都要找到能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奋进的“初心”。作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应随时扪心自问“初心”是否如故,方知前进之路。
致敬基层,奉献青春,“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不少年轻的党员干部时常埋怨基层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的确,当前基层工作繁杂,但越是条件艰苦,国家和人民就越需要我们青年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干事创业激情,发挥创造力和聪明才智,需要我们带领老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艰苦奋斗永不过时,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我们要敢于扎根基层,沉下身心,向基层致敬,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绽放。
正如《我爱你,中国》歌词中“我愿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那样,青年一代的青春只有在基层才能更美的绽放,“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田野。”可见基层最能锻炼人,也最易体察到民间疾苦。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我们应该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甘做基层的“吾乡人”。希望我们基层的年轻干部在面对“试问基层应不好”的问题时,也都能从容、由衷地答道“我愿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28
朋友,你是否想过,我们自己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哪怕再渺小、再普通,也不可缺少。因为正是千千万万的渺小普通的你我,汇聚成了这片土地上最美丽的风景。所以你我之状态,便是中国之状态;你我之奋进,便是中国之奋进;你我之青春,便是中国之青春。
青春之于人类,如灵魂之于躯体。那是阳光,是生机,是成长的风雨砥砺。蓬勃而上的动力,催促着这世间的一切迈步向前。人们总是很珍惜生命中的这段时光,因为青春难再,我们无法延长这份美好,却能够赋予它更多的意义。比如,将你我的青春,融入时代发展与祖国建设。
思绪如宣纸上的墨痕慢慢润染开去,我想到了青春的意义。雷锋同志曾说:“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青春在此便是奋斗。要有“无我”的奋斗精神,丢掉沽名钓誉的想法,舍弃急功近利的企图。心怀“功成不必有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坦荡与无私,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去努力拼搏,那种畅快淋漓,才是青春最好的注脚。
我又想到了杨沫的《青春之歌》,在那个国将不存、民族危矣的年代,林道静等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逐渐成长为革命战士。青春在此便是爱国。就如高尔基那黑色闪电般的海燕,任凭暴风骤雨,依然高傲向前。还有《红岩》中那一个个年轻而勇敢的生命,在面对反动派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时的大义凛然,那是怎样的悲壮与正气浩然。谁人不爱惜生命?哪个是钢筋铁骨?但是为了共和国的诞生,为了革命夺取最后胜利,他们“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视死如归,从容就义。人生而柔弱,但信仰使你我坚强。没有什么比充满爱国情怀的青春更有力量,那是蓬勃的朝阳,是生命的晨光!
刚刚过去的2020年,一个个感人的画面还历历在目。那一年让我们深刻领悟,“逆行者”这个名词温暖、勇敢、博爱的含义。在最危险的时刻,是党旗红、天使白、橄榄绿……冲在最前面,用沉淀了几千年的坚毅无畏,为14亿中国人撑起一片天。这般青春,可谓潇洒,可谓磅礴,可谓勇之大者、义之楷模。
还有那些为了防疫大局,放弃回家、就地过年的兄弟姐妹,今年的春节或许留有些许遗憾,但你们的青春里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全体中国人对你们的感谢与祝福。你我携手,便只需笃定前行。青春如此绽放,何惧雨雪冰霜?
百年恰青春,初心立党魂。历史跨入到2021年,我想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当年李大钊先生在撰写《青春》的时候,内心会是怎样的激荡豪迈。“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后来南湖红船扬帆起航,一路劈波斩浪,换得今朝春色满园。初心闪耀,使命在肩,我们始终向前。哪怕初定江山,也能立马横刀“三八线”;哪怕一穷二白,也能“两弹一星”树威严;哪怕百业待兴,也能改革开放谱新曲;哪怕疫情突降,也能众志成城克时艰……中国奇迹还在继续,因为共产党员的热血与青春永流传!
记得有一首歌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颂扬的是革命者积极乐观的精神。的确,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艰难坎坷,我们没有退缩,没有胆怯,而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儿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迈向一次又一次辉煌,这便是中国共产党之青春。我党如此,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世界幸甚!
青春是华美的,因为承载着远大理想;青春是激荡的,因为积蓄着磅礴力量。亲爱的朋友,不必唏嘘,何须慨叹。其实青春不会走远,它一直在你的信仰里、你的行动中,不论你是垂髫儿童,或是黄发老者,只要前行,便是中国之脚步!只要屹立,便是中国之脊梁!只要去热爱、去拼搏、去奋斗便是中国之青春!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29
7月27日,《建军大业》上映,我也赶着热潮去看了建军大业,看完第一反应是:震撼加热血。我看过刘伟强导演拍摄的《古惑仔》、《无间道》系列电影,他对于反叛、不羁的拍摄异常到位。这次电影展现的是意气风发的一群年轻人,为了信念而不断努力,勇于献身的无畏。脖子系上红巾胳膊缠着白布的战士,斗志昂扬,喊着口令:“河山统一”的壮志雄心,一群年轻人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工人和学生被北洋军阀惨烈杀害,横尸遍野,这一幕看得我触目惊心,在历史的方面我确实知识面太窄,对于各位伟大的战士,不太熟悉。但就整部片子来看,气势磅礴,看完让人荡气回肠,先一辈的开拓者让我们无比的敬佩,我们庆幸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
在这部影片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需要安插各个角色,着实有些困难,但坐镇指挥的周恩来、刘伯承,还有枪指华灯震慑全场的朱德、在德胜门与藩台衙门冲锋陷阵的贺龙与叶挺,是让我印象深刻的。
1927年,各位革命先辈还年轻,毛泽东当时仅仅是作为湖南代表,在会上都没有发言权,粟裕大将军还仅仅只有19岁,只是作为守卫兵在门口镇守。贺龙大将军还在为入党而苦苦挣扎。他们意气风发,进行了武装,有着舍我其谁的阳刚,凭借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中国革命的重担。
朱亚文饰演的周恩来儒雅,睿智,身姿挺拔,和我心目中的周总理形象比较吻合,他在看到4。12屠杀事件之后,站在窗边发誓的一幕,让我深深感动,或许这只是电影桥段,但是我觉得真实的周总理就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不然也不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壮观景象。
叶挺将军后人叶大鹰曾发微博成:“对于腿都站不直女里女气的小鲜肉来演叶挺是一种对叶挺的羞辱。”,而我作为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欧豪演叶挺有功有过,他在整个片子里的角色,是我最深印象之一。在带领军队在进入南昌之时,面对城门守卫的`阻拦,依然是霸气直前,对方说没有接到命令,他就现写一个命令,带着他训练得让人畏惧的的铁军进入南昌,这点演技虽然比较浮夸,但演出了那放荡不羁的感觉;还有在面对军痞挑衅自己的兵时,毅然站出,他感动的我的是拿起鞭子抽兵痞的模样;南昌起义的时候,去增援贺龙将军部队,在那炮火烟弹中,声嘶力竭的吼着:“放”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将军应有的血性与无畏体现了他的硬汉气质。
朱德在1927年时已经40岁,在相比于其他年轻的革命者,多了一份沉稳与内敛。南昌起义前晚,他杯酒交错的巧妙周旋,冷静的掌握着场内所有人的动向,牵制住敌方的力量。在三河坝战争中,运筹帷幄,用三千兵力硬生生拖住了钱大钧三万兵,临危不惧、大敌当前、英勇抗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三河坝战役第三天决定撤退的时候,朱德站在满是尸体的战场上,上一次的硝烟还未散去,下一次的突袭可能就要来临,需要留下200人断后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大家都英勇献身。在那个年代里,都愿意去送死,是为什么?因为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灵魂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要把生留给新生代的希望,他们有奉献的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都是把头拴在裤腰带上的。我记得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什么是幸存者?幸存者就是把别人的生命一起活下去。
看着影片中,被活埋、被砍头、在三河坝里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电影里的爆破场景让我无比的震撼,如果我们身临其境,该是多么恐怖的事情,虽然距离那次的事件已经过去90年,感觉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但是纵观世界,不太平的国家很多,前几年的利比亚事件、伊拉克的战争,伤亡惨重,而作为中国人,我们该庆幸自己出生在的是没有战争的国家。
整部影片整体不错,但是结尾比较仓促,有些动作都有戏剧程式化的感觉。
影片的最后,井冈山会师,看见中国共产党队伍的庞大,我的心也激动起来,那是胜利的曙光。
就像毛主席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像朱德元帅说的:万难险阻、九死一生。
今年是建军的90年,为了缅怀伟大的革命先驱,让我们看到那年轻无敌、心怀理想、置生死置之度外的他们,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像解放军人民致敬、像革命先烈致敬。
我很幸运自己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也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30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电视剧《觉醒年代》2月1日起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该剧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全景还原建党历程,揭示历史必然性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通过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众多历史风云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展现,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与历史卷轴。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顶,军阀混战、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欲图根本之救亡”,一些先进的革命者和知识分子在反思中逐渐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就必须先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于是,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者在一片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更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电视剧《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并借此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致敬革命先驱,刻画鲜活人物群像
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拥有革命理想的热血青年,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演绎了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全剧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并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
《觉醒年代》既展示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也表现了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还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付出的流血牺牲……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个个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着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与此同时,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尖锐交锋,勾勒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
一流团队精心打造,电影质感再现“建党伟业”
由于题材重大,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等《觉醒年代》出品方提前数年组织策划、精心打造,集结了一流的主创团队。其中,著名制作人刘国华担任总制片人,党史专家、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龙平平操刀剧本,曾执导过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马向阳下乡记》《安居》等优秀作品的张永新执导。而张桐、于和伟、侯京健、马少骅、刘琳、朱贺日尧、张晚意、曹磊、夏德俊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的加盟,更令《觉醒年代》看点十足。
对于《觉醒年代》这部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点剧目,剧组上下都抱持着一颗敬畏之心进行每一场戏的创作,坚持“以史为据、以人为本”,“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尽可能呈现历史真实、传递爱国情怀,无论剧本、表演,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各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该剧对于背景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张永新透露,剧中大到当时年代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大到院子中的枣树,小到杂志社的纸张;大到外交部的陈设,小到剧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无论是大小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为了拍摄出最佳效果,北大红楼建筑甚至按照1 : 1 . 2的'比例进行了复刻。
导演张永新“量体裁衣,穿针引线”,将主创团队的群体智慧发挥到极致。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在艺术创作中以导演为核心,认真钻研历史和党史,剧中的一个场景、一句台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张桐介绍:“ 《觉醒年代》剧组在制作过程中可以说是不惜血本,不但真实还原了老北京的街道、风沙,哪怕仅仅是一片不起眼的墙头上的苔藓都不会忽略。 ”于和伟则表示:“这是一台好戏。我轻易不这么说,也从未这么期待过一部我演的戏。我战战兢兢,又信心满满。这部剧,见天地!见苍生!见国魂!”
值得一提的是,《觉醒年代》中侯京健饰演的青年毛泽东是一位纯粹、执着而充满活力的青年革命者,他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寻找着真理的方向、追寻着真正适用于中国道路的理论思想。在“南陈北李”思想影响全中国的那个年代,青年毛泽东怀揣着梦想背井离乡,只身前往北京求学,虽然只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但他不拘于自己的身份,更不拘于别人的冷漠,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成长为一代伟人。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核心事件,展现大时代,传承大文化,抒写大情怀,深刻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这一主题,艺术再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梦想,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篇31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电视剧《觉醒年代》全景式展现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该剧导演张永新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拍一部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突破。”
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该剧对于背景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制片人刘国华透露,剧中大到当年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大到院中的枣树,小到杂志社的纸张;大到外交部的陈设,小到剧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无论是尺寸,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为了拍出最佳效果,北大红楼建筑甚至按照1:1.2的比例复刻原版。“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点点滴滴的细节凝聚成庞大的真实感,而真实感正是我们与观众建立信任的首要因素。”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到丝丝精准,这是张永新对全剧组工作的基本要求。
该剧除了还原真实历史背景,同时也要求符合历史逻辑,比如蔡元培吃饭的铝饭盒,剧中出现的铅笔、暖水瓶、唱京戏的女旦等,尽管这些一扫而过的画面只有几秒甚至几十帧,张永新依然要求剧组精益求精,找到历史逻辑性。
在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基础上,张永新还总结了两个创作重点:一是堂堂正正宏大叙事;二是认认真真塑造“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史实实实在在写进了中国历史,我们要把它们讲得堂堂正正。”关于人的塑造,张永新觉得就像“文学是人学”一样,影视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的艺术,活生生的人、立体的'人才能让观众接受。张永新表示演员的神似大于形似,但是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都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而在塑造人物时不仅要表现角色的高光时刻,更要展现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这也是真实还原历史人物的考量之一。
“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去面对船坚炮利,只有一条路──觉醒。”剧中还多处使用隐喻手法表达该剧主旨。《觉醒年代》表现的1915年到1921年,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杂糅的年代,这些碰撞体现在文化、服饰等方方面面──留辫子的,穿长袍马褂的,穿西装的,带着鼻烟壶的……大街上的人林林总总,折射着那个时代的百态人生。不仅是人物,剧中在其他地方同样设置了能够传达时代精神的意象。“我们从北大红楼出发,跨过长城,走到中共一大会址,又走到了嘉兴红船,真实还原了准备建党的整个历程。”张永新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形容整个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表示创作过程中压力很大,但作为导演,应当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各方支持给剧组打了强心剂,也激活了他们的创作欲望。“我们要想尽办法把它塑造得更精准一些、更生动一些、更丰满一些、更立体一些。”这是张永新对剧组的要求,也是他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准则。
值得一提的是,《觉醒年代》也集结了不少的“天津元素”。制片人刘国华介绍,《觉醒年代》题材重大,意义重大,从筹备到后期一直是多方力量在共同完成这一史诗级别作品。“该剧得到了鲁迅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外交系统等多个部门的鼎力支持,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和小热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海京剧院艺术家等都为该剧的创作贡献了不小力量。”此外,天津籍演员张桐扮演的李大钊也成为剧中一大亮点。从人物的生平事迹到著作思想,在把握人物思想高度的同时,张桐也在用心揣摩人物的真实一面,力求表达一个鲜活的伟人形象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觉醒年代》观后感05-17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精选9篇)08-12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通用7篇)08-16
独生年代作文06-11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11-09
奔腾年代观后感5篇04-23
2022年代加工合同12-01
先进青年代表人物及事迹(通用10篇)09-30
2022年代理商优秀合同模板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