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

时间:2023-03-09 23:43:19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人物评价(精选1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句子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句子的语气用途不同,句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你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句子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人物评价句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人物评价(精选17篇)

  历史人物评价 篇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的精神,但读过《史记》一书后,我对项羽有了自己的`看法。

  项羽是个英雄。项羽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便可杀敌上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量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时,他竟然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一位英雄。

  但项羽是一名非常失败的英雄。

  其一,项羽不注重学习,只崇尚武力,甚至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的名字会写就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南征北战,还是治理国家,武学不知将成为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而且,项羽还不善于用人,不会把握时机。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自己反被大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范增为他效力吧,可他不执行范增的计划,连范增的才智也浪费了。项羽要么中人家的计策,要么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也离开了他,是自己彻底失去了谋士。

  项羽在临死之前曾说过“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项羽英雄盖世,却只会逞匹夫之勇,到死还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实可悲啊!

  历史人物评价 篇2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刘邦、项羽、曹操、诸葛亮、岳飞、郑成功、戚继光……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姓诸葛,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人称卧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军事家。他一生追随刘备,多次为刘备打仗时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取荆州,得马超,破许昌……一生为蜀国立下的功绩不计其数,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大将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岁时去世,死前留下了一个图本和以后出事的应对措施,帮助蜀国在他死后仍然像以前那样兴旺了一阵子。

  诸葛亮一生经历过许多大的战争,且计谋大部分是诸葛亮出的。比如说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方设法的要除掉诸葛亮。这时正值秋日,在许昌整顿了一年的曹军现已精神焕发,准备驾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消息,本想全力抗曹,但是军中却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计,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若十日内没有完成,便军法处置。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抱怨,而是说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诸葛亮说大话,于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诸葛亮把从鲁肃那里借来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满了草人,并下令向曹军水寨进发。这一天正好有雾,曹军的视线不好,错把草人当成了士兵。霎时间,曹军朝草船万箭齐发,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条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上轻而易举凑齐了十万多支箭,周瑜哑口无言,计划落空。

  诸葛亮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心。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疾病缠身的那一段时间里,诸葛亮对他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刘备死后,有才能的诸葛亮并没有称王称帝之心,而是全力帮助后主刘禅带兵打仗,管理国家大事,对待刘备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样,但是蜀国有才能的人都相继死去,诸葛亮一个人独木难支,难管朝政,最终死去。他在临死时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诸葛亮这个令人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永远不会被人忘却。

  历史人物评价 篇3

  三国里,你最喜欢谁?

  和大部分人一样,我最喜欢诸葛亮

  三国的一大亮点莫过于诸葛亮也!想必他的大名各位都是耳听入关如雷贯耳了吧。他最大的亮点,就是他的谋略

  若没有他,刘备也平不了荆州,成不了一番大事业。

  诸葛亮,字孔明。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四年前,他勤读书,广交游。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谋略家,还是一位发明家。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更为我们留下了着作《诸葛亮集》。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在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后,又占领了荆、益两国。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

  诸葛亮死后,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了祠立庙。

  傅干曾经夸过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正如综上所说,诸葛亮可以算是一个阴险至极可以又很正直的一个人。这两个看似相反的词语用到他的身上却恰到好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把你卖了,你还是很高兴的帮他数钱的感觉。

  诸葛亮可以说是才华出众,至今恐无人能敌。可我说:也不尽然。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是谁?你说呢?

  当然是皮匠啊!

  我想说的是,既然喜欢,就一定会有喜欢的`理由。既然喜欢,我们就应该以他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的优秀品质,凡事都三思而后行,谨慎而又小心。在生活上以他为榜样,要慎重思考和分析问题。

  不过“学习”和“模仿”还是不同的。凡是加个“太”字就变得不妥了。在以前,你若没算计好命就没了。而如今不同,做错了还有补救的机会。太谨慎小心、犹豫不决反而容易适得其反,错失机会,不容易被人接纳。

  若做到这点,你就是那位皮匠!

  历史人物评价 篇4

  我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赵云

  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时,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赵云!”

  自古以来,赵云就以一个英勇善战、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人物出现。

  作为一个“三国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欢的人物。下面我简要地把赵云的.生平说一下。

  赵云,常山真定人,字子龙,寿七十二岁,身高八尺余(约合180厘米)。在《三国演义》里面,赵云在袁绍和公孙瓒交战时期登场,刚登场就显示了一下威风,不但救了公孙瓒一命,还跟袁绍手下大将文丑打了个平手,一下就灭了袁绍的威风。第二天,赵云打得袁绍溃不成军,甚至把田丰这个“刚而犯上”的刚烈谋士打慌了,幸好袁绍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赵云杀回去了。可是没过几天,赵云又觉得公孙瓒“亦袁绍等辈”,找了个借口回家了,然后投奔了刘备。

  从这打住算,赵云已经换了两次“老板”,头一次是袁绍换成了公孙瓒,然后又由公孙瓒换成了刘备。当时刘备跟曹操完全唱反调,一个一贫如洗,一个殷实富裕;一个人才凋零,一个人才济济;一个一无所有,一个土地万里。结果刘备被赶得乱跑,后来总算请来了诸葛亮,没想到还是被赶着跑。

  当阳之役也就是长板坡之战可让赵云出尽了风头。一个人救了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不说,还杀了曹营名将五十多名,灭了曹军的锐气。当刘备打刘璋的时候,赵云又把刘禅从孙夫人手里抢了回来。灭刘璋也有赵云的功劳,可他却只得了一个翊军将军的官职。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因为马谡的失误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赵云保护好了物资,理应封一个元帅才对。可是诸葛亮只说了几句好话而已,但赵云也没计较。

  赵云最后还是被诸葛亮累死了,从这点不能

  历史人物评价 篇5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垂史册的英雄豪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垂史册的英雄豪杰,他们如同天上的群星,永远闪烁着灿烂的迷人的光芒。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勾践!”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勾践的故事给我们深深地启发。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越王给吴王当了三年奴仆,受尽了屈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国,找回失去的尊严。他在麻痹了吴王被放回越国后,安抚百姓,操练军队,吃饭前品尝苦胆,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和复兴越国的雄心。他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经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勾践终于打败吴国。勾践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面对,敢于重头再来。无论何时失败对于我们都是悲伤的、沉痛的`。在沉痛之中,勾践没有沉沦,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心怀大志,暗自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不断让自己更强大,然后等待机会,等待东风再起的日子。

  与其说成功是不容易的,不如说筹备成功更不容易。正如黎明的前夕是黑暗,迎来成功不可能没有付出。我们总是看到表面的辉煌,却很少留意背后的坚信。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就,却都不愿付出人家背后的痛苦。

  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他们之所以能万世扬名,是因为承受了“非人哉”的磨练。屈原被流放却写成了《离骚》,左丘明虽失明却著《国语》,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辱终于完成了千古名作《史记》。

  忍别人之不能忍,成别人之不能成。要比别人成功,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在挫败中反省自己,在黑暗中认清前路。跌倒不可怕,重新振作,卧薪尝胆,给自己从头再来的机会。

  我们坚信,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历史人物评价 篇6

  【评价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带着丝好奇,是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闲适场景?

  提起菊,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陶渊明。因为,他是如菊一般的隐士。不慕荣利,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谈,过上了“种豆南山下”的田园生活。

  只是,世间繁花千万,何必独爱于菊?隐士,即隐居于山水之间的人吧。这样的人,不错,也许是过着一种如诗般的生活。但却必定是孤独的,逃避了世俗的一切而回归于自然,其结果只会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悲哀。

  不得不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是绝对不会存在的'。一味地逃避,只会使自己存活于幻想的“桃花源”中。毕竟,现实是必须要面对的。我眼中的陶渊明,排除了他的文人身份后就只是个懦夫。一面抨击着黑暗的政治感伤时事,一面却将自己隐在遐想之中。既为大丈夫,若没有班超弃笔投戎的英勇气魄,也该堂堂正正地立于世间,面对面地与黑暗抗争。即便不能如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该像梅花一般在黑暗的洪流中傲然挺立。

  在晋朝,他可以抛弃一切过他的田园生活,但在今天,四处是高楼大厦的钢铁森林里,他还能如旧?只怕到时会是一副半人半鬼的模样吧!

  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陶渊明,只可惜,习惯于将自己隐藏后散发清香的菊花永不会让我喜爱。

  历史人物评价 篇7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争论不断,褒贬不一。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无道的暴君。人们可以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还以尊重和客观的态度。我认为秦始皇有对有错,有功有过,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时代功大于过。

  在连绵不绝的900年春秋战国之乱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仅用短短的九年时间,横扫天下,因而,我国第一位前无古人的皇帝横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赢政,也是他首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之先河。军事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200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光彩夺目,岿然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华炎黄子孙世代引为骄傲;依然是他——秦王赢政,政治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从而,结束“烽火连三月”的无休止争战,开辟了天下一统的.旷世新局面;还是他——秦王赢政,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不也是空前绝后,蔚为壮观吗?他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哪一件不引以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不是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倍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历史人物中,秦始皇首当其冲。凡此种。种,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可见一斑。

  然而,辉煌一时的秦王朝大厦却只短短的14年便轰然瓦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是什么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天下已定,“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秦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而,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为这位千古一帝的功过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笔和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价。

  “创业容易,守城难”。当冷静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的同时,我们客观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不顾当时的国力和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也就筑就不了今天依然闪烁着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之中华民族精神辉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许会就此消逝不存,也许秦王朝还能再存在一个又一个14年。因此,对于历史人物功过自可评说,但必须尊重历史,尽可能还以历史人物一个基本真实面目。

  历史人物评价 篇8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曌”(zhào)字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历史人物评价 篇9

  多年以前,在我刚刚踏上成吉思汗陵的泥土时,我还对它无所知晓。脑海里只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诗句。后来看了其中的壁画,听了大人们的讲述,才知道这个蒙古人一生中的曲折。

  老实说,我对那些表现铁木真生平的壁画并不感兴趣,听大人的讲述也不大认真,因此只记得个大概,知道它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出了那间画着壁画的房子,我驻足在山坡之上,俯瞰四周宽阔的景象,一片浓绿带着凝重的幽深,到了远处开始模糊了。我深吸了一口气,舒畅之余有一些压抑。我知道这里有一个勇猛彪悍、奇特而不屈的灵魂,却不知道这平静背后昔时的那般景象。

  直到近日,铁木真再次闯入我的脑海。一篇评述铁木真的文章中说到了他的曲折和残暴,当然,还有他的那个“嗜血”的民族。我又将先前脑海中那个尚未完全定型的轮廓拾起。我承认铁木真的个性和心理及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经历的影响。那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丧亲流血的痛苦,还有形势对他的逼迫,一次次向他证明强大和金钱的重要。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之下造就出的铁木真注定就要成为他的那个样子的。

  在我眼里,他是个很情绪化的`容易走极端的人。作为一个个体,他的存在并无特别,然而令人觉得可悲的是文化和生灵在他的征服中被弄的痛苦不堪,无辜者在他的铁蹄之下血泪满山。这是因为本该是属于他个体的东西被放大到了一支军队,一支强大的有杀伤力和影响力的军队啊!

  因而,他的军队几乎成为一群魔鬼。这些有血性、重义气、有感情的蒙古人就这样成了魔鬼?!成吉思汗年轻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但我们无法原谅因此而导致的对生命的杀戮和对文化的摧残。就连我这个蒙古族人都无法原谅。那么我们是否因为此而完全否定了元朝呢?

  成吉思汗只是蒙古帝国的缔造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征战而奔波,这是一位开国帝王必然要经历的。而在他的后人手中,基业得以发展,尤其是到了忽必烈时期。元世祖接受和提倡以儒学为主的汉族传统文化,各地学校得以恢复和发展。史书上亦记载了元朝的独特文化。我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之一——元曲,就产生在这个朝代。

  无论如何,成吉思汗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一个人物颇受争议说明他是值得被人们去探讨、去认识的。任众说纷纭,成吉思汗和他的元朝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而这位誉满天下而又谤满天下的蒙古人也已成为尘封的历史中一个留下深刻印迹的人物。人们到底因为什么记住了他?我只想说,他的背影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朝代,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这个民族的骄傲与悲哀。

  历史人物评价 篇10

  【评价项羽】

  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英勇果敢的人。巨鹿之战,项羽让士兵“皆沉船,破釜甑,烧炉舍,持三日粮”。他那破釜沉舟的英勇果敢激发了士卒的斗志,最终他以少胜多,向后世展示了一场经典战役。

  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鸿门宴上,项羽本可以除掉刘邦,消灭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他失去了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英勇果敢,范增数目于他,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而他默然不应。他优柔寡断让刘邦顺利逃脱了他辛辛苦苦设下的圈套安全回到了军营;他的优柔寡断甚至被范增取笑,“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掳。”

  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残暴的人。鸿门宴之后,项羽率领军队火烧咸阳,坑杀士卒。秦室宫殿的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没有熄灭,秦宫内的财货珠宝、宫女美女全都被项羽掳掠而去。时有人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说了这句话,竟然讲说这句话的人给烹了。项羽真是与秦始皇一样残暴无道,“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这大概就是项羽在楚汉争霸中失败的必然原因吧!

  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悲悯、不服输的人。项羽兵败于垓下,纵然有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世豪情,然亦有“时不利兮雅不逝”的无可奈何!面对江东父老,项羽无颜以对放弃了东渡乌江,毅然冲入汉军阵中杀敌数百,最终自刎而死,留下了一世英名。

  项羽的一生,有威震诸侯的不凡,又有陔下之围的悲惨;他曾经叱咤风云、显赫一时,但最终却成了悲剧英雄,这就是他的宿命吧!

  历史人物评价 篇11

  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李清照。

  我手中捧着一杯清茶,伫立在窗前,看着夕阳西坠,红艳的火烧云。思绪射向了远方,穿越了今朝繁华的都市,停留在李清照那宋词文明的宋代。

  我漫步走在宋朝的大街上,忽然一个清脆亮丽的响声传了过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清新淡雅的诗词令我心头一阵喜悦,猛然想起,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有些淡淡哀伤的《一剪梅》。走近书堂,传来孩子们稚嫩、纯真的声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孩子们的声音让我联想到了你当时作诗的样子:陈旧的桌前摆放着两杯美酒,酒中稍稍带着那令人心悸的苦涩。此时,你不仅对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也对国家的安危担忧着。醉了,碎了,你诗兴大发写下了《醉花阴》。走近一个官僚门前,一个女儿娇滴滴的走着,我不禁油然想起你的那句诗:“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话,三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宦官少女的矜持与天真。

  我的思绪又从遥远的诗句回到了现在。不仅因为你的诗成为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你对生活的执着与希翼,也令我折服。那时,你凭着学富五车的才气成为了当时年代的一朵奇葩,但你不被那冷落的秋风吹下枝头,依旧傲然的尽情绽放。但幸福却随着日暮渐渐闭合,相思之苦,逃亡之愁,成了你的生活主题。你凭着男儿都未有的'英雄气概,屹立在生活强者的巅峰。你诗中的淡淡忧伤的背后又是何等的坚强。你从不放弃手中的笔,哪怕只有一口气在,也要用犀利的语言呼吁人们反抗金的残暴侵略,保住大宋国土江山。你的诗也曾鼓舞着多少士兵重新振作,誓死抵抗侵略者。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你只能将这些苦难离愁化作一杯淡淡的清酒,独自沉淀于腹中。你厌恶世俗的明争暗斗,淡泊名利,使你成为我一生最喜爱的典范。

  李清照,我多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传奇女子,一位爱国爱家,富有才华的女子。是你擎起了一盏灯,照耀了我那颗孤独、敏感的心,鼓励我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一眨眼,手中的清茶凉了,夜幕渐渐降临。我伸了个懒腰,坐到凳子上,阅读着你意味深长的诗句……

  历史人物评价 篇12

  新的培训开始,接触的最多的词语便是“学科素养”了。对于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来说,我们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社会实践和综合思维这四个基本的学科素养,这在我们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似乎总是不那么在意的。但非常荣幸在城关中学观摩了几位骨干教师的展示课,让我对这一学科素养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将谈谈我对程蕾蕾老师和陈孝忠老师关于《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方法》这一课的几点感受。

  两位老师的课运用了相同的课件及导学案,上出了各自的风格,展现了不同的`上课效果。程蕾蕾老师贴近学生,从评价整个班级的学生入手过渡到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非常的自然流畅;而陈孝忠老师则开门见山直接出示考点并回顾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更具有复习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两位老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始终围绕考点11和16的相关内容,并针对近两年非常热门的分层评价的标准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展示,最后总结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有效地进行了学法指导,达到了这堂课想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但针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有几点值得商榷。首先,程蕾蕾老师针对考点16中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这一知识的落实不太到位,对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上虽然指导学生采用描红的方式帮助记忆,但基本只是一带而过。就这个问题而言,是不是让学生提前复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清单,上课时直接让学生进行复述效果会更好些,知识点的落实会更到位。其次,两位老师都展示了分层评价的评价标准,并出示了翔宇中学学生的做题答案,让学生对于这类题目有了很好的把握。但或许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先试着写一段评价,然后在方法指导结束后再写一次,根据分层评价的标准前后对比,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及进步之处,这样是不是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以上是我的一点点看法,若有不合理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历史意识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需要培养的一种学科素养,在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加关注,而不是将教学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层面,努力往更高水平发展。

  历史人物评价 篇13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可歌可泣、大有作为、令人钦佩的人物,其中最令我钦佩的就是最早的.革命先行者号称“国父”的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生于广东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他从小就很关心国家大事,对清朝统治极为反对,立志推翻清朝封建统治。长大以后,他建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然后将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的纲领。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最后终于迫使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从而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主义在我们中

  国两千多年的统治。

  革命领袖孙中山在革命的早期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很多重大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不畏艰难,屡败屡战,带领他的战友们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两千多年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总统。他破除了很多封建陋习,并提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使中国从此进入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

  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民主革命奔波劳苦,鞠躬尽瘁。为勉励后来者不惧困难,勇往直前,他在遗嘱中写下“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早期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成立中华民国,不愧为“国父”。

  历史人物评价 篇14

  项羽,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每每谈到项羽,人们总想到他身披铠甲,胯下乌骓马,手持霸王枪的英雄气魄;也能想到他优柔寡断,猜忌将领,最终乌江自刎悲壮场景。项羽透露出大丈夫的气概,也诠释了人无完人的哲理

  早在他年少时,偶遇秦始皇的车骑,便誓言将来必定取而代之,从小抱有大志,将来必成大器。长大后练得一身武艺,率领楚国将士奋勇杀敌,身先士卒,反抗秦朝统治,恢复楚国大业。昏庸的君主让他义愤填膺,率兵起义,赢得民心,斩杀昏君,独揽大权,自称西楚霸王。

  有人说他之所以能当上楚霸王,是因为他的出身高贵,乃项燕之后,依靠祖父才得以上位,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渡江攻秦之际,项羽下令让军兵破釜沉舟,誓言不推翻秦朝决不渡江,一时间激发了数万将士的斗志,使得他们可以以一敌百,勇猛异常,项羽将士威震四方,足以说明他的才华与谋略,可见登上王位,并不是因为其出身显贵,而是靠的真才实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南宋著名诗人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由此看来,项羽不愧为当世英雄。

  可就在这看似完美的人物背后,却有着无法弥补的性格缺陷。《鸿门宴》中,范增多次提醒项羽尽早杀沛公,以除后患。项羽却故作不知,多次浪费良好的机会,放走刘邦入虎归山,为之后楚汉相争留下极大的隐患,这件事中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于谋士的不信任,于是就有了之后刘邦巧用反间计,使得范增不得不离开军营,半路病死。毛主席曾评价项羽“以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见项羽之猜忌,是其最大毙命矣。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就是项羽在虞姬逝去最后之绝唱,实在令人悲痛不已。

  项羽,勇猛善战,有勇有谋,实乃大丈夫也。但猜忌用人,优柔寡断,狂妄自大,最终无奈乌江自刎。比起神话中完美无缺的人物,我更喜欢这样有优有劣的西楚霸王。

  历史人物评价 篇15

  西汉开国功臣之一陈平,曾对项羽有过一个评价很客观:“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前面属于夸奖项羽,但后面一句话却是重点,“不能信人”,意思是不信任别人!项羽所信任的,不是项家自己人,就是妻子那一边的亲戚!至于能人奇士,项羽基本上都不用!众所周知,项羽是一代勇猛无比的'战神。自从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历代文人墨客都同情项羽,比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仿佛,只要项羽过了乌江,那么很可能卷土重来争霸天下!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项羽有一个致命弱点,只有四个字,却注定了他的失败!即便项羽横渡乌江之后,也很难卷土重来!因为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性格上的弱点,决定了他很难成就大事业!

  历史人物评价 篇16

  郦食其相当于是纵横家,以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的”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他对项羽评价非常直接:“项王....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

  这句话的意思不难懂,主要说的是,项羽赏罚不公,这一点估计有点“言辞偏激”,毕竟项羽也不会这么差劲!但有一句话很重要,即“非项氏莫得用事”,结合陈平的“项王不能信人”的.评价,就相当可信了!项羽不能信人,所遭到的最大遗憾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1)鸿门宴不听范增之言,反而对项伯等项家人更信任,错失杀刘邦的最好机会,(2)错失韩信,因为韩信不被重用,还受到项羽“喑恶叱咤”,最终导致韩信为刘邦效劳!

  因此,当项羽有“不能信人”这个致命弱点时,他无论如何,都成功不了。那么,项羽为何能够击败秦国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1)起兵之初,秦国强大,大家目标一致,众人能够齐心合力,

  (2)项羽的勇猛不可忽视,个人在士兵之中也很有威武,韩信说明了这一点,“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历史人物评价 篇17

  史书对项羽的记载也不过是两三页的文字,可是前面两页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杀之、屠之、坑之、烧之。此足以说明项羽就是一个杀人魔王,秦朝灭亡,二十万秦国子弟被活埋,秦都被付之一炬。项羽一生打了无数的战役,几乎没有吃过败仗,可以想象他要屠掉多少城,杀掉多少人啊!可是最后被刘邦集团分尸而死,却让无数人为他留下同情的眼泪。项羽的'个人能力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无能,他的性格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裂变”。

  项羽用了三年时间就推翻大秦帝国,分封天下诸侯,当时他才二十六岁,少年英雄勇猛无比,他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霸”,自封为西楚霸王,由此可见他明确的人生观,使用暴力压倒一切,这也和他强大的自身能力优秀的军事天赋有着必然的联系。“霸”这个字其实是一个贬义词,它代表了蛮横、霸道甚至是不讲道理,而项羽恰恰就是这样,以自身的优势随心所欲,把别人的生命视为一颗野草,稍不如意就满城屠杀,这种人实为可恨!

【历史人物评价】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评价08-13

历史人物评价11-07

历史人物评价(通用11篇)06-01

历史人物评价(通用20篇)12-12

历史人物评价12篇[荐]01-06

历史人物故事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6-25

历史人物刘邦09-27

历史人物的故事01-03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历史人物的故事【精选】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