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精选10篇)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1
荆轲刺秦王,失败身死。没有一个人能懂荆轲,也没有一个人敢为荆轲复仇。就连当初任用荆轲的太子丹,最后也被自己的父亲处死献于秦。
历只有一人,记得荆轲,懂得荆轲,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顾性命为荆轲复仇,那就是高渐离。
高渐离这个名字到了今日,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有这样一个英雄。大家只知道高渐离是个弹着琴的法师,输出还不错,却不知道历的高渐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实话,挺遗憾的。
高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人,是位琴师同时也是位刺客。不过高渐离这个刺客比较特殊,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渐离这一例,不为权势也不为权贵驱使,仅仅是为了给好友荆轲复仇而行刺。
高渐离敢于舍弃性命复仇,就可以得知与荆轲感情有多深厚了。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颇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荆轲刚到燕地之时,结交了善于击筑(古代弦乐器,颈细肩园,中空,十三弦)的高渐离。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知己。
据说荆轲嗜好喝酒,有一天与高渐离连同狗屠在燕市喝酒。酒至酣处,高渐离击筑,而荆轲也站起来高歌和之。两人相视一笑,快乐无比,一会儿又相对哭泣流泪,旁若无人。
他们一定是知己,知道对方的喜悦,也知道对方的伤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鸣。
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加快,燕已经无法抗衡,最终太子丹找到了荆轲,请求他前往刺杀秦王。荆轲既然是太子宾客,受太子恩惠,没有不答应的。
当荆轲前往刺秦之时,太子丹并知道此事的宾客都来到易水边相送。高渐离也来了,他击筑为荆轲送行,荆轲再次高声以和。也许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荆轲的歌声直入人心,悲壮无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顾垂泪,后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伴随着歌声相送,荆轲乘车离去,再没有回过头。
荆轲刺秦王失败,荆轲死,而燕国也开始承受秦王的怒火。燕王喜为了保全国家,杀掉太子丹请求秦王息怒。但是秦王根本没有停止的意思,“诏王翦军以伐燕”。用了五年的时间灭掉燕国,俘虏燕王喜。
太子丹的宾客和荆轲的朋友,都被秦王驱逐斩杀。高渐离隐姓埋名,成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当时宴会击筑是常事,高渐离听到宴会的击筑声,最终没有忍住指点。
高渐离一看就是懂音乐的人,于是侍从告知宋子。宋子命高渐离前来击筑,一座称善,赐酒。高渐离知道自己隐瞒不下去了,于是“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有一个十分善击筑的宾客,不知道怎么传到秦王耳中。秦王命高渐离来击筑,有人认出了他。秦王知道他是荆轲的好友,害怕他为荆轲复仇,于是虽然让他为自己击筑,却也命人戳瞎了高渐离的双眼。
高渐离瞎了眼击筑,仍然满座皆惊。因为他没有其他动作,渐渐的能在靠近秦王的位置上演奏。等到时机成熟之时,他在筑中灌满铅,在秦王赏乐之时,拿起筑直击秦王头颅。
高渐离最后当然失败了,而他自己也丢了性命。但是这种不为名利权贵,只为好友复仇的“义”,仍然让人佩服。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2
扫帚星据封神榜一书记载,姜子牙在玉虚元始天尊门下修道四十年,因生来身命薄,与仙佛无缘,仙道难成,只能转求人间富贵,於是奉天尊令谕下山辅佐文王,并代封三教三百六十五位正神。
姜子牙下山时,已届七十二高龄,由於举目无亲,便前往朝歌投靠结义兄弟宋异仁,并由宋异人说合姻缘,取马家庄马洪六十八岁的'的女儿为妻,诗云:「离却昆仑到帝邦,子牙今日娶妻房,六十八岁黄花女,七十有二做新郎」。婚後马氏屡次强迫子牙做生意营生,而子牙无论从事任何行业,每做每亏都还是一事无成。马氏眼见富贵无望,於是硬逼子牙离婚,子牙恳求不成,只得立下休书,并感叹说道:「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自可,最毒妇人心」。
後来子牙辅佐周武王成就王业後,就在封神台上大封三山五岳及群星列宿众神,其中马氏封为扫帚星。今人以扫帚星形容女子命格不好,会使人霉运连连。
早年姜子牙不善于挣钱养家,经常做亏本生意,他的老婆马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离他而去了,等到后来姜子牙封神之时,马夫人心生愧疚,遂自缢而亡,一道灵魂往封神台飞去,后封神时姜子牙的老婆马夫人被封为扫帚星。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3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同时拜入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可是在《封神榜》中他们两个是死对头的样子,那么作为同门师兄弟的申公豹和姜子牙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二人都是阐教门下的小弟子,申公豹的前世是黑豹精,而姜子牙的前世是一只飞熊精。申公豹被前世是飞熊精的姜子牙所杀害,他与之同归于尽了,身上沾染了飞熊的气息。元始天尊收徒弟的时候鸿钧老祖告诉他说可封神之人身上有着飞熊的气息。元始天尊不知道究竟这二人中究竟哪一个有着飞熊之象,在踌躇不知时元始天尊最终的'决定是将二人一起收为徒弟。在封神之事上,元始天尊见姜子牙身上正直之气就将封神的大任交给了他,但是同为徒弟的申公豹心中有着不忿之气,就从中阻挠。但是申公豹的这种阴谋最终没有实现,他被南极仙翁抓住了之后交给元始天尊还是想了办法脱了身。
申公豹脱了身之后选择拜入金鳌岛碧游宫通天教主截教门下,这就是截教,截教和阐教是死对头。阐教的弟子多半都是吸收天地之灵气的天地宠儿,天生就有着仙风道骨,如文殊、太乙真人等。而截教就与之不同,他的教义就是教人逆势修行、在天机中自强不息,收徒弟就看徒弟是否心性是稳定的。他的申公豹进入截教之后没有为门内弟子做好榜样,反而总是教唆门内弟子下山助纣为虐,申公豹作恶多端在最后他的肉身用来填了北海之眼。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4
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其实不用小编多作解释,大家应该也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但是这个词语,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因他而生想来大家就不知道了。
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在朝廷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之职。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艺术上。王羲之书法出众,有“书圣之称”,其所写《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据传当初晋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再拿去让工人雕刻。工人将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书法墨迹一直浸到木板里面去了。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见了底。王羲之笔力雄劲,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床快婿中的“婿”,那么“东床”和“快”又指什么呢?这还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东晋重臣郗鉴有个女儿,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龄。郗鉴自然要考虑给自己的.女儿,择一位上好佳婿。
郗鉴与王导同朝为官,感情不错,又听人说琅琊王氏的子弟,个个生得丰神俊郎,才华横溢。与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与王导结亲。
郗鉴将自己的想法给王导说了,王导听了也十分干脆。他直接对郗鉴说:“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里来看看。若是您相中了哪个,不管是谁,我都是同意的。”
别看王导说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当回事儿,但正是这种随便人选的态度,可见其子弟都是出众之辈,不丢人。
郗鉴听了王导的话,没多久就让管家带上礼物上门,先来打听打听消息。
而这边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个个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管家看来看去,觉得王府的确子弟出众,个个都是青年才俊。但要说一眼惊艳,当即想让人定下来的那也没有。于是管家就说,没有别的人了吗?
王府管家一看,人数还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王府管家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
原来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赏玩了东汉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早忘了还有相亲这么回事儿了。回府之后,又因为天气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见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床上,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心中十分惊讶,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后,郗鉴询问结果。管家说:“王家年轻公子二十多人,听说您觅婿后,都争相恐后。但唯有东床上有一位公子,对此事无动于衷,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听了后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该是这样的人,走,快带我去看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他十分满意,当场就下了聘礼,择王羲之为婿。
这“东床”指的是王羲之躺的床,而“快”则说郗鉴定下王羲之的速度之快。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5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史载宠冠诸王,大意是说李泰在所有儿子中是唐太宗宠爱的。能让史官说出这番话,还记录下来,那么李泰的受宠应该就是实打实的了。那么李泰到底有多受宠呢?
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卫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9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开始了他宠冠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长,按照规矩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为李世民舍不得这个儿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很多头衔,全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有了官职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却还让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说虽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权,却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还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也被唐太宗赐给了李泰。
据说李世民一天没有见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会召见李泰。如果因为有事儿不能见面,也会让专门驯良的一只叫“将军”的白鹘送信,一天要往返数次。
李泰生的有点胖,让唐太宗有些担心。但是他的担心和一般父母的担心不同,别的父母可能会担心肥胖影响身材体格。而李世民是担心自己的儿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为此下令允许李泰乘小轿子上朝。
李泰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受宠,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对待。四岁的时候李欣便被接到宫中教养,被养在长孙皇后身边。长孙皇后待他犹如亲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还曾经多次为了李泰和他重视的.大臣对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龄等人。据说与魏征、房玄龄等不合的官员,上报唐太宗,说魏征和房玄龄经常私下谈论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听了之后,当即大怒,丝毫怀疑也无,直接让人将为魏征等宣进宫中。也不听魏征等人的说法,抢先就对两人一阵痛骂。
李泰受宠,宠俸优渥,就连朝中大臣都看不过去了。曾经多次上谏,请求唐太宗不要过度。但是却唐太宗却都置之不理,该如何宠李泰就如何宠。
而唐太宗赐给李泰的东西之中,经常会有许多连太子也不能使用的东西,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
李泰因为唐太宗的过度宠爱,生出错觉。认为只要除掉自己占了太子之位的兄长,那么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储君。所以此后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对上,以至于演变成兄弟相争。最后将李承乾逼上谋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实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宠爱的儿子,并且程度不下李泰。但是唐太宗对两人的宠爱却有所不同,李承乾因为是帝国未来继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养。但是李泰却只是一位王爷,以后不继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当作普通孩子宠爱。有什么好东西都想到给他,不怕他学坏。
李世民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宠爱的儿子们会因为帝宠,而闹翻以至走上绝路。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6
刘宗敏是谁?李自成手下最信任的大将之一,为李自成南征北战打江山,李自成屡次失利,又是他在一旁鼓励和收拾残局。甚至后来为了能够激发农民军士气,当场将自己的两个妻子斩杀。
其实说起刘宗敏,相比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人们往往更关注于他睡了吴三桂宠妾陈圆圆,并最终导致吴三桂彻底降清一事。
当然也有可能有些朋友并不认识刘宗敏,只以为是李自成强占了陈圆圆,最后逼得吴三桂大开山海关的。不管知道还是不知道,本文只为大家介绍历史上真实的刘宗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宗敏出身不高,祖宗三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农民。明朝末年,官场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地主豪强剥削农民,政府还屡次强占租税,许多人因为活不下去而被逼死。
刘宗敏的父亲便是因为官府强逼,而他又交不起租税,所以最后上吊自尽了。刘父一死,就只剩下刘宗敏与母亲相依为命。
刘母一介无知妇人,又拖了一个小孩子,无以为生,最后就只能带着刘宗敏乞讨为生。那个年代,吃不起饭的人比比皆是,有同情心的却少之又少。
刘母带着刘宗敏乞讨,肚子填不饱,衣服也穿不暖。母亲是伟大的,每每乞讨到了食物,第一个先给刘宗敏。冷的时候也是,将自己的衣服拿给刘宗敏。
所以最后刘母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从此之后刘宗敏就曾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刘宗敏后来被舅舅接走,但也只是有了一片能遮风挡雨的地方,日子仍然不好过。
十四岁的时候,刘宗敏来到山东,跟随一个铁匠开始学习打铁。那个时候的师徒关系和现在可不一样,尤其以学艺的学徒日子最难过。
刘宗敏就这样熬啊熬啊,最后学徒出师,有了一门手艺,日子也就好过多了。李自成队伍行军在此的`时候,刘宗敏毅然参军。
其实依照他的手艺,就算世道艰难,还是能吃的饱饭的。他之所以抛弃平淡的生活,选择将自己的性命放在血与硝烟的战场上,只是因为对官府的仇恨。
就是靠着这股恨意,刘宗敏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李自成的心腹大将。在大顺军许多都选择投降官府之之时,他坚持到底。在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几十个人的时候,帮助他卷土重来。
作为一名起义将领,他立场坚定,是首领可以信赖的大将。但同时他也有着许多泥腿子出身的人一样的缺点,那就是贪财好色。
刘宗敏攻破北京之后,听说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在府上。陈圆圆是秦淮名妓,美貌冠绝天下。刘宗敏早知其大名,于是上门掳走了陈圆圆,并占为己有。
吴三桂本来是准备投降李自成的,听了这个消息,立马掉头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并与清军一道灭了李自成。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写道“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而刘宗敏呢?兵败被杀,据说还是受的凌迟之刑。贪图一时享乐,最后误了大事,刘宗敏可对不起李自成。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7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人们常常称赞他博古通今、造诣精深。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英才。
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岁在县试中,认识了小他一岁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都属上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
石昌化在认识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见识与学问与魏源还有一段差距。一心争强好胜的他开始琢磨,自己该如何缩短差距,赶上魏源呢?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由于过分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
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从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却只成为历史上一个无名小卒。
你知道大树最高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不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8
岳飞之死很多人都怪罪到大奸臣秦桧的身上,就算是到现在秦桧还跪在岳飞的面前谢罪,那么岳飞真的是秦桧害死的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以岳飞当时的实力仅仅靠秦桧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做不到的,岳飞只不过是杀害岳飞的执行者或者马前卒而已,而真正杀岳飞的幕后黑手则另有其人。那么到底谁才是杀害岳飞的幕后黑手呢?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封建最高统治者——宋高宗。
其实岳飞之死和他的政治主张是有很大关系的,岳飞这个人虽然能打仗但是却不怎么会做官,岳飞在政治上一直力主“光复中原,迎回二圣”。这样的.口号在旁人听来或许大快人心,但是在宋高宗听来却如鲠在喉。试想一下如果岳飞直捣黄龙打败了金朝救回了宋高宗的父亲宋徽宗和宋高宗的哥哥宋钦宗自己将如何自处,是把皇位让给他们,还是把这两个前任皇帝给软禁起来。从情理上看这两个选项宋高宗都不喜欢,宋高宗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父亲和哥哥一辈子都不要回来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岳飞之死是因为岳飞的主张刺痛了宋高宗的难言之隐,在明面上宋高宗必须高喊《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口号,但是背地里却想着只要能抵抗住金兵的进一步南侵就行了。
岳飞没有弄明白宋高宗的意思,或者岳飞明知宋高宗的意思就是不顺着宋高宗去做,因此岳飞对于宋高宗来说就必须死,至于理由随便给个理由就是了,于是岳飞最终以‘莫须有’的理由杀害了。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9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任何读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对张良、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投地。其实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当首推汉高祖刘邦。
知人善任,对很多人来说,践行之委实不易。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刘邦年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才混了个泗水亭长的升斗小吏,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洗牌中,他居然力挫群雄,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他成功的法宝是什么呢?一句话,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汉王朝建立的整个过程证明: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中起到了“参谋长”的作用,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大功臣。萧何输送士卒粮饷,支援前线作战,起到了“后勤部长”的作用。韩信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屡建奇功,在垓下大败项羽,一战定乾坤,起到了“总司令”的作用。
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大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曹参是沛县的区区小吏;樊哙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婴是马车夫;周勃以编席为业,兼当吹鼓手帮人办喜、丧之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郦食其是穷书生;彭越、黥布是强盗。至于陈平,原是魏王咎的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他投归刘邦以后,被任以护军中尉之职。他曾建议用反间之计,使项羽不用谋士范增,并以爵位去笼络大将韩信,为汉朝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历任惠帝、吕后和文帝时的丞相,还配合周勃,粉碎了吕后的政变。若问他个人的历史,家里贫穷,做小官时,,又和嫂子关系暧昧,素有“盗嫂受金”之讥。而韩信呢?在他寄食于南昌亭长和漂母之家时,也受尽了豪门阔少的欺凌侮辱,有“使出胯下”的丑名。
就是这些看来出身不好的人,有的甚至称得上“鸡鸣狗盗”之徒,“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都能为刘邦所用“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刘邦的精明之处在于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张良,韩国贵族,生活于高层,擅长权谋;萧何,沛县吏,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极富行政组织才能,故负责粮草;韩信,“项梁、项羽起事,仗剑从之”,有带兵之勇。此“三杰”,正是刘邦用其所长、各得其所所造就的'。此外,樊哙,少以屠狗为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奇功。陆贾,名为有口辩士,向刘邦呈《新语》12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后成为著名的政论家。
于是,刘邦手下,谋臣如雨,猛士如云,一时蔚为壮观。
刘邦的过人之处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刘邦的队伍里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了就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又比方说陈平,他走的路更多——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又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是“大悦之”,非常高兴。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但刘邦不予理睬。
正是由于刘邦这样的信任,陈平才愿意为刘邦效力。当时刘邦和陈平曾经有个谈话,刘邦问,你看我们现在和项羽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请先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这场战争呢?陈平说,项羽多疑,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刘邦说,这个主意好,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报销,不审计,你爱怎么花怎么花!只要给我把项羽搞掂了,节约下来的都归你自己。
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尽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明白了刘邦是真正的按功劳而不是按亲疏行赏,一碗水端平后,公生明的效果就立竿见影。
论功行赏时,刘邦裁定:萧何第一。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刘邦的老成谋国。 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第一,萧何是革命元老,也是建国元勋,是跟刘邦一块儿起义的,且功勋卓着。第二,萧何至关重要的贡献,在于其及时抢救了大量的文书档案。当时刘邦打进关中,军队冲到咸阳城里后,那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东西,抢金银财宝,或者忙着抢女人。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国家的形势,比方说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些什么物产,有些什么情况,都了如指掌。
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10
齐国有个鲍叔牙,他和管仲是朋友,管仲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甚至活命,都完全依赖于这个人。但是,在两人都不发迹的时候,曾经结合着一起做生意,等到赚了钱分利润,管仲总是会多要一些。有人说管仲这个人贪财,鲍叔牙还替他辩白,说管仲家里贫穷才这样做的。其实,这种事情作为鲍叔牙来说,可以给予他充分的理解而不加计较,但作为管仲来说却的的确确是一种贪占。古人有“安贫守道”的说法,要求人们在对待财利时,“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公开的贪占他人之利,任你说的天花乱坠,都不会符合取财古“道”,更不会成为人生美德。
管仲还不是一个好士兵,他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于是人们都笑话他胆小怯懦。鲍叔牙就出来给他打圆场,说管仲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他不是胆小,而是不得不这样做。这件事情说起来有点儿复杂,古今都讲究一个孝顺,尤其是母亲老年更需要赡养,这原本没有错。但是,管仲用这样一种方式来体现却很难让人赞赏。打仗不是比武,讲究的是团队一体,你跑了,一个整体就有了缺损,更多的危险留给了他人,人家家里就没有老母亲吗?战争的失败,遭殃的是老百姓,受损失的是国家,这种国与家、忠与孝的关系,古今人们论述很多,在此无需多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孝道不值得人们效法和敬仰。
齐襄公荒淫无道,言不守信,被公孙无知杀死。有人怨恨无知,以弑君自立的罪名将他杀了,要求大臣们从公子中另选新君。因为齐襄公无道,他的两个弟弟害怕受到牵连,分别逃亡他国。公子纠逃亡到他的母亲之国鲁国,辅佐他的是召忽和管仲管夷吾;公子小白逃亡到莒国,辅佐他的是鲍叔牙。过了不长时间,齐国果然发生内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不久又被人杀死。
齐国一时无君。齐国高、国两上卿抢先暗中从莒国召回小白,准备立为国君。鲁国听说自立为君的公孙无知已死,也派兵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听说小白已经上路,莒国离齐国又近,管仲就带兵前去阻止公子小白。路上相遇,管仲弯弓搭箭射向小白,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小白已死,派人报告了鲁国和公子纠,这样一来,护送公子纠的部队就放满了速度,六天才到达齐国。而公子小白,仅仅是被射中了衣带勾,装死迷惑了管仲,然后很快进入齐国,在高、国两大家族的拥护下登上君位,这就是齐桓公。即位后,齐国马上派出部队抵御鲁军,并将其打败,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按照当时上层社会的观念,“主辱臣死”,公子纠被杀,辅佐他的人更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因此,召忽自杀身亡。齐桓公声称管仲对他有射杀之仇,要求鲁国将活着的管仲交还齐国,然后把他剁为肉酱以便泄恨。鲁国人只好将管仲囚禁,用囚车将他押送给齐国。这时候,管仲的智慧充分得到了体现,他没有因为自己辅佐的是小白的政敌公子纠、自己和小白还有“一箭之仇”,认为回国后必死无疑。相反,他知道,因为有鲍叔牙在,回国后他必定能受到重用。囚车走得很慢,管仲害怕鲁国人醒悟后反悔,就教给车夫一首歌,车夫边赶车边唱歌,忘记了疲劳,车赶得很快,等到鲁国人追来,管仲已经进入了齐国。因为鲍叔牙的关系,齐桓公赦免了管仲的射勾之罪。经过一番交谈,齐桓公知道了他的才能,马上拜他为相,为了表示尊重,还下令国人称其为仲父。此后四十多年,齐桓公一直对管仲信任有加。
需要说明,从召忽自杀到齐国要人,这中间有一个过程,管仲没有选择自杀,这在当时的人来说不是一种忠义行为。所以,管仲自己也说:“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为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正是因为管仲的种种行为不那么荣光,所以他才发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的感叹!
管仲还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本来,他刚当相国那会儿对齐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齐桓公正是得益于这些改革带来的成果而称霸天下。他还举荐了王子成父、隰朋、宁戚等人一道治理国家。但是,四十年后,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桓公让他推荐接替他担任相国的人,管仲竟然没人可荐,只好用一句“知臣莫如君”来搪塞。这充分说明,管仲已经从一个改革者变成了一个保守派。
当了四十多年的相国,管仲富贵的可以和国君相比拟,他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这些设施和设备,绝对不是放在那儿好看的,可见管仲日常的生活是多么的奢侈。改革后的齐国是天下最富裕的国家,称霸后的齐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说他的富贵可以和国君相比,只能是说和齐国的国君相比,除此之外,恐怕他国国君是无人能比。管仲生活的`那个时代,虽然已经“礼崩乐坏”,但还多少讲究一点儿礼制,管仲自己不是也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吗?由此可知,他的生活豪华是超豪华,他的奢侈是超奢侈。
既然管仲一生有不光彩的另外一面,为什么当时的人没有人痛恨他,后事的人还要效法他呢?这是因为,管仲的改革是富民强国,在民众富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强大,这样的政策是会得到民众拥护的。再有,管仲虽然富贵堪比国君,但是他却从来不在齐桓公面前失礼,自始至终都心甘情愿地居于辅佐地位,这也是当世后代不被人们诟病的原因之一。当然,更重要的在于,他一生所做的贡献掩盖了他的这个另一半负面人生,正所谓是“一俊遮百丑”。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02-18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4篇02-18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4篇)02-18
中国的历史人物故事12-02
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故事12-07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05-20
(经典)中国历史人物故事06-02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经典)06-02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