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1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本书是弟弟强烈推荐的,买了较久,书的印刷和装帧都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但书名给人一种距离感,对于我们来讲,中国文化深层结构这种问题好像深不可及,实难理解,我们也总是以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很少自己主动深刻地进行反思,直到今年跟弟弟闲聊中再次提起才开始潜心阅读,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在读完本书后,深感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不能透彻的理解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和思想,所以说一下看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这本书首先从人们口腔期的个人单薄感和浑然不顾及陌生人的身体动作与情绪反应这几个问题所开篇,并且由此举了很多在国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读完这本书让人莫名的产生一种逃离感,并且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我想是因为作者把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发掘出来后,让我们认清了中国文化深层的劣根性,当自己的丑陋被自己看清后,自己都会讨厌自己,让我们觉得是时候改变了,但我们很少去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反思的不够深刻,中国人对“人”的定义是放在“二人”的关系中去定义的,而不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所以我们很少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因为想要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去看下别人便知道了,别人永远是评价自我的标准,所以便无法深入的进行自我的反思。
更好的认识自己。“人者,仁也”,“人”既“二人”,作者以此来总结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可以对任何一方下定义,这就注定了中国人“个人”状态的不发达,而书中讲的很多问题都与这种不发达有关,中国历来以和为贵,由和气生财等熟语中我们就很容易看出,有时我们会为别人牺牲个人,就是为显示一种友好,以达到人际中的和谐。在这种“和”文化的熏陶下,也使得人失去了个性,有时甚至到达委曲求全的地步,不敢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它造就了一种将自己贬低才能获得社会称许的倾向。追求自我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看别人在做什么,然后决定自己要去干什么,我们永远想着像其他人一样活着,缺少对自己的认识,他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我在这个文化深层次下的真实状态,让我不断地反思,我离“自我”的距离还有多远。
虽然作者整本书都在讲每个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一一剖析后,使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但作者一针见血的描述让人叹服,那种深深的逃离感让人印象深刻,就像一个医生一样对病人的病理进行了分析诊断,引发我们思考我们该如何去做。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2
“低劣的吐槽段子只适合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
01
本书的书名是很“诱人的”,“中国文化”本身意味着广度和深度,至于“深层结构”,作者解释为“中国历史上由古至今比较稳定的某些规律,它们是使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如此看来,本书着重要阐述的是中国文化外在表现形式背后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这“东西”理应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
02
通读全书,作者耗字40余万,主旨为两点,一是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作者引用“仁者,人也”,“仁”即“二人”,“二人”才能称之为“人”的拆字新解读来解释中国的人情社会,作者认为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二是由此引申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句话,个人的“压抑”,集体的“权威”。全书围绕“二人与一人”的关系列举了种种社会现象来佐证上述观点。
对于作者提出的各种中国社会现象,如“对外客‘尊而不亲’,对自己人‘亲而不尊’”、“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断容易被感情化,对持有不同见解者视为‘不友好’”、“一个人‘做好人’仍比‘有个性’更受人欣赏”、“存在‘亲民’姿势,而不是‘亲民’制度的情况”等等,不一而足,都值得深思。
03
然而本书也存在诸多问题。一则,未见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用“仁者,人也”的拆字解读及众多自古有之的俗语来论证国人如何“抑制个性、臣服权威”有穿凿附会之嫌;再则,作者序言写“本书特点并非泛泛地罗列几项或十来项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看似要彻头彻尾的“解剖”,读来却更像是一箩筐吐槽,不成系统,更遑论明心见性。如此吐槽需洋洋洒洒40余万字?最后,作者的佐例存在不少为吐槽而吐槽的情况。举一例如“笔者在美国看到一幕,一位来自香港上层社会的`女留学生,当其友人的外籍妻子在抽烟之时,就当众用手在前面狂扇,驱散烟雾。她的原意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妈妈的乖女儿’,不过真正证明了的却是不懂礼貌、‘土’与‘大乡俚’的心态”。如此臆测的逻辑,不值一驳。
04
作者在导论中写道“不存在人的认知意向对客观事物‘兼容并蓄’的可能性”,以此表明本书的观点仅是万千分析构架中一套,并不能“看到”全部的现象。
这种说法是中肯的,正如马云说“你相信什么才会看到什么”,任何一种分析框架必然受到主观意向的影响而变得不那么“客观”。尽管如此,本书四面出击,不成系统、缺乏有力论证的“对国民‘劣根性’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更像是一本厚厚的吐槽集,没有“老生常谈”的解决方案,也不存在“推成出新”的观点,只能落入“沽名卖直”的行伍中去,辜负了这么“诱人的”书名,而低劣的吐槽段子只适合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文化金句10-20
中国文化作文03-15
形容中国文化的句子01-26
中国文化读后感11-13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04-18
中国文化说明文10-04
中国文化遗产作文03-16
关于中国文化朗诵稿06-28
宣传中国文化的标语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