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

时间:2022-05-09 07:56:10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七年级生物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藻类植物的种类,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会用放大镜观察衣藻和水绵,比较衣藻和水绵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

  二、学习重点:水绵、衣藻的形态结构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思考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于蓝。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植物。

  (二)学习任务:

  1.(自学课本p24)完成下列任务:

  (1)生物圈中已经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 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 , , , 。

  (2)淡水藻类常见的有: , , , , , 等。(3)海洋藻类常见的有: , , , , , , 等

  2.观察衣藻和水绵(参照课本第5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并对照课本中衣藻和水绵的示意图,比较它们形态结构的异同点。

  3、自学课本p5,完成下列任务:

  a)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 ,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 。(2)藻类植物的整个身体都浸没在 ,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_________和_____

  ______,都能进行___ ______,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__ ________。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结构简单,

  没有 , , 的分化。

  b) 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释放 ,(2)可做 。

  与人类的关系:(1)可供 ,(2)可供 。

  4、拓展反思:(小组讨论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为什么海带是褐色的?

  (2)将一块新鲜海带,(干的应提前浸泡1小时)放于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加热,并把温度计插在烧杯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观察海带颜色将发生什么变化?

  (3)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4)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5)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

  四、学习检测: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水分运输的途径1.茎的结构

  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三、检测反馈:

  1.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

  2.将茎横向切断,在横切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3.将茎纵剖开,在纵剖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4.通过这个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会自学获得知识。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汁液是从那里来的?

  5、移栽植物时,如果根损伤大多,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6、扦插后的枝条如何处理,成活率会提高?

  7、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树怕去皮,不怕空心这句话吗?

  8.准备移栽的茄子秧、黄瓜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

  9.在热带雨林中,有些树木茎干上往往长着许多毛茸茸的根。这些根暴露在空气中,叫做气生根。气生根有什么作用?

  10.分析:将两株同样大小健壮的幼苗,分别培养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过几天,可看到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生长 ,在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 ,这个实验说明 。

  11.导管存在于 ,能输送 ,输送方向是 。 筛管存在于 ,能输送 ,输送方向是 。

七年级生物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以,对本单元作宏观性的总括,描述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家园。情感态度价值的内容多于知识性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②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生物圈ⅱ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cai法相结合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提问学生:根椐自己的了解你们知道有多少种生态系统吗?

  根据自己的了解列举种种生态系统。在课堂的开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1、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和特点。

  2、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1、分析老师展示的幻灯片猜出该图片和特点是属于那一种生态系统。

  2、观看视频加深对各种生态系统的认识。

  1、让学生猜猜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2、视频可以加深和补充一些知识。

  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展示一幅企鹅哭诉自己被ddt害惨的漫画,让学生当一回侦探找出凶手。

  2、创设问题情境: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起源于那里?最后又到达那里?来讲述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cai展示各生态各种生态系统的关系图。

  4、播放视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提出问题:人类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吗?

  1、学生看书本的材料找出害惨企鹅的是人类。从企鹅故事中悟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个整体。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书本30页资料分析,说出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系统的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学生从视频认识到人类不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

  1、做一回侦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客观认识人类破坏生物圈的行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要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

  2、由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层层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联系。

  3、进一步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小结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七、巩固练习

  1、把与对应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①草原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

  ②森林生态系统人的作用突出,且以农作物为主

  ③农田生态系统年降雨量少,以草木植物为主

  ④湿地生态系统以浮游植物为主,主要受光照、温度影响

  ⑤海洋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植物种类、数量少

  ⑥城市生态系统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多,蓄洪抗旱能力强

七年级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生物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习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了解枝条的生长过程。

  知识回顾

  1种子萌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_____。_______或_____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后,________发育,突破种皮,形成_____。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幼根的结构有哪些?

  2、芽的结构有哪些?

  3、什么是居间生长?

  自主学习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___________。

  3、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_____发育成的。芽在发育的时候,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组成,枝条上的._____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4、小麦、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通过_____使茎急剧长高。

  5、“小麦清明拔三节,新笋一夜成高竹”就是对_________的形象描述。

  当堂练习

  《基础训练》P15—P18

  植株的生长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观察的方法探究植物茎的生长过程,并能用相关的知识解释。

  2、让学生知道年轮形成的简单过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无机盐。

  知识回顾: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伸长区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小组完成实验,按1——3步骤进行)

  1、取一段柳树的枝条,肉眼观察看它有几部分组成。

  2、用解剖针扎一扎横切面上的质部和髓,试试哪部分最坚哽哪部分较疏松?

  3、用手剥一剥树皮,试一试能不能剥掉,剥去树皮后用手摸一摸内侧有什么感觉?

  探究释疑,合作交流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以及形成层的特点。

  5、什么叫年轮?年轮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怎样推测树木的年龄?

  6、植株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缺乏时会怎么样?

七年级生物教案4

  学习目标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重点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及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

  外层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中层:虹膜:中层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睫状体:连接_______和_______的中间部分.

  内层: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内容物晶状体:像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2.视觉的形成:

  (1)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视觉:外界光线在视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皮层的神经,形成视觉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近视眼的原因

  由于眼球__________过长,或晶状体______过大,使物像落在视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1、近视眼由于物像落在视膜前方,故应配戴________.纠正。

  2、看P82图4—51,了解预防近视应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盘点收获

  师生共同本节课的收获;师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课堂达标

  1、眼球的瞳孔、晶状体和视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A.镜头光圈和胶卷B.胶卷镜头和光圈C.光圈镜头和胶卷D.镜头胶卷和光圈

  2、为了预防近视眼,应该是( )

  A.走路看书B.在强光下看书C.不躺卧看书D.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3、依据“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以下问题:

  (1)有的同学沉迷于上,不但影响了学业的发展,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脑显示屏,容易导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卷。

  (3)某人的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他也是盲人,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损,导致 上产生的图象信息无法传导到 所致。

  五、作业布置

  1、P85--------1、42、预习《耳朵与听觉》

七年级生物教案5

  一、教材简介:

  本微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的内容,此微课选取的是在学生学习“血液”之后进行的环节。微课着重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人体三种血管的比较”,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二、 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主要从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通过图片、动画影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重点问题,通过学生亲手标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让学生体验它们之间关系,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最后通过观看血管视频,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设计特色是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同时表现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学生的各种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种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的不同、三种血管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辨毛细血管、静脉和动脉血管。

  六、教学用具

  投影仪 幻灯片 有关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资料。

七年级生物教案6

  设计理念:

  叶子是学生常见,也是绘画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绘画题材,在学生平时的作品里更多的注重了色彩和外形的表现,包括日常的观察中都忽略了细小的叶脉的存在。究其原因,我们平时就缺少细节的观察,因此,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美术学科的审美性、情感性、想象性,在一系列的观察、欣赏、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

  1、紧扣审美这一主线,导入新课直接让学生夸夸叶子的美,从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在感受叶子形状美、色彩美的基础上,运用放大的方法感受叶脉的存在与形状美,同时学会观察细节。

  2、在重点观察网状叶脉的基础上,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发现另一类形状的叶脉,在尝试画的过程中归纳线条粗细表现的方法,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习用线添加、组合,表达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新知。

  3、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倾听中想象,感受叶脉的内在精神——大爱无痕。通过送“幸运叶”这一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爱的情感,本课以歌曲《爱的人间》结束,升华学生的情感,切实体现美术学科本位,关注每一次引导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关注眼睛和心灵的艺术共鸣。体现美术学科的情感性,人文性,让理性与情感更多的结合在一起。

  4、美术是一种视觉语言性沟通或视觉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与感受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收集大量图片,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感受自然的美与神奇,与大师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与老师同学“对话”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对话中提高美术鉴赏力,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

  5、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在摆放树叶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互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不足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教学目标:

  1、观察叶子的外形以及叶脉的造型,能够说出叶脉的生长规律。

  2、选择一片叶子最喜欢的或想象中的叶子,将它画下来,着重表现美丽的叶脉。

  3、感受叶脉的美丽与神奇,学会关爱他人,形成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准备课件,学生每人收集1~2片树叶、彩纸,剪刀、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收拿一片叶子问学生这是什么呀?

  2、学生回答是树叶,让学生观察,在这张叶片上,你还看到了什么?一些线。你知道人们把他们叫做什么?(叶脉、叶茎)

  师小结:叶子上的这些纤细的叶脉就同我们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全身用来输送水份、养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叶子上的小血管>>师板书课题。

  二、感知、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一)认识网状的叶脉

  1、大屏幕展示:叶脉的标本,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叶脉——线的特点。师随机板书:多、密、长、短、粗、细、分叉、交叉

  课件介绍主脉、支脉、次支脉。

  请仔细看看自己收集来的叶子上的叶脉,他们的形状完全一样吗?它的.叶脉和屏幕上那张叶脉形状完全一样吗?得出:相同形状的叶子,它们的叶脉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

  2、尝试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①、你们能用线条画出叶脉的美吗?学生边画师边提示叶脉的特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画出它们的粗细变化呢?

  请2~3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余学生在下面画。

  3、师生点评小结,强调画一定要画出事物的特征。

  ①粗的叶脉和细的叶脉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学生归纳小结:a双线勾画b描边加粗。

  ②次支脉的生长的方向——从主脉向叶尖、叶边的方向生长,并越来越细,师帮助修改,强调画到叶边,叶尖。

  ③师帮助添画次支脉,老师经常说有的同学画面太空,缺少细节,什么是细节,把这些纤细的支脉画出来,这片叶子就有了细节了,强调细节产生美,使画面更生动,富有节奏感。

  ④学生修改作品、添加细节。图(2)图(3)

  (二)认识平行状的叶脉,欣赏各种形状的叶子和叶脉,感受叶脉的神奇魅力

  三、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与大师和小朋友的作品 “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一)刚才我们运用了写实的手法画了真实的叶脉,然而我们在日常的绘画中更多地运用了想象、添加的方法使画面更精彩。请欣赏大师与小朋友的作品,课件出示:

  1、(埃舍尔的《鱼》)和学生作品,猜一猜,哪幅画是大师的作品,为什么?在小朋友的画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师引导欣赏:看似复杂的图形其实都是由简单的图形和一些变化的线条添加、组合而成的,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动一下脑筋,也能做得更好。

  2、毕加索的作品,你看出来画面上画什么吗,他画的人很怪,一会儿看像正面,一会儿像侧面,人身上添加了好多各种各样的线条,画面很饱满,想象奇特。学生作品严谨、写实。

  (二)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画

  (三)欣赏了这些画,如果让你再画小血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交流。

  五、实践创作,学会关心他人,形成合作精神

  作业要求:

  1、用写实或想象(用多种线条组合、添加)的方法画出最美的那片叶子。

  2、把画好的叶子,沿着叶子边缘用剪刀把它剪下来贴到黑板的树上,让 “幸运树”更加茂盛。

  六、在评价中升华、提升。

七年级生物教案7

  本节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学情分析

  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依据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调查、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拓展创新和归纳总结,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配合协作、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教学重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学生欣赏动植物图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尝试对生物分类

  观察思考--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

  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角度。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试着回答。

  (1)你将图中的生物分成了几类?主要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3)请你把图中的动物或植物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师生总结: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生物物种归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某一特征,把它们分为几大类;然后将其中一类根据某一特征分为若干类……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生物全部分开。

  观察与分析,结合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多媒体展示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各自发表分类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那些?具体说,植物和动物分别从哪些角度考虑。

  学生试着归纳:植物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有无和结构特点分类,分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再根据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分别分类。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对生物进行了一些大概的分类,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总结生物的分类依据吧。

  结合课本和课件,师生总结生物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异程度,逐级分类。细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它们的特征来进行。如根据不同真菌形态结构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和霉菌等类群。

  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材不断探索,以及对学生知识衔接与能力的考虑,我大胆地将教材的设计打乱

  部署并添加了一些动植物的分类,让学生将本课的分类与分类的依据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归纳,层层推进的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习性的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2.通过对松树雌、雄球花;球果及叶片横切等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在引导学生对松树的球花、球果与桃树的花、果实的比较和对松树与铁线蕨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习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两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更适于在陆地生活,由此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孢子显著,且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产生种子,称为种子植物。孢子和种子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只是单细胞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要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这样就决定了种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因此,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概念也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平时对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观察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所以松树的球花及球果的结构应作为本节难点。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受精过程与蕨类植物不同,与绿色开花植物也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受精,从雌球花经过受精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这样就决定了松的生殖过程也应作为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到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了解两者主要的不同,观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观察球花、球果要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较为复杂的松叶结构,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的教学

  出示松树、桃树、槭树等种子植物标本,请学生指出它们的名称,并提出问题: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种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当学生答出种子时,可让学生明确这些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而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不产生种子(这点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是产生孢子,孢子显著。而且脱离母体发育,所以这三类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学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概念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比孢子要复杂得多,而且其外有种皮保护,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质区别

  先提出问题,我们平时买来的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何种器官?买来的杏仁是何种器官?当学生答出:都是种子时。可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带种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提出观察思考题: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选择鳞片裂开的,这样的雌球果俗称松塔;观察杏的种子,可先把杏纵剖开,再把内果皮砸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不裸露。松树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其相同点是:都有种子。不同点是:松树的种子外边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杏的种子外边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因此他们虽然同属于种子植物但属于不同的类群,前者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后者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课题。

  (三)关于裸子植物的教学

  1.松树:

  (1)生活习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自然界中,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然后展示松树的生境图(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树),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

  (2)形态结构:

  事先给学生准备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条,让学生从叶的形态上找出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当学生观察到针形的叶,并答出,针形的叶可以防止体内的水分过多地散失出去时,可告诉学生针叶常常成束生长,让他们继续观察以上两种松都是几针一束的,学生观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种是两针一束,另一种是三针一束。此时,告诉学生两针一束的是油松,三针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学生了解松叶几针一束,是区分各种松树的一个重要依据。

  下面请学生结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树的挂图,找出根和茎在形态上的适应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若答不出来,可启发学生,松树是高大的乔木(讲清乔木与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会怎样,为何土壤干旱贫瘠时,还能郁郁葱葱。学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无机盐,它的茎很粗壮,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较快地向上运输。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恶劣的陆地环境。

  接下去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松叶横切面的切片,提出观察思考题:①松叶有哪些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这些特点对它的蒸腾作用会产生什么影响?观察时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松叶横切面图,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并注意与蚕豆叶对比进行观察。强调观察的重点:表皮细胞的大小、细胞壁厚薄、排列状况、有无角质层、气孔特点。学生经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松叶与生活习性相适的结构特点有:它的表皮细胞很小、细胞壁厚、排列紧密,有角质层,气孔深陷在表皮下面,这样的结构特点,使针形的松叶能进一步减少蒸腾作用。

  最后,由教师简要小结一下,松树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生殖:

  事先准备好带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鳞开裂,内有种子)的松树枝条,充分利用标本和松生殖过程的剪贴图(或挂图),加强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首先让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雌、雄球花的内部结构,提出观察思考题:①雌、雄球花分别着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还是异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内部各有什么主要结构?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着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着生在顶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产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内,生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提出问题:①花粉带有的气囊在传粉时有何意义?②在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问题解决,除认真观察雌球花外,还可认真观察成熟的球果,联系球果内裸露的种子考虑)学生经观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气囊利于风媒传粉,通过风把花粉传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裸露的,无子房壁包被,这样胚珠形成的种子也裸露,无果皮包被。

  学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贴图或挂图,了解生殖的过程。提出问题:①松树从传粉、受精到种子成熟需要多长时间?②球果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其内的种子有何特点?为什么?③松的生殖过程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可充分利用剪贴图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生殖的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边启发、边贴剪贴图、边由学生答出:春天时,雄球花内产生的花粉借助风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其内的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此时,胚珠也就发育形成种子,雌球花也就发育形成球果了。从头年春天开始传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内的种子带有翅,可随风飘散,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成一棵新的松树。从松的整个生殖过程来看,受精过程已脱离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类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

  最后,教师小结一下松的生殖过程,强调松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是:受精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类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让学生观察侧柏、圆柏、银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实物,了解这些裸子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陆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与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并与蕨类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受精过程不需要水,所以,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小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给学生放我国各种各样的裸子植物及其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了解我国裸子植物资源丰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及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归纳出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复习巩固题:松为何比铁线蕨更适于在陆地生活?裸子植物与绿色开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种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树

  1.生活环境:干旱、贫瘠的陆地。

  2.形态结构:

  3.生殖:受精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侧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无果实包被。

  2.根、茎、叶都很发达,受精过程不需要水。

七年级生物教案10

  预习提示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 和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部分和 部分。

  3.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公园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分析该公园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该公园内所有的松树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观看,并分析讨论作答。

  森林公园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草丛里、树林间栖息着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生物,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养育”那里的所有生物,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蒙山森林公园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可见,要判断某系统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就要分析其组成成分,只要具备了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其中必须成分是:非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但在自然界中不具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是很少的),就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个池塘、一片树林等

  二、 生态系统的组成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讨论: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三、 食物链和食物网

  引导学生尝试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然后用展示正确的连接图;

  讲解: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只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的形式。

  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数食物链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不能中途停止。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着,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假如某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尝试连接图中的食物链,数一数共有多少条?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然后与展示的`正确食物网比较,你连接的完全正确吗?

  通过听讲、讨论学会:

  1.数食物链条数;

  2.正确书写食物链;

  3.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

  四、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提问: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子,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为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讨论交流后认识到:

  兔子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子的数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

  要使我们的环境变好,就要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认真观察插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五、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播放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图片,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

  提问: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实例?若有的话,请举例。你对此持何种态度?有何建议?

  课堂小结

  小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课堂测试

  1、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

  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2、 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

  A.水稻和稗草 B.猫和老鼠 C.人和猪 D.蚂蚁和蚱蜢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

  A.一片农田 B.一块草地 C.生物圈 D.一条河中的所有的鱼

  巩固测试

  1、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

  A.草 B.食虫鸟 C.细菌 D.猪

  2、20xx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撞击事件”,自此次恐怖活动之后,美国国会议员又遭遇了“炭疽热”的侵扰。请分析“炭疽热”的病原体属于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 ( )

  A.能量输入 B.能量输出 C.能量流动 D.能量交换

  反馈测试答案:1.A 2.A 3.D

  巩固练习答案:1.A 2 3

七年级生物教案11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内容。(2)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师准备: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以及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袁隆平在20xx年颁奖仪式上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讨论分享: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1)教师PPT介绍三则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①青霉素的发现、②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③世界断手再植奠基人,引导学生小组汇报时的条理性。

  (2)学生讨论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结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来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到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离不开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平杂交水稻》,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教师提示:

  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险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得出结论。

  2、阅读短文时,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学生阅读,做标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回,与学生一起交流。

  3、师生共同归纳,引出生物学概念。并由叶虫的自我保护、鱼会睡觉吗?蚊子都会吸血吗?雷达是怎样设计的?“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及前后几代水稻的生命活动规律”引出概念。(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中关键的知识点:(1)生物学是科学,(2)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学生所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列举出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三、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离不开生物学。

  出示一些“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画面及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进一步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通过(二)(三)部分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类与生物学密切联系的结论。

  师生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学生小组讨论:

  同学间充分讨论,感受生物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每组请一名代表发言,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温室大棚对于植物的适应环境和优良品种遗传带来的问题),然后师共同归纳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学必将成为21世纪的领先科学。

  【教学反思】

  这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既然是影响就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但是学生在认识上总是存在这片面性。

  这节知识是要通过辩论来让学生感受的,但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因此辩论就显得有些不足。

  补救措施:在教学最后两章时,同样涉及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这时在进行充分的辩论较好。

  一者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同时从时间上来说比较充足,会使学生从客观上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生物教案12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并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散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一些动、植物挂图及学生自带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例如:树叶、蝗虫、蚯蚓、杯子、小石头、盆栽花卉等)。教法学法打算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要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还要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评

  联系实际在三十亿年前我们的地球一片

  引导学生荒漠,寸草不生。而今天我们讨论交流

  思考,唤起导入新课的星球如此美丽,你知道是什

  学生对生

  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的如此美

  命的热爱。

  丽吗?

  一.什么是生物

  在你的周围有很多生物,你能

  教师组织和引导

  新授知识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观察,分组讨论、意图、点评引导学生新授知识

  1、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实

  物,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2、结合自己的知识和

  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区分生物

  和非生物。

  小结: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老师答疑: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细胞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当然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除外。

  2、像一片树叶、一个苹果是组成果树这一生物体的一部分,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

  交流总结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

  1、细胞是生物

  吗?

  2、一片树叶、

  一个苹果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吗?

  初步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以及观察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二.生物的主要特征

  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问题1:①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关于光合作用可学生活动

  观察书上的图片1—3,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总结:意图、点评

  通过观察新授知识

  新授知识考虑掌握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有机物不断积累体现出植物由小到大的生长)②动物如何获得营养?问题2:动物能呼吸,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例如:在晚上卧室内不能摆放过多的绿色植物)

  问题3:①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②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问题4:①图4---5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5:①图8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问题6:生物还有其他的特征吗?

  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特征2:生物能进行呼吸;

  观察书上的图片4—5,讨论总结:

  特征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特征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观察书上的图片6--7,分析归纳:特征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特征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彩图和联系实际,让学生归纳生物的六大特征。

  前五大特征巧记忆:一需四能。

  补充第六大特征。

  学习内容

  小结

  教师组织和引导

  问题7: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会怎样回答呢?

  学生活动

  表达交流、记忆:生物的6大特征。并使学生们认识到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意图、点评

  把重点知识系统化,加深学生印象。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对平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二、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方面: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录像、调查范例等,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并设计调查表。【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

  评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1.学生根据经验举例,

  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分析什么是调查。以小

  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明确什么

  是调查及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

  身边的生物的方案,最

  调查的一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

  一、调查的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般方法法及注意事项一般方法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同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通过实

  及注意事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意事项例)项(如何进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行调查)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

  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项。

七年级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实物),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在分解时回产生许多的废物,它 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人体是怎样将这些废物排出体外呢?教师: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多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大家想一下,在不出汗的情况下,喝水多时,尿量有什么变化?喝水少时,尿量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人体每天必须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排尿对人体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化验尿液的各种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就是本章要学习的课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

  二、新课讲解

  1、排泄的概念

  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排便这一说法,那么排泄与排便有什么不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泌尿系统的组成,说一说泌尿系统的器官的主要功能,并能知道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3.通过观察活动,认识肾脏的内部结构:

  活动(1),若学校条件允许,最好能有教师的【演示实验】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由于标本小,要配合挂图或投影片讲解,肾脏实物要放在解剖盘中让学生传看。)

  活动( 2)可以通过看挂图、看投影片等认识肾小体。通过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归纳肾单位的结构。(由学生小结肾脏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

  (1 )学生:观察活动,阅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分布位置,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毛细血管的作用。(学生:总结得出,两处有毛细血管分布。一处是肾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另一处是肾小管周围缠 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由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本23页的数据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

  学生甲:通 过对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比较,我发现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而无机盐、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分稍有增加,所以,我认为排尿主要是排出无机盐和尿素, 还有多余的水。

  教师:如果尿液中没有水,请你判断一下无机盐和尿素能否排出体外?

  学生甲:不能,无机盐和尿素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排出体外。

  学生乙:比较血浆和原尿(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发现肾小囊中液体的葡萄糖、无机盐、尿素和血浆中完全相同,水略有增加,而蛋白质只有极少 量。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而大分子的蛋白质一般很少透过。

  学生丙: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了。

  (3)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的,又知道血液与尿液 的成分差异,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呢?

  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看书21页与26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 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滤过和重吸收 。

  ② 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完成滤过和重吸收作 用相适应?

  ③ 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 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出球小动脉的血在汇入肾静脉的过程中又发生什么变化?

  ⑤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何处?

  学生小结: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阶段。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以及尿液是怎样形成的。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排泄

  一、概念与途径

  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肤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

  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肾脏的结构:

  1.肾脏纵剖:皮 质、髓质、肾盂。

  2.肾单位的结构

  四、尿的形成:

  血液 肾小球滤过形成 原尿 肾小管重吸收形成 尿液

七年级生物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知道植物体以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通过对茎的输导作用的分析,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实验或观察基础上,通过讨论或分析得出适当的结论并加以表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讲述环割枝条上方形成的"瘤状物"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用讲得过细,要求学生明白是由于有机物的运输受到阻碍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1、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完成,上课时将实验装置或处理材料带到实验室,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介绍。由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师要自备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结果及树瘤标本,以便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观察,最好能做到每组或每桌一份。

  2、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两点;一是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不宜说成导管被染红;二是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运输至叶。红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质,突出水的运输方向、途径和部位,无机盐一点即通。

  3、树瘤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其结构基础是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其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物质基础是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使有机养料积累。教学时只要让学生明确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并领悟到韧皮部(树皮部分)运输有机养料即可。

  从树皮对运输有机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白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茎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结构中,哪些与运输营养物质有关呢?

  二、讲授新课:

  (一)探索性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纠正学生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观察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提出问题:参照"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测一下茎对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结构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堆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营养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 藏营养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实验材料: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条

  实验用具:等大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三个、小蜡烛、刻刀、小纸片

  实验步骤:

  1、取粗细大小相当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条三根(枝条上所带叶片数相等),将三根枝条底部分别斜切,观察其韧皮部。木质部和髓。

  2、将一根枝条的韧皮部蜡封。方法是按木质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将小纸片刻成

  形,盖在一枝条断面处,使其韧皮部露出,将小蜡烛点燃,使其蜡液滴在韧皮部断面上,待蜡凝固后,取走纸片。

  3、将一根枝条的木质部蜡封。用同样方法将小纸片刻成相应的形状盖在枝条断面的韧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质部,将蜡液滴在木质部断面上,取走纸片。

  4、第三根枝条不做任何处理。

  5、将三根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个瓶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几小时后观察现象并完成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甲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这能说明蜡封韧皮部不影响枝条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萎蔫,说明蜡封木质部阻碍枝条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

  实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思考题:

  此实验为什么要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

  温暖、光照充足能使枝条上的叶片的蒸腾作用旺盛,枝条的吸水能力加强,进而得到的实验结果就越能说明问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15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5

七年级生物教案03-14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8-25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11-07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1-10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03-15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02-01

七年级生物教案15篇03-16

七年级生物课教案02-09